《抑鬱症神經環路腦網路機制的多時點磁共振隨訪研究》是依託四川大學,由黃曉琦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抑鬱症神經環路腦網路機制的多時點磁共振隨訪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黃曉琦
- 依託單位:四川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精神疾病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名列首位,且有繼續增加的趨勢;其中抑鬱症患病率最高,終生患病率達10-20%,在我國乃至世界範圍造成沉重的個人、家庭與社會負擔,且迄今仍無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手段,尤其面臨床表現多樣、病理不明、療效不一等問題。以磁共振成像(MRI)為代表的多模態神經影像學的發展為闡明精神類疾病的腦神經機制,並探尋臨床診治客觀指標提供了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機會。但現有研究多為橫斷面對照研究,本研究基於申請人已有工作基礎,通過對同一患者群體3年中進行的多時點長期縱向隨訪,利用磁共振成像技術中的彌散張量成像以及靜息態功能成像探索疾病過程中特徵性的腦結構與功能網路變化,通過多時點隨訪對比抑鬱症患者發作期以及緩解期結構與功能腦網路變化特徵及其與臨床表征特性的相關性,最終得出疾病相關腦神經環路的影像學特徵變化模式,以及與臨床治療反應等相關的腦網路特徵,從而為影像學表徵信息向臨床套用轉化提供理論依據。
結題摘要
抑鬱症為常見精神疾病,患病率高,社會負擔重。本項目通過對抑鬱症患者群體進行長期多時點縱向隨訪,利用磁共振成像技術探索疾病過程中特徵性的腦結構與功能網路相關變化,研究疾病相關腦神經環路的影像學特徵變化模式,探索影像學表徵信息向臨床套用轉化的理論依據和具體方法。通過本項目的實施,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初步建立了抑鬱症的多時點隨訪資料庫,(2)通過對彌散張量成像(DTI)的研究進行薈萃分析發現抑鬱症患者神經環路受損,並採用DTI技術初步探索了其它相關精神疾病的腦白質異常,(3)將多變數模式分析方法中的支持向量機技術用於磁共振影像學數據分析,對抑鬱症進行判別分析,這對影像指標最終走向精神疾病的臨床套用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項目已發表基金標註SCI論文8篇。項目執行期間,負責人部分相關成果參與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以及四川省科技進步獎自然科學類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