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孝子祠

朱孝子祠

在天長市區東22.5公里秦欄鎮。為紀念宋代著名孝子朱壽昌專祠。朱壽昌,天長人。7歲時,其母劉氏被時任雍州郡守的父親休棄。他尋母50年,不得,他聞其母在陝西則棄知州之官,千里尋母,迎還,瞻養至終。朝廷下詔褒獎,天下皆知其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孝子祠
  • 人物:朱壽昌
  • 建於:宋
  • 地址:天長市區
祠堂簡介,人物典故,孝子樹,孝子歌,

祠堂簡介

王安石、蘇軾等爭為詩頌美之,後世一直將其列為“二十四孝”之一。祠始建於宋,以後屢有修葺、擴大。現前後兩進,每進各3間,兩進之間為天井。整個祠宇圍以磚牆,祠內置木雕“宋孝子朱公之位”靈牌,上有二龍盤旋,栩栩如生。靈牌左右置香爐、鐵案、蠟燭台等物。大門上方有“宋孝子朱公祠”匾額。祠堂前院內豎有“宋孝子朱公祠堂碑”。祠堂側原有同人書院、勝因寺等建築,惜已不存。

人物典故

朱壽昌,字康叔,宋天長同仁鄉秦欄人,《宋史》載有他棄官千里尋母之事。他是流傳甚廣的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一位。
朱壽昌朱壽昌
朱壽昌的父親朱巽是宋仁宗年間的工部侍郎,壽昌庶出,其母劉氏是朱巽之妾。朱壽昌幼時,劉氏被朱巽遺棄,從此,母子分離。朱壽昌長成之後,蔭襲父親的功名,出而為官,幾十年的仕途頗為順利,先後做過陝州荊、南通荊,岳州知州,閬州知州等,然而他一直未得與生母團聚,思念之心縈縈於懷,以至於“飲食罕御酒肉,言輒流涕”,母子分離後的五十年間,他四方打聽生母下落,均杳無音訊,為此他燒香拜佛,並依照佛法,灼背燒頂,以示虔誠。宋熙寧初年,聽人傳說他母親流落陝西一帶,嫁為民妻,他又刺血書寫《金剛經》,並辭去官職,與家人遠別,千里迢迢,往陝西一帶尋母,並與家人道:“不見母,吾不返矣”,精誠所致,朱壽昌終於在同州找到了自己的生身母親,當年母子分離時,壽昌尚年幼,五十年後重逢,老母已七十有餘,壽昌也年過半百了。
原來,壽昌母劉氏離開朱家以後,改嫁黨氏,又有子女數人,壽昌視之如親弟妹,全部接回家中供養,有人將朱壽昌棄官尋母之事上奏宋神宗趙頊,宋神宗得知朱壽昌事後,責令官復原職,同時,名公巨卿如蘇軾、王安石等爭文詩為讚美其事。蘇軾曾有詩云:“嗟君七歲知念母,憐君壯大心愈若,不受白日升青天,愛君五十長新服,兒啼卻得償當年……感君離合我酸辛,此事今無古或聞……”。王安石詩云:彩衣東笑上歸船,萊氏歡娛在晚年,嗟我白頭生意盡,看君今日盡悽然。從此,朱壽昌棄官千里尋母之事遍傳天下,孝子之名得於遐邇。
朱壽昌官至司農少卿、朝議大夫,中散大夫,年七十而卒。
朱昌壽棄官尋母一事,歷代廣為流傳。天長秦欄舊有朱孝子墓,明弘治年間,曾立碑於墓側,嘉靖年間,建孝子祠。

孝子樹

在秦欄鎮向東一公里處,有一棵千年古柏,據傳是宋代全國二十四孝之首朱壽昌在其母親的墳旁親手所植,人稱孝子樹。

孝子歌

作者:方煥明
(一)
天長秦欄孝子鄉,
孝子姓朱名壽昌。
幼年因故母被逐,
稚嫩心扉受殘傷。
生母恩情牢牢記,
懸樑刺股讀文章。
一超金榜題名後,
千里作官為尋娘。
大河上下無蹤跡,
江北江南訊渺茫。
灼背燒項求佛佑,
刺身出血書金剛。
(二)
為官四海覓未休,
斗轉星移多少秋。
秋去冬來飄雪花,
雪霜不覺兩鬢華。
白髮兒尋白髮媽,
心如黃檗淚如麻。
天年有限不待我,
毅然辭官走天涯。
聞言流落在陝西,
夜渡黃河月西斜。
村村戶戶細訪查,
母在同州党姓家。
鐵樹開花天開眼,
萱堂孝子得團圓。
細讀《秦欄尋孝》篇,
感人肺腑是箴言。
長歌一曲唱孝子,
奉勸世俗學前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