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廳、州、縣,清代將地方行政區劃為省、府(直隸州、直隸廳)、縣(廳、州、縣)三級。府廳州縣為省級以下行政區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府、廳、州、縣
- 時期:清代
- 類別:行政區劃
府、廳、州、縣,清代將地方行政區劃為省、府(直隸州、直隸廳)、縣(廳、州、縣)三級。府廳州縣為省級以下行政區劃。
州有直隸州和屬州兩種。直隸州上隸於京師或各布政使司,地位視府;屬州上隸於府,地位視縣,但多數屬州也領有縣,實際介於府與縣之間。直隸州和屬州或下領縣,或不領縣。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共有直隸州二十餘個(不包括土職),轄...
郡、州、府、道、縣、鄉是中國古代統計人口的行政區劃。郡從春秋末年直到隋唐之際,是中國地方一級或二級行政區域名。東漢末年,將州定為郡級以上的行政區劃,州成為中央政府下面的一級建制。南北朝後,制度紊亂,其轄境日益減縮,...
隋代文帝廢郡,立州縣置,煬帝改郡縣制,設九州刺史,分部巡查。唐宋為道路制,設10道和15路,並於道治、路治所在地設府,地位與州平級,元置行省制,設總管府、散府、直隸州、散州。明清時期,置布政使司和省,設府、直隸州、散州。 中文...
領縣十一:益都、臨淄、博興、高苑、樂安、壽光、昌樂、臨朐、安邱、諸城、博山。登州府(領州一、縣九)領州一:寧海洲;領縣九:蓬萊、黃縣、福山、棲霞、招遠、萊陽、文登、海陽、榮成。萊州府(領州二、縣五)領州二:平度...
明代設於地方府、州、縣的學校。明代的學校大體沿襲宋元舊制,但設定更為普遍,管理更為嚴密。中央在北京和南京有國子監,地方除府、州、縣學外,都司、行都司和衛所(見都司衛所)亦有設學者。統稱儒學。概括 明代府、州、縣、都司...
道州縣制是唐代開始推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唐太宗繼位後,根據川分全國為10道;遼代仿唐制,全國分為五道,下轄府州縣;宋初,沿襲唐制,以道統州府,後改為路州縣制。制度沿革 唐初,改郡為州,唐太宗繼位後,根據川分全國為10...
正大三年(1226)在綏德州設綏德縣,升義合寨為義合縣。綏德州此期領綏德、義合、清澗等8縣。興定五年(1221)蒙古族(即元)占領綏德州。 元實行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路、府(州)、縣四級行政制度。至元四年(1267)撤銷綏德縣及義合...
軍有直屬於路,與府州同級者,其地位與下州相埒。又有隸於府州,與縣同級者,即縣治置軍,由知縣兼軍使,史稱“即縣置軍使”和“降軍為軍使”,並指此。如《宋史·地理志》載:開德府(今河南濮陽)轄德清軍,即清豐縣置...
首先是裁府州廳入縣,簡單的說,就是把府城、州城、廳治設市,並將府州廳全部打散改成縣;隨後是等級市制,將市分成特別市(直轄市)、省轄市和縣轄市,將鎮分為省轄鎮和縣轄鎮。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直接控制地區的前省會、主要的多國...
在清代,直隸廳的地位低於府,但高於直隸州,因此清朝省以下的行政區劃單位的稱呼一般為府、廳、州、縣。據《清史稿·地理志》記載:自清德宗光緒年間置22省,有府、廳、州、縣1700多。民國省制 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1913年1月...
府,是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單位,等同於地級市,唐至清代都有這一行政區劃的名稱。府治所在的縣,稱為“首縣”。首縣設有府城,城內設定府衙,掌管一府事務,同時設有縣衙,掌管首縣事務。唐在京師、陪都、道治所在地置府,地位與州...
清代,因襲明制又略有調整,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在省下增加道一級行政組織,形成省、道、府(直隸州、廳)、縣(散州、廳)四級政權機構。 [63] 分全國內地為18行省,四川省為其一,並對川、滇、黔3省省界進行較大調整,遵義改屬貴州,東川...
秦朝時期,郡管縣;漢朝時期,郡、國管縣。 漢朝以後,各個時期、各個地方或同一轄域因行政區劃制度的不同,郡、府、州或軍、監、廳所轄。 國民政府時期,之初為道所轄;之後撤道制,直接隸屬於省(特別行政區);之後改隸屬於行政督察區、...
清朝山西省有府九,曰:太原、平陽、潞安、汾州、大同、朔平、寧武、澤州、蒲州;有直隸州十,曰:遼州、沁州、平定州、忻州、代州、保德州、解州、絳州、吉州、隰州。總領散州六、縣九十。
部分偏遠地區、離島地區設立都道府縣的行政派出機關“支廳”,近年多改制並更名為“縣民局”、“振興局”等。與市同級的“郡”,1920年代開始虛級化,仍具備地址表記、廣域行政圈範圍、都道府縣議會選舉劃分等功能。在市制的演變方面...
府、州下有縣,各縣設知縣一名,正七品,輔官有縣丞、主簿等。縣也按糧食收入分為三等,糧十萬石以下為上縣,六萬石以下為中縣,三萬石以下為下縣,原來縣官品秩各有不同,後統一。明朝共有1171個縣。各地的軍民府、土州、土縣...
宋朝行政區劃,實行州、縣二級制,同時在地方設定路,路是直轄於中央並高於府、州、軍、監的一級監察區。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繼承了唐朝的羈縻制度,也可以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民族自治。 北宋初分全國為十三道,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共分十...
雍正四年,清政府在黔南境內強行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廢除土司世襲制度的安撫司、長官司等,而代之以流官統治,撤銷了“衛所”等軍事地域,將其併入府州廳縣等行政地域,黔南地區分屬於貴陽府、都勻府、獨山州和平越直隸州。
元,地方行政區劃分為省、路、府、州、縣五級制;又在中央設總制院,後於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稱宣政院,以統領天下佛教及吐蕃事務。縣境屬宣政院下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脫思麻路松潘疊宕威茂州管轄。明,全國設定13個布...
清朝定鼎中原以後,承襲明朝轄制,山西為十八省之一,共轄九府、十直隸州、六散州、八十五縣、十二直隸廳。大同府(治大同)轄二州七縣一廳。二州:渾源州、應州(今應縣);七縣:大同縣(今雲州區)、天鎮縣、陽高縣、懷仁縣、...
復設廣西省,省會駐桂林府(今桂林市)。 欽州(12張) 廣西全省劃分為11個府、2個直隸廳、2個直隸州,分別統轄各州市縣。11個府是:桂林府(治臨桂,今桂林)、柳州府(治馬平縣,今柳州),慶遠府(治宜山)、思恩府(治武緣,今武鳴)、...
明清時又改州為府,所以有“青州府”、“兗州府”、“徐州府”、“揚州府”等名稱。明代的州有直隸州和屬州之分。直隸州上隸於京師或各布政使司,地位視府;屬州上隸於府,地位視縣。州的長官也稱知州。清承明制,直屬於布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