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化石門山祁劇
- 批准時間:2022年1月29日
- 非遺級別:省級
- 申報地區: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
- 非遺類別:傳統戲劇
- 保護單位:寧化縣文化館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代表劇目,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明末至清初,湖南祁劇戲班在湖北、浙江、廣東、江西、福建等地均有演出。寧化石門山祁劇始於清乾隆末年。《寧化縣誌》記載,方田鄉大畲池氏祠堂戲台化妝室木壁上有毛筆題字:“湖南新喜堂班到此演出開台大吉、乾隆丙辰年寒食節。”壁上所題的“新喜堂”戲班即為祁劇戲班,而所說乾隆丙辰年實為嘉慶元年(1796年)。祁劇在寧化的紮根傳播時間在祁劇界所說“三進贛南”中的一進贛南之後。當時閩西演出活躍的還有清流、明溪、連城、永安等縣。
湖南祁劇傳入寧化源於中沙石門村溫氏,其時湖南祁陽劇團到寧化演出,溫氏先人覺得祁劇的唱腔道白與寧化客家話接近,就讓族中子弟到劇團學戲,隨後成立了祁劇團,代代相傳,沿襲至今。
清中葉至1964年,祁劇在寧化的傳藝和演出範圍主要為城郊和城南。據1982年統計,寧化21個祁劇團,以村為單位,城郊13個:古武溪、俞坊、巫高、社背、李七、雷陑、馬元、舊墩、連屋、內烏石、陳崗、寨上、官坳,被稱為“祁劇之鄉”;城南3個:橫鎖、青塘、上坪;濟村4個:神壇壩、羅家、長坊、洋地;石壁1個:鄧坊橋。
當代,寧化縣業餘祁劇團僅存5家,分布在寧化縣北部的中沙鄉、河龍鄉和安遠鎮。而演出市場多數在江西廣昌、興國、寧都,福建龍巖、長汀和寧化本縣。
文化特徵
寧化石門山祁劇唱腔高亢、激越,曲調輕快、流暢,念白用的是祁陽土官話,行頭鮮艷,伴奏樂器有鑼鼓、嗩吶、胡琴等。唱、念、做、打等表演程式,保留了古老祁劇的藝術特點。
寧化石門山祁劇行當齊全。角色有生、旦淨、醜四行,細分又有八大色、十個頭等分稱;表演上講究“四功五法”。“四功”指唱腔、念白、表演、武打等四個方面的基本功夫。所謂“五法”指手、眼、身、步、法;聲腔上兼有高腔、崑腔、彈腔3種,而以彈腔為主;化妝上花臉、小丑只用紅、黑、自三色,注重眼、鼻、口的勾畫,生角在眉心畫“眉心俏”。
代表劇目
寧化石門山祁劇表現形式有:正本戲、折子戲、儀式戲、彩頭戲。正本戲的保留劇目有《開基圖》《天門陣》《紅凌祆》《合銅牌》《雙基圖》《二度梅》《失金釵》《鳳凰山》《白蛇傳》《金山寺》《珍珠塔》《財寶記》《進寶珠》等30多個;折子戲有《平貴別窯》《打金枝》《白虎堂》等;儀式戲為戲台的開台、祭台和掃台;彩頭戲有《打八仙》《天官賜福》《郭子儀拜壽》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寧化石門山祁劇的表演程式,保留了祁劇的古風古韻,經湖南省戲曲研究所專家考查,認為是湖南古老祁劇的“活化石”。
傳承狀況
寧化石門山祁劇多數以村落為單位,由家族傳承。當代寧化有中沙鄉石門、河龍鄉上伊、安遠鄉伍坊等民間祁劇團,全系村民自發組織的民間演出團體。
傳承人物
溫忠水、伊宏澤、伍世興。
保護措施
寧化縣文化館為“寧化石門山祁劇”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主要表演
2019年10月12日,第25屆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在寧化舉行。祭祖大典開幕前,具有寧化石門山祁劇等民俗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