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費意願

居民消費意願

居民消費意願是指在當前物價、利率以及收入水平等各種情況的考慮下,居民傾向於消費的程度。它與消費支出、收入預期呈正相關,即在同等收入條件下,消費意願越強,消費者的消費支出越多,居民消費意願涉及到消費函式、心理和預期因素等方面,反映了一定時期社會的經濟發展情況。2011年3月,央行發布訊息稱居民消費意願創下10年最低,七成人稱房價高。

基本介紹

消費理論,消費現狀,央行調查,調查分析,理論解釋,原因,反映問題,主要建議,

消費理論

消費理論經歷了四個重要的發展階段,並形成了四個最主要的消費理論框架和消費函式形式:
一是凱恩斯提出了絕對收入假說,該假說認為人們的當期消費支出是由當期可支配收入決定的,函式表示形式為C=abY;二是1949年美國經濟學家杜森貝里提出相對收入假說,該假說認為消費具有“示範效應”和不可逆性的“棘輪效應”,消費支出受現期收入、過去消費和四周人的消費行為的影響,函式表現形式為C/Y=a1Y/Y,其中,Y是現期收入,Y是從前的高峰收入;三是弗里德曼首先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說,他認為持久消費取決於持久收入,暫時消費由暫時收入決定,函式表現形式為C=ahYpcYt,其中Yp是持久收入,Yt是暫時收入;四是5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莫迪利亞尼和布倫伯格等人共同提出生命周期假說,該假說認為,消費者是有理性的,總是根據一生的收入水平安排最佳的消費和儲蓄,居民的當期消費支出Ct與其未來收入的現值PVT有關,其函式表現形式為:CTkPV
利用SPSS統計軟體對上面四個消費函式進行回歸,將居民消費與居民收入正相關關係作為經濟意義檢驗條件。實證結果顯示相對收入假說不適合作為我國城鎮居民消費函式的理論參考,而絕對收入假說持久收入假說生命周期假說可作為進一步研究我國城鎮居民消費函式的理論參考。

消費現狀

1.居民消費率偏低
居民消費率是指居民消費支出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我國的居民消費率在1995—2000年一直呈上升趨勢, 2000年達到最高值46.4%,隨後就一直呈下降趨勢,至2007年已達到35.4%。世界居民消費率的平均值為61.4%,我國的居民消費率一直處於偏低水平,即使2000年的最高值也距世界平均水平有著較大差距。
2.居民消費增長率偏低
居民消費增長率的變化幅度較大。2000年以前(除了1997年),居民消費增長率高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從2001年開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一直領先於居民消費增長率,最少的時期也有3個百分點。

央行調查

消費出現 十多年來低潮
央行2011年3月16日發布2011年一季度儲戶、銀行家、企業家問卷調查報告。調查顯示85.8%的城鎮居民傾向於儲蓄,包括投資債券、股票、基金等變相儲蓄及儲蓄存款,只有14.2%的居民傾向於“更多消費”,創下了1999年調查以來的最低值。 這項調查覆蓋了全國50個城市2萬戶城鎮儲戶。在當前物價、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僅14.2%的居民傾向於“更多消費”,這是1999年調查以來的最低值,消費出現了近十多年來的低潮。在眾多投資方式中,選擇“房地產投資”的居民達25.1%,雖然比上季減少1個百分點,但“房地產”仍是居民投資首選。其次為基金(21.9%)、股票(13.5%)。
居民消費水平圖示居民消費水平圖示
對於當前房價水平,有74.4%的居民認為“過高,難以接受”,而且對調控後房價走勢,大部分居民表示悲觀,只有近20%的居民認為房價會下跌。消費出現十多年來低潮。
近半居民認為 下季度物價還漲
調查還發現目前居民對物價滿意度緩和,未來物價上漲預期減弱;就業與收入情況向好,就業預期樂觀,收入預期仍不理想。
居民對物價滿意指數升至17.3%。其中,雖然仍有66.9%的居民認為物價“高,難以接受”,但這一數字較上季下降7個百分點。對於未來的通脹形勢,居民認為下季物價仍將上漲的比例占47.1%,較上季減少14.3個百分點。
在收入方面,居民當期收入感受指數為54.5%,較上季回升3.4個百分點,但低於去年同期水平。未來收入預期指數與上期基本持平,為55.4%,顯示居民對未來收入預期仍顯謹慎。

調查分析

通脹和後顧之憂 抑制消費
渤海證券巨觀分析師杜征征表示,2010年以來持續偏緊的政策調控,使得消費者預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其通脹預期出現減弱;但高漲不下的通脹及眾多後顧之憂尚未解除也使得消費者減少了消費支出,更多的將錢存在銀行或投入股市,這點從2011年一月和二月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出現較大回落中可以看出。
網友期望 房價調控再加力
居民消費漫畫居民消費漫畫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商品住宅成交量雖然下降,但房價走勢仍是撲朔迷離,目前還不能給購房者房價下跌的信心,因此很多人在選擇觀望的同時,仍不看好未來房價走勢。
對於這一調查結果,多數網友表示結果與公眾反應基本一致。一位網友發表評論認為,調查與公眾的反應基本是一致的,國家前期的調控措施對物價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房價調控還需繼續加大力度。
預期貨幣政策趨緊者飆升
全國銀行家問卷調查顯示,一季度銀行貸款需求指數為85.2%,較上季提高2.1個百分點,連續兩個季度攀升。分行業看,製造業貸款需求略有提高,農業與非製造業貸款需求下滑,房地產業和建築業貸款需求指數回落。
對下季貨幣政策,32.1%的銀行家預期將保持現有適度水平,較上季下降9.3個百分點;66.1%預期“趨緊”,較上季大幅提高15.8個百分點;1.8%預期“趨松”,較上季下降6.5個百分點。
央行同時發布的一季度企業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一季度,我國企業家信心指數為76.3%,較上季提高2.1個百分點;企業經營景氣預期指數較上季上升2.8個百分點至73.4%,為近3年來最高水平。
消費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有望進一步擴大
儘管央行16日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近期我國部分城鄉居民消費意願下降,但種種跡象表明,在居民收入將不斷提高,社會保障面不斷擴大,保障水平不斷提高的政策預期鼓舞下,居民消費意願必將進一步提高。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有望進一步擴大。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展規劃司副司長田錦17日表示,“十二五”期間,在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中,投資需求將保持平穩,甚至比“十一五”略有下降,消費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方面會進一步提高,外需將儘可能穩定、拓展。
田錦塵表示:投資、消費、出口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和整個經濟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十一五”期間,我國為應對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增加了大量投資,“十二五”期間不會保持這么高的投資強度
在預測“十二五”期間消費的貢獻率時,他說,“我的判斷是會進一步提高”。現在國家特彆強調堅持實施擴大內需的戰略,特別是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重點。
剛剛公布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我國將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通過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和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改善居民消費預期,促進消費結構升級,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逐步使我國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
對此,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認為,城鎮化、工業化將繼續推動中國經濟加快前進。中國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農業人口占很大比例。城鄉居民的需求仍然會推動中國經濟發展。
專家們認為,今後5年,隨著收入分配改革的推進和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保障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手中的錢會多,也更敢花錢。
長期研究中國耶魯大學教授史蒂芬·羅奇對中國內需的進一步擴大充滿信心。他說,中國“十二五”規劃可能引發現代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消費浪潮,對中國、亞洲及更廣泛的全球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十二五”規劃將改變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國的發展將從過去30多年來以出口及基礎建設投資為導向轉向以國內消費為主要驅動的增長模式。
他認為“十二五”規劃首次將重點放在扶持國內消費市場,這將刺激中國的個人消費從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6%在2015年提高到占GDP的42%~45%。

理論解釋

收入作為居民消費的硬約束,其是居民消費最關鍵的影響因素毋庸置疑,但近年來居民消費出現了難以用傳統的收入決定理論充分解釋的現象。如2002年城鎮居民消費出現了高速增長,但收入決定理論不能充分解釋這種現象。即使2002年第8次降息對刺激消費有所幫助,但從前7次的降息效果看其作用也是有限的。下面我們從城鎮居民的心理預期和消費意願角度解釋這種現象:
首先,居民在2002年對物價的預期相對處於低谷,根據前面生命周期假說理論下的我國城鎮居民消費函式,城鎮居民物價預期的財富效應大於替代效應,居民未來收入現值增加,消費能力增強;其次,居民在2002年期間的收入預期較2001年及以前明顯上升,增強了居民即期消費的能力;再次,2002年居民消費意願處於高位,促使居民消費能力得到充分釋放。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城鎮居民的心理預期和消費意願促使2002年消費增速出現高於收入增速的超速增長。
2006年上半年,我國GDP實現了10.9%的近年來最高增幅,居民名義收入保持了11.59%的穩定增速,但居民名義消費支出增速僅為9.57%,低於GDP和收入的增速,這不能用傳統的收入決定理論充分解釋,然而考慮到居民的心理及預期因素,可以更好地解釋此現象。
首先,儘管居民的收入預期相對平穩,但教育、居住、醫療等剛性消費支出較大,在相關社會保障尚不健全的情形下,居民不得不為未來的剛性支出進行足夠的儲備,進而縮減當前的消費支出;其次自2003年物價走高以來,物價調控效果並不明顯,固定資產投資速度居高不下,居民物價預期總體呈高位振盪,未來收入現值減少,抑制居民的當期消費能力;最後,居民消費意願出現持續下降,在2006年二季度中國人民銀行城鎮儲戶問卷調查中,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意願降至26%的歷史新低,從而嚴重抑制了居民的實際消費支出水平。

原因

渤海證券巨觀分析師杜征征表示,2010年以來持續偏緊的政策調控,使得消費者預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其通脹預期出現減弱;但高漲不下的通脹及眾多後顧之憂尚未解除也使得消費者減少了消費支出,更多的將錢存在銀行或投入股市,這點從2011年前兩個月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出現較大回落中可以看出。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商品住宅成交量雖然下降,但房價走勢仍是撲朔迷離,目前還不能給購房者房價下跌的信心,因此很多人在選擇觀望的同時,仍不看好未來房價走勢。

反映問題

一方面,折射出目前公眾出現了暫時的消費迷茫。就目前而言,CPI一直居高不下,存錢是不划算的,而且這種負利率時代,還會存在較長時期。然而,央行的這項調查卻指出,85.8%的城鎮居民仍傾向於儲蓄。對此可以這樣理解:不是不想花錢,而是欠缺合適的投資方向與目標。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居民收入沒跑過經濟成長速度,居民有後顧之憂。居民收入、經濟成長與消費存在著辯證關係,經濟的增長,能增加居民收入,擴大就業,從而也能刺激消費增長,進而反過來又會促進經濟持續增長。實際上,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居民收入,特別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遠低於經濟成長速度,居民消費傾向的下降又使得消費的增長速度低於收入增速,導致居民消費率不斷下降。倘若從居民後顧之憂的視角來觀察,儘管近年來中央政府大力建設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水平和覆蓋面比過去大大提高了,但是,住房、教育、醫療仍是居民消費的主要內容,這些因素的存在,也大大降低了居民的消費熱情。

主要建議

第一,繼續努力實現經濟成長由“投資拉動型”向“消費推動型”轉變、大力提高居民收入是促進居民消費的根本所在。一方面保持經濟穩健增長以增強國民財富的總量,並致力改變在國民收入巨觀分配關係中居民實際人均可支配收入長期低於GDP增長的相對劣勢;另一方面改善國民收入微觀分配關係中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問題,根據邊際消費率遞減規律,降低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係數有利於促進居民總體消費水平
第二,加強國民收入二次分配的調劑作用,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改善居民消費環境,扭轉居民消費意願持續下降勢頭。一是通過稅收轉移支付等國民收入二次分配政策,有效提高居民收入分配的整體公平;二是通過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和推進住房、醫療保險與教育體制改革,切實解決居民對教育、養老、醫療、住房等未來開支的擔憂而形成的儲蓄剛性,以及擠出效應下降低的消費需求;三是改善居民消費環境,促使居民剛性支出成本減少和對物價的滿足程度提高,扭轉居民消費意願長期低迷和持續下降之勢,讓居民消費潛力得到有效釋放。
第三,加強對居民預期的引導,降低居民物價上漲預期。治理通貨膨脹必須考慮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要儘量減小犧牲經濟成長速度的代價,在居民心理承受期內實現物價的平穩回落。若單純採取緊縮貨幣供給,在微觀主體預期高位粘住時,物價仍會繼續上揚。經濟因為嚴厲緊縮會出現衰退,甚至會出現滯脹,因此應將降低微觀主體預期和貨幣政策手段相結合。降低居民預期,在預期黏性下可為暖和的貨幣政策贏得時間。同時政府要增強政策的信用度和持續性,實現微觀主體的良好預期,刺激消費合理增長和經濟持續性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