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元未圯廢,明洪武初僧永隆重建。
明成化十六年(1480),建塔院與享堂。
明崇禎間再廢,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由吳縣鄉飲賓顧士禎重建。
鹹豐十年(1860)毀。同治十三年(1874)“始結第三楹”以供香火。
後尹山土山因燒窯制磚被基本挖盡,土山上的建築也已無存。於2015年根據當地百姓的要求,在吳中區有關部門和佛教協會的支持下,重建崇福寺。
歷史文化價值
軼事傳說
崇福寺是和
澹臺書院建在一起的,也就是所謂的“釋”、“儒”同存,這是該寺的獨特之處。除此之外,還有一則發生在該寺廟的軼事。
崇福寺曾經在元丙申年(1356年)被毀,“明洪武間有聖僧永隆運巨木重建,有來木池存焉”。據《郭巷鎮志》記載,永隆“18歲後入尹山崇福寺祝髮為僧,耿耿佛法,曾刺指立願、化募創建崇福寺大殿。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朝廷對僧人考核,永隆率眾徒赴京試經並請給與度牒。不料各地到京三千沙彌,許多人並不諳熟經文,只是想冒請度牒。朱元璋知後大怒,下令將這些人處罰。”永隆和尚聽到這個訊息後,在那年二月二十四日,“至奉天門,上奏朱元璋,願以焚身來請求免除對其他僧人的懲罰。”得到朱元璋的許可後,永隆和尚在二十五日來到雨花台,拿筆書寫偈陀,“三十三年一幻身,洞然性火見全真。大明佛法興隆日,永祝皇圖億萬春”。接著,取香一瓣,寫上“風調雨順”四字,然後吩咐內臣奏明皇上,“遇旱災以其香祈雨,必靈驗。”然後點火自焚。“二十七日,朱元璋寬宥了那些沙彌,並給與度牒。當時正值大旱,朱元璋召來僧錄司官,迎送永隆所遺之香到天禧寺率眾禱雨,以三日為限,可當天夜裡就天降大雨。朱元璋大喜,於是御製《落魄僧》詩來表彰永隆。”八月,弟子時習把永隆的靈骨帶回尹山,葬於崇福寺內,同時建石塔一座。永樂二年(1404年),助朱棣成功篡位的蘇州和尚
姚廣孝(道衍和尚)為永隆和尚寫了篇塔銘。
歷史文物
二方古碑,臨時豎立在寺北小廟群的塘東“大王廟”的廊下。
第一方是“東山海鎮”碑。常見的是“
山海鎮”、“八風山海鎮”等,“東山海鎮”是首次見到。
第二方是清嘉慶年間的“特調江蘇蘇州府元和縣口口加五級紀錄五次李”碑,事為養鴨殃稻苗,不許養鴨放出踐損稻苗的布告。看來過去當官的對農業生產也是夠重視的,連鴨踐苗吃谷此等小事,知縣大人也要親自出馬寫告示勒石嚴禁。
另有清康熙五十年(1711)的銅鐘,置於一佛堂內的供台上。鐘體上有銘文“高口高口(二字難辨)康熙五十年七月亥日造”距今已300餘年了。
重建崇福寺以突出其文化及歷史價值:
第一,崇福寺本身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中華民國十九年十月十五日(星期二)江蘇省政府公報中有“吳縣縣長請保護尹山崇福寺遺址古蹟”的提案。
第二,尹山又名古寺山,澹臺子祠舊在尹山巔,祀先賢
澹臺滅明(澹臺滅明居住的地方後來下陷成湖,這就是今天的
澹臺湖)。宋南渡後尹和靖讀書其中,遂以和靖先生附祀。明練塤設義塾於其中,改名澹臺書院(宋濂記),後毀。清康熙年間尹山寺僧明宗謀重建而未成,雍正初始落成。乾隆十六年,高宗南巡,詔以明姚安太守施悌配享,鹹豐十年毀。同治中移建今所。崇福寺與澹臺子祠、尹和靖讀書處是分不開的。
第三,崇福寺有兩位高僧值得記載,徐禎卿在《剪勝野聞》里記述蘇州尹山寺高僧永隆的“永隆雨”故事。晚明四大高僧之一真可,在《紫柏尊者別集》“跋照公墨書華嚴楞嚴”也記載了尹山永隆菩薩的故事。如惺大師(1567—1638),明朝人,生於1567年。為天台宗僧人,萬松行秀禪師法孫、千松明德禪師法嗣。博學多聞,尤善文筆。偏好史乘、傳記之學。鐘情並弘揚彌勒法門。明萬曆二十三年,幻為如惺禪師住吳門尹山寺。因此在重建崇福寺時,在規劃設計中把澹臺子祠、尹和靖、高僧永隆、如惺禪師融合在一起,可建景、可塑像、並把有關歷史記載及詩詞鐫以碑刻,以充分展示崇福寺的文化歷史。在寺北還建了一排佛殿,搬遷進了三座鄉間小廟:自東至西分別是塘東南樓明王“大王廟”、善浦觀音廟“雙廟龍王”、尹山朝北土地“忠靖明王”。
文獻記載
一.清代翟灝等輯《湖山便覽》中描述: 尹山,在寶帶橋東南六里。周大夫尹吉居,實一土阜耳。梁建崇福寺。明洪武間,聖僧永隆運巨木重建,今木池尚存。舊有澹臺滅明書院,尹和靖慕其風曾僑寓焉。有詩曰:古阜猶留尹吉風,木池遺構靈宮。永隆而後天花散,都在神僧感應中。
二.長洲彭紹升允初著《一行居集》卷第五募修尹山祟福寺引,尹山居府治之南。其俗朴願務耕作。文獻之徵。罕有聞焉。顧其地獨有澹臺書院。祀澹臺子羽。而以先曾祖南畇府君祔。葢院嘗中廢。府君為文募新之。故既歿而上人為主以祀。予嘗一至其地。院雖故在。而弦誦之聲闃如也。院之鄰有崇福寺。創建於梁之天監,復興於明之洪武。歲久不治。殿堂日圯。祖善上人住其地。乞諸仁者以恢復為己任。而屬於文其卷。昔程伯子入一寺。觀眾僧飯。嘆曰三代威儀。盡在是矣。予每過僧居。聞梵唱聲。察其飲食進退之節。未嘗不慨然長思也。嗚呼。三代威儀。其去於今也遠矣。於茲寺之成。伯子之言其有徵乎。遂書以俟之。
三.中華民國十九年十月十五日(星期二)刊行(568)江蘇省政府公報“吳縣縣長請保護尹山崇福寺遺址古蹟”
四.《尹和靖先生文集》十卷附錄一卷,(宋)尹焞撰,民國二年(1913)尹焞裔孫尹恭壽據明嘉靖本刻,原裝白紙四冊。是書首有和靖公遺像一幅,後收《附錄》一卷。尹焞(1071-1142),字彥明,一字德充,宋代河南省洛陽人,靖康初召至京師,不欲留,賜號和靖處士,人稱和靖先生。是河南先生尹師魯的父親,北宋理學家程伊川的弟子。金兵攻陷洛陽,他的全家被害,只剩他一個人流到四川,以布衣任太長少卿,不久改任禮部尚書、侍講。著有《論語孟子解》、《和靖集》等。
相關詩文
《尹山接待》宋-釋崇岳
千古尹山寺,家風不厭貧。
只將這個意,接待往來人。
《題尹山寺》元-郯韶
王師昔度江南日,曾駐旌旗江上林。
劫火不隨人幻化,箭鋒應與塔銷沈。
鹹池幾見天雞出,蕙帳空聞夜鶴吟。
白髮老僧談往事,青山依舊白雲深。
《尹山崇福寺》清-袁學瀾
停橈古寺綠陰遮,僧院泉香坐試茶。
比戶蠶眠桑葉老,隔壁人語爨煙斜。
讀書台寂泥銜燕,斑竹廳荒草吠蛙。
繡伴同來閒佇立,春庭默看做絲花。
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中記載:薛素素詩:
少文能臥遊,四壁置滄洲,古寺山遙拱,平橋水亂流。
人歸紅樹晚,鶴度白雲秋。滿目成真賞,蕭森象外游。(註:古寺山就是尹山崇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