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州、縣,明代兩京十三布政使司之下的地方行政機構和區劃。明朝建立後,大體繼承元代行省以下有路、府、州、縣之制,但有所改革,取消了路的建制,僅設府、州、縣三級,較元代為簡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府、州、縣
- 來源出處:明代兩京十三布政使司之下的地方行政機構和區劃
府、州、縣,明代兩京十三布政使司之下的地方行政機構和區劃。明朝建立後,大體繼承元代行省以下有路、府、州、縣之制,但有所改革,取消了路的建制,僅設府、州、縣三級,較元代為簡化。
郡、州、府、道、縣、鄉是中國古代統計人口的行政區劃。郡從春秋末年直到隋唐之際,是中國地方一級或二級行政區域名。東漢末年,將州定為郡級以上的行政區劃,州成為中央政府下面的一級建制。南北朝後,制度紊亂,其轄境日益減縮,...
從此,州逐漸變成行政區,州牧也成為常設的一方軍政長官。東漢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資望輕重為轉移。隋代文帝廢郡,立州縣置,煬帝改郡縣制,設九州刺史,分部巡查。唐宋為道路制,設10道和15路,並於道治、路治所在地設府,地位與...
清朝山東省有府十,曰:濟南、兗州、東昌、青州、登州、萊州、武定、沂州、泰安、曹州。共領州十一、縣九十六。行政區劃 濟南府(領州一、縣十五)領州一:德州;領縣十五:歷城、章邱、鄒平、淄川、長山、新城、齊河、齊東、濟陽、...
府州縣學,是中國古代設於府、州、縣的地方官學。初設於漢。隋代州、郡、縣亦皆設學。唐初除郡縣學外,鄉里亦令置學。唐代州(郡)學,上州置生徒六十員,中州五十員,下州四十員;縣學上縣置生徒四十員,中縣三十員(一作二十五...
明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設定的以當地世襲酋長為土官土吏的地方行政制度。主要設於今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省區。設定 土官之名產生已久,但土府州縣及土司制度,一般認為肇始於元,而定製於明。明土府州縣的等級及設官如府、...
道州縣制是唐代開始推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唐太宗繼位後,根據川分全國為10道;遼代仿唐制,全國分為五道,下轄府州縣;宋初,沿襲唐制,以道統州府,後改為路州縣制。制度沿革 唐初,改郡為州,唐太宗繼位後,根據川分全國為10...
軍有直屬於路,與府州同級者,其地位與下州相埒。又有隸於府州,與縣同級者,即縣治置軍,由知縣兼軍使,史稱“即縣置軍使”和“降軍為軍使”,並指此。如《宋史·地理志》載:開德府(今河南濮陽)轄德清軍,即清豐縣置...
隸屬於府的州,稱州(散州、屬州),是相當於縣一級的地方行政區。直隸州和州的行政長官皆稱知州,直隸州知州為正五品,屬州知州為從五品。光緒末年,全國設直隸州、散州二百一十餘個。 縣 初級地方行政單位。清承明制,縣一般隸...
府,是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單位,等同於地級市,唐至清代都有這一行政區劃的名稱。府治所在的縣,稱為“首縣”。首縣設有府城,城內設定府衙,掌管一府事務,同時設有縣衙,掌管首縣事務。唐在京師、陪都、道治所在地置府,地位與州...
首先是裁府州廳入縣,簡單的說,就是把府城、州城、廳治設市,並將府州廳全部打散改成縣;隨後是等級市制,將市分成特別市(直轄市)、省轄市和縣轄市,將鎮分為省轄鎮和縣轄鎮。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直接控制地區的前省會、主要的多國...
明清時又改州為府,所以有“青州府”、“兗州府”、“徐州府”、“揚州府”等名稱。明代的州有直隸州和屬州之分。直隸州上隸於京師或各布政使司,地位視府;屬州上隸於府,地位視縣。州的長官也稱知州。清承明制,直屬於布政...
元、明兩代的行政區劃系統都是由三級和四級系統混合組成,並以省—府—州—縣的四級體系為基本的系統。在清代則是三級行政區劃系統,且以省—府—縣和省—直隸州—縣為主。在邊遠轄區和省,除了在部分農業區設定府、州、縣外,在...
府、州下有縣,各縣設知縣一名,正七品,輔官有縣丞、主簿等。縣也按糧食收入分為三等,糧十萬石以下為上縣,六萬石以下為中縣,三萬石以下為下縣,原來縣官品秩各有不同,後統一。明朝共有1171個縣。各地的軍民府、土州、土縣...
宋朝行政區劃,實行州、縣二級制,同時在地方設定路,路是直轄於中央並高於府、州、軍、監的一級監察區。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繼承了唐朝的羈縻制度,也可以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民族自治。 北宋初分全國為十三道,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共分十...
都督、州、縣、都護府、道等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 有用+1 已投票 0 唐朝行政區劃,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中國歷代行政區劃沿革中比較重要的轉折時期。在較長時期內,唐朝採用了“道州縣”三級制,“道”的實際許可權相互間差異很大,...
某一地區經濟實力最強的縣 某縣的經濟實力如在本地區最強,可稱為某地區首縣。古代行政中心所在縣 古代中國州、府、行省、布政使司等高於縣級行政單位治所所在的縣,稱為首縣。如清代江寧府治江寧縣、上元縣,江寧縣和上元縣就是江寧...
軍有直屬於路,與府州同級者,其地位與下州相埒。又有隸於府州,與縣同級者,即縣治置軍,由知縣兼軍使,史稱“即縣置軍使”和“降軍為軍使”,並指此。如《宋史·地理志》載:開德府(今河南濮陽)轄德清軍,即清豐縣置...
然不久之後,太祖即下令“乃盡革行中書省,置十三布政使司,分領天下府州縣及羈縻諸司”,從此在中央革除中書省,廢除丞相,而設立六部分別處理國政機要,又改行中書省為浙江等十三布政使司。自後明代中央朝廷為統轄地方,基本上都是遵照“...
秦朝時期,郡管縣;漢朝時期,郡、國管縣。 漢朝以後,各個時期、各個地方或同一轄域因行政區劃制度的不同,郡、府、州或軍、監、廳所轄。 國民政府時期,之初為道所轄;之後撤道制,直接隸屬於省(特別行政區);之後改隸屬於行政督察區、...
明代始以“知府”為正式名稱,官制正四品,管轄州縣,為府一級行政長官。清沿明制,官制從四品。辛亥革命後,撤銷府一級行政區,知府遂廢。知府掌一府之政令,總領各屬縣,凡宣布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稽察奸宄,考核屬吏...
根據《大明一統志》,明朝屬於冀州州域內分野的府縣如下:冀州∶順天府、保定府、河間府、真定府、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部分、永平府、延慶府、保全州、萬全都指揮使司(萬全都司)、太原府、平陽府、大同府、潞州(明嘉靖八年升潞安...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雲南行省建立後,撤銷原萬戶、千戶、百戶等軍事性組織,改設路、府、州、縣,境內屬臨安路、和泥路、廣西路。明朝把元朝的臨安、和泥2路合併設臨安府,府治駐建水州,轄6州、5縣、9個長官司,轄區多在...
大名府,或稱北京大名府,治所舊址在今河北省大名縣的東南部。 大名府人傑地靈,在歷史上曾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大名府春秋時代屬衛國,名“五鹿”,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戰國時期屬魏國;秦朝為東郡;漢朝為冀州魏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