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兒童營養

學齡兒童營養

學齡兒童生長發育旺盛,活潑好動,肌肉系統發育特別快,對能量、蛋白質的需要量很大。國小時期是長知識、長身體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的營養與飲食顯得特別重要,家長在安排兒童膳食時,要根據其生理需要和生長發育情況,供給各種食物。在熱能充分供給的前提下,應注意蛋白質的質與量,及其他營養素的供給。做好葷素、粗細搭配,防止過度食用零食、甜食,培養良好飲食習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齡兒童營養
  • 時間段:7~12歲
  • 營養依據:生理需要和生長發育
  • 營養特點:能量、蛋白質的需要量大
  • 膳食特點:葷素粗細搭配、零食要適當
學齡兒童的生理特點,學齡兒童的營養需要,學齡兒童的營養問題,飲食安排,
學齡兒童期一般為7~12歲,又稱國小年齡期。從幼稚園到國小,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給家長、老師及兒童本人都帶來新的問題,特別是吃飯問題。國小時期是長知識、長身體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的營養與飲食顯得特別重要,家長在安排兒童膳食時,要根據其生理需要和生長發育情況,供給各種食物,才能保證兒童正常、健康地生長發育,有充沛的精力進行學習和各種課外活動,促使德、智、體全面發展。

學齡兒童的生理特點

學齡兒童生長發育旺盛,活潑好動,肌肉系統發育特別快,對能量蛋白質的需要量很大。兒童生長發育是快慢交替的,一般2歲以後,保持相對平穩,每年身高增長4~5厘米,體重增加1.5~2.0千克。當女孩到10歲,男孩到12歲時起,生長發育突然增快,身高年增長率為3%~5%,體重年增長率為10%~14%,年增值4~5千克,個別達8~10千克。約3年之後,生長速度又減慢。因為學齡兒童的後期正是處於生長發育的高峰期,故對各種營養素的需要量大大增加。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各系統發育是不平衡的,但需統一協調。例如,出生時腦重為成人腦重的25%,6周歲時已達1200克,為成人腦重的90%,之後雖僅增加10%,但腦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卻進入複雜化的成熟過程。生殖系統在10歲前,幾乎沒有發育,而10歲後即開始迅速發育。因此,各統的生長發育是互相影響、互相適應的。任何一種因素作用於機體,都可影響到多個系統,如適當進行體育鍛鍊,不但促進肌肉和骨骼系統的發育,也促進呼吸、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的發育。而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就是各種營養素。質量優良、數量充足的營養素是兒童身心發育的基本保證。

學齡兒童的營養需要

(1)熱能、蛋白質
學齡兒童的熱能需要明顯相對高於成年人。如7歲男童體重平均為22埏,約為成人的1/3,熱能供給量卻為7.5MJ,相當成人的3/4。儘管學齡兒童的生長發育速度及活動量存在個體差異,但熱能需求比成人高的這種傾向性是一致的。由於一般學齡兒童的消化能力仍未成熟,故對熱能的濃縮性要適當給予照顧。熱能攝入過多可能是童年、甚至成年後肥胖的因素,但如攝入過低,兒童會減少活動量,由此影響其生長發育和學習能力,因而要適量攝取。學齡兒童對蛋白質的需求也較高,7歲男童的蛋白質供給量為60g,已接近成人的供給量;如按每千克體重計,其蛋白質需要量低於學齡前兒童,高於成年人。
(2)礦物質、維生素
由於飲食關係,學齡兒童缺鐵性貧血也多見,此外在青春期前也須儲備一些鐵,因此要按供給量10~12mg充分供應,並注意鐵的吸收利用率的提高。兒童骨骼增長及礦物化需要大量鈣,學齡兒童鈣的供給量為800~1000mg,基本上比成年人高。
B族維生素中硫胺素、核黃素和尼克酸的需要量均隨熱能攝入增加而增高,學齡兒童在體力活動加劇、緊張腦力活動時也相應增加其需要量。

學齡兒童的營養問題

學齡兒兒童的主要時間在學校度過,有諸多的因素可影響其營養狀況。其中有些營養問題與學齡前兒童類似。
(1)早餐攝人不足和質量偏低 由於這個時期學習任務較重、生活還沒自理,有些父母因工作忙,往往對他們不如對嬰兒、學齡前兒童那樣重視,兒童經常不吃早餐或早餐過於簡單,從而導致早餐營養不足。學校上午一般有3~4節課,還有早自習和課間操,兒童學習負荷和活動量都較大,故消耗的能量也大。因為前一日晚餐熱量幾乎耗盡,進食間隔時間過長;血糖下降,腦活動能量不足,如果不吃好早餐,則易出現反應遲鈍、精力不集中等現象。長此以往還會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
(2)挑食與偏食 挑食和偏食會影響兒童的營養素均衡攝人,對健康不利。其形成原因通常有:①嬰兒期沒有及時全面添加輔食。②平時飲食單調,食物品種變化少。③受父母偏食習慣的影響。④心理因素,如不喜歡食物的味道、顏色、形狀等。
(3)零食無節制 因零食所提供的能量和營養素不如正餐均衡、全面,所以零食不能代替正餐,零食過多會降低食慾,影響正餐。經常吃零食可能會引起齲齒,而且經常食用能量密度高而營養素密度低的零食,可能會導致肥胖。吃零食在兒童青少年中是一種普遍的飲食行為,它們可提供能量及營養素,並帶來一定的享受,有時零食也成為兒童的一種社交手段。因此,不能簡單地讓兒童不吃零食。對兒童應加強營養教育,指導他們正確的吃零食行為。如零食品種的選擇、吃的時間、方式、場合及比例等。一般認為零食所供給的能量以不超過總能量的20%~25%為宜,品種可選擇牛乳、餅乾、水果、硬果類等營養素密度較高的食物,同時應符合衛生要求。
(4)農村兒童的蛋白質供給不足,質量差 缺鐵性貧血、維生素A缺乏、鋅缺乏發生率仍然較高;在城市兒毫中,儘管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發生率已逐漸下降,但礦物質中鈣、鐵、鋅及維生素A、B也是不可忽視的營養問題。
(5)由於城市的兒童生活習慣的改變,看電視時間過長,體力運動減少,加上飲食的不平衡而導致超重和肥胖的發生率上升。

飲食安排

此階段兒童進入學習環境,有課業負擔及紀律約束,易於精神緊張使食慾有時受影響。此外生活節奏往往與成人相同,但胃容納量小,消化能力未完全成熟,如不加以適當照顧,可能影響熱能、營養素的充足攝入。據調查學齡兒童最突出的問題是早餐攝入不足,導致因飢餓而注意力不能集中,學習效率降低和影響生長發育。在膳食安排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1)供給合理平衡膳食
在熱能充分供給的前提下,應注意蛋白質的質與量,及其他營養素的供給。做好葷素、粗細搭配,防止過度食用零食、甜食,培養良好飲食習慣。膳食品種多樣化以滿足平衡膳食要求食物是各種營養素的主要來源,在日常膳食中,多搭配進食不同的食物種類,有助於各類營養素的均衡補充,維持兒童的健康。如穀類可提供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蔬菜水果是礦物質、維生素與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魚、肉、禽、蛋可提供兒童所需的蛋白質、脂肪、磷脂等。此外,家長可通過變換烹調方法,提高食物的色香味,增進孩子食慾,減低孩子對膳食的挑食程度。
(2)作好一日三餐膳食安排
三餐的安排應按照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的原則進行。尤其注意早餐熱能、蛋白質的攝入,使早餐供熱占一日總熱能的30%;午餐不能過於簡單,熱能約占全日的35%~40%;晚餐為30%~35%。若於上午課間能適當補充點心,將對學生健康及上午的學習效率會很有幫助。如學校能供給學生一頓午餐,提供全日所需熱能的1/3,全日所需其他營養素的1/2,則會有利於學生的健康及生長發育。小學生一般上午學習比較緊張,應注意早餐的數量和質量,儘可能吃飽吃好。除主食外,可適當增加乳類、蛋類或豆製品、青菜、肉類等富含蛋白質及維生素的食品,以保證兒童上午充足的營養與充沛的精力。早晨剛起床食慾一般不高,可採用乾稀搭配的方式,如麵包或包子加牛乳、豆漿或稀飯,再吃一個雞蛋,一些肉鬆或豆製品等以補充蛋白質。若早餐不能達到營養要求,也可在上午第二節課後增加一次點心,即課間餐。課間餐的目的是補充早餐能量和營養素的不足,這對不吃早餐或早餐吃得少的兒童尤為重要。課間餐可由一個小麵包或糕點加一杯牛乳組成,這樣既可補充水分,又可供給能量、優質蛋白質和鈣。當然,如果早餐的營養能夠滿足需要,就不必再課間加餐。
(3)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飲食要定時定量;進食要細嚼慢咽,注意力集中,不要邊吃邊看電視、玩遊戲;不挑食、不偏食、不厭食,不吃零食。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非常關鍵。另外,親職教育要以引導為主,儘量不要強迫,避免孩子形成逆反心理。此外,學齡兒童應在老師協助下繼續進行良好生活習慣及衛生習慣的培養,少吃零食.飲用清淡飲料,控制食糖的攝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