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漢語辭彙)

孝子(漢語辭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孝順父母的兒子,父母死後守孝的兒女。孔子認為,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礎、至善的美德。一個能事奉雙親的孝子平時要以最誠敬的心情去周到地照顧父母;任勞任怨地服侍父母,精心照料;父母過世時,要以最哀痛的心情來追思父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孝子
  • 拼音:xiào zǐ
  • 基本解釋:指對父母孝順的兒女
  • 出處:《詩·大雅·既醉
詞目,拼音,基本解釋,辭彙出處與詳解,基本含義,史記孝子,二十四孝,新二十四孝,《聊齋志異》篇目,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詞目

孝子

拼音

xiào zǐ

基本解釋

1、[dutiful son]∶指對父母孝順的兒女
2、[son in mourning]∶父母死後守孝的人

辭彙出處與詳解

1、孝順父母的兒女
《詩·大雅·既醉》:“威儀孔時,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莊子·天地》:“孝子操藥,以脩慈父,其色燋然,聖人羞之。”
孝子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忠臣孝子,烈士貞女,賢愚成敗,靡不載敘。”
韓愈《復仇狀》:“蓋以為不許復讐,則傷孝子之心,而乖先王之訓。” 宋蘇軾《代張方平諫用兵書》:“慈父孝子、孤臣寡婦之哭聲,陛下必不得而聞也。”
明·錢謙益《尚寶司少卿袁可立父淮加贈奉直大夫尚寶司少卿》:“於戲!沒祀以仁者之粟,奚五鼎之足雲;求忠於孝子之門,庶百世以不朽。”
東周列國志》第四回:“莊公曰:‘卿可謂孝子矣!’言罷,不覺悽然長嘆。”
李漁《閒情偶寄·詞曲上·結構》:“欲勸人為孝,則舉一孝子出名,但有一行可紀,則不必盡有其事,凡屬孝親所應有者,悉取而加之。”
冰心《南歸》:“人家說‘久病床前無孝子’,我這次病了五個月,你們真是心力交瘁!”
2、指父母亡故後居喪者
禮記·問喪》:“孝子親死,悲哀志懣,故匍匐而哭之,若將復生然。”
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初, 恪 將征淮南,有孝子著縗衣入其閤中,從者白之,令外詰問,孝子曰:‘不自覺入。’”
宋書·后妃傳·明恭王皇后》:“ 元徽 五年五月五日,太后賜帝玉柄毛扇,帝嫌其毛柄不華,因此欲加酖害,已令太醫煑藥,左右人止之曰:‘若行此事,官便應作孝子,豈復得出入狡獪。’帝曰:‘汝語大有理。’乃止。”
《明史·禮志十四》:“凡有改葬者,孝子以下及妻、妾、女子子,俱緦麻服,周親以下素服。”
儒林外史》第四八回:“‘你父親幾時去世的?’那孝子道:‘還不曾盡七。’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六章:“親戚、鄰居、門中人,擠滿當事人的院子,說了一早晨,沒說倒,才來到區上,因為必須立刻決定誰是孝子,好辦喪事。”
舜
3、祭祀時對已故父母的自稱
《禮記·郊特牲》:“祭稱孝孫孝子,以其義稱也。”
新唐書·禮樂志三》:“若宗子有故,庶子攝祭,則祝曰:‘孝子某使介子某執其常事。’”
4、舊時表旌孝行卓著者的特定稱號
後漢書·蔡邕傳》:“又市賈小民,為 宣陵 孝子者,悉除為郎中、太子舍人。”
《明史·孝義傳一·李德成》:“ 洪武 十九年舉孝廉,屢擢尚寶丞。二十七年旌為孝子。
孝子是指孝順父母親的孩子,但是這個詞最古老的語義卻不是這個意思,是孔子把‘孝’的內涵擴大了。

基本含義

《禮記》這樣定義“孝”:“祭稱孝子、孝孫,喪稱哀子、哀孫。”父親或母親剛去世的時候,非常哀痛,哭得上氣不接下氣,稱作“哀子”;過了一段時間,哀痛慢慢減輕了,停止了哭泣,這時再祭奠去世的父親或母親,稱作“孝子”。因此,“孝子”是祭奠的時候才使用的稱謂。後來一概把居喪的男子稱作“孝子”。由此可見,這個詞的本義跟“孝順”沒有任何關係。讀者也許會問:不孝順幹嗎給父母守喪?道理很簡單:在古代社會里,父母死而不服喪,那是一種犯罪行為,要受到法律的懲罰。
後來從為父母服喪逐漸引申出了“孝順”的詞義。孔子如此定義他心目中的“孝”——“無違”,即孝順;“能養”,即孝養,供養父母;“敬”,即孝敬。孔子的定義也就是今天“孝子”的定義。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說“無違”(即孝順)有兩層含義:“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活著的時候,要孝順他們;父母去世之後,要按照禮儀舉行葬禮,按照禮儀按時祭奠他們。第二層意思就是“孝子”最本原的語義。
如果不了解“孝子”最本原的語義,古人書中的很多記載就看不懂。比如晉朝王綏的父親被人捉走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王綏日常飲食都降低一格標準,當時人諷刺他是“試守孝子”——試著為父親守孝。南北朝時期劉宋王朝的後廢帝劉昱性情殘暴,有一次他母親王皇后賜給他帶有玉柄的羽毛扇,劉昱嫌扇子的玉柄太粗糙不華麗,因此就想害死母親。這邊廂已經命令太醫去煮毒藥了,劉昱的左右人等趕緊勸他:“若行此事,官家便作孝子。”您要是真的把太后毒死了,那您就要做“孝子”為母親守孝了,怎能繼續到處去遊樂?劉昱一聽有道理,於是罷手。南北朝亂世,北魏和南齊征戰,南齊的將領成買出戰前說:“不殺賊就被賊殺,我的幼子不為世子,便為孝子。”世子是指高官貴族的子弟。此處如果將“孝子”理解成“孝順的兒子”就解釋不通,因為緊接著成買又說:“做世子可以在門上塗赤赭色的塗料,做孝子只能在門上塗白土粉(比喻服喪)。”
孔子〈禮運大同篇〉里說: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希望能早日實現理想社會,從你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尊老、敬老、養老。

史記孝子

1、,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3、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4、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讚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5、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讚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6、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7、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9、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11、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裡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12、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13、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儘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14、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饑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裡?”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15、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16、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裡,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17、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餵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18、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19、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20、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
21、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22、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后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23、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24、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25、周雨晨,當代孝子,江蘇泰州人士,侍奉母親竭盡孝誠.少年時家貧斷伙遂每日於菜市場撿掉落的各種腐壞的蔬菜,供於其父母.其心上天可鑑,人人稱讚!

二十四孝

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是元代郭居敬編錄[1],一說是其弟郭守正[2],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撰[3]。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於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為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

新二十四孝

養活全家七份兼職,組織募捐孝行天下陝西省勉縣定軍山鎮人
事跡簡介:楊懷保10歲時母親身患重病,喪失了勞動能力,他堅強地挑起了一家的重擔,操持家務,利用課餘時間上山挖藥、種地,補貼家用。18歲時,父親腿被砸傷且喪失了勞動能力。他仍積極面對,堅持不懈、自強不息,帶著家人上大學,用瘦弱的肩膀挑起照顧全家的重擔,譜寫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孝子"之歌、自強之歌。2009年,楊懷保創建了國內首家民間敬老公益機構——中國孝基金
鄧桂芳
行孝上班兩不誤,白衣天使有恆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欽北區板城鎮那香衛生院護士長
事跡簡介:她為了照顧家裡三位年過八旬的老人:爺爺,伯爺爺,姑奶奶,鄧桂芳把他們接到了那香衛生院與自己同吃同住。每天,她細心地為老人餵飯餵水、翻身擦洗、按摩、擦背,清潔房間。老人情緒不穩定時,不厭其煩地開導、逗他們開心。由於擔心老人不適應新環境,她還幾次放棄了調到條件更好的單位工作的機會。
頒獎詞:把精心呵護病人作為護士長的職責,把悉心照顧老人作為兒女們的義務。為了無數的病人,為了年邁的老人,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壓力,讓白衣天使的名字更加聖潔。
王松梅
五十年侍奉四老,四兒子承接家風
天津市西青區大寺鎮王村人
事跡簡介:50年來,王松梅精心侍奉公公以及3位未成家的叔公。白天她和丈夫一起下地勞動,晚上回到家裡還要做飯、幹家務。每天她都早早為老人們鋪好被褥,把洗腳的熱水端到老人炕前,還經常為老人洗腳、修剪指甲。1998年,王松梅婉言謝絕了把三位老人接到鎮敬老院養老的要求。 在王松梅的潛移默化教育下,她的4個兒子和兒媳也加入到尊老敬老的行列。
頒獎詞:半個世紀的堅守,半個世紀的孝行。樸實無華的舉動,彰顯了中華五千年文明沉澱的大孝精神,在子女的心目中樹立起一座豐碑,使孝道代代傳承。
王春來
"當代孝子"施大愛,"極品男兒"著新書。
河南洛陽市道北路洛陽監獄中隊長
事跡簡介:12年的不眠之夜,王春來就躺在病重的爸爸媽媽中間,他放棄了進法務部的機會,放棄了交際和應酬……每天,王春來一隻手為母親翻身,一隻手為父親換尿布。為了治療父母的病,也為了省錢,他學會了打針、量血壓、聽心率、號脈、化驗血糖等基本的醫護知識。
頒獎詞:因為孝心,懂得了放棄;因為父母,學會了選擇。在生命的征途中,把天平傾向父母,即使有所捨棄,也無怨無悔,在人生的考試中交出了滿分的答卷。
烏蘭其其格
苦心行孝造溫馨,贍養五老美名傳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嘎魯圖鎮牧民
事跡簡介:多年來,烏蘭其其格一個人照顧著5位老人--公婆以及公公的生母、養母,及婆婆的母親。勤勞而又樸實的烏蘭其其格每天4點多鐘起床,做飯洗衣,下地幹活,餵羊餵牛,縫縫補補。十幾年來,她沒有怨言,真情奉獻,為這個特殊的家庭營造了無盡的幸福和溫馨。
頒獎詞:苦心行孝,用不太厚重的肩膀托起五位老人的幸福。十幾年如一日,起早睡晚,辛勤勞作,無怨無悔,真情無限,用心血培育著無盡的溫馨。
湯太平
一心孝母有耐力,夫妻贍養六老人
江西省浮梁縣浮梁鎮大洲村人
事跡簡介:湯太平婚後擔起贍養照顧雙方6個老人的義務。母親突發腦溢血,半身不遂後悉心呵護,讓母親樹立了活下去的信念。2007年湯太平胃癌手術後,又繼續服侍母親。2008年湯太平雙眼被確診為青光眼,在只有一隻眼睛能夠看清東西的情況下,他依然堅持悉心服侍母親。在他和弟妹們的精心照顧下,老人臥床十幾年,從未染上褥瘡。村里人都夸湯太平是一個孝順的兒子。
頒獎詞:盡孝是生活的信念,堅持是付出的動力。母親給了我生命,我願把生命的意義還給母親。讓母親體會生活的溫馨,讓自己領悟生命的感動,願母親太平。
陳萬火
三年以笑盡孝 母親食道癌漸好轉
台灣中和市愛笑俱樂部“笑”長
事跡簡介:台灣中和市愛笑俱樂部“笑”長陳萬火,三年來以“笑”來盡孝道令人動容。他每天清晨帶著罹患食道癌的母親到公園與同好大笑1小時,經過3年的笑功洗禮,陳媽媽能夠“笑看人生”不再愁容滿面。目前,陳媽媽手術後恢復良好,連醫師都認為是奇蹟。
頒獎詞:以“笑”盡孝,令人動容。用自己的執著和堅持,向母親傳遞“笑看人生”的生活態度,創造了連醫師都無法企及的奇蹟。將“笑”神奇的化成生命的力量,並帶給了眾人。
李傳梅
十五年負債孝老,帶婆母深圳打工
重慶市萬州區人
事跡簡介:李傳梅十幾年如一日精心侍奉老人,先後送走了身患癌症的公公、80多歲的太婆婆。如今,為了償還外債、供養女兒上大學,只有國小文化的李傳梅毅然背起雙目失明的聾啞癱瘓婆婆到深圳打工。
頒獎詞:背負著給公公治病欠下的大筆外債,背負著雙目失明、聾啞癱瘓的婆婆,背負著女兒上大學的全部費用,一位柔弱的女人以頑強的毅力和勤勞的雙手,用大孝撐起家庭一片蔚藍的天空。
李國琴
一個媳婦四個媽,不離不棄兩頭忙
河北省肥鄉縣郝莊村人
事跡簡介:李國琴性情溫順,對待親生母親,體貼入微,對待婆母、續母(丈夫前妻的母親)、繼婆也像對親生母親一樣。多年來她用博大的愛心照顧四個母親,且將一雙非親生兒女撫養成人,成家立業。
頒獎詞:“誰說婆婆不是媽”,一個普普通通的女人,用無聲的行動告訴世人什麼是寬廣心境,什麼是孝道親情,怎樣對待坎坷人生,怎樣營造和諧家庭。
孝媳三妯娌
三女喪夫似三花逢霜,三女孝老是三英撐天
河北省鹿泉市銅冶鎮南銅冶村人
事跡簡介:大嫂李文娟,55歲,二嫂閆瑞英, 49歲,三妹張素霞,45歲。她們都有著不幸的遭遇,丈夫先後英年早逝,尚且年輕的她們又有著共同的孝心:一定讓經受了喪子之痛的公婆安度晚年!於是有了同樣的選擇:再嫁不離家,三妯娌比親姐妹還親,承擔起三兄弟未盡的責任。三個命運坎坷的女子,以賢德的品行,演繹了一段親情大愛的人間佳話。
頒獎詞:三兄弟英年早逝,三妯娌替夫盡孝。再嫁不離家,讓經受喪子之痛的公婆安度晚年,是三妯娌的共同選擇。中華孝道傳統在燕趙大地再寫新的華章。
頒獎詞:面對家庭的不幸,毅然挑起生活的重擔。沒有“80後”的嬌柔,卻有“80後”的志向。“行孝天下”夏令營,滿載著自己對人生的深切感悟,也肩負著傳承孝道的社會責任。
谷慧蘭
辭職行孝好兒媳,伊通縣誌留美名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人
事跡簡介:1991年,谷慧蘭公公患腦血栓後,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1992年婆婆又因患腦囊蟲病摔傷,下肢癱瘓,精神失常,大小便不能自理。為支持丈夫工作,讓兄嫂安心工作,谷慧蘭辭去工作,全心照顧公婆,操持家務。她舍已為家,獨自受苦,換來大家庭的和睦。
頒獎詞:為了照顧半身不遂的公公和下肢癱瘓的婆婆,毅然辭職,將理想和抱負化作無盡的孝心,給了父母,給了家庭,也給了社會。青史留名,光耀千秋。
張義波
邊讀書邊打8份工,奉養82歲的老奶奶
湖北經視談笑工作室實習記者
事跡簡介:張義波出生5個月,父親去世,9歲,母親病故。從那時起,他就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18歲,爺爺去世後,他邊讀書邊打8份工,掙錢養活年邁的奶奶。大三時,他牽頭成立了“陽光家教社”,組織同學為周邊農民工子女免費提供家教服務。
頒獎詞:雖然從小失去父母,但慈愛情懷卻更加精彩。還是一個柔弱的學生,就把愛心奉獻給社會,把孝心敬獻給奶奶。邊讀書邊打八份工掙錢奉養奶奶的孝行,書寫了大寫的孝字。
張公蘭
六十五年轉瞬間,百歲婆母福壽長
江蘇省徐州市沛縣大屯鎮大屯村人
事跡簡介:張公蘭丈夫去世後,拚命幹活,擔起養活一家老小9口人的重任。為使婆婆過得舒適,張公蘭把婆婆攬在懷裡,給老人家變換姿勢,扇涼驅蚊。飲食葷素搭配,菜做得有滋有味。每個星期她都要給婆婆擦洗身子一兩次。婆婆小便時,隨叫隨到。婆婆大便費勁,張公蘭就用手去摳。張公蘭用她的堅強和毅力,付出了所能付出的一切,這一顆侍奉婆婆的愛心整整延續了64年!
頒獎詞:一朝盡孝易,一生盡孝難。而一個普普通通的女人,卻有著天空般開闊、大海般浩瀚的孝心,侍奉婆婆整整延續了64個春秋。這顆晶瑩的孝心因此更加崇高、更加偉大。
張建霞
為救公爹兒媳獻肝,義無反顧動地感天
河北省行唐縣人
事跡簡介:2007年,為了挽救患有肝癌的公公,張建霞說服婆婆公公,毅然捐出自己69%的肝臟。張建霞以自己的孝行感動著家鄉,其捐肝救公爹之舉在當地廣為傳頌。
頒獎詞:大愛無疆,大孝參天。超越血緣的親情,超越常情的孝心,孝媳捐肝救公爹的壯舉讓人敬仰、令人動容。“百善孝為先”的古訓在中華新大地上又現高標。
羅桑扎西
草原之子孝悌雙馨,花甲老人愛心猶長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
寧木特鄉寧木特村牧民
事跡簡介:羅桑扎西的父親外出時不慎墜馬,造成下肢癱瘓。母親在父親殘疾後,不久患上了心臟病和肝病,使本已陷入困境的家庭雪上加霜。 17歲的長子羅桑扎西咬著牙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他悉心照料癱瘓的父親、病重的母親,把8個弟妹撫養成人。羅桑扎西因在山洪中解救一名小女孩而落下腿傷,自己也是個行動不便的殘疾人。但他始終勇敢地迎接困難,堅強地面對生活,用愛心和毅力支撐起了一個完整的家。
頒獎詞:三江源的驕子,崑崙山的雄鷹。把孝給了父母,把愛給了弟妹,把善舉給了在山洪中解救的小女孩。融孝道、悌情、慈愛於一體,讓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加璀璨。
洪戰輝
十三歲鐵肩擔孝悌,十二年寒苦見品行
河南省西華縣人
事跡簡介:洪戰輝隻身摚起一個即將破碎的家,大愛感動中國。洪戰輝從13歲起就支撐著一個父親患病、母親出走、弟弟讀書、妹妹待哺的困苦家庭;他面對不幸、貧窮與孤苦,頑強堅持12年,終於使父親病情好轉,妹妹健康成長,自己考上大學,全家人重新團聚。
頒獎詞:用13歲的質嫩肩膀,支撐起一個困苦的家庭。頑強堅持12年,伺候父親,照顧弟弟,哺育妹妹,讀書考學。天道酬勤也酬孝,生活的春天已來臨。
鐘穎
媽媽命懸一線,女兒捨身捐肝
四川省達州人
事跡簡介:2006年3月21日,她在四川華西醫院的手術室里度過20個小時,把自己55%的肝臟獻給了生命垂危的媽媽。媽媽的病情是世界罕見的重度急性暴發性肝臟衰竭,存活率為零,而活體肝臟移植手術在中國還沒有成功的先例。媽媽命懸一線,勇敢的女兒作出了人生最重要的選擇:"18年前,媽媽忍受苦難把我帶到了這個美麗的世界;18年後,女兒要讓媽媽的生命在這個美麗世界延續下去!"
頒獎詞:十八年前,母親忍受苦難把自己帶到了這個美麗的世界,十八年後,要讓母親的生命在這個美麗的世界延續下去。獻肝救母的孝心壯舉,讓嬌艷的容貌更加嫵媚動人。
賈海缺
久病床前有孝媳,情願侍奉一百年
河北省內邱縣金店鎮金店村人
事跡簡介:1986年婆婆得腦血栓手腳不靈活,1992年公公又四肢癱瘓不能動,賈海缺天天餵飯餵藥,洗臉洗腳,接屎接尿,就這樣護理著一位整癱一位半癱的兩位老人,長達二十年。
頒獎詞: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然而,二十多年的默默付出卻演奏出“久病床前有孝媳”的感人樂章。“情願侍奉一百年”的深情話語,閃耀著中華孝道的光輝。
曹桂香
辛苦一生養八老,善良美德傳四方
河南省輝縣市八里鎮楊樹莊村人
事跡簡介:曹桂香自幼至今,幾十年遭遇多次磨難,受盡艱辛,但仍以善良和寬容的胸懷銜環相報,先後侍奉贍養繼父、繼母,前夫公公、婆婆,現夫公公、婆婆和生父、繼母8位老人,令人佩服、讚頌。
頒獎詞:數十年遭遇多次磨難,倍嘗生活的艱辛。然而,銜環相報的寬廣胸懷和善良仁慈,讓繼父、繼母、前夫父母,現夫父母等八位老人盡享生活溫馨,令人欽佩、受人尊敬。
黃致豪
子救父命獻出肝,生命延續兩心聯
台灣大學機械系學生
事跡簡介:黃致豪50歲的父親因猛爆型肝炎,惡化成半昏迷的肝衰竭,他毅然捐出60%的肝臟來救父親一命。且為減輕家庭負擔,黃致豪術後甚至不願施打要價7000多元的止痛針。談到捐肝給父親,他表示沒想太多,因為全家人就是要互相幫助。
頒獎詞:一家人,一顆心,子孝父,人動容。用自己60%的肝臟給了父親生命的延續,將父子兩人真正的連成一體,同“肝”共苦,互助相依,給天下的子女上了深刻的一課。
黃薇
央視主持夕陽紅,家中孝父十一秋
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事跡簡介:黃薇十一年如一日地守在父親的病床前,父親吃飯慢,她笑著說:"爸爸,飯吃得越慢越好,也越有營養"。 為父親的康復學習中醫護理和按摩理療,給父親舒緩經絡。細心的照顧,無盡的激勵,使父親笑對病魔。用一種大孝陪伴父親堅守了他人生中最後的夕陽。
頒獎詞:觀眾眼中,一個睿智靚麗的主持人;父母眼中,一個溫柔體貼的孝順兒。整整11個春秋的守護和陪伴,讓父親在病榻上微笑著度過了人生的夕陽。
翟俊傑
大導演以孝為福,拍攝地帶母開心
八一電影製片廠國家一級導演
事跡簡介:翟俊傑說"我這樣的年紀,回到家還能喊一聲媽,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在條件許可的時候,他讓家裡人把母親送到拍攝現場,跟他一起吃住,好讓自己天天抽空陪陪母親。把盡孝和幸福聯繫在了一起,用他的行為和率真的人生態度詮釋了孝道文化的魅力!
頒獎詞:年過花甲、作品等身、成就斐然、德藝雙馨的軍旅藝術驕子,縈懷牽掛的仍然是自己的母親。“像我這樣的年紀,回到家還能喊一聲媽,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謝延信
代妻行孝三十年,只言"做人講良心"
河南焦煤集團鑫珠春公司退休職工
事跡簡介:33年前,謝延信新婚一年的妻子因患產後風去世。為了安慰失去愛女的岳父母,謝延信向老人承諾:"俺永遠不離開您,照顧您三口。"為使老人放心,謝延信把自己的姓由劉改成了謝。照顧癱瘓在床近18年的岳父、岳母和傻內弟30多年。一諾至孝三十載,謝延信的"大孝至愛"精神讓人敬佩。
頒獎詞:愛妻早逝,改姓為謝,為的就是讓岳父能安心頤養天年。一句“俺永遠不離開您”的承諾,已經堅守了30多年,而且還要繼續下去。大孝無言,大愛無邊。時光流逝,亘古流傳。
譚敏兒
放棄事業為盡孝,彰顯大德啟世人
香港觀塘區居民
事跡簡介:二零零零年,譚媽媽遇上交通意外,左手臂骨及左腳腿骨折斷,入院接受治療,並因而得知患上高血壓、糖尿病及老年痴呆症。母親住院期間,敏兒每天往返醫院照顧她,期間做兼職維持生計。社工通知敏兒可以安排母親入住資助安老宿位,經反覆思量後,她決定讓母親在家安老。每個星期日,她會帶上母親上教會,擴闊母親的社交圈子,讓她保持心境愉快。
頒獎詞:當生命的天平上,擺放了孝心。盡孝便是唯一的選擇,即使放棄了事業和理想,也無怨無悔。因為懂得,孝彰顯的是偉大的人性和那個大寫的“人”。

《聊齋志異》篇目

原文

青州東香山之前[1],有周順亭者,事母至孝。母股生巨疽[2],痛不可 忍,晝夜嚬呻[3]。周撫肌進藥,至忘寢食。數月不痊,周憂煎無以為計。夢 父告曰:“母疾賴汝孝。然此瘡非人膏塗之不能愈,徒勞焦惻也。”醒而異 之。乃起,以利刀割脅肉:肉脫落,覺不甚苦。急以布纏腰際,血亦不注。 於是烹肉持膏,敷母患處,痛截然頓止。母喜問:“何藥而靈效如此?”周 詭對之。母瘡尋愈。周每掩護割處,即妻子亦不知也。既痊,有巨痕如掌。 妻詰之,始得其情。
孝子(漢語辭彙)
異史氏曰:“刲股為傷生之事[4],君子不貴。然愚夫婦何知傷生之為不 孝哉[5]?亦行其心之所不自己者而已[6]。有斯人而知孝子之真,猶在天壤[7]。司鳳教者[8],重務良多,無暇彰表,則闡幽明微[9],賴茲芻蕘[10]。” 據《聊齋志異》手稿本

注釋

[1]青州:府名,治所在今山東省益都縣。香山:嘉靖《青州府志》卷六:“城東四十五里為香山,《齊乘》所謂 山是也。”
[2]疽,癰疽,惡瘡名。
[3]嚬呻:皺眉呻吟。嚬,通“顰”,皺眉。
[4]刲(kuī盔)股:割股,指割股療親。
[5]傷生之為不孝:《孝經》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隨便傷害:否 則即為不孝。
[6]不自己:不能自我克制。
[7]天壤:猶言天地之間。
[8]司風教者:主管風俗教化的人,指掌權官吏。
[9]闡幽明微:即闡明幽微。幽微:指含義深遠的道理。[10]賴茲芻蕘:意謂依賴此篇淺陋之文。芻蕘,作者自謙之詞,謂文章 淺陋。

譯文

青州東香山前的村子裡,右個叫周順亭的人,侍奉母親最孝順。母親大腿上生了個很大的毒瘡,疼痛得難以忍受,白天黑夜都皺著眉頭呻吟。周生為母親擦洗換藥,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但過了幾個月仍不見痊癒,周生憂心如煎毫無辦法。
有天夜裡,周生夢見父親對他說:“你母親的病全靠你的孝順。然而這種瘡口不用人膏塗抹是不能治癒的,焦急悲痛也是徒勞。”周生醒來感到很奇怪。於是起床,用很鋒利的刀子割自已腰側的肉;肉割下來了,覺得不太痛苦。急忙用布纏住腰際,血也不往外流。於是把肉烹製成膏,拿去敷在母親瘡口上,疼痛立時就止住了。母親大喜,問:“什麼藥這樣靈驗?”周生沒對母親說實話。母親的瘡口很快痊癒了。周生時時掩蓋著自己刀割的傷口,就連妻子和孩子也不知道。他的傷口癒合以後,留有巴掌大的一塊疤痕。妻子再三追問他,才得知真情。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又名柳泉居士,聊齋先生,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深為施閏章、王士禛所重。屢應省試,皆落第,年七十一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作幕於寶應,居鄉以塾師終老。家境貧困,接觸底層人民生活。能詩文,善作俚曲。曾以數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並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於農業、醫藥等通俗讀物多種。還有文集13卷400多篇,詩集8卷900多篇,詞1卷100多闋,以及俚曲14種、戲3部、雜著5種。
蒲松齡蒲松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