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收入假說

持久收入假說

持久收入假說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於1956年提出來的。該理論認為,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不是由他的現期收入決定的,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決定的。也就是說,理性的消費者為了實現效應最大化,不是根據現期的暫時性收入,而是根據長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即持久收入水平來作出消費決策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持久收入假說
  • 提出人:弗里德曼
  • 提出時間:1956年
  • 簡介:只有持久收入才能影響人們的消費
簡介,假說提出的背景,理論內容,實例分析,假說提出的意義,相應的政策建議,

簡介

其基本思想是家庭消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長期預期(即持久的收入)。該假說認為只有持久收入才能影響人們的消費,也即是說消費是持久收入的穩定的函式。

假說提出的背景

經濟學家在分析、解釋某個經濟現象時,通常都需要作出一些必要的假定,然後以此為前提,進行符合邏輯的推理,提出自己新的理論主張和政策建議。米爾頓·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說”就是其中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例子,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現代貨幣主義學派的貨幣需求理論。
經濟學家研究收入問題,最終目的是要探討人們收入與貨幣需求之間的關係。其實,在弗里德曼之前的經濟學家也早已認識到,人們的收入與貨幣需求是一種連動的因果關係,然而他們注意的只是現期收入,並沒有對收入作更深層次的研究,而弗里德曼繼承了傳統的貨幣數量論中的“現金餘額數量說”,同時又受到了凱恩斯流動性偏好理論的重要影響,並增添了自己獨特的因素,他運用實證經濟學的方法論,並在分析各種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時,運用了大量的統計資料,強調持久性收入對貨幣需求的主導作用便是在此基礎上提出的,從而成為弗里德曼貨幣需求理論的一大重要特點。

理論內容

弗里德曼認為,要正確分析人們的消費行為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就必須嚴格區分兩種收入:一種是暫時性收入,另一種是持久性收入。與之相適應,消費也應該區分為暫時性消費和持久性消費。暫時性收入是指瞬間的、非連續性的、帶有偶然性質的現期收入,如工資、獎金、遺產、饋贈、意外所得等等;而持久性收入是與暫時的或現期的收入相對應的、消費者可以預期到的長期性收入,它實際上是每個家庭或個人長期收入的一個平均值,是消費者使其消費行為與之相一致的穩定性收入。至於這個持久期限究竟長到何種程度,弗里德曼認為最少應是三年。綜上所述,可以寫出下列一組概括持久性收入假說的方程組:
Cp=K(i,w,u)*Yp
Y=Yp+Yt
C=Cp+Ct
其中Y代表消費者在某一時期的實際收入,而Yp代表持久性收入,Yt代表暫時性收入,同理C便表示消費者在某一時期的實際消費開支,而Cp代表與持久性收入相應的持久性消費開支,即具有經常性的消費開支,而Ct代表與暫時性收入相應的暫時性消費開支,即非經常性的消費開支。
從中可以看出,暫時消費與暫時收入之間沒有固定的比例關係;暫時收入和持久性收入之間,暫時消費與持久性收入之間也沒有固定的比例關係。但持久性消費和持久性收入之間卻存著這固定的比例關係。該比例關係k依賴於利息率,財產收入與持久性收入總量的比例w和其他影響貨幣效用的非收入性變數u,例如消費的年齡、家庭結構、偏好等因素。

實例分析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個極端的例子:假設有7個人,他們的周薪都是100元,且發薪的日子並不確定,有可能是除星期天外的任何一天。如果以這7個人為對象,並隨機地選取一天來調查他們的現期收入和現期消費,那么,也許星期三這天僅只有1個人的收入為100元,其餘6個人的收入為零;如果現期收入即為現期消費,則記錄上收入100元的人當天的即期消費為100元,其餘6個人的消費支出為零。但實際情況如何呢?事實上另外6個人也有消費,某些人在當天的消費支出甚至超過了100元。同樣的情況也會出現在星期天,在這一天中,7個人的收入都為零,但他們消費的平均值卻可能是一個正數。
由此,弗里德曼對運用現期收入這一指標所進行的短期靜態分析提出了詰難:該方式由於不恰當地使用了收入和消費的概念,所以其導出的結果可能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人們並不一定要使他們在消費方面的現金支出與他們的現金所得相適應,當人們認為可以動用預計到的未來收入時,那么在一定時期內消費者的預期支出可能會大大超過他的現期收入,例如現實生活中人們的信貸消費、汽車分期付款、住房按揭等等;而且,人們在短期內的現金支出也無法顯示出他們所消費掉的勞務的價值。可見,一時收入與一時消費之間是沒有固定的比例關係的。但如果從一個長期的時間來看,人們消費支出的平均值卻與他們總收入的平均值大體一致,即持久收入與持久消費之間有固定的比例關係。這樣,弗里德曼便把“持久收入假說”作為了自己理論的基石。

假說提出的意義

而為什麼必須用持久性收入概念來分析貨幣需求量呢?弗里德曼所遵循的是這樣一個邏輯:貨幣需求主要取決於總財富,但總財富無法測量,只能用收入來代表。然而現期收入很不穩定,它不能確切地代表財富,如果採用“持久收入”來代表總財富,則基本上可以反映總財富狀況。因此,可以認為,貨幣需求主要取決於持久收入,貨幣需求的變動主要受持久收入變動的支配。由於從長期趨勢來看,持久性收入是穩定增長的,因而人們對貨幣的需求也就會是穩定增加的。正因為如此,在貨幣供應量一定的條件下,貨幣的流通速度就會在長期中呈現出遞減的趨勢。為了保證貨幣流通的正常速度,以滿足人們對貨幣需求逐步穩定增長的需要以及經濟和收入增長的需要,就有必要實行一種與經濟成長速度相配合的、穩定增長貨幣供應量的貨幣政策,即所謂“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
但“持久收入假說”對弗里德曼整個經濟理論的重要意義還不僅僅在此。按照持久收入假說,凱恩斯提出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的“規律性”便不一定存在,因為人們一旦願意預支未來收入作為現期消費支出,消費傾向就會發生不規則的變化,而不一定是遞減的。所以,政府如果以此“規律”為根據,用刺激需求的辦法來刺激消費則很可能會帶來滯脹的惡果。

相應的政策建議

如果政府出於應付經濟蕭條的需要,採取臨時性的減稅措施,以便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刺激消費,那么,按照持久收入假說,這一臨時性的減稅措施是無效的,因為居民這種臨時性的額外收入只有很少一部分作為實際消費,其餘全部轉化為儲蓄,因此.政府減稅的結果不可能達到刺激消費的目的。反之,如果政府出於應付通貨膨脹的需要,採取臨時性的增稅措施,以便減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抑制消費,那么按持久收入假定,這一臨時性的增稅措施也是無效的,因為臨時性增稅的結果將使居民預期一生收入總數有所減少,而當年的實際消費只占其中一小部分,增稅所減少的其餘部分都是儲蓄,所以政府增稅的結果也不能抑制消費。總之,只要家庭的消費主要同預期的未來收入、一生收入相聯繫,而不是與同期收入相聯繫,那么,凱恩斯主義的相機調節稅收(增稅或減稅)的政策,被認為對於現期消費只有很小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