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詩(東漢人物)

姜詩(東漢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姜詩夫妻。孝奉甘旨。舍側湧泉。日躍雙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姜詩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中國
姜詩出婦,原文,白話解釋,簡介,結為夫婦,個人性格,現今孝泉古鎮,歷史記載,

姜詩出婦

姜詩夫妻。孝奉甘旨。舍側湧泉。日躍雙鯉。

原文

廣漢姜詩妻者,同郡龐盛之女也。詩事母至孝,妻奉順尤篤。母好飲江水,水去舍六七里,妻常溯流而汲。後值風,不時得還,母渴。詩責而遣之。妻乃寄止鄰舍。晝夜紡績,市珍羞,使鄰母以意自遺其姑。如是者久之,姑怪問鄰母,鄰母具對。姑感慚呼還。恩養愈謹。其子後因遠汲溺死,妻恐姑哀傷,不敢言,而托以行學不在。姑嗜魚鱠,又不能獨食,夫婦常力作供鱠,呼鄰母共之。舍側忽有湧泉,味如江水,每旦輒出雙鯉魚,常以供二母之膳。赤眉散賊經詩里,弛兵而過,曰:“驚大孝必觸鬼神。”時歲荒,賊乃遺詩米肉,受而埋之,比落蒙其安全。
姜詩孝親 湧泉躍鯉姜詩孝親 湧泉躍鯉

白話解釋

廣漢旁盛的女兒是姜詩的妻子。很孝順他的婆婆,是個能盡婦道的。姜詩的母親喜歡喝大江里的水。可是那江水離他的家裡有六七里路,龐氏不怕勞苦,每每順流而下去用水桶打那江水。挑回家裡。供給他婆婆喝。有一回。碰著了大風。回來得遲了些。母親渴了。姜詩就責著妻子。把他趕出了。龐氏就住在鄰舍那兒。用了紡織得來的錢。買了好的飯菜來。叫鄰舍的媽媽送去給他婆婆吃。過了好久。他婆婆感到慚愧,就叫媳婦回家了。後來姜詩房屋的旁邊。忽然湧出了泉水。水的滋味。竟和江水一樣。並且泉里每天有兩條鯉魚跳出來。他們便可拿來做魚膾。供給母親做下飯吃。

簡介

東漢時期,在廣漢雒縣汛鄉,就是今天四川省德陽市孝泉古鎮,那裡住著一戶人家,戶主名叫姜詩。在他還小的時候,父親便去逝了,只與母親相依為命。平日裡,姜詩格外孝順,盡心侍奉,從未讓母親憂心生過氣,鄰里鄉親看在眼裡,都對他豎起大拇指,嘖嘖稱讚不已。於是,姜詩侍母的孝名就在鄉里傳開了。
雒縣有位名士叫龐盛,有一個聰明賢惠的女兒,從小教以詩書禮儀,織布裁衣,對父母也是百般孝順。轉眼也到了該出嫁的年齡,儘管上門提親的人是絡繹不絕,卻都被一一拒之門外。不為別的,只因女兒留下一句話:「爹爹,《孝經》有云: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您得為女兒找個孝順父母的好夫君啊。」
一天,龐盛聽聞了姜詩的孝名,於是便派人去打聽姜詩的為人,發現姜詩名不虛傳,且為人正直。終於捋著鬍鬚,長長地舒了口氣,放下了心中的石頭。

結為夫婦

幾經周折,姜詩和龐女結為夫婦。夫妻倆恩愛相處,過起了男耕女織的生活。過後一年,又生了一個胖小子,雖然生活苦了點,卻過得是有滋有味。夫妻倆都對母親孝順備至,龐氏尤其精心照顧,給婆婆打洗腳水,捶背揉肩,自己也樂在其中。
轉眼幾年過去了,兒子漸漸長大,薑母卻日漸衰老,不曾想又犯了眼疾。因為生活的不便,薑母脾氣暴戾起來,對媳婦就有了不滿之心,加上鄰里有人嫉妒,趁龐氏不在家的時候搬弄是非,薑母越發對龐氏沒有好聲色。姜詩夫婦誠惶誠恐,侍奉母親更加小心在意,生怕惹得母親生氣。有一天晚上,薑母夢到離家六七里的江水可以醫治自己的眼疾,便對兒子媳婦說起這件事。姜詩信以為真,叮囑妻子去江中取水,不能有絲毫怠慢。龐氏自然理解丈夫的這片孝心,從此,每天都步行六七里去江中取水回來給婆婆飲用,希望真能治好婆婆的病。
秋冬季節,天氣乾燥,這天薑母口渴,思飲江水。龐氏一大早便去江中取水,而天公偏不作美,颳起了大風,風卷秋葉漫天飛舞,窗外呼呼作響,如虎吼猿啼。龐氏遲遲未歸,薑母在家口渴難耐,內心煩悶,坐臥不安,一時怒起,便對姜詩哭訴:「兒啊,你看看你這個媳婦,也不體恤你老娘,看我口渴命將休矣,也慢慢吞吞地不回來,做這等忤逆不孝事的媳婦,你娶來做甚啊!今天你非得給我休了她!」姜詩見母發怒,心裡極其難受只得好言勸慰。就在此時龐氏正好取水回來,薑母見之便鬧將起來,非要兒子將媳婦休去才肯罷休。姜詩心裡雖然不捨,卻不敢違了母親心意,無奈之下將妻子逐出了家門。

個人性格

龐氏性格一向溫順,然而因風延誤,遭此大變,心裡自是異常委屈。隻身離開家門,在街頭孤獨徘徊,點點滴滴幸福的往事又浮上心頭,丈夫平日裡的體貼與關愛,兒子的調皮又可愛,溫情像閃電一樣擊中她的身心。然而幸福美滿的家庭剎那間化為烏有,卻如何割捨得了呢!自小的教養,多年來她已經習慣於「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於是她又將一天的經過細細思量,覺得自己也有沒做好的地方,才致使婆婆口渴難耐,一向孝順的她反而生起愧疚之心。於是,她悄悄地住在了鄰居大媽家中。
龐氏借用大媽的織布機日夜紡紗織布,將布匹賣去賺得了一些錢財。然後去街市買回好吃的,讓鄰居大媽送回家中給婆婆食用,並且叮囑鄰居大媽說是大媽自己的。鄰居大媽每天都給薑母送去好吃的,日子一久,薑母便感奇怪,追問究竟,大媽終於道出了實情。得知真相後,薑母心中頗感慚愧,懊悔之心油然而生,便囑託兒子將媳婦接回家。
這一天,陽光明媚,風和日麗。龐氏打扮得整整齊齊,姜詩將其迎歸家中,婆婆喜笑顏開,孩子更是蹦蹦跳跳,煞是歡喜。鄰里鄉親看在眼裡,真是羨慕萬分。打這以後,姜詩夫婦孝順母親更加盡心,又恢復了往日的幸福安樂。因為家事繁忙,有時孩子便也替母親去江中取水。哪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兒子在一次取水的時候,江里突發大水,溺水身亡。姜詩夫婦,心如刀割,悲痛萬分。然而面對白髮老母,卻又不得不強顏歡笑,不敢提起此事,生怕老母承受不起。薑母問起孫兒,便說外出求學,暫時不能回家,龐氏外出取水如故。
日子一天天過去,薑母憂心歲月不多,常常思念吃魚,雖然家中貧寒,但姜詩夫婦更加地辛勤勞作,將所有積蓄用來買魚孝敬薑母。薑母惦念鄰居大媽,於是夫婦二人常請大媽一起過來吃魚,好讓母親開心。
一天夜裡,狂風大作,雷電交加,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龐氏起來經過院子,突然驚奇地發現地上有一個桶大的窟窿,正汩汩地往外涌著泉水,順著牆角流出了院外。在泉眼旁邊,有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龐氏喜出望外,又嘗了嘗泉水,跟六七里外的江水一個味。也許是他們的孝心感動了天地,從此,每天早上都會從泉眼裡躍出兩條肥大的鯉魚,供給姜詩夫婦做成佳肴來孝養母親。不久,薑母的眼疾也康復如初了。
當時,社會發生動亂,農民起義也頻頻發生。赤眉軍路過汛鄉,帶隊的頭領聽聞了姜詩夫婦的孝行,不禁敬畏地說道:「大家別亂來,驚動了大孝之人,必然觸怒老天爺,那就不吉利了!」於是,還將隨身攜帶的米麵糧食,悄悄放在姜詩家門口。姜詩夫婦認為這是不義之財,就將其掩埋了。這樣,在社會動亂,到處燒殺搶掠的年代裡,姜詩居住的汛鄉居然沒有受到戰亂的騷擾。
當時,社會推行「舉孝廉」的選官制度,姜詩就被推舉做了孝廉。姜詩夫婦的孝行又傳到了皇帝那裡,皇帝也深深為之感動,便頒布詔書,封姜詩做了郎中,龐氏不久後又為姜家生了個兒子,一家老少和樂地生活在一起。後來,姜詩調到江陽做縣令,將這個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人民安居樂業。
姜詩死了之後,漢明帝下詔為其立祀,彰揚這一門三孝,修建了「姜公祠」,世世代代受到當地老百姓的敬仰和祭祀。到宋代崇寧宗時,被賜為「東雙至孝廣文王」,他們的孝行教育人們要有孝敬父母,忠於家園的美好品德。

現今孝泉古鎮

在今天的四川,依然屹立著「三孝祠」,幾經興廢,保存著許多歷史古蹟,姜詩夫婦的孝行感召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子孫。姜詩盡心孝養母親,首順其心,真所謂「親所好,力為俱;親所惡,謹為去。」讓我們真正懂得「百善孝為先」的真義。而姜詩妻龐氏的孝更難能可貴!孝順自己的婆婆無怨無悔,在丈夫將自己趕出家門,滿心委屈的時候,還能念著婆婆,想著自己的家庭,依然用辛勤紡織來盡心奉養婆婆,以自己至誠的真愛感動了婆婆,維繫了家庭的和樂與幸福,這至情孝心,天地神明怎么會不被感動呢!
姜詩(東漢人物)

歷史記載

姜詩一家的故事,在《後漢書·烈女傳·姜詩妻傳》、《東觀漢記》、《華陽國志.蜀志》和《水經注》中都有記載。為傳頌孝道,東漢永建五年(公元130年),漢順帝御賜在孝子故里為姜詩立祠祭祀,由於姜詩家鄉在此,鄉因人而彰顯,北宋徽宗政和年間,此地取名姜詩鎮,到北宋英宗治平年間,為了避諱大孝子之名,本其事跡又改名孝泉鎮,後來在元時被郭居敬將“姜詩孝親,湧泉躍鯉”收入《二十四孝》一書。“孝泉”一名也因有孝子故事的經典性而沿用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