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原理
“速讀”雖然神奇,但其原理卻是“深奧”的常識。“一幅圖抵萬言書”的常識乃老少皆知,人們對電影和圖書內容的記憶和理解程度遠遠大於對純文字的記憶和理解,這些事實說明人對圖像的記憶和
理解能力遠遠超過文字。“速讀”就是充分利用和開發了這種人人皆有的能力,將傳統閱讀方法中直接解析文字的模式改變為先以圖像方式記憶文字,然後再解析識別的方式,巧妙地將大腦對圖像和文字的處理功能都高效的利用起來。用照相機作比喻:“速讀”法就如同先將書本文字“照”入大腦儲存,然後再清晰地辨識每一個文字。
科學證明: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大部分,各自主要分管不同的信息內容處理:其中
右腦主要是對圖形和圖像進行記憶和加工,而
左腦主要是處理諸如邏輯、數字、文字等非形象化的信息。進行傳統閱讀時,主要使用左腦;而採用“速讀”方式閱讀時,則是左右腦並用,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共同進行文字信息的辨識、記憶和理解,所以“速讀”又被稱之為“全腦閱讀”法。
在傳統閱讀法中,書面的文字信息對眼睛產生光學刺激之後,視網膜要把這種物理過程轉化為神經活動的生物過程,傳送到大腦的
視覺中樞,由視覺中樞處理後再傳達到
語言中樞,語言中樞再傳遞到
聽覺中樞,最後由聽覺中樞傳輸到記憶中樞。這是一個自己讀給自己聽的過程,即使是高水平的默讀也是如此,只不過外部動作控制得比較好罷了。所以,一般人在(以傳統閱讀法)閱讀時,實際上是在“讀書”,而不是在真正“看書”。
傳統閱讀模式圖:眼睛——視覺中樞——語言中樞——聽覺中樞——理解記憶
快速閱讀模式圖:眼睛——視覺中樞——理解記憶
經上述比較分析,可以看到:快速閱讀法只是將人們自身就具有對圖像的識別方法運用到文字的閱讀中去,改變人們多年來形成的傳統閱讀習慣,這是完全可以作得到的,也是人人都能學會的。所以說,“
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並不神奇!
分類
從閱讀方式來看,閱讀分為:
1、慢讀,按照字、詞、句逐個來讀,一般稱為傳統閱讀法。
2、快速閱讀,即從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的閱讀法。
段位標準
入門標準
| 進階標準
|
級別
| 閱讀速度
| 段位
| 閱讀速度
|
十級
| 2100字/分鐘
| 一段
| 20000字/分鐘
|
九級
| 3000字/分鐘
| 二段
| 30000字/分鐘
|
八級
| 4000字/分鐘
| 三段
| 40000字/分鐘
|
七級
| 5000字/分鐘
| 四段
| 50000字/分鐘
|
六級
| 6000字/分鐘
| 五段
| 60000字/分鐘
|
五級
| 7000字/分鐘
| 六段
| 70000字/分鐘
|
四級
| 8000字/分鐘
| 七段
| 80000字/分鐘
|
三級
| 10000字/分鐘
| 八段
| 90000字/分鐘
|
二級
| 12000字/分鐘
| 九段
| 100000字/分鐘
|
一級
| 15000字/分鐘
| 十段
| 150000字/分鐘
|
滿足條件
....快速閱讀之所以有重要意義,在於它不但能以極高的速度進行閱讀和記憶,更有意義的是他還能實現高速理解,徹底滿足閱讀的真正要求。速讀之所以能有此神奇作用,其根本原因是由於他所採取的閱讀模式使得快速理解的三個重要的條件得以滿足:
....(1)大腦運作的協調程度高
....人的思維進行得非常迅速的,特別是使用
內部言語思維,有很強的跳躍性、簡縮性,常常是一閃而過。假如我們能使大腦高速的思維速度能與從外界獲取信息的速度協調好,使其趨於同步,就成為理解的重要基礎。由於快速閱讀能達到以每分鐘讀取萬字以上的速度,清晰地獲取資料,比傳統閱讀速度(200字/分鐘左右)高出幾十倍。從而獲得高速理解的必要條件之一。
....快速閱讀法,是整體感知,即一次注視一個短語或一個句子乃至數行文字,整體地理解它的意義。這種方法減少了注視的次數,也加快了理解,還使視覺接收信息的節奏和大腦思維活動的節奏趨於協調,減少大腦思維活動的“空轉”現象,記憶效果亦能增強。
....(3)左右大腦協調運作好
....快速閱讀強調的整體感知充分開發和利用了
右腦巨大的的
圖像識別和形象記憶能力。當快速閱讀者以一目二三行,或一目十行,乃至一目一頁來進行閱讀時,讀物內容是以組塊或整頁為單位被感知和記憶的。也就是說,一頁書將象一幅畫或者一個電影、
電視鏡頭一樣被輸送到大腦的記憶倉庫之中保存的。在理解和回憶時,
左腦把右腦中儲存的形象記憶內容轉化成語言,然後再表述出來。也就是說:快速閱讀方法充分激發右腦高度的圖形識別、記憶和處理能力,由左腦承擔意義性信息的處理,這樣就使左右腦協同起來,以全腦來處理閱讀過程中獲得的信息。這樣一來,我們的閱讀記憶必然能夠收到1+1>2的高質量、高效率。因此,凡是掌握了快速閱讀的人都會覺得,在看書時有一種“太清楚、太明白”的感覺,當需要回憶讀過的部分內容時,他們不僅能複述或默寫出來,而且能清楚地記得該部分內容在書中的哪一頁的哪一個位置。
....所以,綜合論之,速讀這種
整體感知的
閱讀方法既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閱讀速度,又可以提高理解記憶效果,同時還能獲得更好的理解度,這才是真正符合人的生理特點的閱讀方法。
視覺基礎
簡介
快速閱讀實在是調動了人的視覺和大腦潛力的一種更自然、更符合人的視覺機能和大腦思維習慣的閱讀方式,而決不是少數天才或具備特異功能者的專利。每一個有一般閱讀能力的人,也就是國小四、五年級以上文化者,都能在一段不太長的時間裡掌握快速閱讀法,並通過實踐而形成自己的快速閱讀能力。讀書時,視覺是閱讀活動的發端,它從一開始就決定著閱讀活動的效率。下面,我們就從生理學的角度來探討快速閱讀的可能性和現實性。
眼球運動
閱讀的通俗說法就是看書,因此,
視覺器官的生理功能正常(包括近視、遠視、
散光等眼疾經校正之後)是閱讀的前提和基礎。閱讀時,首先要用眼睛攝入文字的光學信號,進入眼睛的光線由晶狀體聚焦在視網膜上。視網膜的中心位置叫做
中央凹,落在中央凹的影像比落在視網膜的其他位置都更敏感和清晰。視網膜是大腦皮層的延伸,視覺信息以極快的速度就能傳達到大腦進行處理。
看書是閱讀的前提和基礎。但這種“看”絕非隨便看看,而是一種凝神注視,在看的過程中眼睛對文字元號進行感知,然後再由傳導神經把信息傳達到大腦,在
大腦皮層的神經網路中進行複雜的分析、綜合活動。而且,這種凝神注視既不同於仔細觀察一幅畫,也不同於全神貫注地看電影、電視。因為觀察圖畫,對象不動;看電影、電視時眼睛是被動的,只要跟著就是了。而在看書時,眼睛不但要盯著不放,而且要以一定的速率往前移動,只有在移動和中止的不斷變換過程中,才能把文字元號轉換成為“聲音”、“圖象”、“人物”、“事件”和“道理”。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做好這種轉換,讀者既可以重複讀,也可以暫停片刻,並且可以根據需要掌握一定的“看”的速度和頻率,隨時作靈活的或快或慢的調整。因此,分析閱讀過程中“看”的各種因素,就成為提高閱讀效率,改善閱讀技巧的重要的理論課題之一。
根據觀察和
眼動儀的測試,閱讀時人的眼球並不是連續不斷的移動,而是作不均勻的忽動忽停的跳動。這種快速的眼球運動叫做“眼跳”,在迅速的跳動中間,存在著時間稍長的停頓。這種停頓在閱讀學上稱作“眼停”,也叫做“注視”。這些現象,法國眼科專家儒伐爾在1906年以前就已經注意到了。
由於紙上的文字是靜止的,所以,人們看書的時候,眼睛也必須保持
相對靜止。但是,看書時要連續看許多文字元號,眼睛又不能不動。這顯然是個尖銳的矛盾。只有按照動、靜的順序合理安排眼睛的動作,才能解決矛盾。為了看清楚一個文字元號或一個詞組,眼睛必須靜止;爾後又必須迅速轉移,以便看清楚下一個文章符號或詞組,看時又要靜止;如此循環往返。因此,眼睛必須接受一定的訓練,不是間斷地去看,而是
動靜結合地有效地運動。
閱讀時,讀者依靠眼球跳動看書,是閱讀過程中視覺過程的基本特徵。根據眼球測動儀的測定,閱讀中眼跳持續時間約為0.02~0.05秒,其中,在一行之內的眼跳時間約0.02秒左右,這樣,整個閱讀過程中的95%左右的時間,眼球是不動的。也就是說,只有在跳動之間的注視間歇里,才能接收到信息。這一瞬間,猶如照相機開啟快門的曝光,注視點放在什麼地方,注視時間控制在多長的時間內,注視焦點和範圍與意識焦點和範圍是否同步,是設計所有閱讀技巧在視覺方面的基礎。
眼停的次數多寡和每次注視時間的長短,與閱讀能力、讀物難易程度以及閱讀的要求(
略讀、精讀或瀏覽)有關。如果閱讀能力強、讀物淺顯或只需記取讀物的內容大意,注視的次數就可以少,注視的範圍就可以大,注視的平均時間也就可以較短。反之,如果閱讀能力差、讀物艱深或要求較高,就必須有意識地延長注視的時間,增加注視的次數,縮小注視的範圍。
有關漢字閱讀的研究還表明,在閱讀時,每次眼停最多可見6~7個字,最少的不到一個字;因為有時一個字要經過二三次注視才能感知。而每篇文字的第一行,眼停次數和注視時間均較以後部分略多,這是由於剛剛開始閱讀時,心中無數而造成的;到後面時,由於對讀物的難易程度,作者的語體風格已經比較適應,自然可以加快速度了。
在閱讀過程中,眼睛的注視不僅從一個定點移到另一個定點,有時因意義不明了,或未看清楚,也會倒退到原定點或者前定點,以便對不同位置上的字、詞進行綜合的理解、記憶,或尋找遺漏的信息。這種逆向的返回運動,閱讀學上叫做“回視”或“回跳”。回視次數越多,注視次數和耗費的時間也必然增多。顯然,回視的次數與讀者的閱讀能力、讀物難易程度和閱讀要求有關,不熟練的讀者,不僅注視次數多,每次注視所覆蓋的字、詞少,回視次數也必然高,約占注視的30%;而閱讀能力強的讀者,則不僅注視次數少,每次注視所覆蓋的字、詞多,回視次數也只占注視次數的10%。
與回視相近似的情況,還有掃視,又叫做“行間移動”,是眼動的特殊情況。閱讀時的掃視,是從一行文字的末端移至下一行文字的開端的眼動。剛開始學習閱讀的小學生反覆掃視的運動較多,而且容易發生竄行或反覆尋找的情況。初步掌握閱讀技能的學生,反覆掃視的現象會逐漸減少,但掃視時,視線從上一行文字末端跳到下一行文字的開端,一般都是跳得很近,往往需要短距離地再跳一次。
在美國閱讀心理學家古德·伊洛費看來,造成閱讀速度慢的主要因素中,有關眼球運動的有三點:一是注視的次數過多,二是每次注視時間過長,三是回視過多。這些已經成為許多研究閱讀的專家學者的共識。因此,我們只要在閱讀過程中有意識地減少注視次數,縮短每次注視的時間,儘量避免不必要的回視,就可以使閱讀速度得到提高。如果能長期堅持下去,就會形成快速閱讀的能力,當然,這還僅僅是一個方面。
視知覺
快速閱讀的能力還包括一個與
視覺有關的重要方面,就是儘量擴大每次注視時的
視知覺範圍,有的閱讀學專家又叫做擴大視讀野。這是從眼球內部來研究閱讀過程中的生理機制。
人的眼睛,是一個生物工程的奇蹟。在每一隻眼睛背部,有一塊指甲蓋大小的地方,它包含著15,000萬個獨立的光感受器,這些光感受器每秒鐘可以處理億萬個光子。英國作家和心理學家
托尼·布贊認為:“像大腦一樣,眼睛的力量比我們所覺察到的要強得多。我們現在知道每隻眼睛有15,000萬個每秒鐘能接收數萬億光子的光感受器,仿佛‘砰’地一下,我看見了一座山的景色,我能在一秒鐘內把它整個攝入。因此,普通書本中一頁內容就更簡單了。只是我們沒有學過怎樣將這些同樣的視覺技能套用於閱讀。”
從生理學角度來看,人的視覺感受器官的外圍感受器是人的眼睛。它由角膜。虹膜、水晶體、玻璃體、網膜、鞏膜等組成,外表大體為球形。人眼的特點是神經細胞高度發達,具有較完善的
光學系統以及各種使眼睛轉動並調節光學裝置的
肌肉組織。來自外界物體的光線,經過角膜以及水晶體折射後,在網膜上成像,使
視神經細胞受到刺激,而產生視覺。當注視某一物體時,眼睛依靠它外部肌肉的牽動,能自動使該物體在眼裡成像。人眼的視覺對光的強度有極低的感覺
閾值,也就是它的
感受性是非常高的。
瓦維洛夫的實驗表明,人眼能對7~8個光子起反應而產生
視覺,要想使一個視覺細胞興奮,則只需一個光子。從能量來說,視覺刺激的
閾限值,對波長為500毫微米的光來說,約為5×10-18小卡。這5×10-18小卡的光能量比較抽象,經過換算可知,1燭光的光源,在距眼1米的距離處,每秒傳送到眼睛所在處1平方厘米內的
可見光的能量約為2×10-7小卡,要把它的能量變成5×10-18小卡。必須把它放在距眼200公里遠的地方。換句話說,在假定大氣不
吸收光的條件下,視覺的
絕對閾限相當於離眼睛200公里處的1燭光在每秒鐘投射到眼睛所在處1平方厘米中的可見光的量。由此可見,人眼的靈敏性之高是我們常人難以想像的。
我們閱讀的一般讀物,都是白紙黑字,看著覺得很順眼,很舒適。這從色彩光學的角度講,不僅黑白兩色是屬於非色彩之例,而且二者對比強度大,不會產生相互干擾。而紅、橙、黃、綠、藍、紫等顏色則對眼睛的刺激性強,如果把這些顏色交織在一起,就給人以眼花繚亂的感覺。因此,我們在閱讀時會感到紙質越潔白光滑的讀物,越會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這會在無意識中提高閱讀效率。
我們在讀書時,文字是以
光波的形式反映到
視覺神經上面的,因此說適宜的視力是快速閱讀的重要條件之一。大多數人的視力是在1.O~1.5之間,患近視、遠視或
散光等眼疾的人也多數都能校治到這一範圍內,所以,絕大多數的人
視覺閾限是能夠滿足快速閱讀的要求的,只要有意識地進行正確的訓練,都是可以進行快速閱讀的。
我們在前面已經談到,在閱讀過程中,注視時間約占95%,而眼跳的時間僅占5%左右,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閱讀速度快慢與眼跳的時間關係不大,而主要取決於在一次注視時間內所感如字數的多少。如果一次注視感知的字數多,閱讀速度就快;反之,如果一次注視感知的字數少,閱讀速讀就必定會慢。
在一次注視時所能感知的字數,就是
視知覺範圍,有人叫視距或識別間距。在閱讀過程中,有兩種感知方法:
其一是合成式感知,即一次注視只感知一個字或一個詞,一字一頓或一詞一頓地來閱讀,然後合起來再理解其中的意義。顯然,這種感知方法有三個缺點:一是注視的次數多,花費時間長,二是字和詞都不能表示完整的意義,影響理解,三是這種
閱讀方法視覺接收信息的節奏過慢且過於零散,與大腦思維活動的節奏差距太大,也影響記憶的效果。大多數人之所以閱讀速度慢、理解和記憶效果差,這也是主要根源之一。
其二是
整體感知,顯而易見,這種整體感知的方法既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閱讀速度,又可以提高理解記憶效果,這才是真正符合人的生理特點的閱讀方法。
那么,人的
視知覺範圍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潛力可以挖掘呢?實驗結果表明,在0.1秒時間內,成人一般能夠感知6~8個黑色圓點或4~6個彼此不相聯繫的外文字母,也就是說,一分鐘可以感知到4,200個點。如果我們把一個字看作一個點的話,那么,一分鐘就可以看到4,200個字。這是未經過訓練者的能力。
我們在前面介紹快速閱讀歷史時已經講過,美國空軍的心理學家和戰術教育專家用速視儀進行的訓練證明,經過訓練的普通人可以在1/500秒的時間辨認4個英文字母。那么,一秒鐘即可辨認120,000個英文字母。根據統計,英文單詞的平均字母數為6個,也就是說,經過訓練的人可以在一分鐘辨認20,000個英文單詞。
所以,對於快速閱讀來說,擴大
視知覺範圍要比加快眼球
運動速度更為重要,如果這兩個方面經過正確的訓練,同時提高,就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視知覺範圍的擴大,或者說整體
感知能力的提高,完全可以通過訓練達到。如把一些短語或短句寫在卡片上,在極短時間內在眼前閃示,然後說出上面的內容。熟練後逐漸加長卡片上的短語或句子,縮短卡片閃示的時間,就可以使視知覺範圍逐步擴大,瞬間感知能力漸漸提高。
思維基礎
人的思維器官是大腦,健全的大腦是閱讀最主要的基礎,它直接關係到對讀物的理解和記憶。如果大腦的
生理機能不健全,不論是慢讀,還是快讀,都將是
竹籃打水一場空,閱讀就失去了意義。人類的腦是由大腦、
小腦和連線大腦、小腦之間的
間腦、
中腦和
延髓構成,其中大腦還區分為
舊皮質和
新皮質,人類所特有的高度智慧,就是靠大腦表面非常發達的新皮質(
皮層)來控制和實現的。
人腦的最重要功能就是它能進行思維活動。生理解剖學上的許多實驗表明,腦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功能。頂葉下部和
額葉以及
枕葉鄰近的部位皮層是負責閱讀活動的,這部分被叫做
視覺性言語中樞,在其前方與其相鄰的是聽覺性言語中樞;而運動性言話中樞和
書寫中樞則在額葉上分布。
大腦皮層的這些和語言有關的中樞,開始在兩半球都有基礎;以後在一側半球發展起來,於是形成了占優勢的半球。
優勢半球主要是在後天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一般來說,善於用右手的人,左半球是語言的優勢半球,它除了控制語言活動之外,還主要具有數學運算、邏輯推理等具有連續性、有序性、分析思考等
抽象思維功能;而右半球主要具有音樂節奏、圖形識別、空間感受、整體把握、綜合思考等
形象思維功能。
據神經生理學和
心理學研究,閱讀主要是由大腦皮層的
言語視覺中樞、言語
運動中樞和言語
聽覺中樞協同活動的結果。言語視覺中樞和言語聽覺中樞沒有特殊的外周感受器,它們以眼睛、耳朵為感受器,但在
大腦皮層的分工是專門化的。這類研究和實驗發現大腦兩半球各有相對獨立的意識功能:左半球主管言語活動(聽、說、讀、寫)、數學運算、邏輯推理等具有連續性、有序性、分析等功能,是進行抽象思維的中樞;右半球主管音樂節奏、空間定向、圖形識別、情感、做夢等,具有
不連續性、瀰漫性、整體性等功能,是處理表象知覺,進行
形象思維的中樞。
長期以來,我們可以說大多數人生活在“
左腦”社會中,從孩提時代起,左腦就得到率先開發和利用,尤其是學校,更是一個強調左腦功能的地方。表現左腦功能的行為,如學話、識字、讀書、計算、邏輯推理、分析能力等方面的優勢和成績,首先受到鼓勵和表揚。而
右腦的開發和利用卻都被放在次要的地位,同語言不相關聯的活動,像美術、舞蹈、音樂、體育等,至多被認為是有益於身心健康,但很少被認為會增進智力。如今,科學的發展使人們對大腦的認識深化了,已經認識到只有兩半球都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二者功能達到平衡並形成一個
有機整體時,人的智力(包括記憶力)和創造力才能得到高度的發展。
我們的時代是以電子計算機迅速普及為特徵的資訊時代,而計算機恰恰是為了代替人的
左腦的邏輯、計算、語言處理和分析功能而設計和製造的。例如,
文字處理軟體能夠很好地組織文字,編輯文章,這正是代替了人的左腦的語言功能。在這種形勢下,假如你還是一味地依賴自己的左腦,那么結果會怎樣呢?計算得又快又準、文字寫得端莊工整等等一技之長都已變得不值一提。因為,這些工作對計算機來講,會做得更快、更準、更好。所以,日本醫學博士品川嘉也教授在他的著作《
右腦使用與開發》中斷言:“‘左腦型’人今後將被社會所淘汰”,“不會使用右腦的人,將被計算機取而代之。” 人腦的功能不是各自為政,也不是統一的,而是各部分相互聯絡,交錯在一起的。這一科學論點,也為快速閱讀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我們習以為常的一般閱讀法,是朗讀和默讀。朗讀是指按照實際發的音來一個一個地讀文字,默讀也是一種音聲化現象,不過口不出聲而是在頭腦中進行而已。也就是說,這不是在
視覺辨認時就認知的,而是由聽覺來確認的。音讀也好,默讀也好,都必須在聽覺的反映下認知。
語言是由一個一個的音組成的,而且必須順次發音,發每一個音都需要一定長度的時間,這在語言學上叫做音長。人的聽覺對音長是有一個最低
閾限的,短到一定程度時,就感覺不到了。可見,以聽覺來認知遠比以視覺來認知費時間,加上視覺認知和聽覺認知速度不一樣,兩者相差懸殊,這就使視覺的信息收容過程受到聽覺認知的干擾,本來可以一瞥而過的,也不得不反覆認知,以致阻礙閱讀的自然發展,徒耗不少時間,並干擾了正確的閱讀,所以,要想讀得快,就必須排除音聲化。我們從朗讀過渡到默讀,就是排除音聲化的外部發聲現象,提高了一定的閱讀速度,但是,默讀並沒有徹底排除頭腦中的音聲化,可見,最好能把頭腦中的音聲化完全排除掉。能徹底排除音聲化,就可以消滅音聲化所需要的時間,還可以徹底擺脫靠聽覺來感知和確認的習慣,使
視覺功能不再受一個一個音組成的音聲化現象束縛和干擾,而獲得徹底的解放。於是,大腦的視覺性語言功能就在徹底解放之後得到明顯發展,使其卓越的潛在功能得到進一步開發和利用。人們還發現,如果有意訓練這些機能中的某一領域,會影響和帶動別的領域的機能,使它們同時發揮出潛在功能。
由此可以看出,
愛因斯坦能充分發揮他的大腦兩半球的功能,大腦的右半球產生了美麗奇妙的幻想,而左半球則利用其嚴謹周密的
邏輯思維能力對這些幻想進行分析和解釋,用來發展物理學和數學,為他的創造性的想像奠定了理論的基石。正是這種大腦兩半球的相互配合,為人類提供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學說之一。因此,愛因斯坦說:“我不是用語言思考,而是用跳躍的形狀和形象思考。完成之後,努力將其置換成語言。”
同樣,對偉大藝術家的研究也表明,他們不是昏頭昏腦地在畫布上亂塗顏料的人。從著名畫家克萊、
塞尚、
畢卡索等人的筆記本中可以看出,當他們試圖用顏色、圖形、線條去勾畫複雜而細微的事物的內部聯繫時,他們是出色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一次又一次的調查說明,這些偉大的智星總是被錯誤地稱為科學家或藝術家;而實際上,他們既是科學家,又是藝術家。在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恐怕就要數
達文西了。他是有史以來智力最為發達的人之一,不僅在數學、語言、邏輯和分析方面才能出眾,而且在想像、色覺、韻律和形象方面也表現出傑出的能力。正是基於這樣的事實,達文西才作為智慧型完美的人而流芳百世。
從以上事實和
奧斯汀教授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每一個人在科學和藝術兩個方面都有卓越的潛在能力。如果發展不平衡,那不是天生的無能,而只是因為我們大腦的一個半球沒有像另一個半球那樣得到充分運用的機會。
日本醫學博士、田園都市厚生醫院院長
春山茂雄認為:人類的
左腦是記錄人們後天所獲人生經驗信息的“自身腦”,而
右腦是存儲人類500萬年遺傳因子的“祖先腦”。左右腦時而協調,時而對立;而對立的結果,往往是左腦取勝,因為右腦沒有語言,又不如左腦強大。所以,現代社會大部分人都過著以左腦為中心的生活。如果能降低左腦的興奮度,傾聽右腦的聲音,你將能夠獲得祖先幾百萬年來積累的智慧!右腦包攬著人的生活所必須的最重要的本能和自律神經系統的功能,以及道德、倫理觀念乃至於宇宙規律等人類所獲得的全部信息。左腦不斷儲存著後天所獲得的各種信息,成為經驗和知識的記憶的寶庫。剛出生的嬰兒如果
左腦出現障礙,可以照常吃母親的奶;如果
右腦發生障礙,就不能吃奶。下意識的本能屬於右腦範疇。這說明,右腦天生存在著生存所必需的最佳信息。大概可以說,這些信息是在祖先的經驗的基礎上積累起來的。
左腦主要儲存出生以後獲得的信息,右腦主要儲存從祖先繼承下來的信息,左右腦的功能大抵是以這種方式分工的,從這個觀點出發來看大腦的作用,就能解釋人們常常議論的
自我暗示、肯定思考的神奇效果,或者時常有人發揮出來的超長能力等等用
傳統理論所無法解釋的現象。記憶在人的遺傳因素里的信息大約有500萬年。可以說,右腦就是儲存500萬年人類智慧的
基礎軟體。
與
右腦相對應的
左腦要儲存出生以後一輩子所獲得的信息,從時間上計算,最多不過是三五十年,極其短暫。雖然獲取的信息會依據各人的年齡和生存密度的不同而有差異,但是卻無論如何無法與右腦的500萬年相比擬。假如說左腦儲存的信息是50年,右腦的信息儲存則是左腦的10萬倍。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過程,都是在繼承、運用祖先的信息,再加上自己積累的信息,留給子孫後代。這就是人生的意義之所在。
綜上所述,左、右腦的精神機能分擔論使人們明白了左腦分管聽、說、讀、寫之類的語言功能,是傳統閱讀法的生理基礎;而在作不發生語言音聲化現象的閱讀時,是純粹的視覺性行為,是可以用擅長處理視覺性信息的
右腦來出色完成的。右腦具有高度的圖形識別、記憶能力,如果在閱讀中利用右腦這一功能,可以充分發揮其處理大量信息的機能。這樣一來,閱讀中的理解和記憶也有了雙管齊下、比翼齊飛的可能:由右腦承擔處理視覺性信息的部分,由
左腦承擔意義性信息的部分。這樣就使左右腦協同起來,以全腦來處理閱讀過程中獲得的信息,自然會有卓越超群的效率了。
心理基礎
閱讀是一種從書面符號中獲取意義的心理過程,是由感知、思考、推理、評價、判斷、想像和解決問題等一系列心智活動構成的。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人的幾種心理活動在閱讀過程中的作用,以及這些心理活動與快速閱讀之間的密切關係。
閱讀感知
閱讀感知,是指對閱讀材料的感覺和知覺。閱讀是一種由多方面心理因素組成的複雜心智活動。在閱讀文字材料時,人們感知的對象不僅是一個個單字或單詞,而是一組組句子和段落,以及由它們組成的完整的篇章。閱讀過程的第一個階段就是書面語言的感知,它的特點是眼睛的
視覺感知必須與大腦思維的理解記憶活動統一,這樣才能獲得語義,達到理解和記憶的閱讀目的。
漢字
認知心理學研究已經指出,閱讀時存在著兩種認知加工:一種是對從視覺刺激來的信息“自下而上”的加工,另一種是對從已有知識經驗和句法語義環境中來的信息的“自上而下”的加工,它們相互作用聯合產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人們在閱讀時並不是按線性方式一個一個字詞進行加工,而是按一組一組的詞進行加工的。這種感知和理解所依靠的基本成分或加工單位,從感知的角度來講就叫做感知單位。感知單位不同,其結果也不一樣。例如,我們看到“○”時,不會認為是6個點,而認為是圓;我們看到“□”時不會認為是四條直線,而認為是正方形。這就是
整體感知。根據感知的這一特點,我們可以知道感知單位不同,閱讀中的理解和記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如果閱讀時以字或詞為感知單位,在校對或閱讀艱深的古文時效果較好,但在閱讀中等難度以下的讀物時,不僅速度慢,而且理解和記憶效果也差。如果我們擴大感知單位,也就是以短語或句子為感知單元時不僅速度快,而且理解和記憶的效果也佳。這是因為,我們對閱讀材料的感知單元越大,
視覺感知和大腦思維的步調越趨近於協調一致,理解和記憶的綜合效應越強,其效果當然就更好了。快速閱讀就是根據這一心理學原理,通過按部就班的訓練,幫助學員擴大感知單位,逐漸由一個一個字的點式閱讀過渡到一行一行的線式閱讀,再由線式閱讀逐漸過渡到二行,三行……以至十行、半頁、整頁的面式閱讀。
閱讀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
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對一定事物的選擇,是指注意的方向;集中性是對所選擇的事物的貫注和堅持,是指注意在某一方向上的強度或緊張度。由於有了這種選擇、貫注和堅持的積極狀態,就使人的大腦能夠清晰地反映周圍現實中的一定事物;而對其他事物則反映得模糊不清,甚至沒有反映。側耳傾聽時就不能說話,舉目眺望窗外時,聽課活動就要停止。這就是注意的作用。一般來說,指向性越明確,就越容易集中注意力,由此可見,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密不可分的。
注意本身並不是一種獨立的心理過程,它是各種心理過程的一種共同特性。每一種心理過程都總是程度不同地指向和集中於一定對象的。引起注意的原因有時是事物本身的特點,如強烈、新奇、對比明顯、不斷變化等客觀因素,有時是人的主觀因素,如當前的任務和態度、一般精神狀態,以及個人的興趣、需要、知識經驗和世界觀等。在一定條件下,主觀因素對選擇對象和維持注意有決定性作用。
和閱讀關係特別密切的注意品質,除
視覺注意的廣闊性以外,還有注意的穩定性、集中性和
緊張性。把注意長時間地保持在一定的認識對象或所從事的活動上的能力,就是注意的穩定性。注意的穩定性不是說始終停留不變地指向和集中於注意對象的個別方面或局部一點,而是在注意的總任務支配下指向和集中於注意對象的各個方面,例如,學生在課堂上注意總是隨著教師的板書、講解、實驗、布置作業等活動不斷變化,這正是注意的穩定性的表現。所以,
注意穩定性不是心理活動的停止狀態,而是在一定的注意任務範圍內自覺地變換著注意的具體對象,只有這樣,人的注意才能長時間地穩定在某一對象上。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動離開其他事物,而深入到當時所應指向的某種事物的能力,也就是專心致志的能力。它一方面是指向範圍的相對縮小,另一方面是對象的深入,從而反映效果更加清晰、完整和深刻。所以它是準確、順利地完成某種活動的必要前提。
注意高度集中時的積極狀態,就是注意的緊張性。這種積極狀態,一方面是
注意範圍的濃縮,一方面是對集中對象的深入。在注意處於緊張狀態時,人會沉浸於注意的對象,而忘懷周圍的其他一切。注意的穩定性、集中性和緊張性是相互作用的,誰也離不開誰。注意的穩定性越強,集中性和緊張性越好。反過來也是這樣,因此在實際生活中,善於保持注意的穩定性、集中性和緊張性意義特別重大。把它們高度專注於當前的任務上,就可以提高學習或工作的效率。
根據以上原理,閱讀注意應是指在閱讀過程中不分心,不走神,全部精力都指向和集中於讀物內容的心理活動。由於注意和認識緊密相關,因此,閱讀注意對閱讀過程中的心理活動起著組織和維持的作用,它是保證清晰的感知、深入的理解、牢固的記憶和活躍的聯想的必不可少的心理條件。有了它,當你展卷閱讀時,就能做到全神貫注,心無旁騖。良好的閱讀注意是可以通過訓練養成和增強的。
快速閱讀的訓練過程和實際操作,都充分運用了上述心理學原理。首先,通過一系列的圖表訓練,逐漸培養和提高學員的閱讀注意品質,使其穩定性、集中性、
緊張性都達到最佳狀態。其次,充分利用注意時常常伴隨的特有的外部生理變化。注意的時候,呼吸變得輕微和緩慢,呼與吸的時間比例也改變了,一般吸得更短促,而呼得更延長。我們在快速閱讀訓練時,借鑑氣功的
丹田呼吸法,正是在閱讀前就有意識地改變呼吸節奏和頻律,使快速閱讀者在閱讀之前就進入到有利於注意力穩定、集中、緊張的生理和心理狀態,所以,才能達到常人難以想像的效率。 快速閱讀是一種高強度的大腦神經生理活動過程。神經生理學把神經細胞看作單個的刺激--反應系統。如果這個反應系統總是用同樣的頻率來刺激,那么神經細胞的
反應能力很快就會衰退下去,可是稍加改變刺激頻率,加快節奏,那么神經細胞的反應就會持續下去,而且頻率越高,持續興奮的時間越長。
閱讀記憶
記憶的生理機制,是暫時神經聯繫的形成、鞏固和恢復的過程,一定的
神經衝動,通過一定的通道進入大腦,在大腦的有關
神經元之間由於反覆作用形成暫時聯繫,再由於鞏固作用,在
大腦皮質上留下痕跡,這就是
識記和保持的過程。這種痕跡在相應的刺激影響下就會再度活躍起來,這就是
再認或重現過程。記憶方式主要可分為形象記憶、
運動記憶、情感記憶和
意義記憶等4種。與閱讀過程有關的記憶,主要是意義記憶和形象記憶。
形象記憶是指以感知過的事物的形象為內容的記憶。它是以感性材料,包括事物的形狀、體積、質地、顏色、聲音、氣味等等具體形象的識記、保持和重現。它帶有顯著的直觀性和鮮明性,其生理機制是
第一信號系統的暫時神經聯繫的建立和保持。人的記憶都是從形象記憶開始的,人有了形象記憶,複雜的心理活動才有可能進行。因為,只有這樣,人所感知的事物,才會變成他的直接經驗,即
感性認識;才能使思維等高級心理活動成為可能。所以,
形象記憶是由感知到思維必不可少的中間環節。
意義記憶又叫作“詞的
抽象記憶”或“
邏輯記憶”,是指以邏輯所概括的邏輯思維結果為內容的記憶,也就是對反映事物本質和內在聯繫的概念、定理、公式、推理和思想問題等的記憶。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嚴密的邏輯思維過程所形成的,而又與詞語密不可分。所以,這種記憶也是按照邏輯思維的過程,用語詞的形式加以
識記、保持和再現的。
意義記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和邏輯性,是
記憶發展的高級形式。它的生理機制是以
第二信號系統的暫時神經聯繫痕跡為基礎的,但也是兩種信號系統協同活動的結果。如要識記某一概念,藉助形象材料,即有形象記憶參加,效果會更好。人們只有藉助意義記憶,才能把思維的結果保存下來,才能通過學習獲得豐富的間接經驗。在學習上,如果沒有字詞的記憶,就不能閱讀、聽講。所以,從簡單的認字、計數到掌握複雜的現代科學理論及各種思想體系,都離不開
意義記憶。
但是,當人們在利用語言作為思維的材料和物質外殼,不斷促進了意義記憶和
抽象思維的發展,促進了
左腦功能的迅速發展,而這種發展又推動人的思維從低級到高級不斷進步、完善,並越來越發揮無比神奇作用的過程中,卻犯了一個本不應犯的錯誤--逐漸忽視了
形象記憶和
形象思維的重要作用。於是,人類越來越偏重於使用左腦的功能進行意義記憶和抽象思維了,而
右腦的形象記憶和形象思維功能漸漸遭到不應有的冷落。經過漫長的歲月之後,終於發展到今天的“左腦占優勢”的社會,左腦這個後起之秀已成為公認的“
優勢半球”。 其實,我們對右腦形象記憶的潛力還缺乏深刻的認識。那么,形象記憶和意義記憶之間的差別究竟有多大呢?據日本創造工學研究所所長中山正和推算,我們一般人“記憶中的語言
信息量和形象信息量的比率為1∶1,000”。美國
圖論學者哈拉里有一句名言,“千言萬語不及一張圖”。真是“
英雄所見略同”。這個實驗實際上揭示了人的記憶力的一個最大的奧秘,即形象記憶是
人腦中最能在深層次起作用的、最積極的、也是最有潛力可挖的一種記憶力。
語言和
抽象思維、
意義記憶在人類的長期實踐中相互依託,相互促進,共同得到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大腦左半球的機能在人類的實踐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這種突出的作用又反過來推動人的思維從低級到高級不斷進步,日趨完善。所以,人類就在不知不覺中犯了一個前面所說的本來不應該犯的錯誤--逐漸忽視了形象記憶和形象思維的重要作用。搞清上述歷史的原因,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往往不被重視的
右腦竟會有這么多潛在功能,才能理解在我們的記憶中形象信息比語言信息要多出許多倍的根本原因。 閱讀記憶,是指對讀物內容和形式(語言文字)的識記、保持和再現。因此,絕大多數的形式和內容都是屬於抽象性、邏輯性的,其生理機制也由大腦左半球的
言語視覺中樞和言語
聽覺中樞來完成。這似乎就成為天經地義的
左腦功能了。殊不知,正是由於在閱讀過程中偏重左腦,廢置右腦,才造成了一般人所共有的閱讀記憶和閱讀速度成效甚差的結果。
根據巴甫洛夫的學說,具有顏色、聲音、氣味、形狀特徵的具體物的刺激稱為第一信號,在第一信號直接作用下建立的
條件反射叫
第一信號系統。第一信號系統是人和動物都具有的。而用語詞、文字和在它的影響下所建立起來的條件反射,組成了人類所獨有的
第二信號系統。第二信號系統是建立在第一信號系統的基礎之上的,它是信號的信號。 本來,人的兩種信號系統是密切聯繫,經常協同地發生作用的,掌握了語詞、文字的人,純粹的第一信號系統和純粹的第二信號系統活動幾乎是沒有的。但是,從這一原理來看,比較熟練地掌握了語詞、文字的人,往往又犯了一個單純依賴第二信號系統而忽視第一信號系統的錯誤。抽象詞語、文字之所以不容易得到良好的記憶效果,就是因為它們本身不是具體的形象刺激,在記憶它們時,
第一信號系統沒有發揮配合與支持
第二信號系統的作用。
當然,我們絕不是低估第二信號系統在閱讀記憶中的作用,相反,對它的作用評價還相當高,正是由於語詞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使人類形成
條件反射的能力無論在量上和質上都遠遠超過了動物,促進了人類的大腦在條件反射中能輕鬆準確地進行分析、綜合活動,建立和完善暫時神經聯繫,使人類的記憶過程更為複雜、靈活和高效。
綜上所述,對西維累爾擺動實驗和生物進化史的分析,使我們對發揮
右腦的形象記憶潛力有了濃厚的興趣和極大的信心;而巴甫洛夫的兩個信號系統的理論則使我們既重視右腦功能,也不意味著要忽視
左腦功能。我們必須全面發揮左右腦的功能,並使兩個信號系統密切協調,快速閱讀正是能夠同時調動左右腦潛力,同時發揮兩個信號系統的功能的嶄新的閱讀法。這是因為,快速閱讀強調的
整體感知開發了右腦的
圖像識別能力和形象記憶能力。
大家都知道,一頁書上有六七百字,把一頁內容作為一個感知和記憶單位來處理,絕不僅僅是閱讀速度的加快,更主要的是記憶內容濃縮了數百倍,記憶倉庫中的內容必將
有序化,便於檢索和提取。同時,快速閱讀還充分發揮了兩個信號系統密切配合,協調動作的功能。當
右腦的形象記憶功能充分發揮時,
第一信號系統的作用是其生理基礎,但它僅僅是在讀物內容的存儲方面發揮了作用,而在理解和回憶時,
第二信號系統的功能也不可或缺,要由它來把記憶倉庫中的形象記憶內容轉化成語言,然後再表述出來。
正是由於快速閱讀的過程中,大腦的左右兩半球和兩個信號系統都充分發揮了其卓越的功能,所以,才能夠幾十倍、幾百倍地提高閱讀速度,而且理解、記憶的效果也達到了令人難以相信的程度。
閱讀想像
在快速閱讀過程中,閱讀想像的充分發揮,也是與形象記憶和
形象思維密切相關的心理過程,對增強理解和記憶效果起著重要的作用。閱讀想像,是指閱讀中對語言符號所喚起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進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
在閱讀活動中,根據文字材料的描述而進行
再造想像,是閱讀理解不可缺少的一環,而創造性想像則是主動閱讀、活化信息、形成新見解的必要條件。再造想像,是根據語言的描述,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新形象的過程。在再造想像中形成的新形象,都是別人想像過的事物,通過自己的想像活動“再造”出來的。“再造”的意思有兩層:我們快速閱讀訓練的實踐也證明了以上的心理發展規律,在同一個訓練班內,年齡越小的學員,訓練時見效越快,成效越好,其原因就是較好地發揮了他們
右腦的
形象記憶和
形象思維功能正處於高峰期的優勢;而年齡越大的學員,由於過去他們在傳統教育模式的規範下,長期依賴抽象思維,則大大壓抑了大腦右半球形象思維和形象記憶的功能,訓練時見效越慢,成效越差。因此,在學習快速閱讀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這一規律,努力調動感性生活的形象儲備,充分發揮形象思維和形象記憶的能力,這樣才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價值
1、一個人要讀完全國每天出版的報紙,要一年的時間。所以
知識爆炸的
信息社會,即使是優秀學者,以傳統的閱讀方式獲取信息,也如井底之蛙而孤陋寡聞。
2、現代中國,一個合格學生在國中三年中,要看420萬字的教科書和300萬字到420萬字的課外書。在高中三年中,要看780萬字的教科書和600萬字到900萬字的課外讀物。而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初、高中學生的閱讀速度分別要達到每分鐘500字和600字。實際上達到這一速度的學生只占5%。許多好學生的代價就是,因無時間鍛鍊體質差,因拚命看書視力差。
3、快速閱讀
記憶法並非只有超常人所能,任何一個具有國小4年級文化的人只要在快速閱讀中,以一種全新的閱讀方式,代替傳統的閱讀習慣即可。因為人本來就具備這種能力,只是此前無人開發。
腹式呼吸
所謂
腹式呼吸法是指吸氣時讓腹部凸起,吐氣時壓縮腹部使之凹入的呼吸法。正確的腹式呼吸法為:開始吸氣時全身用力,此時肺部及腹部會充滿空氣而鼓起,但還不能停止,仍然要使盡力氣來持續吸氣,不管有沒有吸進空氣,只管吸氣再吸氣。然後屏住氣息4秒,此時身體會感到緊張,接著利用8秒的時間緩緩的將氣吐出。吐氣時宜慢且長而且不要中斷。做完幾次前述方式後,不但不會覺得難過,反而會有一種舒暢的快感。實際上測定呼吸時的
腦波,可以知道在吸氣時屏住氣息的瞬間則大鳴大放,而且在吐氣時
α波 也持續出現。也就是說,屏住氣息可以使得α波更容易出現。
做
腹式呼吸時,體內會產生一種
前列腺素的物質,可消除活性養,並且擴張血管的功能。當你做
腹式呼吸法,活動
橫隔膜時,它會從細胞內滲入血管及淋巴管,去除活性養的毒素、促進血液循環。此外,做腹式呼吸可使腹部的各個內臟,皆得以受到呼吸節奏的刺激。這種刺激透過神經,做為一種和緩的呼吸節奏的
自我調節信號傳至腦,腦在接受這些刺激之後便成為α狀態。
人靠呼吸存活,呼吸停止人馬上就會死亡,呼吸重要到幾乎等於人生,只有呼吸的人才有生機。然而一般的人大都只用淺呼吸過活(
胸式呼吸),因此只使用到1/3的肺,另外2/3的肺都沉積著舊空氣。如果運用腹式呼吸法(呼吸意識化)進行呼吸,肺就能夠完全被使用。
腹式呼吸能夠讓體內充分取得氣的功能,同時也攝取更足夠的氧氣。如此一來,既可淨化血液,更能促進腦細胞活性化。
所謂好的呼吸是在意識之下「緩緩」進行的,另外「深深的」也很重要。換言之,意識之下既緩且深的呼吸法是造就
α波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腹式呼吸法可使
腦波維持在12
赫茲以下,就大腦生理而言,就是α波最容易出現的時候,同時它能增進腦內荷爾蒙內啡的分泌,有助於
創造力的開發。
在冥想中最重要的是呼吸法,如果未能掌握正確的呼吸法,就無法實現深度冥想意識,所以,也可以說,呼吸法如何,將會決定冥想的成功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