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客家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2018年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化客家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 作者:張桃
- 出版社: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 ISBN:9787507842869
《寧化客家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2018年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桃。
《寧化客家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2018年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桃。內容簡介 客家人的歷史決定了客家文化肇因於移民生活,移墾社會孕育了客家文化的形成。客家人的特性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客家文化的各個領域中。...
寧化牌子鑼鼓,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民俗,三明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寧化牌子鑼鼓是寧化客家人融匯地方戲曲、民族器樂、宗教音樂之所長而形成的民族器樂形式。由於民族器樂的發展和歌舞藝術的影響,明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寧化牌子...
客家團牌,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明溪縣傳統體育,三明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團牌舞,三明當地又稱“打團盤”,是由傳統武術演化而成的傳統體育和民間遊藝,現遺存於寧化縣水茜鎮棠地村、沿溪村、安寨村及明溪縣楓溪鄉華山村一帶...
寧化客家山歌,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傳統音樂,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寧化客家山歌是中原文化與本土文化互相融合的產物,是在客家民系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客家先民集體創作的口頭詩歌。寧化客家山歌在兼收並蓄中秉承了一般歌謠...
寧化客家小吃製作技藝,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傳統技藝,三明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寧化客家小吃製作工藝源自古中原一帶民俗,距今有一千多年歷史。寧化客家小吃產業正逐步成為寧化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的民生產業。寧化客家小吃根據風味特色和製作...
福建客家擂茶製作工藝(寧化客家擂茶製作工藝),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客家擂茶是寧化客家地區世代相傳的特色飲食,被譽為“客家飲食文化奇葩”。以時令青草藥、芝麻、炒米、炒豆等為原料製作而成,其...
伏虎禪師信俗,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民俗,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伏虎禪師,俗姓葉,出家後法名“惠寬”,為寧化縣安遠鎮伍坊村人,生於五代末。寧化伏虎禪師信仰習俗起源於北宋時期,隨著客家移民南遷。伏虎禪師被封為“妙顯威...
寧化石門山祁劇,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傳統戲劇,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寧化石門山祁劇又稱寧化祁劇、湖南戲,始於清乾隆末年,表現形式有:正本戲、折子戲、儀式戲、彩頭戲。寧化石門山祁劇行當齊全,唱腔高亢、激越,曲調輕快、流暢...
2007年4月,寧化淮土高棚燈入選三明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淵源 淮土高棚燈始於南宋。相傳寧化木商到臨安府進獻“貢木”,受到嘉獎,木商見行宮兩側高大的彩燈,光彩奪目、熠熠生輝,便開口索求,得允贈予彩燈並派宮廷燈...
2011年6月,寧化縣石壁客家祭祖習俗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第二批)。紅軍長征出發地 寧化縣石壁鎮是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風景名勝 石壁鎮境內主要名勝古蹟和旅遊景點有石壁客家文化園、客家公祠、客家圍屋、客家屋橋、...
客家民俗繼承了中原漢民族的傳統,又與南方的特殊環境相適應,如其重孝悌、講仁義、重教育、重節儉、講禮儀等風氣。 [1]客家民俗是在生產、服飾、飲食、居住、婚姻、喪葬、節慶、娛樂、禮儀、信仰等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廣泛流行的、經...
“閩西客家十番音樂”榮列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這是被列入的少數幾個客家傳統民間文化項目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閩西客家十番音樂”,是閩西客家民間傳統文藝最主要的代表性文藝項目之一...
2008年6月7日,嗩吶藝術(於都嗩吶公婆吹)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遺產編號Ⅱ-37。歷史淵源 客家人是中國古代中原的漢民族因北方連年戰亂而南遷至贛、閩、粵三省交匯的邊遠山區後,經過數百上千年的...
歷史文化 非遺 祭祖習俗(石壁客家祭祖習俗)祭祖習俗(石壁客家祭祖習俗),福建省寧化縣客家人中存續的傳統祭祖禮儀活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祭祖習俗(石壁客家祭祖習俗)始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客家祭祖沿襲...
水茜木偶戲,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傳統戲劇,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寧化縣水茜木偶戲的出現始於清末。水茜木偶戲的唱腔為祁劇聲腔,屬亂彈,以皮黃為主,視劇情、角色,偶爾也有唱採茶戲曲牌和京調等;伴奏有鑼鼓、管弦及幫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