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壽昌(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北宋人物)

朱壽昌(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北宋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朱壽昌字康叔,宋揚州天長(今安徽天長)人。以父巽蔭守將作監主簿,累調州縣,通判陝州、荊南,權知岳州。州濱重湖,多水盜。壽昌籍民船,刻著名氏,使相伺察,出入必以告。盜發,驗船所向窮討之,盜為少弭,旁郡取以為法。

基本介紹

  • 本名:朱壽昌
  • 字號:康叔
  • 所處時代:北宋
  • 民族族群:漢族人
  • 出生地:現安徽省天長市秦欄鎮
  • 出生時間:1014年
  • 去世時間:1083年
  • 主要成就:“二十四孝”中的一位
  • 信仰儒家
  • 性別:男
人物生平
朱壽昌字康叔,宋揚州天長縣(今安徽省天長市)人。
富弼、韓琦為相,遣使四出寬恤民力,擇壽昌使湖南。或言邵州可置冶採金者,有詔興作。壽昌言州近蠻,金冶若大發,蠻必爭,自此邊境恐多事,且廢良田數百頃,非敦本抑末之道也。詔亟罷之。
知閬州,大姓雍子良屢殺人,挾財與勢得不死。至是,又殺人而賂其里民出就吏。獄具,壽昌覺其奸,引囚詰之曰:“吾聞子良與汝錢十萬,許納汝女為婦,且婿汝子,故汝代其命,有之乎?”囚色動,則又擿之曰:“汝且死,書券抑汝女為婢,指錢為顧直,又不婿汝子,將奈何?”囚悟,泣涕覆面,曰:“囚幾誤死。”以實對。立取子良正諸法。郡稱為神,蜀人至今傳之。
朱壽昌像朱壽昌像
知廣德軍。壽昌母劉氏,巽妾也。巽守京兆,劉氏方娠而出。壽昌生數歲始歸父家,母子不相聞五十年。行四方求之不置,飲食罕御酒肉,言輒流涕。用浮屠法灼背燒頂,刺血書佛經,力所可致,無不為者。熙寧初,與家人辭訣,棄官入秦,曰:“不見母,吾不反矣。”遂得之於同州。劉時年七十餘矣,嫁黨氏有數子,悉迎以歸。京兆錢明逸以其事聞,詔還就官,由是以孝聞天下。自王安石、蘇頌、蘇軾以下,士大夫爭為詩美之。壽昌以養母故,求通判河中府。數歲母卒,壽昌居喪幾喪明。既葬,有白烏集墓上。拊同母弟妹益篤。
又知鄂州,提舉崇禧觀,累官司農少卿,易朝議大夫,遷中散大夫,卒,年七十。壽昌勇於義,周人之急無所愛,嫁兄弟兩孤女,葬其不能葬者十餘喪,天性如此。
朱壽昌的父親朱巽是宋真宗年間的工部侍郎,壽昌庶出,其母劉氏是朱巽之妾。朱壽昌幼時,劉氏被朱巽遺棄,從此,母子分離。朱壽昌長成之後,蔭襲父親的功名,出而為官,幾十年的仕途頗為順利,先後做過陝州荊、南通荊,岳州知州,閬州知州等,然而他一直未得與生母團聚,思念之心縈縈於懷,以至於“飲食罕御酒肉,言輒流涕”,母子分離後的五十年間,他四方打聽生母下落,均杳無音訊,為此他燒香拜佛,並依照佛法,灼背燒頂,以示虔誠。宋熙寧初年,聽人傳說他母親流落陝西一帶,嫁為民妻,他又刺血書寫《金剛經》,並辭去官職,與家人遠別,千里迢迢,往陝西一帶尋母,並與家人道:“不見母,吾不返矣”,精誠所至,朱壽昌終於在同州找到了自己的生身母親,當年母子分離時,壽昌尚年幼,五十年後重逢,老母已七十有餘,壽昌也年過半百了。原來,壽昌母劉氏離開朱家以後,改嫁黨氏,又有子女數人,壽昌視之如親弟妹,全部接回家中供養,有人將朱壽昌棄官尋母之事上奏宋神宗趙頊,宋神宗得知朱壽昌事後,責令復原職,同時,名公巨卿如蘇軾、王安石等爭文詩為讚美其事。蘇軾曾有詩云:“嗟君七歲知念母,憐君壯大心愈若,不受白日升青天,愛君五十長新服,兒啼卻得償當年……感君離合我酸辛,此事今無古或聞……”。王安石詩云:彩衣東笑上歸船,萊氏歡娛在晚年,嗟我白頭生意盡,看君今日盡悽然。從此,朱壽昌棄官千里尋母之事遍傳天下,孝子之名得於遐邇。
朱壽昌半身像朱壽昌半身像
朱壽昌官至司農少卿、朝議大夫,中散大夫,年七十而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