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綠營廣東水師最早成軍於康熙3年(1664年),
水師提督駐惠州;至康熙7年由於海邊平靜而裁撤。嘉慶14年(1809年)復置水師提督,駐
虎門。其"直屬部隊(督標水師)"分為前、後、左、右、中五營,兼轄水師營、四會營、新會營。水師提督駐惠州,轄"水師主力"香山協左、右營,順德協左、右營,新會協左、右營,大鵬協左、右營,赤溪協左、右營,清遠右營、廣海寨營、永靖營等。另有"地方部隊"南澳鎮右營(左營屬福建),澄海協,
海門營,達豪營,
碣石鎮標三營,平海營,歸善城守營,潮州城守營,
饒平營,黃岡協左、右營,龍門協標左、右營,高廉鎮轄陽江營、電白營、碣州營、東山營等。兵力達2萬人左右。
綠營廣東水師合計各營戰船約有400餘艘,均為舊式木質帆船。其中最大的戰艦是水師督船,也不過排水量數百噸,載12門前膛鐵炮而已。這樣的裝備,緝賊拿盜尚敷其用,到了面對近代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則相形見絀,不堪一擊。
1839年
林則徐到達廣州後,通過對比發現洋炮比中國鑄造的土炮先進,英軍火炮能"遠及十里內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以(己)及我,是器不良也"。為改變這種狀況,他奏請朝廷增造船炮,做到"制炮必求極利,造船必求極堅。"歷經過鴉片戰爭後,到1842年10月,廣東先後仿造了數艘新型安置舷側炮的新式戰艦。
近代發展
廣東地處南海之濱,在多次外敵入侵之時都首當其衝地成為國防前哨。近代海軍興起後,廣東水師很快順應風潮,開始了建設西式海軍艦隊的努力。
同治五年至七年(1866年),當時
兩廣總督瑞麟向英國、法國購入了六艘蒸汽火
炮艦船,用於巡海、緝私、捕盜。1884年
張之洞出任兩廣總督後,廣東水師向福州船政先訂購了一艘無
防護巡洋艦廣甲號後又追加了
廣乙、廣丙兩艘魚雷巡洋艦和炮艦廣庚,廣東水師終於有了千噸級的軍艦。宣統元年,廣東水師與
北洋水師、
福建水師、
南洋水師一起編為遠洋艦隊和長江艦隊,廣東水師作為一支獨立編制的存在宣告終結。
艦艇資料
第一批:同治五年至同治七年(1866-1868年),安瀾、鎮濤、澄清、
綏靖、飛龍、鎮海。
第二批:光緒八年至十一年(1882-1884年),德制11艘魚雷艇:雷龍、雷虎、雷中、雷乾、雷坤、雷離、雷坎、雷震、雷艮、雷巽、雷兌。黃埔造船廠建造
炮艦:
廣元、廣亨、
廣利、廣貞、廣金、廣玉。
第三批:光緒十三年至光緒十七年(1887-1891年),
馬尾造船廠建造的巡洋艦:廣甲、
廣乙、廣丙、(這三艘是巡洋艦,是廣東水師最大的軍艦,自從這三艘軍艦在甲午戰爭中被擊沉之後,廣東水師就再也沒有添置過同等或者比這三艦還大的軍艦),炮艦:廣庚。
第四批:光緒三十三年至光緒三十四年(1907年-1908年),日本
炮艦:楚泰、楚同、楚豫、楚有、楚觀、楚謙。
魚雷艇:湖鵬、湖鶚、湖鷹、湖隼。
主要戰役:
穿鼻海戰:
道光十九年(1839年11月3日)英艦在
穿鼻洋(廣州虎門口)進行挑釁,清水師提督
關天培率軍抗擊。傷英艦一艘。英軍敗退,落海數十人。
關天培令軍隊向兩船發炮還擊,打斷窩拉疑號船頭,
水師提督左營游擊
麥廷章連轟窩拉疑號船尾,英軍在兩方轟擊之下,多人連炮跌落海。兩個小時的戰爭之後,最終窩拉疑號帆斜旗落,邊擋邊逃,連同海阿新號一同遁去。在關天培收軍之後,附近漁艇撈獲英軍軍帽二十一頂,其他物事,不計其數。[1]
珠江海戰:
1840年
二月初五日,英軍兵艦十八艘突入虎門,第二天向
虎門發起總攻擊。虎門失陷。堅守炮台,與英軍浴血奮戰的老將
關天培以身殉職。二月二十三日,道光得到虎門失陷、關天培下落不明的奏報,決定再次增加廣東兵力。加調廣西兵2 000名,令其迅往廣東,又將前調赴浙的湖廣兵,改途迅往廣東。派久歷戎行的四川提督思齊慎為
參贊大臣,令其星馳赴粵會同剿辦。
自
道光二十年(1840年)十二月初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道光先後調遣16 000名官兵赴廣東,再加廣東原有兵力,廣東兵力不可謂不眾,道光因此充滿必勝信念,預言‘‘該將軍等到後,自可一鼓成擒”。然而,就在增援之兵陸續到達廣州後,英軍於二月二十七日已攻陷了廣州省河的第二重屏障清軍嚴密設防的烏涌炮台。英國侵略者在相繼攻陷
虎門和烏涌炮台後,很快闖進省河,兵臨廣州城下。為了探聽內河虛實,為發動更大規模的軍事進攻作準備,英軍艦隻暫時退離了省河。
義律致書已到達廣州的參贊大臣
楊芳要求通商,以圖銷售已運到中國的
鴉片和從中國得到英國急需的茶葉。楊芳和
廣東巡撫怡良,在英軍大批集積時與之達成停戰協定,規定廣州商業照常進行,商船應當到
黃埔去裝貨。他們還在給道光的
奏摺中為“旬日間一無動靜”而沾沾自喜。道光知道這個情況後,在允許除英國以外的其他國家恢復通商時反對楊芳等準與英人通商的做法,他說:“英夷商船……斷不準其通商。此次各國貿易,如有代逆銷售矇混影射等弊,即著嚴行查辦,萬不可稍存遷就之見,致逆夷得遂通商之欲。”道光提醒
楊芳等,“所奏逆夷退出省河,是否仍在虎門以內,彼既深入重地,但能斷其後路,不難聚而殲旃。著仍遵前旨雇募
水勇,準備船炮,奮力合剿,朕拭目以俟捷音之至也” 48。自英國侵略者不斷尋釁於廣州後,先後有萬啟心、閩浙巡撫
劉韻珂等奏請道光重新啟用
林則徐。然而,道光除了於
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十二日令林則徐於廣州“協辦
夷務”而外,不肯給林則徐新的任命。道光甚至在劉韻珂請求準予林則徐“戴罪自贖,飭令迅速馳驛赴浙”的
奏摺上加上如下朱批;“一片妄言,不料汝等有是意見,而又敢形諸奏牘,殊增憤懣也。”49道光在英軍即將發動大規模武裝進攻的前夕,終於作出了重新起用林則徐的決定,這個決定無疑是很明智的。
三月二十七日,道光批覽了
楊芳、怡良關於廣州通商的奏報,楊芳、怡良被英國侵略者因尋求貿易而實行的短暫停戰所迷惑,認為英國“志在通商已可概見”,又以廣州省城之鎖鑰“
虎門既已失守,近省獵德、大黃窖等處亦俱被闖入,省城別無屏障”,各省調兵“皆不嫻水戰”,“無善策以操必勝之機”,還以英商貨船所載洋米可作粵東接濟之資等為由,力主“宜先準貿易,暫作羈糜”。道光對楊芳、怡良的主張大為不滿。先是在其
奏摺上作了“若貿易了事,又何必將帥兵卒,如此徵調,又何必
逮問琦善,所見甚差’’的朱批。接著頒諭內閣,以“有意阻撓、怠慢軍心”的罪名,令將
楊芳、怡良先行交部
嚴加議處。同時,
道光在給
軍機大臣等的諭旨中嚴厲批斥了楊芳、怡良的所言所行。他說:“,陸續抵粵”,楊芳何以不痛加剿洗,乃遷延觀望,有意阻撓,汲汲以通商為詞。“是復蹈琦善故轍,變其文而情則一。”“楊芳等知遷就完事,不顧國家大體,殊失朕望。即所稱貨船附載洋米等語,全不可信,況
鴉片來源,即在於此,又何以示禁令而除流弊。”道光明確表示:“此時更無他議,惟有進剿一法”,“斷不準提及通商二字,坐失機宜。”
奕山、
隆文、祁墳於三月二十三日抵達廣州,道光令奕山等“妥為布置”,“務當謀勇兼施,分路
兜剿”,並令奕山等在進剿得手後,將英軍占據之香港和寄泊之
尖沙咀“盡行收回” 。
然而,奕山等到廣州後,並沒有遵照道光之令妥為布置,更沒有發動主動進攻。在給道光的上諭中,奕山只是一味陳述“患不在外而在內”,“防民甚於防寇”的謬論,為其怯懦
畏戰尋找藉口。時間很快過去了一個多月,當時,“粵聚兵雖眾,
守御尚無勝算,備攻具,巨木之運自西省,編扎為排筏者未成。水勇募自福建者千人,香山、東莞者三千,時亦未能驟集”。更糟糕的是,
奕山對戰、守毫無定見,起初贊成
楊芳“待時而動,不可
浪戰取敗”的
羈縻政策,後來又為
李湘棻、西拉本、
段永福、
張青雲等“密請開仗”的慫恿所動。四月初一日,奕山貿然決定分兵三路出擊,乘夜攻擊泊於省河的英軍艦隻。奕山將各路兵馬調撥完畢派遣出城時,才把出兵的事情告訴楊芳。當天夜裡,英船突受襲擊,遭受了一些損失,第二天黎明英軍即開始反攻。在此後的四天裡,英軍四出襲擊,至初五日,英軍舍艦登岸,沒有遭到抵抗,即占據廣州城北門外製高點
四方炮台。其後,英艦“聚泊游弋,小舟如梭織,其兵船迭運飛炮攻城,沿珠江二十裡間,環東西南三門外,炮聲無片刻斷”。當時作為統帥的
奕山,於城中伏處一隅,一籌莫展,
楊芳稱病不出者三日,“時內外門萬七八千,軍令皆撤入內,
都司守備以上,無一人在城外者”52。初六日,在英軍攻城前,奕山遣人在城上“改換白旗,
軍帥以下,各換會印繳付保純(廣州知府
余保純)
縋城出”,向
義律乞降。四月初七日,雙方達成停戰協定。規定奕山等挈清軍退駐離廣州60里以外之地;限一星期內交出贖城費600萬元,款項交清後,英軍退出
虎門。
廣州保衛戰:
1840年12月,
琦善與
義律在廣東開始談判。由於英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訂,使
道光帝大為不滿,道光帝便把琦善抄家革職,派
奕山、
隆文和
楊芳赴廣東指揮作戰。1841年1月7日,英軍也不滿談判的進展,義律先下手為強,出動海陸軍攻占
虎門的第一重門戶--
沙角、大角炮台,發起
虎門之戰。[23][25]
道光帝聞訊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
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並從各地調兵萬餘人赴粵。1841年2月23日進攻
虎門炮台,雖部隊英勇抵抗,但不敵英軍,虎門炮台最終失陷[26]。2月26日,英軍出動海陸軍,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台和
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廣州。
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國[26]。5月21日,
奕山令水陸軍1700人,於黑夜分乘快船出動,挈火箭、
噴筒,夜襲英船,擲火焚燒。5月22日英軍2400人反攻。清軍潰退。1841年5月24日,英軍向廣州發起進攻,一路占據城西南的商館,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占城東北各炮台,並炮擊廣州城。廣州附近要地全失,18000多清軍盡退城內,秩序大亂,在此形勢下,奕山等豎起白旗求和[27],接受英方條件,簽訂《
廣州和約》,英國不但不率部撤離了廣州,還勒索廣州商家向英軍支付了600萬銀元的贖城費。
著名歷史事件
1909年5月的一天,在中國南海海面上,出現一支由清帝國三艘軍艦組成的小型艦隊,清朝廣東海軍提督
李準親率戰艦前往西沙巡視。
巡視南海
一百年前,清朝廣東水師提督
李準親率戰艦前往西沙巡視,並在伏波島刻石留念,除了重申主權之外,還給
西沙群島的15個島命名。
1909年5月的一天,在中國南海湛藍的海面上,出現一支由清帝國三艘軍艦組成的小型艦隊,乘風破浪,向我國的南沙群島駛去。ch三艘軍艦分別為伏波號、琛航號、振威號。
伏波號由福建船政局在1871年建成,木殼炮艦。艦長66.5米,寬10.7米,吃水4米,排水量1258噸,航速10節,裝炮7門。
振威號由福建船政局在1872年12月建成,武裝運兵船,木質船身,排水量572.5噸,航速9節,裝備6門炮。
琛航號由福建船政局在1874年建成,木殼運輸艦。艦長66.5米,艦寬10.7米,吃水4米,排水量1358噸,航速10節,裝炮8門。
在1884年8月23日
中法戰爭的馬江之役中,伏波號和振威號被擊沉,琛航號負傷擱淺,它們經修理後,都轉給廣東水師。
船帆上飄揚著大清龍旗,水兵們筋骨強壯,訓練有素。艦上有官兵170多人,包括化驗師、工程師、測繪員、醫生、工人。配備了充足的淡水和米麵食品,可見出海前已有充分準備。指揮這支艦隊的是廣東水師提督
李準,他身穿武將袍服,腰挎寶劍,不時以長筒望遠鏡瞭望海面。
1905年,李準當上
廣東水師提督。在新的
兩廣總督張人駿支持下,李準整頓水師,招收壯丁,淘汰老弱兵丁,加強訓練,編成水師,並裝備洋槍,購進英國軍艦數艘。幾年後,廣東水師面貌一新,戰鬥力有明顯提高。
1907年,李準就曾巡視西沙各島,並在伏波島刻石留念稱:“大清光緒三十三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巡視至此”。巡視歸來後,李準又請上級批准將西沙各島重新命名,並得到批准。
在1909年這次巡海視察中,
李準除了重申主權,還給
西沙群島的15個島命名。
據尚存世的《李準日記》披露:李準這次巡海視察抵達了南沙群島,最遠還到了
曾母暗沙附近。由於浪高達到10餘尺,艦船無法靠近。為保全艦船,只好返航。雖然是險象叢生,但幸無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