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縣崇福寺,在山西省朔縣城內,始建於唐麟德二年(665)。寺內主殿彌陀殿和後殿觀音殿都是金代建築,兩殿分別使用近似平行弦桁架的複合內額和近似三角形桁架的梁架,在木構造發展史上是罕見的實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朔縣崇福寺
- 地理位置:山西省朔縣城內
- 建成時間:唐麟德二年(665)
- 建築年代:金代建築
寺廟簡介
主要結構
彌陀殿有內外兩圈柱,柱網近於殿堂金箱斗底槽(見大木作),上部中間用四道廳堂結構八架椽屋乳栿對四椽栿用四柱構架,兩梢間用兩道八架椽屋分心乳栿用五柱構架,但在一圈內柱上又有由柱頭枋組成的“槽”,近似奉國寺大殿構架。此殿構架的特點是為適應做佛事的功能需要,使用大跨度的橫向“組合內額”,減少並移動了幾根柱子。中間五間四道梁架的四椽栿前端和前檐乳栿後尾因柱子移動位置而直接搭在組合內額上。為承托這部分巨大荷重,這三道組合內額都是上用內額,下用由額,中間空隙在內額承梁處加蜀柱、駝峰,蜀柱外側加斜撐──托腳,構成近似平行弦桁架的室內縱向組合梁架。內額、由額兩端插入內柱柱身,下用拱形構件承托加強。這種做法同建於金天會十五年(1137)的五台佛光寺文殊殿極相似。組合內額中的蜀柱應是拉桿,但卯榫結合使它起不到這個作用,因之年久下撓,不得不加柱支頂。
彌陀殿柱頭及補間鋪作都挑出四跳,柱頭鋪作出二栱二昂,耍頭也做成昂形,外觀如二栱三昂,另在45°線上挑出斜栱,是現存斗栱中最複雜的一例。彌陀殿前檐各間所裝外檐隔扇,欞花雕刻精美,圖案紋樣有三角紋、古錢紋、球紋等十一種,玲瓏秀麗。後檐東西兩梢間,各裝板門一槽,門額上施門簪三枚,中間一枚是三角形,左右兩枚是扁方形。立頰上所刻線腳有“破瓣雙混平地出單線”和“通混壓邊線”兩種作法,手法簡練,形體古樸。隔扇與板門都是12世紀保存下來的小木作工藝品,十分珍貴。 觀音殿 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六椽,正面三間開門,余用牆封閉,上覆單檐歇山屋頂。此殿為廳堂型構架,用四道六架椽屋乳栿對四椽栿用三柱的梁架。構架特殊處是在四椽栿中部立蜀柱托平梁前端,再在蜀柱櫨斗兩側相對立斜撐──叉手,抵到四椽栿兩端,使四椽栿處成一簡單三角桁架。外側一根叉手中部即承托下平交點處,下用斗栱,駝峰墊托,傳至四椽栿上,而不像通常那樣剳牽。這條叉手撐的作用近似斜梁。在平樑上用叉手組成三角桁架至遲在漢代已出現,但在下層樑上使用,除此殿外僅有正定隆興寺的轉輪藏。二者的構架幾乎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