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
常州府的城府(今常州市天寧區、鐘樓區)範圍北起關河,南至
京杭運河,西抵大觀樓,東達
艤舟亭,由以城廓、城垣為標誌的內子城、外子城、羅城、新城歷經各朝代不斷演變而來,內有造型嚴謹的城門、箭樓、瓮城、鼓樓、鐘樓;有不同形制的石拱橋、條石橋、石板橋、三孔橋、木板橋;有各種民居天井、進式;有常州府署、常州府第、寺廟、庵堂;有舟船、碼頭、水關、園林;還有半山亭、龍城書院、
常州府學、大成殿、三吳第一大觀樓、崇法寺、落心亭、忠義祠。常州是國內少有的“城河相依,河抱古城”格局的城市,而常州府城“城城相疊,環環相套”的
城池格局則是全世界唯一。
歷史沿革
在明代,常州府屬於
南直隸,下轄武進縣(今常州市市轄區)、
無錫縣(今
無錫市)、江陰縣(今
江陰市、靖江市、及張家港市一部分)、宜興縣(今宜興市及溧陽市上黃鎮)4縣,範圍基本上相當於今日常州市市轄五區、無錫市全境、隸屬泰州市之靖江市以及隸屬蘇州市之張家港市大部分。
注意,金壇、溧陽兩縣雖然現在隸屬常州市,也說吳語毗陵小片方言,但唐宋元明清上千年來分屬鎮江府(今鎮江)和江寧府(今南京)。1726年(清雍正四年),常州府的大部分縣份都因人口、賦稅繁多,而一分為二:從武進縣分出陽湖縣(今常州市武進區東部),從無錫縣分出金匱縣(今無錫市東部),從宜興縣分出荊溪縣(今宜興市西南部),從江陰縣分出靖江縣,因此常州府的轄縣增加到8個,稱為“常郡八邑”。從這個時代開始,常州便有了“八邑名都,
中吳要輔”的美稱。
1913年廢常州府。
新中國成立後的常州,繼承了古常州的部分。就是從古常州城擴展而來的。武進縣城設常州市,縣治轉移湖塘鎮。改革開放後,武進縣升為縣級武進市,後為武進區。短暫的分離後,常武再度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