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殿

彌陀殿

建興四年(),石勒與西晉并州刺史劉琨於綿山作戰,戰中死傷無數,屍橫遍野。石勒痛惜士兵,設壇超度,只見天空中有西方三聖踏祥雲而來,荒野中眾魂魄隨佛光飄搖化生而去。建平三年(332),石勒稱帝五年後,於綿山敕建彌陀殿,唐又重建,後歷代又有修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彌陀殿
  • 地理位置:綿山
  • 始建於:316
  • 重建於:唐
基本信息,詳細介紹,正中央的圖,左邊的圖相,右邊的圖相,後側的圖相,

基本信息

彌陀殿,供奉阿彌陀佛,以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詳細介紹

大莊嚴殿西單脅侍殿,以巴西白玉精雕的阿彌陀如來端坐於中央。通身潔白無瑕,光明徹照,端正無比,衣紋上雕有九品蓮花,手結彌陀定印,捧持金蓮,散發著無量慈心悲願,攝受人心。
阿彌陀佛成道之因緣,據《無量壽經》記載,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時,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為法藏比丘。法藏比丘出家後,請示如來十方諸佛莊嚴淨土之行門,佛就為他宣說兩百一十億的佛國淨行,並令其親見各國佛土的莊嚴相好。
法藏比丘心生希有,虔誠修習諸佛國淨行,經過五劫的時間,並於佛前大眾中廣發四十八深弘誓願,以求度一切念佛名號的眾生。歷經多劫的修習,行願深廣無有疲厭,終於功德圓滿成就佛道,佛號阿彌陀,其國土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位於彌陀殿,巴西白玉所雕成的阿彌陀佛,結跏趺坐於寶蓮,台下雕繪出《阿彌陀經》所描述之意境,在佛教藝術中,凡描繪佛經內容或佛傳故事,專門描繪經文其中一段或全部所說的內容,將經典文字用圖畫的手法表現,稱之為“經變圖”。

正中央的圖

在正中央的圖中表達兩種含義
其一、彌陀如來及觀音、勢至兩大菩薩端坐蓮台,在極樂淨土蓮池海會之中實踐教化、接引眾生的宏大悲願。如《彌陀經》所說:“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其二、又如《彌陀經》云:“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如是等恆何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左邊的圖相

在左邊的圖相中,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眾生。此圖表達出任何人只要具足“信願行”、如法念佛,則一定會得到佛菩薩的接引,而往生至淨土佛國。如《彌陀經》所說:“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右邊的圖相

右邊的圖相有許多蓮花,如《彌陀經》所說:“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何謂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觀無量壽經》云:“第一、孝順父母,恭敬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經典。”
或依淨土五經所言:《觀無量壽經》提到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者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意味著行者臨命終之際,聖眾即持蓮台來迎,行者乘此蓮台到淨土,到已花開,身相具足,聞佛說法,契悟無生,如經所說:“花開見佛悟無生”。

後側的圖相

後側的圖相則描繪極樂淨土種種莊嚴施設等,如《彌陀經》云:“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
蓮台下四幀《彌陀經》圖相,敘說阿彌陀佛的淨土功德莊嚴,普勸眾生皆能念佛往生。同時,在虔敬禮拜阿彌陀佛的當下,亦皈命禮敬了一部《阿彌陀經》。在瞻仰彌陀如來之時,更讓所有大眾,能隨時憶念阿彌陀佛的勝行,祈使自己亦能悲心具足、智慧泉涌、一切願成。
在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有一大願是:“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阿彌陀佛的悲願至廣,慈心極深,其念佛法門傳揚甚廣,“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諺語,正是彌陀信仰普遍流傳的最佳寫照。在寧靜的彌陀殿中,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頂禮祈願大眾皆能淨業成就,一切吉祥、人間和平、宛若親至極樂淨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