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

《山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是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持續發揮好礦產資源在山西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基礎要素服務保障作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及其實施細則、《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實施辦法》、《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年)》和《山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按照《關於全面開展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年)編制工作的通知》(自然資發〔2020〕43號)要求,結合山西上輪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實施及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實際情況和我省“一群兩區三圈”城鄉區域發展新格局編制的規劃。由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於2023年1月19日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
  • 印發機關: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印發日期:2023年1月19日
  • 發文字號:晉政辦發〔2022〕107號
印發信息,規劃全文,

印發信息

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山西省2021—2025年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和煤層氣資源勘查開發規劃的通知
晉政辦發〔2022〕107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辦、廳、局:
《山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山西省煤層氣資源勘查開發規劃(2021—2025年)》已經自然資源部、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3年1月19日

規劃全文

山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持續發揮好礦產資源在山西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基礎要素服務保障作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及其實施細則、《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實施辦法》、《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年)》和《山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按照《關於全面開展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年)編制工作的通知》(自然資發〔2020〕43號)要求,結合山西上輪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實施及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實際情況和我省“一群兩區三圈”城鄉區域發展新格局,編制本規劃。
本規劃是落實國家能源資源安全戰略、加強礦產資源巨觀調控的重要手段,是依法審批和監督管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活動的重要依據,也是制定全省礦產資源各類專項規劃和編制市縣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的重要標準。涉及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活動的相關行業規劃,應與本規劃相銜接。
本規劃以2020年為基期,2021至2025年為規劃期,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現狀與形勢
“十三五”期間,山西經濟總量大幅增長,經濟效益質量提升,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特別是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取得明顯成效,煤炭綠色智慧型安全開採和高效清潔深度利用居於全國先進水平,煤層氣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顯著成效,非常規天然氣持續增儲上產,三大煤炭基地、兩大煤層氣產業化基地建設顯著加快,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生態修復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一、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利用現狀
(一)礦產資源概況
截至2020年底,山西共發現120種礦產(以亞種計),其中有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65種,煤炭、煤層氣、鋁土礦、鐵礦等30種礦產的儲量排名居全國前十,具有資源優勢並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礦產有煤、煤層氣、鋁土礦、鐵礦、銅礦、金紅石、鎂礦、冶金用白雲岩、耐火黏土、鐵礬土等10種。
(二)礦產資源特點
礦產資源分布廣泛。煤、煤層氣、鋁土礦、石灰岩、白雲岩等礦產分布廣泛。全省共有大同、寧武、河東、霍西、西山、沁水六大煤田及渾源等8個煤產地,91個縣(市、區)已查明有煤炭資源分布,含煤面積達6.2萬平方千米;鋁土礦埋深400米以淺含礦面積約1.7萬平方千米;石灰岩、白雲岩出露面積達2.34萬平方千米。
礦石類型齊全。煤炭有褐煤、煙煤、無煙煤等類型,鐵礦有磁鐵礦、赤鐵礦和菱鐵礦等類型,耐火黏土有高鋁黏土、硬質黏土、半軟質黏土和軟質黏土等類型,石灰岩有電石用灰岩、水泥用灰岩、熔劑用灰岩、玻璃用灰岩、建築用灰岩等類型,白雲岩有耐火材料用、熔劑用、冶鎂用等類型。
共、伴生礦產較多。在查明資源儲量的65種礦產中,共、伴生涉及礦種36種。與鋁土礦共生的有耐火黏土、山西式鐵礦等,伴生的有鎵、稀土、稀有稀散元素等;與煤炭共伴生的有煤層氣、高嶺土、軟質黏土等,金、銀、銅、鉛、鋅礦常常相互共伴生。
(三)礦產資源勘查現狀
我省傳統優勢礦產煤、鋁、鐵的整體勘查程度大幅提升,成果豐碩。煤炭埋深在1200米以淺、鋁土礦埋深在200米以淺的區域普查及以上勘查程度覆蓋率均達90%左右;主要變質沉積型鐵礦成礦遠景區、埋深在1500米以淺的鐵礦,普查勘查覆蓋率亦達95%以上;其他金屬礦產的地表礦和主要化探異常區大多完成普查;礦產勘查控制深度不斷增加,礦山深部找礦持續推進;煤層氣、地熱、氦氣等礦產勘查力度顯著增強;金、晶質石墨勘查取得重大突破。綠色勘查理念貫穿勘查工作全過程。
(四)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全省目前已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主要為煤炭、煤層氣、鐵礦、鋁土礦、銅礦、金礦、石灰岩等。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登記礦業權3250宗,礦產資源產業結構整體趨於合理,省內供需狀態基本維持平衡,主要礦種的開發利用已達全國先進水平,為礦產資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2020年全省原煤產量為10.63億噸,地面抽採煤層氣和煤礦瓦斯抽采總量約145.49億立方米,鐵礦石原礦產量為4986.7萬噸,生鐵產量為6089.1萬噸,氧化鋁產量為1812.4萬噸,原鋁產量為76.2萬噸,水泥產量為5364.6萬噸。
二、上輪規劃實施取得的主要成效
基礎地質調查和評價穩步推進。重修《中國區域地質志·山西志》,新編《中國礦產地質志·山西卷》,修訂《礦產地質勘查規範鐵、錳、鉻》;全面完成了重點成礦區帶內的1∶5萬區域地質調查、區域化探和中條山重要找礦遠景區的區域重力測量工作。
礦產資源勘查成果豐碩。“十三五”期間,累計提交各類礦產地97處。新增礦產資源儲量中,煤層氣4848.12億立方米、煤炭105.62億噸、鋁土礦3.58億噸、鐵礦4.11億噸、石墨(礦物量)3000萬噸、銅(金屬量)9.42萬噸、金(金屬量)50.5噸。
清潔能源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十三五”期間煤層氣資源實現大幅增儲上產,發現鄂爾多斯盆地東緣臨興區塊超千億立方米大氣田;地熱勘查實現重大突破,陽高縣至天鎮縣一帶地熱預可行性勘查,發現我國中東部地區第一口溫度最高、自流量最大的高溫地熱井。
礦業開發結構布局更趨合理。主要礦產大中型礦山比例大幅提高,其中煤礦、鋁土礦、鐵礦、銅礦、金礦大中型礦山比例分別達96%、33%、13%、19%、23%。在全國率先淘汰一批60萬噸/年規模以下的煤礦,煤炭先進優質產能“十三五”期間淨增3200萬噸。率先開展礦產資源節約集約與綜合利用示範礦山創建活動,五座礦山榮膺省首批節約集約與綜合利用示範礦山稱號。在全國率先實施煤鋁共采試點,已對12座煤礦發放勘查許可證。煤層氣地面抽采量達到81.46億立方米,實現了大幅增儲上產。
綠色礦業發展理念進一步深化。全省共完成46個自然保護區和19個泉域重點保護區內的312宗礦業權退出處置工作;完成涉及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遺蹟、風景名勝區、文物等保護區內131宗礦業權的退出、變更工作。全省已遴選150座省級以上綠色礦山(其中國家級83座、省級67座)。
煤炭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積極化解煤炭過剩產能,關閉煤礦138座,共退出產能10289萬噸,居全國第一。穩妥推進煤礦減量重組,完成100座煤礦減量重組,共淘汰落後產能2160萬噸。大力發展煤炭優質產能,釋放優質產能12244萬噸/年。
煤炭安全生產水平進一步提升。著重解決了陽泉礦區11處、大同礦區19處礦業權重疊問題;基本解決了我省歷史遺留的煤礦重疊問題,消除了因礦業權重疊產生的安全隱患,妥善處理了邊角、夾縫資源問題。
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統籌推進。“十三五”期間,全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累計投入資金245.15億元,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面積近1040平方千米,礦區土地復墾率達到50%以上。
編制印發《山西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18-2025年)》《山西省“十四五”“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經濟發展規劃》,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源頭管控,抓好“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修復治理,紮實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
當好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排頭兵。在全國率先掛牌出讓3個廢棄礦井煤層氣抽采試驗區塊,實施煤層氣礦業權出讓登記“晉城試點”,發布實施《山西省煤層氣勘查開採管理辦法》,在基本制度創新方面邁上了新台階。
放管服改革成效顯著。礦產資源審批業務進駐省政務服務大廳,運行了省、市、縣“三級聯辦聯審”平台;同步建設一體化信息平台,逐步實現網上辦、掌上辦;完成固體礦產“四合一”及煤層氣“三合一”方案評審改革;出台《山西省礦業權出讓收益徵收管理辦法》,定期調整《山西省礦業權出讓收益市場基準價》;積極推進建設項目壓覆重要礦產資源承諾制改革。
三、面臨形勢與要求
“十四五”時期是全省礦業實現轉型升級、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日趨複雜的國際環境、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和我省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貫穿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及保護的全過程,以深化礦產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傳統優勢礦產資源產業轉向先進制造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礦業綠色發展,加快礦業領域改革。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部署,立足山西省情實際,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為抓手,以“一群兩區三圈”城鄉區域發展新布局為指引,以礦產資源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創新牽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科學調控礦產資源供給,積極布局先進產能,全力保障能源資源安全;規範地熱資源管理,促進地熱能清潔高效利用,扶持地熱能產業快速發展,推動礦產資源智慧型、綠色、安全開採和清潔高效深度利用,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礦產資源產業體系,實現礦業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二、基本原則
圍繞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重大戰略部署,堅持安全優先、防範風險。堅決當好能源革命排頭兵,全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積極布局煤礦先進接續產能,加強礦產資源初級產品供給保障,推動傳統優勢產業率先轉型,有序推進地熱能、氦能等新能源發展。
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部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和生態文明建設總要求貫穿到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保護及管理的全過程,以礦業綠色發展為目標,以生態本底和資源稟賦為基礎,科學配置礦產資源,最佳化生態保護修復措施,實現資源開發、生態保護和共同富裕的多贏局面。
圍繞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部署,堅持節約優先、清潔高效。立足礦產資源以煤為主的基本省情,抓好資源清潔高效利用,最佳化傳統能源資源和新能源組合配比;在礦業領域,推進資源全面節約、集約、循環利用,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套用,突出智慧型化、綠色化、服務化。
圍繞“一群兩區三圈”城鄉區域發展新布局重大戰略部署,堅持服務優先、要素聚集。進一步統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儲備、監管與保護,最佳化礦產資源產業結構、規模、布局,拓寬地質調查評價與勘查服務領域,提供優質城市工程地質勘察服務,有序全面推進礦業權競爭性出讓,實施市場主體倍增工程,釋放高質量發展新紅利。
第三章 規劃目標
一、總體目標
圍繞我省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總體要求,立足礦產資源以煤為主的基本省情,以“雙碳”目標為牽引深化能源革命,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動煤炭和新能源最佳化組合,到2025年底,礦產資源保障程度進一步提高,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及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規模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勘查開發利用布局與結構更加最佳化,節約集約和高效利用水平明顯提升;全面提高地熱勘查開發利用程度,大力推進晉北(大同、忻州)、晉中(太原、晉中)、晉南(臨汾、運城)三大地熱勘查開發利用基地建設,力爭成為國家級新能源示範基地,推動我省由傳統能源大省向新型綜合能源大省轉型;礦山生態環境顯著好轉,全省礦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二、規劃目標
(一)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
重點完成1:5萬基岩山區區域調查、區域地質調查片區總結、盆地區三維地質調查、重要成礦帶重力測量、盆地區重力測量、地球化學調查、淺層地熱能調查評價(省級及國家級開發區)等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
山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
微信截圖_20230209110757.png
(二)礦產資源勘查
繼續重點推進戰略性礦產和優勢礦產勘查,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20處以上;力爭新增煤層氣探明地質儲量5000億~8000億立方米、煤炭30億噸、鋁土礦4.8億噸、鐵礦7億噸、銅礦(金屬量)10萬噸、金礦(金屬量)1.5噸、石墨(礦物)3000萬噸、鈦礦15萬噸、鎵礦(金屬量)1.6萬噸;氦氣等戰略性礦產、新興礦產勘查實現突破,地熱清潔能源勘查評價取得新進展;全省已知地熱田、地熱異常區100%達到地熱調查評價工作程度,40%達到預可行性勘查階段,30%達到可行性勘查階段;新增一批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產地。
(三)礦業結構轉型
重點建設煤炭綠色開發利用基地,加強非常規天然氣基地建設,著力推進沁水盆地和鄂爾多斯盆地東緣兩大產業化基地建設,加快增儲上產步伐;積極推進煤炭採礦權(廢棄礦井)煤層氣資源開發利用,有序推進“三氣”綜合開發試點。試行煤鋁共采試點,打造成我省能源革命的新亮點,形成煤鋁共采全國示範區。積極推動新建礦山按照綠色礦山標準要求進行建設。
(四)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
到2025年,煤炭產能穩定在15.6億噸/年以內、煤炭產量保持在14億噸/年,煤礦數量900座左右;煤層氣抽采量力爭達到200億~250億立方米;鋁土礦產量達到7000萬~8000萬噸、大中型礦山比例達到50%、礦山數量60個左右;鐵礦產量達到6000萬噸、大中型礦山比例達到20%、礦山數量230個左右;銅礦穩定在1100萬噸左右/年、大中型礦山比例達到40%、礦山數量20個左右;金礦大中型礦山比例達到40%、礦山數量20個左右。對部分特殊煤種和稀缺煤種(主焦煤和無煙煤)進行戰略儲備,戰略儲備礦產地數量為10處左右。
(五)生態修復
開展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開展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生態保護修復,持續完善行業制度、持續抓好重點項目、持續解決遺留問題。
1.主動對接國家規劃,爭取更多資金支持。積極爭取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進入國家盤子,深入推進“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
2.全面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十四五”期間基本完成我省黃河流域重點地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治理任務。
3.組織實施納入國家“雙重規劃”的黃土高原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項目竣工驗收和績效評價,以汾河帶動其他“六河”“五湖”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向國家再積極爭取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
4.創新完善生態修復體制機制。主動納入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大格局,科學編制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推動構建多層級、多部門、多主體的協同共治機制,出台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管理辦法實施細則。
5.制定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礦山生態保護修復指導意見。按照誰修復、誰受益原則,通過賦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資源資產使用權等產權安排,積極引導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修復投入,研究出台我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的具體政策措施。
6.嚴禁以生態修復名義開採淺層煤、淺層礦和非法占地等行為。
7.持續完善生態修覆信息化監測系統,對重點項目進展實時跟蹤、監測和通報。
8.持續抓好重點項目。一是全面完成京津冀周邊及汾渭平原重點城市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二是持續推進三個批次黃河流域重點地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作;三是紮實推進三項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專項工作。
三、展望目標
到2030年基本完成資源型經濟轉型,礦業空間布局更加科學,戰略性礦產找礦行動取得重大成果,地質調查評價及研究程度全面提升,礦山規模結構最佳化合理,能源資源供給保障能力持續穩定,礦業綠色發展格局全面形成,礦產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35年基本建立健全穩定開放的礦產資源安全保障體系,打造優質完善合作共贏的要素保障環境,形成統籌礦產資源產業與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人民共同富裕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第四章 總體布局
根據全省國土空間布局、生態本底、綜合承載能力、資源稟賦和地質工作實際,最佳化礦產資源總體布局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區域布局,統籌全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促進能源資源基地、國家規劃礦區、重點勘查區、重點開採區、戰略性礦產保護區等建設,服務“一群兩區三圈”城鄉區域發展新格局。
一、能源資源基地建設
中部城市群要發揮煤、鐵、鋁資源優勢,成為帶動全省高質量發展、開放發展、共同富裕和均衡發展的先行示範樣板和重要戰略支點;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和山西轉型綜改示範區要找準定位,充分發掘能源資源保障潛力,為打造山西融入京津冀和服務雄安新區重要走廊、創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高地、牽引汾河中游地區快速發展提供要素保障,解決原料供給;晉北、晉南、晉東南城鎮圈要進一步最佳化煤炭和新能源組合配置比例,向內提升凝聚力,對外拓展影響力,著力打造能源革命創新領跑高地,紮實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煤炭基地建設:煤炭是我省傳統優勢產業,是穩定經濟的壓艙石,按照堅持最佳化能源結構布局、堅持高端多元低碳發展方向、堅持智慧型化綠色化服務化的原則,大力推進晉北、晉中、晉東三大國家級煤炭基地建設。晉北基地著力鞏固動力煤優勢,堅決兜住保供底線,狠抓綠色低碳技術公關,加強煤電產業機組靈活性改造;晉中基地發揮煉焦用煤全產業鏈優勢,推進“煤—焦—氣—化”一體化發展,妥善解決歷史遺留探礦權轉採礦權問題,突出煤礦智慧型綠色安全開採和瓦斯抽采循環利用;晉東基地做好優質無煙煤資源保護性開發,有序釋放先進產能,面向煤基清潔能源和煤基高端石化產業兩大方向,打造高端煤化工產業集群,提升煤炭清潔高效深度利用水平。
煤層氣基地建設:緊密圍繞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任務,統籌協調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煤層氣等非常規天然氣高質量發展,加快先進開採技術研發套用,增加煤層氣消納能力,大力推進沁水盆地、鄂爾多斯盆地東緣兩大基地建設,產能力爭達到200億~250億立方米,著力打造煤層氣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及京津冀後備清潔能源供應基地,成為國家級新能源示範基地,切實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綠色發展樣本,積極助推山西高質量發展。
鋁土礦基地建設:堅持煤電鋁材一體化發展思路,按照集約化、循環化、生態化建設理念,以鋁土礦資源富集區為依託,最佳化資源配置,在精深加工、產業鏈提升工程、新型鎂鋁合金等方面持續發力,構建保德—興縣、汾西—孝義和平陸—夏縣三大鋁工業產業集群,成為引領中部城市群和晉南城鎮圈發展的重要引擎。
鐵礦基地建設:依據鐵礦資源賦存情況,從鐵礦資源規模集群開發的角度出發,推動全省鋼鐵產業向特種金屬材料方向延伸拓展、鐵礦開採行業向基礎產品高端定製供應商轉變,綜合考慮鋼鐵企業的資源保障程度,規劃加強建設嵐縣袁家村—婁煩尖山和繁峙大明煙—代縣白峪里兩大鐵礦(金礦)基地,輻射帶動保障太忻一體化經濟區的先進制造業定位和新材料產業集群。
銅礦基地建設:綜合考慮我省銅工業發展需求和中條山銅礦資源富集區開發利用情況,規劃加強建設垣曲銅礦峪—胡家峪銅礦基地。
山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
2.png
二、國家規劃礦區建設
落實全國規劃確定的27個國家規劃礦區,涉及煤炭、煤層氣、鋁土礦、晶質石墨4個礦種。國家規劃礦區作為重點勘查開採區域,要建設成為新型現代化資源高效開發利用示範區,合理劃定礦區最低開採規模,落實綠色勘查開採技術要求,大幅提升資源節約集約綜合利用效率和水平。
山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
3.png
三、重點勘查區、重點開採區和戰略性礦產保護區建設
根據我省實際,合理劃定重點勘查區、重點開採區及戰略性礦產保護區。
(一)重點勘查區
以全省重要成礦區(帶)為重點,重點開展煤層氣、鋁土礦、鐵礦、銅(金)礦、地熱、氦氣勘查工作,規劃重點勘查區32個,其中煤層氣7個、鋁土礦7個、鐵礦5個、銅(金)礦3個、地熱9個、氦氣1個。
山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
4.png
(二)重點開採區
以鋁、鐵、銅、煤層氣等礦種大中型礦產地集中分布區域為基礎,結合產業發展需求以及擬出讓採礦權情況綜合劃定,劃定重點開採區19個,其中煤層氣7個、鋁土礦6個、鐵礦5個、銅礦1個。
(三)戰略性礦產資源保護區
劃定10個戰略性礦產資源保護區,涉及煤炭、鋁土礦2個礦種
山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
6.png
戰略性礦產資源保護區原則上禁止開發,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外部條件變化和國家戰略需求,經嚴格論證和相應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批准後,方可轉化為開採礦區,進行有序開發。各地政府應加強對戰略性礦產資源儲備區的保護和監管,防止被各類工程建設項目壓覆或人為破壞。建立戰略性礦產資源保護區動態調整機制,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對戰略性礦產資源儲備區進行動態調整。
(四)重要礦種勘查開發方向
結合山西實際,保障能源資源安全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合理確定重點、限制、禁止勘查開採礦種。
重點勘查礦種:加強財政資金投入,著重向重要緊缺礦種、戰略性礦產、新型清潔能源等傾斜,引導並促進社會資本投入勘查。重點加強煤層氣、頁岩氣、地熱(淺層地溫能、乾熱岩)等清潔能源和鋰、鈮、鉭、晶質石墨、氦氣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所需礦產資源的勘查力度,進一步勘查煤炭、鐵、鋁土礦、金、銅、鉛、鋅、鉬、銀、錳、金紅石、冶鎂白雲岩、石膏、水泥用灰岩、玻璃用矽質原料、高嶺土、礦泉水等礦產。
重點開採礦種:緊抓國家政策機遇,積極推進煤炭資源接續配置,加快向市場投放煤炭礦業權、釋放先進優質煤礦產能,強化煤炭和煤層氣綜合開發利用,有序開採鋁、鐵、銅、金、錳、銀、金紅石、石墨、脈石英、石膏、高嶺土、膨潤土、珍珠岩、花崗岩、含鉀岩石、水泥用灰岩、白雲岩、硫鐵礦、建築石料用灰岩等固體礦產及地熱、礦泉水等液體礦產。
限制開採礦種:限制開採高硫煤、高灰煤、低發熱量煤炭資源,限制開採濕地泥炭以及砂金等重砂礦物。
禁止勘查開採礦種:禁止將優質石灰岩、白雲岩等作為普通建築石料開採,禁止開採可耕地的磚瓦用粘土,禁止在河道內開採砂金。
第五章 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
根據山西地質工作程度及找礦潛力,按照“區域展開、重點突破、點面結合”的原則,以新能源、緊缺礦種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所需礦產為重點,圍繞重要成礦區帶、重點找礦遠景區、老礦山深部和外圍等深入開展成礦規律研究及預測,通過對制約資源產業發展和影響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地質問題上的攻關創新,提供一批重要的勘查新靶區,擴大找礦成果。
一、深化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
保障“一群兩區三圈”城鄉區域發展新布局,重點服務保障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建設,加快地質調查工作結構調整和服務升級,拓展服務領域,合理布局各類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促進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資料持續更新和套用升級,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公益服務。
(一)深化基礎性地質調查
部署開展區域地質調查、盆地區三維地質調查、地表基質與系統演變基礎地質調查、區域地球物理與地球化學調查,強化基礎地質數據集成與套用研究,為生態保護與修復、重大規劃區建設、重要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地熱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戰略性礦產資源開發、水資源開發利用等提供全方位的基礎地質支撐,補齊完善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基礎地質資料。
山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
7.png
(二)拓展地質勘查服務領域
1.開展服務鄉村振興專項行動。按照“發揮優勢、主動服務”的原則,充分發揮專業技術優勢,利用地質勘查、工程勘察施工、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等項目保留鑽孔和工程,提供地質技術服務諮詢和信息推介,通過發掘鄉村地質特色旅遊資源、農業地質、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及成果轉化、缺水貧困村莊找水打井、治理農村地質環境突出問題等工作,全力提升鄉村振興地質服務工作水平,為農民增產增收和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等提供幫助,促進地質工作深度融入鄉村振興戰略。
2.推進新型城鎮化地質服務。聚焦城市規劃、建設運行、環境管理、公眾信息公開等重大問題,積極研究對接新型城鎮化對地質工作的需求,建立開放共享、動態更新的城市地質信息服務與決策支持系統,為城市的集約、智慧型、綠色、低碳和安全發展提供精準支撐服務,為地質工作的轉型升級提供有效模式,為地勘單位改革發展開闢新的空間。重點開展三維地質結構調查,查清城市地質環境現狀,綜合評價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適宜性,建立三維地質結構模型及“地質雲”平台,實現城市地質三維可視化,助力智慧城市建設。
3.支撐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操作導向,開展自然資源調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水資源調查等本底調查,摸清全省自然資源稟賦有利條件,找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短板和瓶頸,為全省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提供地球系統科學支撐和解決方案。
4.保障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建設。依託環太原、忻州盆地豐富地熱資源等優勢,加大地熱、乾熱岩、淺層地溫能等清潔能源規模化開發力度,促進太忻一體化經濟區低碳發展;集約節約開發利用忻州部分優質砂石資源,保障太忻一體化經濟區乃至雄安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等。
(三)提升地質資料信息化社會化服務水平
依託現有地質資料館藏基礎及礦產、城市、農業、生態環境等地質信息資源,提升地質資料編研和服務產品的開發水平,形成適應國家、社會、市場需求的專題服務產品,拓展服務領域,積極推進城市、重大工程及科研項目等地質資料匯交和公開利用,探索與規劃許可、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建設用地管理、地質災害防治等相結合的工勘地質資料匯交措施,建立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科技等多部門匯交共享協作機制,為礦產資源管理、城市發展及重大工程建設和攻關舉措提供重要基礎技術支撐和信息服務。
(四)能源和戰略性礦產資源調查評價
開展必要的能源和戰略性礦產資源遠景調查評價工作,以財政資金投入為主,先期開展基礎性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通過圈定找礦靶區和新發現礦產地,引導和服務商業性礦產勘查,進一步夯實重要礦產和緊缺礦產的勘查工作基礎。
山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
9.png
山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
92.png
二、加強礦產資源勘查
大力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重點實施山西晉中盆地氦氣資源調查評價項目。加大清潔能源找礦力度,繼續實施大同盆地重點地區深部高溫地熱資源詳查,加快忻定盆地奇村—頓村一帶乾熱岩地熱資源及運城盆地峨眉台地地熱資源的調查評價。以重點勘查區為基礎,持續提高煤、鐵、鋁土礦、晶質石墨、銅等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程度,形成一批戰略性礦產重大找礦成果。
(一)勘查總體部署
以全省重要成礦區(帶)為重點,向已知礦集區、礦區深部、外圍和隱伏礦進軍。
(二)重點勘查區管控措施
重點勘查區內加強統籌部署,爭取中央財政資金,加大省級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引導社會資金跟進,推進礦產資源的整體勘查。明確社會資金在商業性勘查中的投資主體地位,支持以礦權、資本、技術等形式進行合作。堅持綠色勘查,加強先進適用技術套用,實施綜合勘查,綜合評價。
探礦權投放優先向重點勘查區傾斜,嚴格執行勘查準入條件,強化勘查契約約定和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勘查進度和勘查質量,完善探礦權退出制度。在重點勘查區以外的區域開展礦產資源勘查,必須先行對擬勘查區進行論證,應符合規劃區塊設定要求,並根據勘查規劃區塊劃分原則劃定勘查區範圍。
三、勘查規劃區塊設定
根據現有找礦信息和地質勘查成果,結合我省資源稟賦情況及實際需求,科學劃定本輪勘查規劃區塊,用於指導礦產資源勘查、引導探礦權投放等工作。嚴格勘查規劃區塊管理,一個勘查規劃區塊只設定一個勘查主體。
第六章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
最佳化礦山布局和開發利用規模結構,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和生態保護紅線等要求,合理調控開發利用強度,嚴格準入管理,提高礦產資源開發與保護水平。
一、開發利用與保護方向
加強煤炭綠色低碳清潔高效開發利用,建設煤炭現代化特大/大型礦井,加快國家已核准重點煤礦建成投產,積極推進探礦權轉採礦權等煤炭資源接續配置任務,有序核增生產煤礦優質產能,堅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非常規天然氣高質量發展,加快增儲上產步伐。爭取國家煤鋁試點區域政策,力爭推出部分煤鋁共采成功試點礦山。大力發展清潔能源,以大同天鎮高溫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科研示範基地為基礎,全力打造集地熱發電、供暖、養殖、康養、教學等方向為一體的綜合性創新平台。落實國家礦產資源儲備要求,加強煤炭、鋁土礦等戰略性礦產資源儲備和保護,探索建立戰略性礦產資源儲備體系,建立健全礦產地儲備保護監管和動態調整機制。
二、合理調控礦產開發利用總量
充分發揮規劃巨觀調控作用,確保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強度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
(一)能源礦產
煤炭:到2025年,煤炭產能穩定在15.6億噸/年以內,煤炭產量保持在14億噸/年。
煤層氣:到2025年,煤層氣地面抽采採收率達到55%以上,抽采利用率達到90%,煤層氣抽采量200億~250億立方米/年。煤礦瓦斯利用量達到55億立方米/年,利用率達到50%。
地熱:堅持“以灌定采、以熱定采、采灌均衡、水熱均衡”,以地熱田為單元,最佳化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結構,緩解開採層位和開採區位過於集中現象,推進綜合循環利用,提高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和效益。推動高溫地熱資源梯級利用,按照發電、供暖、洗浴、工業乾燥或設施農業等對溫度的優先需求,使地熱資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
(二)金屬礦產
到2025年,鋁土礦年度開採總量達到7000萬~8000萬噸/年左右,鐵礦石年度開採總量6000萬噸/年,銅礦開採總量穩定在1100萬噸/年左右。
(三)非金屬礦產
到2025年,水泥用灰岩開採總量達到6000萬噸/年;以滿足省內需求為主,冶鎂白雲岩開採總量達到1000萬噸/年。
(四)水氣礦產
礦泉水:合理有序開發、利用和保護好天然礦泉水資源。
其他礦產的開採總量應遵循與生態環保政策、產業發展、供需形勢、經濟條件相適應的原則。礦山企業要嚴格按採礦許可規模進行生產。
三、開發利用規模結構
堅持礦山設計開採規模匹配礦區儲量規模的原則,明確重點礦種、重點礦區新建礦山最低開採規模標準,提高大中型礦山占比。
(一)設立新建礦山準入要求
積極推動新建礦山按照綠色礦山標準要求進行建設,嚴禁大礦小開、一礦多開,原則上建築石料用灰岩等第三類礦產不得新建小型規模礦山。進一步最佳化資源配置,推進規模化集約式開採,對全省25種主要開採礦種實行最低開採規模準入制度。
(二)最佳化調整礦山規模結構
“十四五”期末,全省大中型礦山數量比例顯著提高,煤礦達100%、鋁土礦達50%、鐵礦達20%、銅礦達40%、金礦達40%。
四、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推廣礦產資源先進適用技術,推進技術與資本、技術與市場、技術與生態保護的“三融合”,嚴格落實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領跑者指標和最低指標體系。
(一)推進煤鋁資源綜合勘查開採
積極投放設定煤鋁綜合勘查、聯合開採的礦業權,引導礦業權人在勘查開採煤、鋁等主要礦種的同時,將其他具有工業價值的共伴生礦產資源一併綜合勘查、合理利用。
(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高效利用礦產資源
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關鍵技術為中心,大力推廣礦產資源先進適用技術,支持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升級礦山開採和選冶生產技術、加工工藝、設備裝備,增強精深加工礦產品生產能力,最佳化產品結構。積極推進能源清潔生產,逐步實現煤炭開發利用零排放。
(三)加強低品位、難選冶、共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
開展低品位礦、難選冶、共伴生礦的選礦與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究,重點支持對臨縣含鉀岩石套用、袁家村鐵礦貧礦選冶技術、低品位鋁土礦選礦、特厚煤層和薄煤層開採技術攻關。鼓勵已有煤炭或鋁土礦礦業權人,加強對煤炭及鋁土礦共伴生資源綜合勘查、評價及開發利用的研究及實踐。探索對赤泥中的稀有稀土和稀散元素進行綜合回收利用。促進銅、金、銀及其共、伴生礦產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究創新,提高資源節約集約及綜合利用水平。
(四)健全節約與綜合利用監督管理體系
嚴格督促礦山企業節約集約與綜合利用礦產資源,整體提高礦山“三率”平均水平,努力實現專業集成、投資集中、資源集約、效益集聚、生態優美的礦產資源開發模式。
五、開採規劃區塊設定
根據國家產業政策,以服務我省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在銜接全國礦產資源規劃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各礦種開發總量調控、採礦權總數控制、重點開採礦種、重點開採區等布局要素,科學劃定本輪開採規劃區塊,引導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保障全省經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
嚴格開採規劃區塊管理,一個開採規劃區塊只設定一個開採主體。
六、高質量發展砂石產業,保障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建設
按照太忻一體化經濟區打造全國知名新材料產業集群、建設世界級旅遊康養目的地等重大戰略定位,在環太原、忻州地區積極布局砂石資源,助力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建設。
太忻一體化經濟區相關市、縣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根據本地區礦產資源管理需求,劃定砂石採礦權集中開採區,特別是編制市級礦產資源規劃時要明確區內礦業權投放總量、開採總量、最低開採規模、礦區生態保護修復措施等準入要求,統籌開發布局,制定分時序出讓計畫,指導採礦權投放,引導集中開採、規模開採、綠色開採,積極推進大型、特大型砂石料的集中成片開發利用。推進砂石集約化、規模化、基地化生產,加大機制砂的研發套用,鼓勵利用尾礦尾渣、石粉、泥粉、建築垃圾等研發新型建築材料。
七、深化“一帶一路”礦業合作
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合作機遇,全面推進我省與沿線地區的礦業交流合作,不斷拓展我省礦業發展新空間。一是拓寬我省地勘單位與國外、省外的技術交流合作,不斷發揮我省地勘單位的技術優勢,同時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大與新疆、西藏等地區技術合作,開展地質調查、評價工作;二是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及裝備,有條件開發我省煤層氣、頁岩氣、地熱等清潔能源,進一步提高我省能源資源的保障能力;三是依託“一帶一路”合作論壇,建立國際機制資源夥伴關係,加強溝通與合作,共同維護礦產資源市場的穩定。
八、推動地熱資源規範有序開發
在地熱田精準勘查的基礎上,按照資源稟賦劃定集中開採區,統籌地熱資源勘查開發布局,合理劃定規劃區塊,確定區域最低開採總量,制定單井最低開採規模,採用適宜的開採技術,提出尾水處理及回灌要求,推動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和可持續發展。
一是加緊實施專項調查評價。摸清重點區域資源情況,對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可行性、適宜性、開發利用總量和開發強度進行總體評價,以地熱田為單元確定地熱資源開發利用規模,為科學利用地熱能提供基礎依據。二是發布專項規劃。劃定淺層地熱能項目地下水適宜開採區、限制開採區和禁止開採區,指導各地積極推進淺層地熱能利用、穩妥推進中深層地熱能供暖、探索建設地熱能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和地熱能發電示範項目,引導市場主體聯合推進地熱能規模化開發。三是規範礦業權出讓登記。以“統一規則+一事一議”方式推動既有地熱資源開發主體完成合法登記手續,以競爭方式聯合出讓、登記新的地熱礦業權和取水權。四是繼續搞好大同試點。繼續推進天鎮到陽高片區高溫地熱田分級利用、綜合開發試點。五是建立聯合監管機制。依託市縣兩級政府,會同有關部門,堅持“以灌定采、以熱定采、采灌均衡、水熱均衡”,加強對地熱能開發利用項目的監督檢查。
第七章 礦業綠色發展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按照“實現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山西”的總體要求,在全省實施綠色勘查、綠色礦山建設,用綠色扮靚三晉大地。
一、綠色勘查
(一)嚴格貫徹綠色勘查規範
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勘查活動的立項、設計、實施和驗收全過程,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勘查活動中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礦產勘查工作由過去單純的資源調查評價向地質環境調查、開發利用條件評價和環境影響評估及恢復治理“三位一體”的綜合調查評價轉變。
(二)創新綠色勘查實施手段
依靠科技和管理創新,推廣無人機航空物探、淺鑽、攜帶型鑽機、一基多孔、一孔多支等勘查技術,從源頭上減少和控制礦產勘查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變“先破壞後治理”為“少破壞少治理”或“不破壞不治理”。
(三)加強綠色勘查監督管理
勘查責任主體應按照綠色勘查標準組織開展礦產資源勘查活動,做到責任明確、管理有效和投入到位。將綠色勘查納入勘查項目考核,以制度保障綠色勘查的規範有效實施。
二、綠色礦山
(一)綠色礦山建設總體目標
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積極推動新建礦山按照綠色礦山標準要求進行建設。通過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到2025年底前,礦山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並得到有效保護,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顯著提高,礦山綜合管理能力進一步提升,礦業步入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基本建成管理規範、節約高效、環境優美、礦地和諧的綠色礦業發展新格局。
(二)建立健全綠色礦山常態化管理工作機制
出台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指導意見,最佳化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完善申報遴選流程並強化第三方評估管理,實現綠色礦山名錄動態管理,加快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創建步伐,形成政府引導、部門協同、企業主體、科技支持、社會監督的良好氛圍和效應。
(三)完善綠色礦山建設激勵機制
完善用地、用礦、生態修復等方面激勵政策。優先保障新建、改擴建綠色礦山合理的用地需求;優先向綠色礦山和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傾斜開採指標、礦業權投放;支持綠色礦山企業疊加使用礦山生態修復獎勵政策,及時復墾盤活存量工礦用地,並與同一法人企業新增建設用地相掛鈎。
三、礦區生態保護修復
堅持高標準引領,開展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的礦區生態保護修復,加快推動構建我省華北地區重要綠色生態屏障。
(一)新建礦山
嚴格礦山準入條件,積極推動新建礦山按照綠色礦山標準要求進行建設。按照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從設計、建設、管理環節上對生態保護修復進行全面規劃,形成“采前有規劃、過程能控制、采後可修復”準入制度。
(二)生產礦山
生產礦山必須依法履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義務,嚴格落實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要求,按照“邊開採、邊治理、邊恢復”的原則,對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和占損土地進行治理恢復。嚴格閉坑礦山的管理。對停采或關閉的礦山、采坑,全面履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責任。落實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責任制,強化對採礦權人主體責任的社會監督和執法監管,檢查結果定期向社會公示公告。規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的提取和使用,完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制度。
(三)廢棄礦山
查清歷史遺留廢棄露天礦山底數,科學編制修復規劃,由縣級政府履行治理義務。統籌兼顧歷史遺留和新產生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恢復治理,把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納入當地政府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任務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治理。
(四)礦山生態重點保護修復區
以歷史遺留礦山及國有大、中型生產礦山為重點,劃定大同煤礦礦區、平朔煤礦礦區、河保偏煤礦礦區、軒崗煤礦礦區、五台—定襄金屬(非金屬)礦區、離柳煤礦礦區、太原西山煤礦礦區、陽泉煤礦礦區、汾西—鄉寧煤礦礦區、霍東煤礦礦區、古縣古陽鎮煤礦礦區、長治煤礦礦區、晉城煤礦礦區等13個礦山生態重點保護修復區,努力構建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礦山綜合治理新機制和新模式,積極探索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與旅遊、養老、種養殖等產業融合發展。
第八章 重大工程
一、清潔能源勘查開發及綜合利用
(一)兩大非常規天然氣產業化基地建設工程
加快建設鄂爾多斯盆地東緣天然氣、煤層氣、頁岩氣“三氣”共探共采示範基地和沁水盆地煤層氣高效勘探抽采示範基地,力爭使山西成為國家級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在全國版圖彰顯地位。
山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
10.png
(二)繼續實施全省煤礦瓦斯抽采全覆蓋工程
繼續實施全省煤礦瓦斯抽采全覆蓋工程,加強煤礦井下瓦斯抽采關鍵技術研究,實施井上、下聯合瓦斯抽采示範工程;突破並推廣複雜地質條件下煤礦瓦斯高效抽采技術;推進採空區、廢棄礦井煤層氣資源評價及配套開採技術研究,建設殘餘瓦斯抽采利用示範工程。重點建設晉城、陽泉等2個10億立方米煤礦瓦斯抽采標準化礦區,山西焦煤集團有限公司、山西潞安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等2個5億立方米煤礦瓦斯抽采標準化礦區。
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為牽引,圍繞呂梁山生態脆弱區等“四大區域”,全流域布局,按山系治理,統籌推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全力攻堅生態環境修復治理,編制黃河流域生態治理技術方案,基本完成我省黃河流域重點地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治理任務。統籌流域不同空間單元的承載力和適宜性,合理規劃礦產資源勘查開採布局,對全區域礦產資源開發實行總量管控。積極爭取國家層面的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及中央財政資金的支持,出台全省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礦山生態保護修復的意見,探索生態保護修復多元化投入機制,逐步建立市場化運作、科學化治理的生態修復模式。
三、加強礦業城市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與保護重點實驗室建設
我省礦業城市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與保護重點實驗室作為全國首個資源轉型實驗室,定位於礦業城市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與保護,為礦業城市生態保護和環境修復治理探索新路徑。加強實驗室建設,有助於解決我省乃至全國礦業城市轉型發展的技術瓶頸,也有助於我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與能源安全保障雙目標。下一步將重點在礦業城市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與確權登記、礦業城市礦產資源細化調查、礦業城市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礦業城市地質環境保護與污染處治、礦業城市地下開採空間資源化利用等五個方面開展關鍵理論與技術攻關。
第九章 規劃實施與管理
一、加強組織領導,推動規劃貫徹落實
各級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職責分工,構建政府領導下的多部門聯動機制,認真貫徹落實規劃明確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嚴格執行規劃有關分區管理、總量控制、開採準入等規定,將規劃實施列入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的目標責任考核範疇,編制礦業權年度出讓計畫,有序推進礦業權投放。
二、嚴格監督管理,確保規劃管控到位
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突出規劃引領,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健全規劃實施管理制度,強化規劃的管控作用,切實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本台賬管到底”。嚴格礦業活動規劃審查,對不符合規劃的勘查、開發項目,不得批准設立礦山企業,不得審批、頒發勘查或採礦許可證,不得批准礦業用地。創新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監管方式,強化誠信體系建設和礦業權人信用約束,對違反礦產資源規劃,擅自批准進入規劃禁止開採區、戰略性礦產儲備保護區進行開發的,要予以查處,責令改正。除已納入本規劃的勘查和開採規劃區塊外,其他已有礦業權和本規劃擬設礦業權範圍相鄰的邊角、零星和夾縫等不能單獨設立礦業權的資源、已有採礦權同類礦產深部和上部資源、煤下鋁資源,視為符合規劃管控,可依法依規配置出讓。
三、完善評估機制,支撐規劃科學管理
完善規劃實施動態評估機制,開展規劃實施中期評估和期末評估,做好規劃實施情況的調研、監測、統計和分析等工作,掌握規劃主要目標任務的完成情況,梳理現狀、了解形勢、分析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為規劃管理決策、調整修訂提供基礎依據。嚴格礦產資源規劃調整程式,確需調整的應由原編制機關向原批准機關提交相應材料,經原批准機關同意後進行規劃調整。強化規劃信息與數據融合,以自然資源“一張圖”平台為基礎,套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完善礦產資源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實現規劃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資源儲量、礦業權配置等基礎數據的銜接和共享,提高規劃管理的效率和社會化服務水平。
四、做好輿論宣傳,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各級政府及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做好規劃實施的宣傳解讀工作,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提高社會公眾對規劃的認知度,為規劃實施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