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形地貌,氣候,土壤,水文,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公路,鐵路,公共運輸,社會事業,城市建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衛生事業,社會保障,文化,文化遺產,文物古蹟,方言,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上古時期,今安次境域為安墟地。
春秋時期,為北燕都薊的畿內地。
秦朝,屬廣陽郡。
安次歷史悠久,詳細: 商代盤庚遷都殷後,位於殷朝東北,燕京戎(今太原附近)之東陲。
戰國時期,屬燕國封疆 ,為廣陽郡、漁陽郡、巨鹿郡分轄。
秦,廊坊北部 (今三河市、大廠、香河縣等)屬漁陽郡,廊坊中部(今安次區、廣陽區、霸州市、永清縣、固安縣)屬廣陽郡,廊坊南部(今文安縣、大城縣)屬巨鹿郡。
西漢高帝年間,屬幽州刺史部。 始置安次縣、文安縣(治今大柳河鎮東)、東平舒縣(今大城縣,為區別於并州刺史部代郡的平舒縣,加東字),為
幽州渤海郡;置方成縣(今固安縣)屬燕國。高帝六年(前201年),置益昌縣(治今霸州市策城村),為涿郡地;
置潞縣(轄今三河市)、雍奴縣(轄天津市武清區、香河縣),隸漁陽郡。元鳳元年(前80年),方成縣改屬廣陽郡,本始元年(前73年),改屬廣陽國。初元五年(前44年),封廣陽王子云為臨鄉侯、容為西鄉侯(侯景嗣免)、發為陽鄉侯;永光三年(前41年),封廣陽王子嬰為益昌侯,各侯國均屬幽州刺史部涿郡。
新朝王莽改制之後,復古十二州,州郡交錯。
東漢建武二年(26年),方成縣改為方城縣,屬幽州廣陽國,建武十三年(37年),改屬上谷郡。
永元二年(90年),文安縣、東平舒縣改隸冀州刺史部河間國。建安末年,改隸章武郡。永元八年(96年),廢陽鄉侯國、臨鄉侯國、新昌侯國(燕刺王子封地,今高碑店境內),入方城縣(轄今固安縣、永清縣、霸州市)屬幽州刺史部涿郡;廢益昌侯國(原益昌縣)入安次縣,安次縣由渤海郡改隸幽州刺史部廣陽部;
潞縣(轄今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雍奴縣(轄天津市武清區、香河縣),屬幽州刺史部漁陽郡。
三國,屬魏國。文安縣、東平舒縣屬冀州河間郡;方城縣屬幽州范陽郡;安次縣屬幽州燕國;潞縣、雍奴縣屬幽州漁陽郡。
西晉泰始元年(265年),置章武國,東平舒為國治,文安縣、東平舒縣屬之。置長鄉縣(轄今固安一部),方城縣、長鄉縣屬幽州范陽國;安次縣、潞縣、雍奴縣屬幽州燕國。
南北朝北魏時,屬幽州。改長鄉縣為萇鄉縣。方城縣、萇鄉縣為幽州范陽郡地;東平舒縣改為平舒縣。文安縣、平舒縣為瀛州章武郡地;潞縣、雍奴縣為漁陽郡地。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方城縣、萇鄉縣入涿縣。安次縣為燕郡地,其餘不變。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漁陽郡、燕郡、章武郡。安次縣、雍奴縣、潞縣屬幽州;文安縣、平舒縣屬瀛州。開皇九年(589年),析涿縣,廢方城縣舊境地置固安縣(縣治今固安鎮)屬幽州。大業三年(607年),安次縣、雍奴縣、潞縣、固安縣屬涿郡;文安縣、平舒縣屬河間郡。大業七年(611年),析安次、固安二縣地置通澤縣,隸涿郡。同年,析文安、平舒二縣地,置豐利縣(治今文安鎮),隸河間郡。
唐,屬
河北道薊、幽、莫、瀛四州。武德元年(618年),安次縣、固安縣、雍奴縣、潞縣屬幽州,武德二年(619年),析潞縣置臨泃縣(縣治今三河市城區),屬玄州。武德四年(621年),固安縣屬北義州,平舒縣屬景州。貞觀元年(627年),廢玄州併入幽州,撤臨泃復入潞縣,隸幽州;省豐利縣入文安縣,屬瀛州;廢北義州,固安縣改隸幽州;廢景州,平舒縣改隸瀛州。如意元年(692年),析安次、固安二縣地,置武隆縣(轄今永清縣、霸州市),景雲元年(710年),改名會昌縣。景雲二年(711年),文安屬鄚州。開元四年(716年),析幽州潞縣東部置三河縣,隸幽州,開元十八年(730年),改屬薊州。天寶元年(742年),罷州為郡。取“邊境永清”之意,將會昌縣更名永清縣(轄今永清縣、霸州市),雍奴縣改名為武清縣。永清縣、固安縣、安次縣、武清縣改隸范陽郡;三河縣隸漁陽郡;大城縣隸河間郡;文安縣隸文安郡。至德二年(757年),罷郡復為州,三河縣隸薊州;安次縣、武清縣、永清縣、固安縣隸幽州;平舒縣隸瀛州;文安縣復隸鄚州。大曆四年(769年),固安縣改隸涿州。
五代十國, 三河縣隸薊州;武清縣、安次縣、永清縣隸幽州;固安縣隸涿州;文安縣隸鄚州;平舒縣改名大城縣,隸瀛州。後晉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賂契丹,境域入契丹,屬遼。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收復益津關(今霸州市)、瓦橋關(今雄縣)、淤口寨(今霸州信安鎮),於原永清縣益津關另置永清縣(今霸州市,縣治在今霸州鎮)。置霸州,領大城縣、文安縣、永清縣。自是,兩永清縣南北並立,南屬宋,北屬遼,遼、宋分治。此時以拒馬河為界,北仍屬遼。
遼,廊坊地北部屬南京道析津府。會同元年(938年),置香河縣(治武清孫村,即今淑陽鎮。轄今香河縣和天津市寶坻區、寧河縣)。
三河縣、香河縣、安次縣、固安縣、永清縣屬南京道幽都府。開泰元年(1012年),改幽都府為析津府。
北宋,廊坊地南部屬
河北東路,霸州、信安軍、保定軍屬之。霸州領文安、大城、永清三縣。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淤口寨改破虜軍(軍制與州同),割霸州之永清、文安、大城三縣317戶屬之;於涿州新鎮(今文安縣新鎮)建平戎軍,析霸州之文安縣、大城縣500戶屬之。景德元年(1004年),改破虜軍為信安軍;次年,改平戎軍為保定軍。景祐二年(1035年),廢永清縣入文安縣,徙文安縣治於永清城(今霸州鎮)。皇祐元年(1049年),遷回原治(今文安縣文安鎮)。政和三年(1113年),賜霸州名永清郡,領文安、大城二縣。宣和五年(1123年),收復香河縣,賜名清化縣。宣和七年(1125年),降保定軍為保定縣;清化縣復入金。
金朝天會三年(1125年),清化縣復名香河縣。廊坊地隸燕京路析津府。天會七年(1129年),改屬
河北東路析津府。天德三年(1151年),三河隸通州(原潞縣)。貞元元年(1153年),廊坊地改屬中都路大興府。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降信安軍為信安縣。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於益津關置益津縣(縣治今霸州鎮),隸霸州。此時,中都路領通州(轄通州、三河)、
大興府(轄香河、安次、永清、武清等縣)、涿州(轄固安等縣)、霸州(轄信安、益津、文安、大城縣)、平州、薊州、順州、易州、遂州、安肅州、保州、安州、雄州、灤州。元光元年(1222年),信安縣升為鎮安府。 元初,廢鎮安府為信安鎮,入霸州。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廊坊地屬燕京路總管大興府。中統四年(1263年),升安次縣為東安州、固安縣為固安州,隸屬不變。至元元年(1264年),屬大都大興府。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隸中書省大都路總管府。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降東安州為東安縣、固安州為固安縣,省益津縣入霸州。三河縣(隸通州)、香河縣(隸
漷州)、東安縣、永清縣、固安縣、霸州(轄文安、大城、保定三縣),屬北平府。洪武二年(1369年),改隸北平行省北平府。洪武九年(1376年),屬北平承宣布政使司北平府。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869),因渾河為患,遷治所於常伯鄉張李店(今光榮村)。洪武十年(1377年),省香河縣入漷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香河縣復置,隸北平行省
北平府。 永樂元年(1403年),三河縣、香河縣(隸通州)、東安縣、永清縣、固安縣、霸州(轄文安縣、大城縣、保定縣)屬北平行省順天府。 永樂十九年(1421年),改屬北直隸省順天府,府治
宛平縣。 清順治, 屬直隸省順天府,仍治
宛平縣。清康熙八年(1669),改明朝 通薊道名為通永道 , 清康熙八年(1669)置 直隸省
霸昌道,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設四路同知,三河縣、香河縣屬西路廳;霸州(轄文安縣、大城縣)、固安縣、永清縣、東安縣屬南路廳。
雍正帝六年(1728年),霸州由直隸州降為散州(縣級)屬順天府。
時廊坊境域改隸
直隸省霸昌道和通永道順天府,府治
宛平縣,轄三河、香河、安次、永清、固安、霸州、文安、大城等縣。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以
直隸省通永道專司河務, 通州,三河等州縣一併改屬
直隸省霸昌道,雍正十二,原所轄各縣復歸直隸省 通永道和霸昌道。
民國2年(1913年),改霸州為霸縣。 民國3年(1914年),東安縣改為安次縣。民國4年(1915年),保定縣改稱新鎮縣。 廊坊地屬中華民國直隸省京兆區(治宛平,轄三河、香河、安次、永清、霸縣、固安、大興、宛平、武清等20縣)及直隸省津海道(駐天津,轄文安、大城、新鎮等32縣)。
民國17年(1928年),中華民國直隸省改為
河北省,直屬河北省。
1935年11月25日殷汝耕在通縣成立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轄三河、唐山等22縣兩市。
民國25年(1936年),日本侵略軍強占熱河察北,華北危急,河北省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區。次年,廊坊多數縣屬河北省冀中第五、第六行政督察署。 抗日戰爭爆發後,廊坊境域被日軍占領, 1937年12月14日,王克敏、王揖唐等在北平成立偽政權。 1937年7月底,在北平成立了以江朝宗為主席的“北平地方治安維持會”。8月初,又在天津成立了以直系政客、高凌蔚為首的“天津地方治安維持會”。以王克敏、董康、湯爾和、朱深、王揖唐、齊燮元等為偽“政府籌備處”成員。12月14日,華北偽組織和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合併,在北平成立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管轄山西、河北、河南、山東4省及北平、天津兩市。 9月22日, 偽“中華民國政府聯合委員會”在北平成立。“臨時政府”派王克敏、王揖唐、朱深為委員,“維新政府”派梁鴻志、溫宗堯、陳群為委員,以王克敏為主席。1940年3月30日,汪精衛的偽“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後,北平偽“臨時政府”改稱“華北政務委員會”,名義上隸屬南京汪偽政權,實際上仍保持相對的獨立性。 其中部分區域 仍為
國民政府統治區,簡稱
國統區。
共產黨在敵後農村進行游擊戰爭。民國27年(1938年)後,中共冀中區地方委員會成立,時境域在農村相繼建立了零散的鄉村抗日政權。此後,境域各縣和鄉鎮隸屬不一,且多變。中共抗日鄉村政權、日偽政權、國民黨政權並立,相互交錯,變化頻繁。
境域各縣鄉鎮抗日政權隸屬建置部分變化。民國28年(1939年),文安縣、新鎮縣合併,組成文新縣,屬冀中第五分區。民國30年(1941年),大城縣屬冀中第九分區;文新縣、第一聯合縣、第二聯合縣、第三聯合縣四縣屬第十一分區。民國31年(1942年),改屬冀中第十分區。薊(縣)寶(坻)三(河)、平(谷)三(河)密(雲)聯合縣及香(河)武(清)寶(坻)和通(縣)三(河)香(河)聯合縣隸屬晉察冀邊區第十三行政督察署,次年底,隸冀熱遼區行署第一專署;民國34年(1945年)1月,隸冀熱遼區行署第十四專署;民國35年(1946年)1月,屬冀東區行署第十四專署,9月屬河北省通縣專署。民國34年(1945年),大城縣、文安縣、新鎮縣、勝芳市屬冀中第九專區,固安縣、永清縣、安次縣、霸縣等屬冀中第十專區。民國35年(1946年),大城縣、文安縣、新鎮縣、勝芳市、青縣、任邱縣等15縣(市)屬冀中區第八專區;霸縣、固安、永清、安次、大興、宛平等12縣屬冀中區第十專區;三河、香河二縣隸屬未更。民國36年(1947年),文安縣、新鎮縣合併為文新縣,勝芳市和霸縣合併為勝霸縣,新城縣與固安縣合併為新固縣,隸屬不變。民國37年(1948年)11月,新固縣分開,恢復新城、固安兩縣建制。12月,勝霸縣分開,恢復勝芳市和霸縣建制。時冀中行政公署隸華北人民政府,下設四個專區。1949年3月,新雄縣歸併文新縣,復名文安縣,仍隸冀中區第八專區。安次縣、永清縣、固安縣、霸縣、武清縣、容城縣、雄縣、大興縣、新城縣、勝芳市屬冀中第十專區。
1949年8月7日,河北省 天津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建立,轄安次縣、永清縣、霸縣、文安縣、大城縣、武清縣、寧河縣、寶坻縣、靜海縣、天津縣及勝芳鎮、漢沽鎮、楊柳青鎮, 專署駐河北省靜海縣楊柳青鎮。
三河、香河二縣屬河北省
通縣專區;固安縣屬河北省 保定專區。
1950年11月,河北省天津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名為河北省人民政府天津區專員公署。
1954年4月,政務院批准,將保定專區的固安縣劃歸通縣專區。
1955年4月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天津區專員公署改為河北省天津專區專員公署,隸屬未更。各縣人民政府改稱縣人民委員會。
1958年4月28日,國務院決定:將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由通縣專區劃到唐山專區;固安縣由通縣專區劃到天津專區。6月,天津專區與 滄縣專區 合併,稱天津專區,駐滄鎮。
12月20日,國務院第83次會議通過,
撤銷慶雲縣和孟村回族自治縣,劃歸鹽山縣;
撤銷青縣,劃到靜海縣;撤銷大城、文安二縣,劃歸任邱縣;
撤銷安次縣,劃歸武清縣;
撤銷固安、永清二縣,劃歸霸縣;撤銷肅寧縣,劃歸河間縣;
撤銷泊頭市和阜城縣,劃歸交河縣;
撤銷東光縣、南皮縣,劃歸交河縣;撤銷武強、饒陽二縣,劃歸獻縣;
撤銷景縣、故城縣,劃歸吳橋縣;
撤銷滄州市,劃歸滄縣。
1961年,國務院批准,恢復河北省天津專區建制,受河北省領導,專區駐河北省天津市。
7月9日,國務院第111次全體會議決定,恢復安次、永清(含固安)、文安(含大城)三縣建制,時轄薊縣、寶坻、武清、安次、永清、霸縣、文安、靜海及勝芳鎮。
1962年3月27日,國務院第115次全體會議決定,恢復固安、大城二縣建制;6月1日,國務院第116次全體會議決定,恢復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建制,隸屬天津專區。
1967年11月,河北省
天津專區改為天津地區,河北省天津地區革命委員會建立,隸屬河北省革命委員會,駐河北省天津市。此後至1968年,地區所轄各縣陸續建立革命委員會。1969年3月,河北省天津地區駐地由天津市遷至安次縣廊坊鎮。隸屬、轄區未變。
1973年7月,將河北省天津地區的薊縣、寶坻縣、武清縣、寧河縣、靜海縣劃到天津市。12月,河北省天津地區改制為廊坊地區,駐地仍在廊坊鎮。
1974年1月,正式起用廊坊地區名稱。 河北省天津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河北省廊坊地區革命委員會。時轄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安次縣、永清縣、固安縣、霸縣、文安縣、大城縣及蘆台農場、漢沽農場。
1978年,河北省廊坊地區行政公署建立,隸屬河北省人民政府,轄縣未變。
1979年3月,廊坊地區蘆台農場、漢沽農場劃到唐山。廊坊地區轄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安次縣、固安縣、永清縣、霸縣、文安縣、大城縣。
1981年12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廊坊鎮,設立廊坊市(縣級),以安次縣的廊坊鎮及南尖塔、桐柏、北旺3個公社為廊坊市的行政區域,隸屬廊坊地區行政公署。
1982年3月1日,廊坊市(縣級市)正式建立。廊坊地區轄廊坊市、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安次縣、永清縣、固安縣、霸縣、文安縣、大城縣。
1983年3月,安次縣併入廊坊市(縣級)。廊坊地區轄廊坊市(縣級)、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 、香河縣、永清縣、固安縣、霸縣、文安縣、大城縣。
1988年9月,廊坊地區改為廊坊市(地級)。廊坊市(縣級)改為安次區。
1989年4月1日,廊坊市正式建立,駐地廊坊,轄安次區、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永清縣、固安縣、霸縣、文安縣、大城縣。
1990年2月20日,改霸縣名為霸州市(縣級),轄域不變。廊坊市轄安次區、霸州市、三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永清縣、固安縣、文安縣、大城縣。
1993年4月28日,改三河縣名為三河市(縣級),轄域不變。時廊坊市轄:安次區、三河市、霸州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永清縣、固安縣、文安縣、大城縣。
2000年10月,析安次區置廣陽區。
其它 : 唐武德四年(621年)徙縣治到石樑城。貞觀八年(634年)徙縣治至常道城(今北常道村)。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改幽州為
范陽郡,安次屬之,徙縣治於耿就橋行市南(舊州)。乾元元年(758年),復屬幽州。
遼會同元年(938年),以幽州為南京幽都府,安次屬之。保大(1121—1125年)末年,安次入於金。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幽州入宋,置
燕山府路,安次屬之。宣和七年(1130年)後,
郭藥師以燕山叛沒於金。
金天會七年(1129年),安次縣屬河東北路。天德三年(1151年),金遷都燕京,改為
中都路,以
析津府為
大興府,安次屬之。
元中統元年(1260年),改安次縣為
東安縣,隸屬於霸州,後改稱
燕京路,又為總管大興路,仍屬之。中統二年(1261年),升東安縣為東安州。至元初年改燕京為中都路,以析津府為大興府,東安州屬之。至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為大都,又改大興府為
大都路總管府,直屬
中書省,東安州屬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大都路為
北平府;九月,置大都督分府於此;十月,隸山東行省。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罝北平行省,東安州屬北平府。同年因渾河(永定河)水患,州治遷至常伯鄉張李店(今
仇莊鄉光榮村)。洪武九年(1376年),改東安州為縣。永樂元年(1403年),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行省北平府為北平行省
順天府,東安縣屬之。 清初,東安縣隸屬直隸省順天府南路同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屬直隸省順天府南路廳。民國三年(1914年),改東安縣為安次縣,為京兆區所轄。
民國四年(1915年),安次縣屬 直隸省 津海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
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安次屬之。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河北省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區,安次縣屬第五督察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共冀中區地方委員會成立,安次屬冀中十分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中共安次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4月,冀中區五地委、冀中區第五專署成立,安次縣抗日民主政府隸屬於五專署。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8月,冀中區五地委改稱冀中區十地委,冀中區第五專署改稱冀中區第十一專署,安次縣抗日民主政府屬之。民國三十年(1941年)9月,永清、安次、固安、霸縣建立第三聯合縣,安次縣劃歸第三聯合縣,屬一聯區管轄。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2月,中共安次縣臨時縣委、臨時縣政府成立。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安次縣人民政府建立,臨時抗日民主政府隨之撤銷,隸屬冀中第十專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3月,安次縣屬冀中第十專區;8月7日,河北省 天津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建立,安次屬之。
1950年2月,因永定河水患,縣治從老縣城(今仇莊鄉光榮村)遷到廊坊;11月,河北省天津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人民政府天津區專員公署,安次屬之。
1955年4月5日,河北省天津區專員公署改為河北省天津專區專員公署,安次屬之。安次縣人民政府改稱安次縣人民委員會。
1958年6月,河北省
天津專區與滄縣專區合併,稱河北省天津專區,屬之;12月20日,撤銷安次縣,劃歸
武清縣;12月22日,撤銷河北省天津專區,劃歸河北省 天津市,武清屬之。
1961年,恢復河北省天津專區建制,受河北省天津市、河北省雙重領導,武清屬之;6月1日,安次、武清分設,安次縣建制恢復建立,隸屬不變。
1967年11月,河北省天津地區革命委員會建立,河北省天津專區改為天津地區,屬之。
1968年2月,安次縣革命委員會成立,負責原安次縣委、安次縣人委會的工作。
1969年3月,河北省天津地區機關駐地由天津市遷至安次縣廊坊鎮。
1974年1月,河北省天津地區更名為河北省廊坊地區,駐地仍在廊坊鎮,安次屬之。
1978年,河北省廊坊地區行政公署建立,廊坊地區革委會撤銷,安次縣革命委員會同時撤銷,恢復縣人民政府建制,安次縣隸屬關係未變。
1981年12月7日,撤銷廊坊鎮,設立廊坊市(縣級),以安次縣的廊坊鎮及尖塔、桐柏、北旺3個公社為廊坊市的行政區域,隸屬廊坊地區行政公署。安次縣仍隸屬廊坊地區行政公署。
1982年3月1日,廊坊市建立,下轄北史家務(1981年12月,經省政府批准,撤銷廊坊鎮,鎮內6個街道辦事處體制不變,組建成立北史家務公社,原廊坊鎮30個生產大隊歸北史家務公社管轄)、北旺、桐柏、南尖塔4個公社和鎮內6個街道辦事處。
1983年,析安次縣建廊坊市(縣級)。
1983年7月1日,將安次縣行政區域併入廊坊市。
1989年2月,撤銷廊坊市(縣級),改稱安次區;4月1日,廊坊地區撤銷,原廊坊地區改為廊坊市(地級),仍然駐地廊坊,安次屬之。
2000年10月,安次區劃出南尖塔鎮、萬莊鎮、舊州鄉、北旺鄉、白家務辦事處及小廊坊、北大街、北門外、新開路街道和北史家務鄉的7個村居,成立
廣陽區;安次區轄剩下的4個鎮、2個鄉和3個街道,仍隸屬廊坊市。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安次區轄3個街道、4個鎮、4個鄉,284個村、26個社區。
鄉鎮街道 | 下轄村居 |
---|
| 吉祥街社區、興安街社區、永祥街社區、前鋒機械廠社區、億合社區、鈺海社區、開源社區、嘉多麗社區
|
| 西大街社區、西小街社區、南大街社區、常青家園社區、文苑小區社區、蔡豆莊社區、永興小區社區、院校區社區、益壽里社區 |
| 南苑社區、盛德社區、晨光社區、藍波灣社區、馨語社區 |
| 落垡村、張營村、倪官屯村、丈方河村、路營村、西馬圈村、蘇莊村、吳莊子村、榮營村、把什營村、東張務村、岳家莊村、裴家務村、東小營村、賈家莊村、韓莊子村、柴劉楊村、孫東莊村、信東莊村、陳東莊村、孟東莊村、許東莊村、南關村、邢宮營村、劉七堤村、太平莊村 |
| 碼頭村、東張莊村、高莊子村、甄莊村、大鄭莊村、南壕村、孫坡莊村、惠家堡村、小鄭莊村、史莊村、田莊村、祁營村、范莊村、楊官屯村、濟南屯村、金官屯村、趙莊村、崔辛屯村、西李莊村、大益屯村、北壕村、東安莊村、西安莊村、豐盛店村、百草窪村、南響口村、中響口村、北響口村、東辛莊村、東曹莊村、趙窯村、司莊村、李莊村、王莊村、前屯村、後屯村、團結村、前沙窩村、後沙窩村、盧七堤村、前所營村、孔窪村、麻屯村、馬神廟村 |
| 邊墳村、豆佃窯村、六百地村、楊家場村、孟墳村、於堤村、葛漁城南街村、葛漁城西街村、葛漁城北街村、葛漁城東街村、木口南街村、木口北街村、新立村、唐墳村、班窯村、冀民屯村、蘇窯村、杜場村、馬柳村、霍場村、盧家堡村、黃漕村、景爾頭村、老堤頭村、段家場村、張家場村、小馬場村、藺家場村、南堤村、孫坨村、佟莊村、張坨村、九家堡村、郭場村、 下官村、辛莊子村 |
| 牛角村、桃園村、馬道口村、南泊村、淘河村、西封村、郎二堼村、四堡村、送留口東村、送留口西村、郭莊村、東沽港一村、東沽港二村、東沽港三村、東沽港四村、東沽港五村、於樹園村、椅子圈村、高家圈村、榮家柳村、張家場村、鄧家場村、建國村、新華村、先鋒村、外瀾城村、磨叉港村、馬家口村、十二號村、小馬道口村 |
| 和平村、東風村、民主村、建設村、民蘆村、黃蘆村、高蘆村、北小營村、於常甫村、後南昌村、前南昌村、大麻村、小麻村、王莊村、大垡村、後南莊村、前南莊村、小茨鄉村、大北市村、小北市村、安樂村、柴家務村、西固城村、東固城村、南固城村、太平莊村、辛其營村、麻兒營村、軍蘆村、孟村、北茨平村、南茨平村、禪房村、西儲村、西小韓村、東小韓村、大北尹村、東北尹村、小北尹村、高家務村、戶史務村、南史務村、宗史務村、朱村、左奕村、三家村、桃園村、窯上村、西張務村 |
| 仇莊村、蔡營村、賈榆木屯村、馬勺留村、達王莊村、南辛莊村、北崔莊村、大麻莊村、小麻莊村、谷莊村、大紀莊村、小紀莊村、北趙莊村、東尤莊村、西尤莊村、 三間房村、幸福村、光榮村、陳家務村、宋王務村、大王務一村、大王務二村、大王務三村、大王務四村、北田莊村、石各莊村、高圈村、西永豐村、小王務村、普照營村、祝馬房村、南關莊村、熊營村、黃道務村、肖辛莊村、東永豐村、付莊村、焦莊村、潘場村、大劉莊村、小劉莊村、建設村、東得勝村、北得勝村、西得勝村、東麻村、西麻村、東儲村、景村 |
| 北邵莊村、北馬莊村、朱官屯村、洛駝莊一村、洛駝莊二村、洛駝莊三村、前馬莊村、中馬莊村、南馬莊村、南郭莊村、第什里村、石橋村、西張莊村、西曹莊村、調河頭村、岔河村、小沈莊村、胡莊子村、小會莊村、張村、東太平村、西太平村、哈港村、馮村、黃堤村、青楊術村、韓場村、祁坨村、南邵莊村、大沈莊村 |
| 北昌北隊村、北昌西隊村、北昌南隊村、麥窪村、中所村、西孟村、中孟村、高孟村、連莊子村、停子頭村、王常甫村、董常甫村、北史家務村、前進村、小王莊村、祖各莊村、西辛莊村、劉各莊村、古縣村、蘆莊村 |
參考資料來源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安次區位於河北省中北部, 地處東經116°35′25″—116°53′08″,北緯39°32′52″—39°08′31″,總面積578.4平方公里。 安次區東與天津
武清區連線,南與河北省
霸州市為鄰,西與 河北省
永清縣交界,北部緊鄰
廣陽區,距省會石家莊280公里, 距北京、天津各60公里。
地質
安次區位於渤海凹陷帶,大陸下沉由永定河沖積物填充而成,第四紀沉積物深厚,一般700—800米,深處可達1000—1300米。
地形地貌
安次區屬於河北平原中的低平原部分,南、北、中都有永定河故道遺蹟,決口處較多,屬於典型的沖積平原地段。全區的地形變化複雜,地面大平小不平。總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從26.6米(
大沽水準點)緩降至4.4米。
安次區地表系
永定河沖積物堆積而成,主要地貌類型為其沖積形成的緩崗、坡地、窪地,小地貌類型包括緩崗、小坡地、小低平地、小淺平窪地,以及河流沙灘等局部沙丘殘留。
氣候
安次區為暖溫帶半乾旱半濕潤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1.9℃;極端最高氣溫40.3℃,極端最低氣溫-25.5℃,平均氣溫年較差30.6℃,最大日較差27.3℃。作物生長期平均242天,無霜期平均198天,最長256天,最短175天。年平均日照數2659.9小時。
由於安次區位於燕山南麓,暖濕氣流遇到山坡被抬升容易使降水增大,故降水四季分布尤其不均勻,主要集中在夏季,6至8月份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1.8%一74.2%。年平均降水量555.7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98.8天。極端最大降水量1087.0毫米(1994年),最小降水272.9毫米(1972年)。
土壤
據1980年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統計,安次區的土壤有
褐土、
風砂土、潮土、
草甸土、鹽土5個土類,含10個亞類、17個土屬、56個土種。
潮土分布廣、面積大,是安次區主要土壤類型,分褐土化潮土、潮土、
鹽化潮土、鹽化沼澤化潮土4個亞類,其中北部鄉鎮的部分土壤在清道光年間沉積,南部為20世紀初永定河淤淀,中部為20世紀50年代初淤積。褐土性土多為永定河故道兩側堆積起來的砂質沉積物組成的砂丘,土壤乾旱,貧瘠。風砂土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故道兩側及延伸地帶,多數已墾殖成農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河漫灘上,楊稅務、落垡、碼頭等地均有分布。鹽土僅分布在得勝口村北一閉塞窪地,因積水蒸發形成。
水文
安次區內河流均系季節性河流,汛期排澇,非汛期近於乾涸。
永定河是
海河水系主要河流之一,由於永定河上游山丘植被較差,水土流失嚴重,加之河道坡陡流急,造成
盧溝橋以下泛區淤積嚴重,形成
地上河。永定河在安次區境內長29.6公里,流域面積為541平方公里,是具有緩滯洪和沉砂作用的泛區。現常年斷流。
龍河發源於北京
大興區節城鄉,於三小營村南進入安次區,流經北部5個鄉鎮,於東張務村南穿北護路堤入泛區,至黃花店匯入永定河槽,在安次區內長18.6公里,流域面積140.87平方公里。20世紀70年代疏挖河道32.4公里,下口流量203.2立方米/秒,建閘6座,橋13座,主要承泄廊坊市城區污水。
老龍河始於岳莊子北,向東穿越京津鐵路至武清大南宮匯入
北京排污河,全長19.5公里,其中安次區內長9.5公里,流域面積51.5平方公里,主要承接五乾渠下泄的污水。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安次區土地總面積89.24萬畝,截至2009年,林業用地面積48.27萬畝,有林地31.85萬畝(其中用材林10.24萬畝、果園10.7萬畝),苗圃1.76萬畝;城區面積30平方公里;未充分開發利用的面積15平方公里,區內有3.4萬畝沙荒地、近10000畝鄉鎮企業存量土地和1400多畝國有存量土地。
水資源
安次區水資源缺乏。區內多年平均水資源量1.02億立方米,其中深層地下水資源量979.23萬立方米,淺層地下水資源量4129.18萬立方米,地上水資源量6037.25萬立方米,重複量923.99萬立方米;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資源量6700.13萬立方米,其中淺層地下水979.23萬立方米,深層地下水3515.68萬立方米,地上水2205.22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20世紀80年代,安次區境內探明石油儲量約1000萬噸。
人口民族
2013年,安次區總人口36.03萬人。全年出生人數4567人,
計畫生育率86.82%,出生率12.80‰,死亡人數1881人,死亡率5.27‰,自然增長人數268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53‰。
截至2013年,區內有滿族、回族、蒙古族、朝鮮族等37個少數民族,約占全區總人口1%。其中回族聚居於南營、伊指揮營、穆莊、火頭營等村莊;朝鮮族大部分是隨石油管道局等單位遷至廊坊而來,籍貫多為吉林、遼寧。
經濟
綜述
201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3.8億元,年均增長9.7%;規上工業增加值72.4億元,年均增長11%;固定資產投資150.4億元,年均增長12.5%;實際利用外資4547萬美元,年均增長20.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8億元,年均增長13.2%。全部財政收入、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分別完成41.4億元、13.9億元,均是2011年的3.4倍。三次產業比由五年前的12.6:57.1:30.3,最佳化為6.3:47.7:46,電商、物流等產業蓬勃興起,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7%。
2017年,安次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06億元,同比增長9.1%;財政收入48.38億元,同比增長16.8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02億元,同比增長15.05%;規上工業增加值70.77億元,同比增長6.7%;固定資產投資174.45億元,同比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6億元,同比增長11.8%。
第一產業
2013年,安次區常用耕地面積30972公頃,其中水澆地17287公頃,農村人均耕地1.72畝。全區農業總產值18.8935億元,比2012年增長3.0%。
安次區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3年全區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3250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8304公頃,總產量84280噸。夏糧(小麥)播種面積1020公頃,總產量4707噸,每畝單產308公斤;秋糧播種面積17284公頃,總產量79573噸。
棉花、花生等為安次區主要經濟作物。2013年,安次區棉花播種面積6632公頃,總產量7794噸,每畝單產78公斤。油料播種面積2708公頃,總產量4738噸,其中,花生播種面積1606公頃,總產量3455噸,每畝單產143公斤;芝麻播種面積392公頃,總產量321噸,每畝單產55公斤。全區蔬菜播種面積3670公頃,總產量213665噸。瓜果播種面積1942公頃,總產量94405噸。水果總產量45032噸。
安次區畜牧業以養豬為主。2013年,全區生豬存欄6.9萬頭,年出欄10.26萬頭;羊存欄4.89萬隻,年出欄5.96萬隻;牛飼養量1.59萬頭,其中奶牛0.52萬頭;家禽飼養量227萬隻,出欄301.28萬隻。2013年生產肉類13280噸,其中豬肉7523噸,牛肉672噸,羊肉752噸,禽蛋18978噸,鮮奶13401噸;畜牧業總產值5.4億元。全區有水產養殖面積125公頃,水產品總產量1246噸,其中內陸水域捕撈302噸,內陸水域養殖944噸。
2013年底,安次區林地面積29676公頃。造林面積540公頃,其中用材林240公頃,防護林300公頃,植樹102247株,育苗面積58公頃,林材採伐量5178立方米。果樹種植面積7399公頃,主要品種有:蘋果、桃、梨、葡萄,其中蘋果總產量5381噸,桃總產量22855噸,梨總產量11623噸,葡萄總產童3939噸,紅棗總產量556噸,杏總產量438噸,其它果品產量240噸。
第二產業
安次區是廊坊市的老工業基地,以印刷包裝、文體用品、食品、釀造、冶金、機械等12個行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健全。文體樂器產業和印刷包裝產業專業分工細緻、產業鏈條完整。區內以精密電子配件為主導的工業生產基地,初步形成了以高科技電子、新能源、節能環保、高新技術產業等為主體的現代新型工業體系,並重點規劃龍河高新技術產業區精密電子,廊坊新興產業示範區的節能環保、高新技術,安次工業園通訊電子,龍港工業園的機電、服裝等大型產業集群。
2013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2家,職工48243人,實現工業總產值197億元。其中內資企業37家,職工15609人,工業總產值102.63億元。港、澳、台商投資企業2家,職工31628人,工業總產值90.98億元。外商投資企業3家,職工1006人,工業總產值3.39億元。
第三產業
2012年,安次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1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6.5%。
2013年,安次區
紅星美凱龍開業運營,
鑽石國際主體工程完工,開發建設大拇指廣場、壹佰劇院、侍郎房城市綜合體等高檔服務業項目,廊坊南城的商貿氛圍得到提升。
交通
河北省 安次區距北京50公里,距天津60公里,距首都機場和天津機場70公里,距
天津港100公里,距
京唐港、
黃驊港200公里,距
秦皇島港300公里;在以100公里為半徑的範圍內,擁有三條高速公路、兩個國際機場、一個特大貨運港口,1小時可上天,1.5小時可下海。
公路
京津塘高速公路在境內的桐柏南營建有進出口收費站。104國道(北京—福州)由安次區
落垡鎮東部一角經過,境內路段長2.413公里,寬9米。
112國道(北京環線)是環北京戰略要道,由安次
東沽港鎮中部經過,境內路段長8公里,寬12米。
272省道(
廊坊—
泊頭)自北向南貫穿安次區全境,境內長32.909公里,路面寬9米。273省道(廊坊—
霸州)境內長8522米,是通往永清、霸州、固安、大城、保定、雄縣的主要幹線,並與
京港澳高速相通。
區內有碼楊線(安次區碼頭鎮—霸州市
楊芬港鎮)、東高線(安次區碼頭鎮東辛莊—
高碑店市)、葛馬線(安次區葛漁城鎮—固安縣
馬莊鎮)等縣道;此外還有7條全長40.277公里的專用公路(3條防汛路、1條戰備路、2項棚區路、1條石油路)。
截至2008年底,全區284個村全部實現村村通公路。2013年底全區鄉村公路通車總里程610公里。
鐵路
公共運輸
截至2013年,廊坊公交有4路、6路、7路、14路、15路、16路、17路、19路、22路、23路、25路途經安次區境。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2005—2006年,安次區先後完成西外環、南外環拓寬改造工程;2008年啟動京滬高鐵安次段拆遷建設工作,完成西出口和南出口改造;2009—2010年光明片區進行拆遷改造;2011年建成廊坊高鐵站、光明橋和南廣場等大型基礎設施;2012年銀河大橋棚戶區得到遷居安置;2013年實施10個城中村改造和16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總拆遷面積261萬平方米,新建銀河、陽光2座供熱站。
文化事業
2012年,安次區共舉辦各類文藝演出360場,電影進社區放映1800場,觀看人次30餘萬;共開展“三下鄉”活動3次,發放各類宣傳資料5000餘份,贈送科技書籍600餘冊;挖掘推出後屯村、馨語社區、平安志願者協會等10大宣傳文化工作典型;全年新建“農家書屋”68個,284個行政村實現全覆蓋;第什里風箏、黃漕飛雲叉會被列入國家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和保護單位;4人入圍中央文明辦“身邊好人”推薦榜,1人當選“河北雷鋒”,3名個人和1個企業當選“廊坊道德建設百佳”典型和誠信企業。
截至2014年,全區共有132個農村文化廣場,140餘支農民自發組織的文藝隊伍;在社區推廣建設“綠色網咖”、電子閱覽室等,免費對青少年開放。
教育事業
截至2010年,安次區有普通中國小76所,普通中國小專任教師2800餘名;有教師進修學校1所,教師發展專業學校76個。
衛生事業
截至2010年,安次區共有240807名農民參加
新農合,參合率為90.81%;總計報銷補償57246人次,支付補償金2752.12萬元。
安次醫院 | 安次區婦幼保健所 | 光明西道社區衛生服務站 |
藍波灣社區衛生服務站 | 菜豆莊衛生院 | 楊稅務鄉衛生院 |
仇莊鄉衛生院 | 大北尹衛生院 | 落垡鎮衛生院 |
調河頭鄉衛生院 | 碼頭中心衛生院 | 東沽港衛生院 |
得勝口衛生院 | | 廊坊整形外科醫院 |
廊坊朝陽醫院 | 華祥中醫醫院 | 廊坊城南骨科醫院 |
社會保障
截至2010年,安次區五保老人集中供養率達到84.1%,全區孤兒全部得到福利供養,初步建立了覆蓋城鄉的大社保體系。
文化
文化遺產
非遺項目 | 非遺類別 | 保護級別 |
---|
| | 國家級、省級 |
| 民間音樂 | 國家級、省級 |
安次區義和團音樂(東張務音樂會) | | 國家級 |
安次區笙管樂(南響口梵唄音樂會) | 民間音樂 | 國家級 |
| 民間舞蹈 | 省級 |
安次區西安莊登雲會 | 民間舞蹈 | 省級 |
安次區第什里風箏 | 民間美術 | 省級 |
| 雜技與競技 | 省級 |
安次區南關村少林武術 | 雜技與競技 | 省級 |
安次葛漁城重閣會始於乾隆年間,由上下兩層演員組成戲劇人物造型,下面的“底座”為身強力壯、善於表演和舞蹈的男演員,上層的“二節人”由小孩扮女角。托舉小孩的“芯子”是佩戴在“底座”背上的一根鐵桿,小孩下身固定在鐵桿上,身著成人戲服,雙臂舞動,裙袖招招。坐唱曲牌大部分失傳,殘存曲牌有《揚子江》、《吳氏飛霞》、《春景》、《夏景》等,現代表演已無
坐唱形式。
民間音樂
安次的民間音樂均為佛教笙管音樂,並形成了不同的派別,其中東張務村、軍盧村在1900年
義和團運動時創作出了一些獨具特色的農民運動樂曲,如《上馬台》、《鵝浪子》、《撲螞蚱》、《哭黃天》等,並成立“軍樂隊”參加義和團戰鬥。
第什里風箏
安次第什里風箏吸收北京哈記風箏和天津
魏記風箏的特點,形成了造型多變、艷麗美觀、飛行平穩和便於攜帶的獨特藝術風格。風箏種類繁多,以軟翅為主,僅在翅膀上沿有骨架支撐,下面是軟性的布或絹等材料,多製作禽鳥或者昆蟲。
中幡起源於唐宋年間,1895年引入安次東沽港至今。表演時先把竿子豎起托在手中,將竿子拋起用腦門接住為霸王舉鼎,單腿支撐地面用單手托住竹竿為金雞獨立,還有其他多種樣式,講究扔得高、立得穩。十餘米高、幾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肩、額頭、下巴、後背等處完成舉、頂、牙劍、腦劍、單山等動作,上下飛舞、交替騰挪,驚險連連。
文物古蹟
安次境內有北茨平村遺址、落垡村金代磚砌建築等9個遺址,唐代鄭忠墓、大伍龍元墓群、西永豐村遼代古墓群、明代劉體乾墓等古墓葬;出土文物有唐代隆福寺內長明燈樓、白地紅彩纏枝蓮八寶紋香爐、遼代石經幢、回龍亭碑、公議制田碑等。
方言
廊坊方言的語言調值、方言詞語等有其獨特性。語法方面與國語基本相同,但也有如助詞“了”的音和義、程度表示法、特殊語序等本地特色。廊坊方言兒化的範圍比國語廣泛;輕聲詞極多,尤其是南部方言更加明顯。
安次區南北方言差異較大。以永定河為界,北部屬
北方方言懷承片,南部方言屬
冀魯官話保唐片中的
定霸小片。北部方言調值與國語一致,南部的調值與國語差別明顯,而且聲調的升降幅度比國語小,音高較低、音程較短。
著名人物
在古代,安次誕生過三朝宰相(北宋名相
呂端、遼代宰相
韓延徽、北宋宰相
楊皙)和四位尚書(後唐戶部尚書
呂琦、元朝樞密院副使
李士瞻、明朝邢部尚書施禮、明朝南京兵部尚書
劉體乾)。
呂端(935—1000),宋朝名相,為官四十年,為相四年,是宋太宗、真宗兩朝重臣。待人謙遜,處事寬厚,清正廉潔、聰明過人、團結實幹,人稱其“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宰相肚裡能撐船”。
黃誠(1914—1942),安次調河頭人,曾任
清華大學學生會副主席、主席、北京學聯書記。1936年12月與
姚依林、蔣南宇、
黃敬領導了“
一二·九”運動。1938年參加
新四軍,任新四軍總政治部秘書長,
葉挺贊其為“新四軍交際家”。
皖南事變中被捕,後在江西上饒集中營石底監獄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