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淮土高棚燈,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民俗,三明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高棚燈,也稱百鳥燈、百鳥朝鳳燈。相傳始於南宋。高棚燈是一個多燈組合體,燈一般高二丈余,寬圍半,有五層七層的結構。全燈的花鳥圖案豐富多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相傳,每逢農曆正月十三至十五,淮土廟會期間,淮土當地人便以高棚燈為核心,配合其他花燈舉行游燈活動,燈會結束,家家戶戶還要搶燈,以圖添丁吉祥。
2007年4月,寧化淮土高棚燈入選三明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化淮土高棚燈
- 批准時間:2007年4月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單位:寧化縣文化館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活動形式,藝術特色,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淮土高棚燈始於南宋。相傳寧化木商到臨安府進獻“貢木”,受到嘉獎,木商見行宮兩側高大的彩燈,光彩奪目、熠熠生輝,便開口索求,得允贈予彩燈並派宮廷燈匠前往寧化淮土幫助制燈,於是制燈工藝與賞燈習俗在淮土沿襲至今。
民俗內容
活動形式
每年的正月初八和元宵,是高棚燈游燈活動熱鬧的節令。在淮土廟會期間,淮土當地人便以高棚燈為核心,配合其他花燈舉行游燈活動。游燈一般在夜間,順街巷抬著遊走,各種五顏六色的圖案在火光照映下如真如幻,呼之欲出。燈會結束,家家戶戶還要搶燈,以圖添丁吉祥。
高棚燈是一個多燈組合體。燈一般高二丈余,寬圍半,有5層和7層兩種結構。各層燈組均有各自的含義,或寓五穀豐登,或祈風調雨順,或盼歲稔年和,內容有歷史掌故、花鳥魚蟲,山水祥物等。圖案豐富多彩,形象栩栩如生,集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並融合了手工紙紮技藝和剪紙工藝。
藝術特色
(一)燈體高聳,“母子”合璧
高棚燈原叫百鳥朝鳳燈,是一座高達15米、地盤面積達4.5平方米的龐然大物,呈方柱形。以新竹破開的竹篾紮成燈具框架,一般七層,層層疊起,只用少許木料做主幹固定在抬架上。正面布滿另行紙紮的花草蟲魚、飛禽走獸等小彩燈,全用紙捻纏合蔑條紮成。實際上這是一個多燈組合體,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母子燈”,以母燈為主體軀幹和載體,以子燈塑造單體形象為內容。外圍都以透光性能極好的毛邊紙糊裱,再加上色彩鮮艷的繪畫,將子燈的相互關係置於母燈的背景場合氛圍中。其子燈或伸出母燈外,或附在母燈旁,有的用懸,有的用掛,有的用插,有的用嵌,使整座母燈上的子燈各得其所,各司其職,只要抬架一動彈,該飛的像在飛,該走的像在走,活靈活現、躍躍欲出,形成一個五彩繽紛的立體圖像。高棚燈以八人大漢扛抬出遊,屆時母燈上下及大小子燈——點上用牛油熬制的明燭,光鮮奪目。燈體中尚有一人專司燭火,以保持通體明亮。由於底盤前行時上下慣性不一常致燈體後仰,又在燈體上部前後兩邊分別另扎兩根粗繩和兩條長竿,粗繩供兩人在燈前左右牽拉,長竿供兩人在燈後支撐,保持燈體正直。
(二)內容豐富,形象逼真
寧化高棚燈以高大明亮、富於動感聞名。早期內容以表現百鳥朝鳳的歡樂吉祥氣氛為主,後來逐漸出現以層為單元的分組場景,燈體也出現五至七層的不同結構,於是有了高、中、矮的不同規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城關天后宮廟會中,媽祖娘娘出巡就有三抬高、矮不等的高棚燈隨行伴遊。一層一個燈組的製作,每組可有一個相對獨立的含義,有的表現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以祈來年歲稔年和;有的表現歷史傳說、民間掌故,啟發後人溫故知新;有的表現飛禽走獸、繁花似錦,以圖日後吉祥如意。總體表現人們祈福的願望,安居的理想。取材多是宣揚傳統的儒家思想,民間熟知的“精忠報國”“劈山救母”“唐僧取經”“楊家將”等故事都是常用的主題,內容豐富廣泛、涉及百姓生活的各個方面和層面。形象生動逼真,其飛禽的靈巧、走獸的兇猛、人物的舉止,盡在小彩燈的簡潔造型中顯現出來,加上色彩的渲染,使人有面對現實場景之感。扛抬出遊時,在燈內火光映照的背景下,這些小彩燈頓時活躍起來,仿佛千姿百態的群鳥在翻飛,特徵各異的眾獸在穿行。
(三)手法巧妙,工藝精良
高棚燈是一座高達十幾米的七層方塔狀龐然大物,游燈又在夜間進行,如果沒有強烈的照明,製作再好也很難顯現,在沒有電燈的年代,是個不小的難題。因為通常使用的蠟燭在燈火通明的燈體內由於溫度過高容易脫蠟,以致很快熄滅,並不適用。於是他們自製一種“油串”,就是將毛邊紙巾搓成尺許長的條狀,再用適量比例的植物油(有的用牛油)和硫磺置鐵鍋內煎熬至乾而成。另在燈體的各個照明點安裝鐵夾,夾住油串點燃,立刻火焰明亮,不漏油、不熄火,效果佳。為了增強透光效果,糊裱毛邊紙採用薄型細滑的上品,彩繪顏料取用透光的優質染料。由於這些特別材料的使用,只見整座燈體燦爛輝煌,流光溢彩。加上一個個藝術形象的刻畫,手法冼煉概括,精神面貌突出,形體特徵顯著,比如作奔馬的前後四腿,僅用兩條竹片彎成弓狀做骨幹,其雄健的神態即初具規模,展現在青山綠水的燈體畫面上,酷似一馬飛越平川,比之幻燈增加了動感。這裡使照明技術融入到紙紮的形體藝術與平面的繪畫藝術中增強了各主題含義的感染力。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高棚燈的製作充分展示淮土民間紙紮藝術和剪紙工藝水平。隨著時代的進化,欣賞要求也在提高,高棚燈注入一些現代元素成了必不可少的需要,因為它高而且大,強光和旋轉可以增強效果。這種對花燈文化的創造性改造,激發出花燈文化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花燈文化與時俱進,更具生命力。
傳承人物
王子行,男,1962年4月生,寧化縣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寧化淮土高棚燈”。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96年,三明市舉辦《千燈爭艷》花燈展,寧化在各鄉村較有特色的大型花燈中,篩選出淮土的高棚燈參展,事先討論了製作方案,命名《客家豐碑》高棚燈,在三明市展出30天,以其獨具的特色獲得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