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改革

收入分配改革

收入分配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保障。

收入分配改革從2004年開始啟動調研,黨中央、國務院高度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斷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加快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在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和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2012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2012年四季度要制定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總體方案,調節壟斷部門高收入。

2013年國務院批轉《關於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若干意見》,要求明確了改革方向。

基本介紹

改革背景,改革內容,改革措施,改革阻力,改革意義,改革歷程,2012新措施,國務院檔案,

改革背景

中國已成全球貧富兩極分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數據表明,中國社會貧富差距由改革開放初期的4 .5:1擴大到目前的接近13: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1998年的2 .52:1,擴大到2011年的3.13:1。
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
全國收入最高的10%群體和收入最低的10%群體的收入差距,已經從1988年的7.3倍上升到目前的23倍。全國居民基尼係數在1990年就已經達到0.445,接近國際上公認的0.45警戒線,農村居民基尼係數2011年達到0.3949,逼近0.4的警戒線。收入分配改革刻不容緩。
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人均GDP已達到5432美元,處於900至11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階段的中端。這表明中國已經到了必須直面和解決分配不公問題,切實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的階段。經驗證明,在這一水平上,如果不能有效解決收入分配公平問題,民生福利和財富增長的不協調問題,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為大多數人享有問題,社會問題將激化,國家極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收入分配改革已成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關鍵環節,直接關係到中國能否擺脫“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層平飛狀態。
2、四大差距被放大,折射收入分配製度扭曲
目前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機制存在三大問題:
第一: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總體上呈不斷擴大的態勢,進入21世紀後,城鄉居民收入的相對差距和絕對差距開始加速擴大,“目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處在歷史最高水平”。
第二:微觀分配機制的系統性“缺陷”
具體表現在工資決定機制的不合理、工資增長機制不完善、職工工資支付保障機制的不健全。 很多企業工資決定主體不明確,由經營者說了算,我們尚未形成一個職工工資隨企業效益發展而同步提高的增長機制。
第三:再分配機制“逆向調節”問題較為突出
特別是國有企業經營性資本收益向居民轉移機制缺失等因素,造成再分配環節對居民收入的“逆調節”,從而在總體上擴大了城鄉差距。

改革內容

(1)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
(2)工資正常增長和最低工資標準。
(3)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與收益分享。
(4)公共資源出讓收益的全民共享機制。
(5)高收入者稅收調節。
(6)國有企業金融機構高管人員薪酬管理。
(7)公務員津貼補貼和事業單位績效工資。

改革措施

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規範個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收入分配過程包含不同的環節和階段,即初次分配再分配,相應地,收入分配格局也可以劃分為初次分配格局和再分配格局。個稅不再以個人收入為準,而是以家庭收入徵收。
關注收入分配改革關注收入分配改革
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具體舉措是在初次分配中堅持效率優先的原則。堅持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提高最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加快對國有壟斷企業改革,完善價格聽證制度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財稅體制改革,調節過高收入者收入,創造條件讓民眾擁有更多的財產性收入,發放財政補貼,加強對基礎公共設施投入力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促進私人慈善事業發展,加快城市化進程,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三次分配”體系建立等等。

改革阻力

人民日報》就收入分配改革提出了要避免思想上的“三大認識誤區”,即所謂的“人均GDP3000美元闖關論”、“市場調節論”、“沒什麼大不了論”。收入分配改革涉及到各個階層的利益轉換,無論是在一次分配階段還是二次分配階段甚至三次分配慈善階段牽涉各種利益的調整。比如,壟斷行業就擔心起自身利益因為收入分配改革而受損,2010年5月24日《人民日報》文章就將矛頭直指電力、電信、金融、保險、菸草等壟斷行業。
壟斷行業壟斷行業
第一,收入分配問題本身十分複雜,涉及面很廣,大家看問題的角度以及各自擁有的分析資料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此難以達成共識。第二,有關主管部門的分管領域、責任許可權不同,對收入分配改革的認知度不同,所以各部門之間存在不同看法。第三,收入分配必然涉及到利益關係的重新調整,改革開放至今,不同領域、部門、行業和群體之間的收入提升、生活改善幅度參差不齊。而在調整過程中,不同群體、不同領域受益或受損的程度不同,因此所持立場也不一樣。當然主要是由於改革方案出台會對現行的利益關係進行調整,那些既得利益群體必然不滿意,成為方案出台和實施的最大阻力。
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攻堅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收入分配改革重要性收入分配改革重要性
一要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二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三要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通過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攻堅,逐步理順分配關係,努力縮小居民間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把基尼係數嚴格控制在安全的水平。

改革意義

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涉及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是一項極其複雜、敏感的重大改革。因此,必須站在國家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社會實現全面小康共同富裕、人民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
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保障。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改善民生,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斷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加快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在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和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格局
收入分配問題極其複雜,也是老百姓目前最為關注的問題。在建設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期,我們貫徹“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一方面,總體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又出現了“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現象。因此,進行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攻堅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改革歷程

收入分配改革從2004年開始啟動調研,2009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傳出調整收入分配的信號,2010年全國人大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論述“改革收入分配製度”,這是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改革收入分配製度。 
收入分配改革的十年曲折
早在本世紀初,收入分配改革的“頂層設計”便提上了議事日程。
2001年,國務院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收入分配問題研究,由當時的國務院體改辦和中央財經領導合作辦公室兩家聯手牽頭,民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資委、財政部等多個部門參與。研究形成的主報告由時任國務院體改辦秘書長宋曉梧向時任體改辦主任王岐山和中財辦主任華建敏做了匯報。
“當時我們大家有一個很突出的共識,就是行政性壟斷行業的改革迫在眉睫。”宋曉梧說。
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宋曉梧,是最早參與收入分配改革“頂層設計”的一位學者型官員,曾任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副主任、國家發改委黨組成員兼巨觀經濟研究院院長、國務院體改辦黨組成員兼秘書長、體改委分配和社會保障司司長等職。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國際通用指標“基尼係數”一詞,便是由他最早編入1987年版的《企業管理百科全書》,從而引入中國。
據宋曉梧回憶,當時的研究分為若干主題,比如財稅改革、社會保障、國有企業利潤分配、民營資本問題、機關事業單位薪酬改革等,最後形成了若干個分報告。不過,“課題組的一系列政策建議最後不了了之”。
2003年,國務院體改辦撤銷合併到發改委。2004年,時任發改委就業分配司司長孔涇源提出動議,希望發改委牽頭起草一個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於是相關起草工作在上述2001年課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啟動,但直至2006年孔涇源調離就業分配司,方案也未在國務院獲得通過。
自從2004年啟動之後,方案制定工作幾度擱置,直到2011年才又重新提上議事日程。
關注收入分配改革關注收入分配改革
“他們找過我諮詢些問題,讓我提供相關的研究資料,但沒給我看過方案,也沒有徵求意見。”一位專家說,“我聽說(方案)還處在一個比較高層的協商階段,具體情況是高度保密的。”
前些年的方案制訂過程中,發改委曾經多次召開研討會,在會場將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初稿發給專家、學者提意見和建議,但不允許帶出會場。
一位三次參加過此類會議的專家回憶道,“那時候方案大概有十多頁,五千字左右”,內容涉及調整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工資正常增長和最低工資標準、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與收益分享制度、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國有企業高管薪酬管理等。
收入分配方案日益敏感的現實,正反映出這項改革的艱難。因為既關係到民眾利益,也關係到利益集團的利益,改革方案陷入尷尬——公開可能引來利益集團的阻撓,封閉卻又難以讓民眾參與討論。
“這么大個事光靠就業分配司那幾個人,有點勉為其難。”一位專家說,“整個國務院系統里人事部管公務員,勞動部管企業,事業單位多家管,都對這個問題有話語權。”
可以想見的是,涉及重大利益重新調整的這項改革,注定是塊難啃的硬骨頭。

2012新措施

資源產品價格改革
2012年8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張平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說,下半年要積極穩妥地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深入開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抓緊制定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繼續推進教育、文化、科技、事業單位等領域改革。
壟斷部門收入調節
2012年10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2012年四季度要制定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總體方案。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原所長蘇海南和北京師範大學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國家發改委收入分配課題帶頭人李實表示,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將堅持“提低、控高、擴中”的主線,從巨觀層面對收入分配改革作出整體部署,包括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調節壟斷部門高收入;部分企業高管的過高收入以及某些社會群體的高收入;繼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著力縮小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等。同時,進一步推進打破壟斷、促進民間資本發展等相關配套改革,實施標本兼治。他們認為,隨著收入分配改革的不斷推進,一系列制度紅利有望釋放,內需消費領域有望真正成為巨觀經濟長期發展的增長點。但只有真正落實方案,中國才有可能擺脫“中等收入陷阱”。
壟斷部門高收入需要調節壟斷部門高收入需要調節
突破口:把“提低、控高、擴中”作為主線。一方面,“提低”是值得公眾期待的突破口之一,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阻力相對較小,落實的可行性更大。如果能在“提低”方面有新的進展,對於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逐步縮小收入和財富的不合理差距,將發揮很大作用。“提低”首先需要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尤其是城鄉居民各項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各項標準的提高。其次,應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的待遇,爭取對現行養老保險“雙軌制”有所突破。另外,應合理適時地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以及社會低保標準,同時建立並逐步健全勞動密集型行業低收入勞動者的工資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並繼續抓好農民增收工作等。
另一方面,“控高”應成為改革方案的另一重點,即如何調節壟斷行業的高收入。儘快打破壟斷,讓民間資本進入到一些可以開放的領域,在經濟發展中形成更好的良性競爭,同時加大對壟斷行業占有國有資源的相關稅收徵收,提高國有企業稅後利潤上繳比例,從源頭上調控壟斷行業的高收入來源。再就是真正落實溫總理多次提到的對壟斷行業實行工資總額、工資水平雙重調控的可操作措施。同時,繼續抓好對部分企業高管的偏高、過高收入的調控,加大對高收入社會群體的個人所得稅徵收。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還必須規範灰色收入,當前灰色收入的量比較大,制度外的東西比較多,這對收入分配關係的調整會形成很大衝擊,因此必須著力規範。同時,要堅決打擊非法收入。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在調節財富分布不公平上研究採取一些措施,這對於全面解決我國廣義分配領域存在的問題極為重要。
從政策層面引導公平分配,降低基尼係數,避免收入分配差距過大,讓全民分享改革發展成果,是改革的大方向。

國務院檔案

關於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若干意見
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要求,深入推進“十二五”規劃實施,完善收入分配結構和制度,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規範收入分配秩序,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重要性和艱巨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逐步推進,破除了傳統計畫經濟體制下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基礎上,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不斷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經過三十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基本確立,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框架初步形成,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極大地促進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城鄉居民人均實際收入平均每十年翻一番,家庭財產穩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實踐證明,我國收入分配製度是與基本國情、發展階段總體相適應的。
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充分發揮再分配調節功能,加大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徹底取消農業稅,大幅增加涉農補貼,全面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加快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大力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扶貧標準大幅提升,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持續提高,近年來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於城鎮居民,城鄉收入差距縮小態勢開始顯現,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有所提高,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取得新的進展。
同時,也要看到收入分配領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主要是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規範,隱性收入、非法收入問題比較突出,部分民眾生活比較困難,巨觀收入分配格局有待最佳化。這些問題的產生,既與我國基本國情、發展階段密切相關,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和階段性特徵,也與收入分配及相關領域的體制改革不到位、政策不落實等直接相關。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最佳化收入分配結構,構建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切實解決一些領域分配不公問題,防止收入分配差距過大,規範收入分配秩序,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的根本舉措;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處理好勞動與資本、城市與農村、政府與市場等重大關係,推動相關領域改革向縱深發展,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為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奠定物質基礎和制度基礎,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必然要求。
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開發中國家,區域之間發展條件差異大,城鄉二元結構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還在深入發展。要充分認識到,當前收入分配領域出現的問題是發展中的矛盾、前進中的問題,必須通過促進發展、深化改革來逐步加以解決。解決這些問題,也是城鄉居民在收入普遍增加、生活不斷改善過程中的新要求新期待。同時也應該看到,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是一項十分艱巨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利益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從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出發,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克難攻堅、有序推進。
二、準確把握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1.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基本國情,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發展中調整收入分配結構,著力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體制環境,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堅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調節並重,繼續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加快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規範收入分配秩序為重點,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2.主要目標。
——城鄉居民收入實現倍增。到2020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實際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爭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長更快一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縮小。城鄉、區域和居民之間收入差距較大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扶貧對象大幅減少,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橄欖型”分配結構逐步形成。
——收入分配秩序明顯改善。合法收入得到有力保護,過高收入得到合理調節,隱性收入得到有效規範,非法收入予以堅決取締。
——收入分配格局趨於合理。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社會保障和就業等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明顯提升。
三、繼續完善初次分配機制
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擴大就業創業規模,創造平等就業環境,提升勞動者獲取收入能力,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深化工資制度改革,完善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決定和增長機制。推動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形成主要由市場決定生產要素價格的機制。
3.促進就業機會公平。大力支持服務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小型微型企業和創新型科技企業發展,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完善稅費減免和公益性崗位、崗位培訓、社會保險、技能鑑定補貼等政策,促進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完善和落實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等鼓勵自主創業政策。借鑑推廣公務員招考的辦法,完善和落實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制度,在國有企業全面推行分級分類的公開招聘制度,切實做到信息公開、過程公開、結果公開。
4.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足額提取併合理使用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經費,保障職工帶薪最短培訓時間。新增財政教育投入向職業教育傾斜,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制度。建立健全向農民工免費提供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制度。完善社會化職業技能培訓、考核、鑑定、認證體系,規範職業技能鑑定收費標準。提高技能人才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
5.促進中低收入職工工資合理增長。建立反映勞動力市場供求關係和企業經濟效益的工資決定及正常增長機制。完善工資指導線制度,建立統一規範的企業薪酬調查和信息發布制度。根據經濟發展、物價變動等因素,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到2015年絕大多數地區最低工資標準達到當地城鎮從業人員平均工資的40%以上。研究發布部分行業最低工資標準。以非公有制企業為重點,積極穩妥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和行業性、區域性工資集體協商,到2015年,集體契約簽訂率達到80%,逐步解決一些行業企業職工工資過低的問題。落實新修訂的勞動契約法,研究出台勞務派遣規定等配套規章,嚴格規範勞務派遣用工行為,依法保障被派遣勞動者的同工同酬權利。
6.加強國有企業高管薪酬管理。對部分過高收入行業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嚴格實行企業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雙重調控政策,逐步縮小行業工資收入差距。建立與企業領導人分類管理相適應、選任方式相匹配的企業高管人員差異化薪酬分配製度,綜合考慮當期業績和持續發展,建立健全根據經營管理績效、風險和責任確定薪酬的制度,對行政任命的國有企業高管人員薪酬水平實行限高,推廣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制度。縮小國有企業內部分配差距,高管人員薪酬增幅應低於企業職工平均工資增幅。對非國有金融企業和上市公司高管薪酬,通過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增強董事會、薪酬委員會和股東大會在抑制畸高薪酬方面的作用。
7.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建立公務員和企業相當人員工資水平調查比較制度,完善科學合理的職務與職級並行制度,適當提高基層公務員工資水平;調整最佳化工資結構,降低津貼補貼所占比例,提高基本工資占比;提高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標準,抓緊研究地區附加津貼實施方案。結合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建立健全符合事業單位特點、體現崗位績效和分級分類管理的工資分配製度。
8.健全技術要素參與分配機制。建立健全以實際貢獻為評價標準的科技創新人才薪酬制度,鼓勵企事業單位對緊缺急需的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實行協定工資、項目工資等。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完善有利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分配政策,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入股、崗位分紅權激勵等多種分配辦法,保障技術成果在分配中的應得份額。完善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特殊津貼制度。允許和鼓勵品牌、創意等參與收入分配。
9.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落實上市公司分紅制度,強化監管措施,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適度擴大存貸款利率浮動範圍,保護存款人權益。嚴格規範銀行收費行為。豐富債券基金、貨幣基金等基金產品。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實施員工持股計畫。拓寬居民租金、股息、紅利等增收渠道。
10.建立健全國有資本收益分享機制。全面建立覆蓋全部國有企業、分級管理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合理分配和使用國有資本收益,擴大國有資本收益上交範圍。適當提高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上交比例,“十二五”期間在現有比例上再提高5個百分點左右,新增部分的一定比例用於社會保障等民生支出。
11.完善公共資源占用及其收益分配機制。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完善公開公平公正的國有土地、海域、森林、礦產、水等公共資源出讓機制,加強對自然壟斷行業的監管,防止通過不正當手段無償或低價占有和使用公共資源。建立健全公共資源出讓收益全民共享機制,出讓收益主要用於公共服務支出。
四、加快健全再分配調節機制
加快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健全公共財政體系,完善轉移支付制度,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稅收調節力度,改革個人所得稅,完善財產稅,推進結構性減稅,減輕中低收入者和小型微型企業稅費負擔,形成有利於結構最佳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按照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不斷完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制度,穩步提高保障水平,實行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卡制度。
12.集中更多財力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對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扶貧開發等方面的支出,進一步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特別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的財力支持。嚴格控制行政事業單位機構編制,“十二五”期間中央和地方機構編制總量只減不增,減少領導職數,降低行政成本。堅決反對鋪張浪費,嚴格控制“三公”經費預算,全面公開“三公”經費使用情況。“十二五”時期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提高2個百分點左右。
13.加大促進教育公平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全面落實九年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嚴格規範教育收費行為。進一步完善普通高中、普通本科高校、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國家資助政策,逐步提高補助標準。為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和殘疾兒童接受學前教育提供補助。切實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和參加當地中考、高考問題。
14.加強個人所得稅調節。加快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完善高收入者個人所得稅的徵收、管理和處罰措施,將各項收入全部納入徵收範圍,建立健全個人收入雙向申報制度和全國統一的納稅人識別號制度,依法做到應收盡收。取消對外籍個人從外商投資企業取得的股息、紅利所得免徵個人所得稅等稅收優惠。
15.改革完善房地產稅等。完善房產保有、交易等環節稅收制度,逐步擴大個人住房房產稅改革試點範圍,細化住房交易差別化稅收政策,加強存量房交易稅收征管。擴大資源稅徵收範圍,提高資源稅稅負水平。合理調整部分消費稅的稅目和稅率,將部分高檔娛樂消費和高檔奢侈消費品納入徵收範圍。研究在適當時期開徵遺產稅問題。
16.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面落實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十二五”期末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分類推進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研究推進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提高農民工養老保險參保率。健全城鎮居民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兼顧各類人員的養老保障待遇確定機制和正常調整機制。發展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發揮商業保險補充性作用。擴大社會保障基金籌資渠道,建立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制度。
17.加快健全全民醫保體系。提高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和待遇水平,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穩步推進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門診統籌。“十二五”期末基本醫療保險政策範圍內醫保基金支付水平達到75%以上,明顯縮小與實際住院費用報銷支付比例的差距。建立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全面實現統籌區域和省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逐步增加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
18.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給。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滿足困難家庭基本需求。“十二五”期末全國城鎮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左右,按質量標準完成農村困難家庭危房改造1000萬戶以上,實現全國遊牧民定居目標。
19.加強對困難群體救助和幫扶。健全城鄉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鈎的聯動機制,逐步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提高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建立健全經濟困難的高齡、獨居、失能等老年人補貼制度。完善孤兒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推進孤兒集中供養,建立其他困境兒童生活救助制度。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
20.大力發展社會慈善事業。積極培育慈善組織,簡化公益慈善組織的審批程式,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個人和社會組織舉辦醫院、學校、養老服務等公益事業。落實並完善慈善捐贈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公益性捐贈支出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允許結轉以後年度扣除。加強慈善組織監督管理。
五、建立健全促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的長效機制
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平等交換和自由流動,促進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一體化,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21.增加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穩步提高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完善大宗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養新型經營主體,支持適度規模經營,加大對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投入,促進產銷對接和農超對接,使農民合理分享農產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因地制宜培育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和鄉村旅遊,使農民在農業功能拓展中獲得更多收益。
22.健全農業補貼制度。建立健全農業補貼穩定增長機制,完善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和糧食直補政策,增加農機購置補貼規模,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新增農業補貼向糧農和種糧大戶傾斜。完善林業、牧業和漁業扶持政策。逐步擴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範圍,適當提高保費補貼比例,進一步細化和穩步擴大農村金融獎補政策。
23.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搞好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依法保障農民的土地財產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確保農民分享流轉收益。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改革征地制度,依法保障農民合法權益,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24.加大扶貧開發投入。大幅增加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新增部分主要用於支持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扶貧攻堅,加大以工代賑力度,努力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十二五”時期,對240萬生存條件惡劣地區的農村貧困人口實施異地扶貧搬遷;按照人均2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扶貧標準,到2015年扶貧對象減少8000萬人左右。
25.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制定公開透明的各類城市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政策,探索建立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把有穩定勞動關係、在城鎮居住一定年限並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重點推進解決舉家遷徙及新生代農民工落戶問題。實施全國統一的居住證制度,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六、推動形成公開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大力整頓和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加強制度建設,健全法律法規,加強執法監管,加大反腐力度,加強信息公開,實行社會監督,加強基礎工作,提升技術保障,保護合法收入,規範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26.加快收入分配相關領域立法。研究出台社會救助、慈善事業、扶貧開發、企業工資支付保障、集體協商、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財政轉移支付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規,及時修訂完善土地管理、礦產資源管理、稅收征管、房產稅等方面法律法規。建立健全財產登記制度,完善財產法律保護制度,保障公民合法財產權益。
27.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健全工資支付保障機制,將拖欠工資問題突出的領域和容易發生拖欠的行業納入重點監控範圍,完善與企業信用等級掛鈎的差別化工資保證金繳納辦法。落實清償欠薪的工程總承包企業負責制、行政司法聯動打擊惡意欠薪制度、保障工資支付屬地政府負責制度。完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
28.清理規範工資外收入。嚴格規範黨政機關各種津貼補貼和獎金髮放行為,抓緊出台規範改革性補貼的實施意見。加強事業單位創收管理,規範科研課題和研發項目經費管理使用,嚴格公務招待費審批和核算等制度規定。嚴格控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高管人員職務消費,規範車輛配備和使用、業務招待、考察培訓等職務消費項目和標準,職務消費接受職工民主監督,相關賬目要公開透明。
29.加強領導幹部收入管理。全面落實《關於領導幹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的規定》,嚴格執行各級領導幹部如實報告收入、房產、投資、配偶子女從業等情況的規定,對隱報瞞報、弄虛作假等行為,通過抽查、核查,及時糾正,嚴肅處理。繼續規範領導幹部離職、辭職或退(離)休後的個人從業行為,嚴格按照有關程式、條件和要求辦理兼職任職審批事項。
30.嚴格規範非稅收入。按照正稅清費的原則,繼續推進費改稅,進一步清理整頓各種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堅決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費和基金項目,收費項目適當降低收費標準。建立健全政府非稅收入收繳管理制度。
31.打擊和取締非法收入。圍繞國企改制、土地出讓、礦產開發、工程建設等重點領域,強化監督管理,堵住獲取非法收入的漏洞。嚴厲打擊走私販私、偷稅逃稅、內幕交易、操縱股市、制假售假、騙貸騙匯等經濟犯罪活動。嚴厲查處權錢交易、行賄受賄行為。深入治理商業賄賂。加強反洗錢工作和資本外逃監控。
32.健全現代支付和收入監測體系。大力推進薪酬支付工資化、貨幣化、電子化,加快現代支付結算體系建設,落實金融賬戶實名制,推廣持卡消費,規範現金管理。完善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發票管理和財務報銷制度,全面推行公務卡支付結算制度。整合公安、民政、社保、住房、銀行、稅務、工商等相關部門信息資源,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收入信息監測系統,完善個人所得稅信息管理系統。建立城鄉住戶收支調查一體化制度。
七、加強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組織領導
33.統一認識,加強領導。各地區、各部門要深入學習和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充分認識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重大意義,將其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統籌協調機制,把落實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規範收入分配秩序作為重要任務,納入日常考核。各有關部門要深入調查研究,加強工作指導,強化監督檢查,認真總結經驗,及時解決改革中出現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34.突出重點,強化實施。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要與國有企業、行政體制、財稅金融體制等相關重點領域改革有機結合、協同推進。各有關部門要圍繞重點任務,明確工作責任,抓緊研究出台配套方案和實施細則,及時跟蹤評估政策實施效果。各地區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體措施,確保改革各項任務落到實處。鼓勵部分地區、部分領域先行先試,積極探索。
35.深入宣傳,注重引導。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全社會從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出發,正確認識當前存在的收入分配問題,深入宣傳堅持科學發展是解決收入分配問題的根本途徑,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我們堅定不移的目標。切實做好各項改革政策的解讀工作,加深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艱巨性、複雜性的認識,引導社會預期,回應民眾關切,凝聚各方共識,形成改革合力,為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