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十一五發展規劃

2006年4月21日,山東省人民政府以魯政發〔2006〕45號印發《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十一五”發展規劃》。該《規劃》分“十五”成就和發展形勢、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主要任務、重大工程、推進措施5部分。

主要任務是:深入推動經濟領域信息化,加快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紮實推進政府管理和服務信息化,深化政府職能轉變;積極推動公共事業信息化,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切實加快城市信息化,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實現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推動資源結構調整;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支撐信息化快速發展;強化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十一五發展規劃
  • 印發機關山東省人民政府
  • 文號:魯政發〔2006〕45號
  • 印發時間:2006年4月21日
通知,發展規劃,

通知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十一五”發展規劃的通知
魯政發〔2006〕45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現將《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十一五”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
山東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四月二十一日

發展規劃

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十一五”發展規劃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信息技術正在加速向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滲透,信息資源成為與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戰略資源,信息產業成為全球重要的經濟成長點,網路與信息安全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化水平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
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是我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是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舉措,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十一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在國內外信息化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我省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抓住機遇,克服困難,充分發揮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帶動作用,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成長方式轉變,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促進我省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加快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社會主義新山東的步伐。
一、“十五”成就和發展形勢
(一)“十五”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突破。
“十五”期間,我省信息化建設按照“抓規劃、創環境,重套用、促發展”的原則,一手抓信息產業發展,一手抓信息技術套用,全面實現了“十五”確定的各項目標,初步搭建起“網上山東”的總體框架,為促進我省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一,信息化普及水平大幅提高,服務能力極大增強。2005年,全省電話用戶總數達到5086.1萬戶,普及率達到55.4%,比2000年增長近5倍,實現了所有行政村通電話;全省網際網路國內出口總頻寬超過50G,網際網路用戶數達到988萬,比2000年增長8倍多;上網計算機近500萬台;有線電視用戶超過1000萬,較2000年增長約2倍,其中數位電視用戶近81萬戶;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均超過95%。5年間,信息化服務領域全方位拓展,服務能力全面提升,惠及的公眾大幅度增加,對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人們的工作、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
第二,信息技術套用程度明顯提升,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信息技術與各產業有效融合,促進了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極大帶動了經濟成長方式轉變。在農業領域,各市以及50%以上的縣建有專門的農業網站,各縣和鄉鎮都建立了農業信息服務站,擁有農村信息員2萬餘人,開發套用了10個農業專家信息系統和12個大型農業資料庫,在8萬個行政村建立了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接收站點,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初步形成,有效指導了農業生產,促進了農民增收。在工業領域,通過實施製造業信息化工程,機械、服裝、家電、化工、建材、造紙、冶金等重點行業,超過80%的規模以上企業在生產流程中廣泛使用了計算機輔助設計燉製造(CAD燉CAM)、計算機監控技術,65%接入了網際網路,45%創立了企業網站,10%以上實施了企業資源計畫系統(ERP),極大推動了企業生產的節能、降耗和增效。在服務業領域,電力、交通、旅遊等行業信息化程度普遍提高,基本實現了網路化運營,經濟效益明顯;金融、商貿、流通等行業不斷創新發展模式,銀行卡總發卡量超過3000萬張,網上銀行、網上證券業務快速增長;電子商務發展迅速,全省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台和支付網關相繼開通,2005年網上貿易額突破2000億元,為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信息技術在社會領域的套用更加廣泛,信息化逐步惠及百姓生活。政府管理和服務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全省電子政務專網平台正式建成,非涉密公文實現了網上傳輸,80%的省級政府部門、100%的市級政府、75%的縣(市、區)政府已經建立了入口網站,網上政務公開和網上行政審批更加完善,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務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金關、金稅、金融監管、金質、金財、巨觀經濟管理等業務系統的不斷完善,使政府巨觀調控、市場監管的能力明顯加強,金盾、金農、金保、金水等業務系統工程的啟動建設,進一步增強了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推動了政府職能轉變。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領域信息化快速推進,民政、教育、科技、文化、衛生、氣象、勞動和社會保障、安全生產、環境保護、計畫生育等行業信息化套用水平均居全國前列,推動了社會管理創新,為服務人民民眾、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有效手段。城市信息化迅速推進,濟南、青島、東營、煙臺、威海被國家確定為信息化試點城市,濟南、濰坊被列為國家城市應急聯動與社會綜合服務系統建設試點市,一批智慧型交通、空間地理、應急回響等重大信息化套用工程相繼啟動,電子社區開始起步,城市綜合管理水平明顯提升,人民民眾工作、學習和生活更加方便,真正從信息化中得到了實惠。
第三,信息網路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基礎性作用日益增強。全省基本建成了以光纖為主,數字集群、衛星和微波通信為輔,集程控化、數位化交換為一體的高速通信網路,規模和技術層次已經初步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成為經濟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礎設施。至2005年底,全省電信光纜線路總長度達到28.6萬公里,廣電、鐵路、公路、電力等行業光纜線路總長度達到6.5萬公里,骨幹高速傳輸網頻寬達到400G左右,覆蓋了全省所有城鄉及95%以上行政村;無線電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全省衛星地球站、微波站、廣播電視台、短波和超短波電台、蜂窩基站、無線接入基站等近10萬個。公共安全、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等重點專業基礎網路體系得到進一步加強,公安、水利、氣象、環保、地震、煤礦、油田等監管部門相繼健全行業應急指揮網路,並建立了部門間的信息快速通報制度,有效保證了民眾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促進了“平安山東”建設。
第四,信息產業保持快速增長,成為我省國民經濟支柱產業。2005年,我省電子信息產業(含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和軟體業)實現銷售收入2824.5億元,利稅136億元,工業增加值494.6億元,產品出口達到63.7億美元,5年內分別提高了3.3倍、2.2倍、2.5倍和5倍,年均增長分別達到33.9%、25.8%、27.3%和43.2%,成為我省製造業中的支柱產業,並形成了以濟南、青島、煙臺、威海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聚集地。其中,2005年全省軟體及系統集成銷售收入達269.7億元,比2000年增長10倍多,年均增長58.5%。重點建設了齊魯軟體園、青島軟體園、煙臺軟體園、威海軟體園四大軟體園區,形成了以齊魯軟體園為龍頭的“一園多地”的發展格局,一批金融財務軟體、ERP軟體、智慧型交通管理軟體、軟體中間件等在全國市場占有率位居前列,較好地滿足了信息化建設的需求。信息服務業取得長足發展,2005年全省共完成電信業務收入342.9億元,郵政業務收入36.8億元,廣電業務收入39億元,音像、圖書等出版業收入超過30億元,為信息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推動了信息產業結構調整。
第五,信息化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為信息化建設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省、市兩級信息化機構不斷得到調整與充實,領導體系和工作機制進一步加強;信息化政策法規逐步完善,在信息化推進、軟體產業發展、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信息安全保障、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都出台了相應的規章和管理辦法,並開展了信息化發展戰略研究、信息安全戰略研究等先導性軟課題研究;建立了全省信息安全通報和協調機制,對網際網路信息內容實施了有效監管,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逐步形成,全民信息安全意識顯著增強;信息化支撐機構建設不斷健全,相繼成立了軟體評測中心、數字認證中心、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資質和監理資質認證中心、電子政務標準化研究室、信息化培訓辦公室等一批信息化支撐機構,開展了市場監管、標準研究、人才培訓等基礎性工作,促進了信息化建設的規範有序實施。
“十五”期間我省信息化建設成績斐然,但仍然有一些不可迴避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對信息化建設重要性、緊迫性認識還有差距;二是信息化管理體制和調控力度有待進一步理順和加強;三是基礎網路和信息系統存在重複建設現象,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不夠,部門間互聯互通、信息共享亟待加強;四是資金投入力度不足,融資渠道不暢;五是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信息化人才結構性矛盾突出,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嚴重缺乏,不適應信息化發展的需要;六是信息技術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配套能力有待提高。
(二)發展形勢。
從世界範圍看,人類社會已經開始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技術革命將重塑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的新格局。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已開發國家,在經歷了工業化時代後,將產業發展重心轉移到了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知識經濟在其GDP中的比重已經超過了50%,並憑藉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技術儲備,繼續擴大著與開發中國家之間的差距。菲律賓、印度、馬來西亞等開發中國家和地區主動迎接信息化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將信息化視為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有效途徑,紛紛採取特色產業突破策略,力求趕上時代潮流。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浪潮,我國以傳統工業為產業支柱、以稀缺自然資源為主要依託的經濟結構,更加需要實現工業化與信息化的緊密結合,才能超越傳統模式,推動經濟社會的加速發展。但由於我國還是個開發中國家,信息化整體水平和西方已開發國家仍相差較大,信息化建設依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從國內形勢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信息化工作,已經明確將信息化作為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在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領域大力推進。目前,我國信息化已經走過了基礎發展時期,開始進入了全方位、多層次推進的新階段。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省市開拓先行,把信息化作為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的有效手段,較早提出並實施了信息化發展戰略,極大推動了本地區的跨越式發展。其他省市也紛紛出台政策措施,結合區域特色,積極實施信息化帶動戰略,東北老工業區正在加緊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現代製造業基地,中西部地區正在成為國內信息產業梯度轉移的主要承接地,全國信息化發展格局正在加緊調整,各地信息化建設不進則退,區域之間信息化競爭越來越激烈。“十一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所面臨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深化體制改革、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等諸多繁重任務,使各地信息化在高起點上有著更加廣闊的發展機遇。
從我省發展形勢看,信息化建設雖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我省是傳統產業大省,產業結構以重型化為主,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足,經濟結構亟需進一步最佳化。我省也是人均資源貧困省,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重、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的粗放型經濟成長方式無法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急切需要信息化來深入改造和提升。同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轉變政府職能、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等各項艱巨任務,也都需要發揮信息化的支撐和帶動作用。因此,未來5年是我省信息化大有可為的5年,全省上下必須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充分發揮好我省的區位優勢,緊密結合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全面加大信息技術套用力度,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促進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再上新台階。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發展目標和工作思路,立足以人為本,堅持自主創新,堅定不移地實施信息化戰略,優先發展信息產業,逐步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切實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深入推進信息技術套用,高度重視網路與信息安全,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構築新型工業化能力,建立新型工業化體系,不斷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協調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二)實施原則。
1.自主創新、產用結合。切實增強信息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大力促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引進再創新,鼓勵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最佳化產業鏈條,鼓勵集群發展,增強信息產業核心競爭力,實現信息產業發展與信息化套用良性互動。
2.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統籌兼顧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在“網上山東”的總體框架下,實行統一規劃和分類指導,促進各地區、各部門、各項目之間的協調發展,形成領導有力、體制合理、發展協調的信息化建設新格局。
3.需求主導、穩妥推進。緊緊圍繞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緊密結合人民民眾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確定信息化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以套用促發展,以發展促套用,分清輕重緩急,積極穩妥地推進我省信息化建設。
4.資源整合、互聯共享。促進網路資源和信息資源的整合、共享與利用,打破條塊分割,最佳化資源配置,促進互聯互通,消除“信息孤島”,重塑信息化條件下經濟運行和社會發展的新模式,走集約、高效的信息化發展道路。
5.深化套用、確保全全。強化政府引導和市場推動兩種手段,加快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的套用,進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強化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維護信息安全和社會穩定。
(三)發展目標。
1.2010年主要目標。
到2010年,我省基本成為信息經濟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總體水平走在全國前列,主要目標是:
(1)信息化發展環境明顯改善,普及套用水平穩步提高。信息化地方性法規進一步健全,政策導向力度進一步增強;信息化支撐機構繼續強化,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顯增強;信息化人才培養機制更加完善,公眾信息化素養普遍提高,各層次信息化人才滿足需求;全省電話普及率達到80%以上,網際網路用戶超過2000萬,上網計算機數達到1000萬台,有線電視用戶達到1800萬,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99%,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2)經濟領域信息化取得突破性進展,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更加合理。農業基本建立起適應農業經濟發展要求的信息化服務體系,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農村管理、農民服務等方面得到較為普遍的套用;工業大型企業進入以內部信息化系統集成為中心的企業信息化中級階段,其中30%以上進入以最佳化產業鏈和價值鏈為核心的協同生產、行銷的企業信息化高級階段,中小企業進入以單項信息技術套用為主的企業信息化初級階段,其中40%以上進入中級階段;服務業企業進入信息化初級階段,其中50%以上的企業進入信息化中級階段,商貿流通業、文化產業、旅遊業的信息技術套用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全省建成3-5個具有國際水平的區域性電子商務平台,企業電子商務在經濟流通總量中的比重大幅提高。
(3)社會領域信息化獲得蓬勃發展,公共服務能力和質量顯著提高。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取得長足進展,省級五大基礎政務資料庫實現良好套用,公益性信息資源更加豐富,信息內容品種和網上服務質量達到已開發國家20世紀末水平,基本能夠滿足各行業需求;政務信息化體系框架基本形成,省、市、縣三級黨政機關業務實現網路化,巨觀調控和社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爭取到2010年,100%的政府非涉密檔案可通過網路查詢,80%的政府審批事項可通過網路辦理;信息技術在文化建設、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社區服務、醫療衛生、交通旅遊、教育科技等社會事業中得到廣泛套用,服務網路深入社區,公眾獲取公共信息服務更加便捷,大部分農村和邊遠地區能夠通過遠程醫療、遠程教育,享受到高水準的服務;安全生產智慧型監控體系進一步健全,實現對煤礦、油田、化學品等高危重點企業的隱患分析、預測和預警,有效避免和減少生產災難發生。
(4)信息基礎設施趨於完善,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在國家的總體部署下,現有網路資源得到高效利用,下一代網際網路和移動通信網路的試驗與建設穩步開展。有線、地面和衛星三位一體的數位電視網路建設基本完成,電信網、廣電網和網際網路“三網融合”推行試點獲得成功。農村和邊遠地區信息網路覆蓋水平明顯提高,使用成本顯著降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基本得到滿足。
(5)信息產業整體水平進入全國前列,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更加突出。信息產業實現銷售收入8000億元,其中電子信息產業7000億元,信息服務業1000億元(含電信、廣電和其他信息服務業);形成以青島為龍頭,以膠濟鐵路沿線城市為主,具有區域特色的5個國家級電子信息產品產業園;建成以齊魯軟體園為龍頭,以青島、煙臺、威海軟體園為基礎的全省軟體開發出口基地。
2.2015年遠景目標。
到2015年,信息化戰略取得初步成果,建成健全完善的信息化體系;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完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成熟、高效的數位化、網路化套用環境和服務;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集成化程度和社會普及程度明顯提高,一批信息化重大工程陸續建成,並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基本實現政務信息的公開和互動;80%以上的企業利用電子商務,大中型企業生產經營、研究開發、經營供銷、管理決策中的信息處理基本實現數位化、網路化;信息技術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信息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信息服務業成為重要的經濟成長點,為政府、社會、公眾提供普遍化、個性化的信息服務;擁有高素質的信息化人才隊伍和普及的信息化套用隊伍,國民信息化素質顯著提高;與信息化建設相關的政策、法規和標準趨於完善。
三、主要任務
圍繞“網上山東”的基本框架,“十一五”期間,我省要重點抓好經濟領域信息化、政務領域信息化、公共事業領域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發展信息產業、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和強化信息安全保障八個方面的任務,全面加快信息化進程。
(一)深入推動經濟領域信息化,加快經濟成長方式轉變。
緊緊圍繞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成長方式轉變,以企業信息化為主體,大力提升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各行業的信息化水平,促進經濟健康快速協調可持續發展。
1.積極促進農業信息化。圍繞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農村管理、農民信息服務四個重點,繼續完善農、林、漁、畜牧、水利等領域的信息網路建設,不斷壯大農村信息員隊伍,形成農業綜合信息管理和服務體系。積極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完善農業科技、水質水利、土壤墒情、海洋資源、市場信息等農業信息資料庫,開發種植、養殖、加工等領域的實用型農業專家系統,加強對農業生產產前、產中和產後的技術指導;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生產工具,促進節水滴灌、自動施肥、智慧型監控等先進方式在農業生產中的套用,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生產力水平,實現農業產業升級。開發建設全省農產品行銷公共服務平台,建立名優農產品網上展廳,利用網路發布農產品供求信息,促進農產品網上交易,積極開發套用農產品產銷分析預測系統,對主要農產品產銷數據進行智慧型分析,引導農業生產安排,促進農業結構調整。以農村財務管理為切入點,以農村經營管理為核心,開發套用經營管理、人口管理、黨群管理、社會事務管理、資源管理、檔案管理、村務公開等信息系統,實現農村基層單位對人、財、物的全面綜合管理。規範和完善農村公益性信息服務機構,逐步普及農村網路覆蓋,為農民提供適用的科技、教育、文化、市場、勞動就業等方面的信息服務,引導農民致富,逐步縮小城鄉“數字鴻溝”。
2.突出抓好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工業。廣泛調動企業實施信息化的積極性,繼續加強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企業資源管理、工業智慧型控制等重大共性技術在企業的推廣套用;重點加大對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業的改造力度,繼續深入實施製造業信息化工程,促進信息技術在輕工、紡織、石化、機械、冶金等傳統行業的普及套用,突出抓好產品研發、生產、企業行銷、管理等環節的信息技術改造,促進企業產品升級和效益提高,促進綠色GDP產業發展;培育一批示範企業和示範區域,率先實現傳統製造業的信息技術改造升級,並逐步向全省擴散,促進行業最佳化升級;建設和完善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平台,為廣大中小企業搭建投入少、見效快、經濟適用、資源共享的綜合服務平台,解決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存在的建設資金短缺、複合性人才缺乏等制約信息化發展的瓶頸問題。
3.有效推動服務業信息化。依託信息技術和信息網路,大力提高傳統信息內容的質量和水平,促進報紙、期刊、雜誌、圖書、音像等新聞出版業產品向數位化、網路化發展,滿足民眾的多樣化需求;推進金融業信息化,重點建設現代化支付清算系統和企業、個人信用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網上銀行、證券、保險等現代金融業務,完善銀行卡信息交換共享系統;堅持政府推動與企業主導相結合,構建我省配套設施完備、政策法規健全、人才結構合理、套用領域廣泛的電子商務支撐體系,儘快建成幾個在國內外具有較強影響力的電子商務中心和基地,積極開展面向公眾、企業、行業和區域的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與服務,不斷提高我省電子商務套用水平;健全交通運輸和現代物流信息化,實現全省鐵路、公路、水運、空運、倉儲、郵政物流等交通信息資源和物流信息資源的整合套用,完善交通安全監控、電子收費、交通運輸數據交換、物流配送網路控制等套用系統,不斷提高全省綜合客貨流通能力;加快推進旅遊信息化,建設實施全省旅遊目的地行銷系統和17個旅遊城市網路系統,進一步完善全省旅遊資料庫集群,推廣使用旅遊諮詢系統,逐步提高旅遊業信息化水平。
(二)紮實推進政府管理和服務信息化,深化政府職能轉變。
以提高行政效率和改善公共服務為目標,以提高套用水平為重點,以政務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為主線,大力推進政府行政信息化,帶動信息化發展。繼續完善全省電子政務網路,實現縱橫政務部門之間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開發完善公文流轉、視頻會議、巨觀經濟運行分析、國有資產管理、政務執行監督、突發事件應急指揮等政務信息系統,逐步實現政府業務的數位化和網路化,提高政府部門的辦公效率;加強政務信息資源開發,健全政府信息資源管理和公開制度,積極開展公共信息服務;依託政府入口網站,梳理部門業務流程,大力推行透明、高效的網上行政審批,基本實現政府和服務對象之間的互動交流;以公民和企業為中心,依託網際網路、信息亭、數位電視等多種技術手段,逐步將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延伸到街道、社區和鄉村,提高電子政務普遍服務能力。
以加強綜合監管和巨觀調控為目標,大力推進政府管理信息化。推動“金關”工程建設,重點完善對外貿易電子大通關係統,完善進出口數據共享平台,力爭實現報關、報檢、通關、外匯核銷、出口退稅等業務的“一站式”辦理,提高外貿運作效率;促進“金稅”工程建設,完善增值稅發票交叉稽核系統和防偽稅控系統,建立國稅、地稅集中分散式的多級稅收管理信息系統,並實現與財政、工商、質監等部門聯網;抓好“金財”工程建設,完善預算管理、國庫支付管理、非稅收入管理等財政核心業務管理信息系統,初步實現對所有財政性資金運行過程的管理和監控;推進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重點建設“經濟戶口”管理、企業信用管理兩大業務系統,並逐步實現與其他經濟管理部門的信息交換、並聯審批;促進質監系統“金質”工程建設,重點建設企業質量檔案、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食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三大業務系統,逐步實現組織機構代碼基本信息在外經貿、海關、稅務、工商、統計、勞動保障、公安、國家安全等部門的聯網套用;加快安全生產動態監管體系建設,積極採用視頻、感測等監控技術,加強對礦山、油田、劇毒危險化學品生產與運輸、煙花爆竹等重點行業的遠程動態監控,實現對全省安全生產基礎數據的匯總查詢和預測分析,有效預防生產事故發生;健全突發事件應急救援系統,明確各部門職能,建立部門間暢通無阻的信息交流機制,依託重大事故救援數學模型,確定各類突發事故的應急預案,有效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三)積極推動公共事業信息化,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藉助高速互聯的信息網路,結合公共事業部門的具體業務,重點加快社會安全、勞動保障、科教文衛、資源環境等公共服務領域的信息化建設步伐。
1.社會安全領域。結合“平安山東、和諧社會”建設,繼續推進“金盾”工程,提高公安系統各項業務的信息化套用水平,重點建設和套用人口信息管理、公安綜合信息快速查詢、警力指揮調度、公共網路安全監控等方面的信息系統,增強公安部門統一指揮、快速反應、協同作戰、打擊犯罪的能力;實施“科技強檢”工程,重點建成檢察機關的職務犯罪信息庫、訴訟監督信息庫等業務資料庫,在重點業務、重點部門實現辦公、辦案信息化;完善全省法院網路體系,建立全省法院統一的司法資料庫,最佳化審判、辦公等套用軟體系統,廣泛實現常規辦公無紙化、檔案管理電子化、流程監控網路化和庭審記錄電腦化;推進司法信息化,完善司法行政管理、監獄管理、勞動教養管理三大網路平台,加快監管、勞教、司法鑑定、律師等業務軟體系統的開發與套用,推進司法公眾服務網、12348司法援助中心的建設;逐步實現公安、法院、檢察院、司法、國家安全等部門信息資源的整合共享和綜合利用,增強政法機關快速反應、協同作戰的能力,為維護社會治安和保持社會穩定服務;完善信息化條件下的國防動員機制,突出抓好省、市、縣三級國防動員指揮與決策網路體系建設,開發套用國防動員輔助決策軟體,完善軍民一體、平戰結合的人民武裝、經濟動員、人民防空、交通戰備等國防動員資源配置管理資料庫,實現國防動員機構和成員單位之間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全面提高我省戰時應戰、平時應急的快速轉換能力。
2.勞動保障領域。以實施“金保”工程為主體,不斷完善全省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險信息網路,重點建設市級勞動保障業務資源資料庫,逐步健全覆蓋人口統計、社會保險、勞動就業、公共安全、戶籍管理、計畫生育和社區管理的勞動和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和社會保險信息系統建設,並積極促進兩大系統的整合,推進數據共享和聯網套用,逐步實現勞動保障業務的全程信息化管理,為業務經辦、公共服務、基金監管、決策支持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
3.科教文衛領域。積極實施科技管理信息化工程,重點完善科技信息在線上檢索資料庫,為各行各業提供最新的科技信息,支持科學研究和新技術的開發套用;全面普及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大力實施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重點支持貧困地區和邊遠地區中國小接入遠程教育系統,逐步完善全省通用的、涵蓋高等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公用教育信息資源庫,並積極提高套用水平和效益;推進公共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發展數字內容產業,創造適應民眾需求的優秀數字文化產品,強化網路文化治理,加強網際網路對外宣傳,積極推進全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加強衛生信息化網路體系建設,推進信息技術在醫療服務、疫情監控、預防保健、計畫生育、衛生監督、科研教育等領域的廣泛套用,降低醫療成本,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4.資源環境領域。立足“生態省”建設,逐步完善我省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海洋資源、林業資源等領域的基礎資料庫和監管信息系統,提高各類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水平,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積極實施“數字環保”工程,建立以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控為主的環境監控網路體系,完善全省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置指揮系統,逐步實現對環境數據的統一管理和深層利用,提高環境綜合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和高效性。
(四)切實加快城市信息化,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
以中心城市為主體,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大力推進信息化。完善信息基礎設施,改造傳統通信網路,提高城市主幹網路的傳輸和交換能力;綜合運用地理信息系統(GIS)、資料庫、虛擬仿真等先進技術,完善“數字城市”基礎框架,對城市的自然空間、基礎設施、社會屬性進行動態監測和突發查詢,並輔助政府決策;建立面向城市管理、經濟活動、民眾生活的各類套用系統,提高城市現代化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堅持城鄉信息化協調發展,注重加強農村及邊遠地區的網路覆蓋和信息服務;推進數字城市聯盟,消除地域性壁壘,實現經濟社會重要信息資源的跨地域交換與共享。
以街道社區為基本單位,積極促進市民服務信息化。大力推進家庭上網工程,“十一五”末使城市家庭上網普及率達到35%以上。整合各類信息系統和網路資源,構建統一的社區信息平台,推進電子政務、網上辦事和公共服務進入家庭,向公眾提供市政、氣象、文化、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娛樂、購物、旅遊等多種信息服務,方便人民生活。
(五)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實現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
充分發揮我省區位優勢,依託外向帶動和自主創新,不斷壯大骨幹企業和龍頭產品,重點加強產業集群發展能力,著力培育新的產業增長點,使我省信息產業整體規模和技術水平進入全國前列。
1.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以我省現有主流產品和骨幹企業為依託,以拉長和完善產業鏈為主要方式,加快建設一批具有明顯區域特色、產業聚集度高的產業基地和產業園。重點發展高性能計算機、高速寬頻網路與通信產品、新型元器件、電子新材料、軟體、積體電路、套用電子等7大系列產品;積極開拓新的產品領域,大力培植和發展軍工電子、新能源、系統集成等新的產業門類。到2010年,著重建成以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黃島)的信息家電,青島高新技術開發區(嶗山)的通信產品,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計算機及配套件、手機及配套件,威海高新技術開發區的辦公自動化設備及配套件為主體的五大國家級電子信息產品產業園,努力促進光電子、新型顯示器件、晶圓加工三個新興產業的發展,並將青島、煙臺建設成為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2.軟體業和系統集成業。堅持“軟體技術產業化、軟體企業規模化”的發展原則,以軟體套用和服務為主線,堅持核心技術創新,重點推進套用軟體的產業化、規模化和國際化,加快軟體中間件產業化基地、軟體加工出口基地的建設與發展,形成以齊魯軟體園為龍頭,青島、煙臺、威海、濟寧軟體園區相互輻射、相互帶動的發展格局;重點開發網路與信息安全類、辦公自動化類、醫療衛生類、遠程教育類、金融財務類、商務管理類、網路遊戲與動漫類、改造傳統產業類、智慧型交通類、地理信息系統類軟體,力爭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積極與國際接軌,大力發展外包業務,將齊魯軟體園、青島高科技工業園軟體園、煙臺東方軟體園、威海軟體園等園區建設成具有較強國際影響的軟體出口基地,逐步實現軟體生產、銷售的國際化,提升全省的軟體產業層次和出口產品結構,力爭到2010年全省軟體和系統集成完成銷售收入1000億元,實現軟體出口10億美元;大力推進系統集成產業發展,培養一批大型骨幹企業,實現規模化、國際化發展,成為信息產業新的增長點。
(六)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推動資源結構調整。
以政務信息資源建設為先導,大力促進公益性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加快信息服務業發展,充分發揮信息資源對其他資源的節約和增值作用,推動資源結構調整,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1.政務信息資源建設。圍繞政府部門主要業務,完善支持管理決策和業務工作的各類資料庫。完善政府機構基本信息資料庫,主要包括機構設定庫、領導情況庫、政府公文庫、政策法規庫、地方史志庫、政府大事記、視頻內參庫等,以滿足各級政府機關辦公決策的需求;完善基礎政務信息資料庫,重點促進人口、法人單位、空間地理、巨觀經濟統計、誠信山東五大資料庫的建設和套用,為全面構建“網上山東”提供基礎信息支持;完善政府業務運行資料庫,重點建設財政稅務、金融證券、工商貿易、電子口岸、智慧財產權、技術標準等方面的資料庫,為政府更好地履行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職能提供信息支持;健全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和交換體系,推進政務信息公開。
2.公益性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圍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需求,依託政務公共信息資源,重點建設覆蓋農業、資源、環境、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就業、交通、旅遊、社會保障等主要領域的、開放實用的公益性信息資源資料庫,通過信息網路向社會提供多樣化服務;規範各類公益性信息機構,引導企業、公眾和其他組織開展公益性信息服務;加強欠發達地區和農村的公益性信息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益性信息資源的普遍服務能力,重點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農村、社會弱勢群體的服務力度。
3.信息服務業發展。制定信息服務業發展政策,健全信息資源商業性開發機制,引導和規範政務信息資源的社會化增值開發利用,促進信息服務業健康快速發展;積極發展數字內容產業,鼓勵文化、出版、檔案、廣播影視等行業加工生產數位化產品,提供網路化服務;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我省特色的中文信息內容提供商,使其在國內有較大影響力;繼續加快發展電信服務業,切實加強廣播電視服務業,支持發展寬頻增值業務,積極發展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網路遊戲、數位電視及網路電視、視頻點播、在線上檢索、數據處理等新型信息服務業,引導和鼓勵一批相關企業健康發展。
4.建設先進網路文化。加強網際網路信息內容管理,強化信息化條件下的著作權保護,規範網路文化傳播秩序,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豐富優秀的公共文化信息,用先進的思想和文化占領新的宣傳陣地。倡導網路文明,強化網路道德約束,正確引導公眾的網路文化創作,形成開放、互動、規範的網路環境,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七)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支撐信息化快速發展。
改造我省現有網路基礎設施,加快最佳化網路布局,不斷提高網路覆蓋率和傳輸能力,逐步實現信息管線的集約化管理,提供一個高度可靠、高度靈活、可擴展、可重新利用、能適應新技術發展的寬頻數位化信息網路,有效支撐全省信息化建設的快速發展。重點建設內容有:繼續最佳化和完善電信骨幹網路、寬頻接入網路、移動通信網路,並保證各網路和業務間的互聯互通;按照國家整體部署,適時採用軟交換、智慧型光網路、IPv6等技術,積極開展下一代網際網路(NGN)、第三代(3G)移動通信網、數字集群通信網等先進網路的試驗與建設,適度擴建固定電話網;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寬頻接入網路,提高本地網路的信息互動能力,改善我省網際網路使用環境,繼續促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網際網路的“三網融合”;加快全省廣播電視網路資源整合,積極推進有線電視數位化、雙向化改造,逐步普及數位電視無線廣播,大力開展數字視頻廣播、數字音頻廣播、數字點播、信息服務、網際網路接入等數據傳輸業務,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的目標;利用電力通信資源優勢,建設與現代電網相適應,能為社會提供信息服務、傳送多種信息,具有高速傳輸能力的綜合業務數據傳輸網;完善無線電管理基礎設施,加強無線電行業監管力度,合理開發、保護和有效利用頻率資源,維護電波秩序和電磁環境,保障無線通信安全暢通;完善信息安全設施建設,提高基礎網路的災難備份和恢復能力,增強網路的安全可靠度。
(八)強化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完善我省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強化信息安全工作管理體制,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產品測評中心、數字認證中心等信息安全支撐機構,加強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信息安全技術和產品的研發與套用,加快網路信任體系、信息安全監控體系等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落實“誰主管、誰負責”的信息安全責任制和相應的安全管理規範,重點保障基礎信息網路和財政、金融、商務、電力、交通、能源等重要信息系統的安全,在全省範圍內實施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和風險評估,全面提高技術防範水平和應急回響能力;統籌規劃災難備份建設,鼓勵交叉備份、互為備份,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災難備份建設和提供技術服務;加強信息安全教育,普及、提高全民的信息安全意識,防範、打擊計算機與網路犯罪。
四、重大工程
圍繞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根據我省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十一五”期間我省將重點實施十大信息化套用工程。
(一)農業信息服務“進村入戶”工程。
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種網路資源,繼續實施“金農工程”,完善省、市兩級農業信息網路,強化縣、鄉兩級信息服務功能,加強農村信息員隊伍培訓工作,初步形成覆蓋全省農村的農業信息傳播體系。大力研製開發適宜農村使用的信息終端和軟體,提高農村網路普及率,積極推廣“三電(電視、電話、電腦)合一”農業信息服務模式和農業科技信息“110”電話服務系統,整合科研、水利、氣象、市場、就業等涉農信息資源,將農業科技、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保障、衛生保健、勞動力就業等各類信息及時傳遞到農民手中,服務農村經濟發展。
(二)製造業信息化工程。
鼓勵和引導製造業信息化重大關鍵技術的研發。突出抓好產品研發數位化、生產過程自動化、企業管理精細化、商務運營電子化,重點改造提升輕工、紡織、石化、機械、建材、冶金、煤炭、電力和醫藥9個傳統行業200家企業集團,優先抓好濟南、青島、煙臺和威海4個示範城市,通過輻射和擴散效應,帶動全省製造業信息化發展。完善企業信息化需求資料庫、企業信息化解決方案資料庫、信息化人才資料庫和信息技術推廣套用平台,重點培育20家從事製造業信息化技術推廣、諮詢、服務的骨幹機構,為企業提供信息化建設諮詢服務和信息化解決方案。開展CAD、ERP、產品數據管理(PDM)、集散控制系統(DCS)等單元技術及適用集成技術的推廣套用,積極構造網路化公共服務平台,推廣異地設計製造和動態聯盟等技術,為中小企業提供專業化的技術服務。
(三)電子商務工程。
完善信用服務、安全認證、網上支付、現代物流等支撐體系建設,營造我省電子商務發展的良好環境。積極推進各類電子商務平台建設,吸收不同行業和地域的重點電子商務服務平台共同構建全省綜合性電子商務運行網路。抓好一批電子商務示範企業和示範工程,鼓勵大中型骨幹企業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加快現代物流與電子商務的融合,建立起完善的專業協作體系,促進產業集群發展。重點發展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與服務,並大力推廣其在貿易、金融、交通、旅遊、娛樂、現代物流等領域的套用,有效帶動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發展。以資源共享為重點,推進面向企業、行業和區域服務的電子商務項目建設,提高電子商務套用水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電子商務交易額爭取達到其商務交易總量的50%。
(四)電子政務工程。
完善全省電子政務基礎網路體系建設,建成全省統一的電子政務平台,實現黨政部門的互聯互通和政務信息的暢通流轉。建設完善網上政務監督系統,實現行政審批等業務的電子監管,及時反饋和有效監督政務執行情況,為建設法治政府、責任政府提供技術支持。以政務資料庫建設為依託,促進政務信息資源整合,推行政府信息公開,進一步提高政府行政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健全政府和社會事業公共服務網站體系,規範部門業務流程和信息流程,逐步實現公共部門間套用系統的互聯互通和業務協同。以企業註冊登記業務為突破點,實現工商、公安、農業、國土資源、文化、衛生、新聞出版等部門的“一站式”並聯前置審批,實現工商、稅務、質監部門的證照互動並聯後置審批,通過網際網路實現申請工商登記註冊、申辦組織機構代碼、申辦稅務登記等所有服務,方便企業辦事。以市民生活服務為切入點,重點實現戶籍管理、勞動就業、社會保險、民政救助、婚姻登記、計畫生育、出入境手續、公積金等業務的“一站式”並聯辦理,方便民眾辦事,全面提高公眾服務效率和水平。
(五)社會保障信息化工程。
協調社保、公安、民政、公積金等有關部門,完善全省社會保障信息網路,全面加快社會保障信息系統建設,促進省、市、縣、街道(社區)四級勞動就業、社會保險、生活低保、公積金管理、醫療機構等各類社會保障經辦機構或分支機構之間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逐步實現覆蓋五保合一、勞動力市場、民政福利等領域的社會保障信息化體系。按照國家金卡工程協調領導小組的要求,堅持“統一規劃、一卡多用”的原則,逐步實現養老、醫療、生育、工傷、失業等繳費和支付及勞動就業、社會救助、戶籍管理、婚姻狀況、公積金領取等個人信息的共享共用。建立省、市兩級覆蓋全部參保人員和參保單位的社會保險資料庫,並促進省內聯網,實現社會保險的跨統籌地區交納和領取。
(六)口岸大通關信息化工程。
在國家總體部署下,加強對“大通關”工作的領導與協調,加大資金和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口岸整體信息化水平。健全口岸“大通關”信息平台,拓展電子口岸數據中心功能,加強海關、檢驗檢疫、外經貿、外匯、稅收、物流配送等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大力推廣聯網監管,為進出口企業提供方便快捷的電子支付、物流配送、電子報關、電子報檢等“一站式”通關服務。加快建設以青島港為龍頭的貨櫃多式聯運電子數據交換(EDI)系統,完善環渤海地區與山東口岸信息交換和多式聯運信息服務功能,增強我省口岸競爭力,加快貿易便利化進程。
(七)公共信息資源建設工程。
建立省級信息資源管理中心以及省級公共數據災難備份中心,制定和規範信息數據交換標準與信息目錄體系,對全省經濟、社會各領域公益性信息資源進行統一管理,逐步形成科學合理的公用數據收集、管理和使用機制。重點加快教育、文化、科技等信息資源的整合,優先推動全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積極提供數字圖書館、數字檔案館、數字廣播電視、網路電視、網路教育、信息亭等新型信息服務形式,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八)地理空間信息平台工程。
建設不同尺度、不同種類的基礎地理信息系統資料庫,重點完成覆蓋全省的1:10000以及重點地區1:2000地理信息數據的採集和資料庫構建,並形成良好的數據生產與更新、資料庫維護與管理機制,為“網上山東”提供地理空間信息基礎框架。開發完善我省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在確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重點加強地理信息在防災應急、智慧型交通領域的套用,啟動一批面向土地、人口、農業、環保等領域的GIS套用系統建設,提高全省信息化、數位化管理和輔助決策水平。
(九)“誠信山東”信息化工程。
健全信用信息徵信體系,逐步建立物理分散、邏輯集中的覆蓋全省政府、企業(中介組織)、個人信用信息的“誠信山東”基本信用信息資料庫體系。完善省、市、縣(市、區)三級互聯的信用信息服務網路平台,整合重點行業誠信信息,健全信用信息公開制度,開展網上誠信辦公、信用信息公示、誠信信息線上查詢等綜合電子服務,逐步減小誠信信息的不對稱性,充分發揮信用信息的約束和激勵作用,促進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社會誠信道德和文化環境建設。
(十)城市應急聯動與救助系統建設工程。
構建城市應急聯動指揮平台,完善應急聯動救助系統,依託通信技術、網路技術、地理信息技術、遙感技術和衛星定位技術,促進公安、消防、交通、醫療、市政、水利、環保、氣象、地震、人防、民政、安全生產等部門以及駐軍、武警應急指揮機構的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實現跨地區、跨部門、跨警區以及不同警種之間的統一指揮協調,快速反應、統一應急、聯合行動,有效應對突發性公共事件,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的生命安全與利益。建立省、市兩級應急支援和應急信息交換中心,實現應急反應信息的及時流轉,提高緊急事件的處置能力。
五、推進措施
在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強化組織、制度、人才、資金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完善信息化發展環境,加快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
(一)健全信息化推進體制。
信息化建設是一項涉及多行業、多部門的綜合性、基礎性工作,必須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協調一致。進一步健全信息化工作領導體制,省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信息化建設與發展的組織領導和協調工作,各級、各部門要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各企事業單位要積極推廣信息主管(CIO)制度,協調推進本部門、本地區、本單位的信息化建設。繼續完善信息化工作運行機制,各級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事機構負責組織實施戰略規劃、法規規範和技術標準,協調信息化重大項目建設,並強化對信息化建設工作的監督檢查力度,確保信息化建設各項任務的按時完成。完善信息化專家顧問機構,組建我省信息化建設智囊團,參與信息化發展戰略制定、重大關鍵技術攻關、重點工程項目方案評審和建設成果鑑定等工作,推進信息化建設工作的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
(二)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
制定並完善積體電路、軟體、基礎電子產品、信息安全產品、信息服務業等領域的產業政策,推動信息產業做大做強。加大政府採購法實施力度,規範政府投資項目的招投標行為,帶動國產信息化裝備和服務的發展。研究制定鼓勵企業信息化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大巨觀指導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努力培育一批信息化建設的先進企業。制定優惠的財稅政策,鼓勵各界向欠發達地區和弱勢群體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務。
依據國家法律法規,結合我省實際,逐步完善地方信息化法規體系。針對電子政務、電子商務、信息安全、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等重點對象,堅持先易後難、先單項后綜合的原則,加快制定和完善信息化促進、政府信息公開、信息安全、電子交易、信息資源、信息服務業、信息化項目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建立適應信息化發展需要的行政管理規範,保障信息化健康有序發展。
加強國家信息化標準的宣傳貫徹,積極開展各類標準的培訓和套用工作。加強地方信息化標準體系建設,充分發揮企業和行業協會的主體作用,不斷完善產業技術標準、信息技術套用標準和產品技術規範,重點促進信息共享、業務協同、信息安全等標準的研究制定。加強標準的推廣套用,規範信息化建設的每一個具體環節,避免信息化建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三)強化信息化宣傳教育和人才培養。
加大信息化宣傳,普及信息化教育,深化各界對信息化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認識,全面提高公眾信息化意識和信息技術套用水平。建立符合省情的信息化統計報告制度,鼓勵各類媒體設立信息化專題和專欄,通過舉辦信息化宣傳周、博覽會、研討會、技術講座等活動,有計畫、有步驟、多渠道地宣傳信息化方針、政策,普及信息化知識,宣揚先進典型,使信息化深入人心,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信息化建設的良好氛圍。
調整高等院校相應的專業和學科設定,增加和擴充信息技術與管理的複合型專業,擴大信息化相關專業的辦學規模和比重,爭取與國際專業信息化人才培訓機構聯合辦學,培養信息技術與管理人才。鼓勵並有計畫地組織社會力量開展各類信息化知識與技能的培訓,規範培訓市場秩序。抓好各級幹部的信息化知識和技能培訓,推進實施國家公務員信息技術套用的培訓和考核;對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進行重點培訓,配合信息主管制度的試行,建立信息主管考核和培訓體制。促進高技術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動,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較規範的激勵和分配機制,營造吸引、留住、激勵人才的良好環境,鼓勵優秀人才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學術帶頭人、有技術創新能力的中青年科技骨幹,重點造就一批走在世界技術發展前沿、在各自研究領域處於領先水平的信息化人才。
(四)保障信息化資金投入。
加快信息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與國際慣例和市場經濟接軌、適合我省信息化發展需要的投融資新機制,保證信息化建設資金的投入。進一步加大政府對信息化的引導性投入,加強對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的重大信息化工程項目的支持。各級政府要積極支持政務信息網路建設、公益性信息資源開發和維護、法規和標準制定、國際交流和培訓項目以及高新信息產品的開發。對於重大信息化項目,經立項論證後,列入國民經濟發展計畫的專項投資計畫,保證工程的實施。己建成的政務信息系統的運行、維護所需經費由同級政府予以解決,以保證信息化可持續發展。要多渠道、多形式地爭取國家關鍵項目的扶持資金,利用項目資金和特殊政策,加快我省信息化建設步伐。同時,在確保國家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廣泛吸收外資和民間資本,發展多元投資主體,拓展銀行、證券、募集、風險投資等多種投融資渠道,加快我省信息化和信息產業發展。
(五)加強自主創新和對外合作。
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加大對信息技術科研的投入,推動核心技術突破,全面提高信息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技術產品,從整體上提升我省信息產業的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
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改善投資環境,鼓勵和吸引國內外企業在我省投資,重點扶持積體電路和軟體產業,促進我省信息技術及信息產業發展。充分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擴大我省信息產品與服務的出口,重點培育具有國際可比性的信息化大企業,提高市場占有率與整體抵禦風險的能力。不斷加強合作交流,充分吸取世界各國和先進省市的發展經驗,重點開展環渤海經濟帶等區域性信息化合作項目,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提高我省信息化發展的質量與效益。
(六)促進支撐服務機構建設。
依託省內重點大學和科研院所,建立和完善各類信息化支撐機構,強化合作,優勢互補,充分發揮好服務作用,加快推進我省信息化進程。重點發揮省軟體評測中心、省信息化培訓辦公室、省數字證書認證管理中心、省電子政務標準化研究室、省信息安全產品評測中心等現有支撐機構的作用,積極鼓勵和引導各界力量興辦新的支撐機構,有效進行行業自律、技術諮詢、人才培訓等各類活動,促進電子政務、電子商務、信息安全等工作的加快發展,確保我省信息化建設綜合效益的順利實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