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是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稱,明清時期二級行政區劃,地位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唐至清代都有這一行政區劃的名稱。
唐在京師、陪都和道治所在地置府,地位與州平級。宋設定漸多,隸屬於路;金設五京、十四總管府,凡十九路,路治所在地置總管府,總管府下轄州、縣。元或隸屬於省,或隸屬於路,地位與直隸州平級,明清時隸屬於省,下領散州和縣。
府治所在地的縣一般稱為“首縣”,首縣的中心區域設有府城,城內設定有府衙,掌官一府事務,同時設有縣衙,掌管該縣事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府
- 行政性質:明清時期二級行政區劃
- 行政地位:相當於今天地級市
- 主要功能:掌管本府境內事務
歷史沿革
府市比較
府與地級市有諸多相似之處,比如受制於省,比如府所駐紮的縣(今主城區)被稱首縣。省府縣是明清時期的地方區劃,在集權的時代高效的運行著,然而近代化的開啟,讓這種方式變的冗雜,辛亥革命後廢除了府。
民國時期省直轄各縣,受西方行政的影響,國民政府設了南京市、上海市等。一般都是縣城設市。同時縣城以外保留縣的名義。所以南京市與江寧縣,上海市與上海縣同時存在。江寧是江寧府的首縣,上海雖屬松江府卻不是首縣(松江首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區)。能設市的縣並不一定都是首縣。
大多數省會和重要縣城在民國時期設市,同時一些非省會也設市,到了共和國八十年代,一個省有七八個市。在先富帶動後富的思維模式下,市管理縣,省府縣的模式復活了。
地級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所屬縣的發展,最佳化了資金產業的布局。在縣改縣級市叫停後,地市開始把母縣變為區。比如江寧縣改南京市江寧區,武進市改常州市武進區。不久江寧、武進被拆成多個區。
在吞併母縣後,地市開始吞併其他縣。比如吳江市改蘇州吳江區,紹興蕭山縣改杭州蕭山區。地市在實際權利上超越了明清的府。明清的府對首縣調整就已經不易,各方面阻力大。古代並不以商品經濟為主。比如無錫縣(無錫市)的基礎並不比武進縣(常州市)差,但常州府首縣就在武進,沒有為無錫設府。主要依據的還是歷代革延。
民國的省縣二級。雖然資金和產業布局上不如三級區劃方便調配。但縣直接由省管,節省了很多的行政成本。而且市不插手縣,為縣提供了自由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