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哲毅皇后(孝哲皇后)

孝哲毅皇后

孝哲皇后一般指本詞條

孝哲毅皇后(1854年7月25日-1875年3月27日),阿魯特氏,清穆宗同治帝皇后,蒙古正藍旗人(後因封后而抬旗入滿洲鑲黃旗),大學士賽尚阿的孫女,顧命八大臣鄭親王端華外孫女,顧命八大臣肅順是端華的弟弟,也就是阿魯特氏的叔外祖父,三等承恩公戶部尚書崇綺之女,孝貞顯皇后慈安太后)姑表外甥女,恭肅皇貴妃侄女。清代唯一一位阿魯特氏皇后,最後一位蒙古族皇后。

鹹豐四年七月初一日生,於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選秀女時指立為皇后。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日,以惇親王奕誴為正使,貝勒奕劻為副使,冊立為皇后。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子刻,入宮合卺。同治十三年(1874年)穆宗賓天後,同年十二月德宗光緒帝即位,奉兩宮皇太后命,尊為嘉順皇后。光緒元年二月二十日寅時崩於儲秀宮,年二十二歲。光緒元年五月,上尊謚曰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憲天彰聖毅皇后。同年九月暫安梓宮隆福寺,十一月升祔奉先殿。光緒五年三月二十六日奉安惠陵,閏三月升祔太廟。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宣統帝入嗣穆宗,於宣統元年(1909年)四月加上尊謚恭端,全謚曰: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恭端憲天彰聖毅皇后。

基本介紹

  • 本名阿魯特氏
  • 別稱孝哲毅皇后嘉順皇后
  • 字號: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恭端憲天彰聖毅皇后
  • 所處時代:晚清時期
  • 民族族群蒙古族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時間:鹹豐四年(1854年)七月初一日辰時
  • 去世時間:光緒元年(1875年)二月二十日寅刻
  • 主要成就: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皇后
  • 寢宮儲秀宮
入宮背景,家族背景,家庭情況,選秀經歷,宮內生活,去世過程,死因分析,穆宗立嗣,死後風波,家族後事,陵寢概況,興建,入葬,被盜,人物評價,史籍記載,家族成員,長輩,丈夫,藝術形象,

入宮背景

穆宗朝的宮廷主要是圍繞著兩宮太后,即“東太后慈安太后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和“西太后慈禧太后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所展開的。在穆宗的選後問題上,也可以看出兩宮太后的暗自角力。孝哲毅皇后外祖母鄭親王端華嫡福晉鈕祜祿氏孝貞顯皇后慈安太后)的親姑姑,所以孝哲毅皇后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因此,最終選出的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慈安太后所支持的。但是隨著穆宗的早逝,孝哲毅皇后也隨之去世,終究還是又“洗牌”了一次。
孝貞顯皇后(慈安太后)鈕祜祿氏便服像孝貞顯皇后(慈安太后)鈕祜祿氏便服像

家族背景

孝哲毅皇后出身正藍旗蒙古阿魯特氏。這支阿魯特氏在正藍旗蒙古旗分內原本地位不高,其入旗始祖名伯爾特依,從伯爾特依往下五代均為白身,到了這個家族的第七代,有一位名叫景輝的在嘉慶七年考中翻譯舉人,做到四品道員,躋身官宦人家之列。景輝有兩個兒子,都考上了翻譯舉人,還分別是嘉慶二十一年和道光五年的翻譯解元,這兩代舉人就給家族定下來所謂科舉世家的基礎。尤其是,兄弟里的哥哥名叫賽尚阿,讓阿魯特氏家族走向了第一個短暫的高峰。
阿魯特·賽尚阿在嘉慶二十一年由翻譯解元挑筆帖式入仕,道光年間歷任侍郎尚書,入軍機處。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受到重視,任協辦大學士,是當時的清朝中央重臣,十分得勢。但是好景不長。鹹豐元年賽尚阿升任文華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受命鎮壓太平軍,卻在鹹豐二年失敗而歸。鹹豐帝大怒,將賽尚阿革職抄家,本人發往軍台效力,三子均虢職。
鹹豐十年,清廷將賽尚阿釋放回京,任其為副都統,但是不久就因為賽尚阿老病而免職。不過此時六十七歲的賽尚阿身體還算不錯,歸家之後頤養天年,後來在光緒元年以八十二歲的高齡故去。
賽尚阿生有數個子女,其中第一子崇緒任雲麾使,第二子崇熙後來任伊犁領隊大臣而死於國難,第三子即是崇綺。崇綺生於道光九年,在道光二十九年時考中舉人入仕,本來已經做到了六品主事,卻因為其父賽尚阿在鹹豐二年的罪而被虢職,官途履歷只能從頭再來。這段時間內,崇綺一邊閉門讀書,一邊慢慢再當差,等到同治三年他參加會試的時候,已經是工部額外主事的官職了。結果崇綺在這一年意外的中了狀元,破了滿漢同科時“滿不點元”的舊例,成了二百年來清代唯一一位旗人狀元。

家庭情況

孝哲毅皇后即是崇綺之女,當時崇綺一家住在安定門板廠胡同。根據檔案記載,崇綺先後共有三位嫡妻,第一位是鄭親王端華的女兒,也是孝哲毅皇后的生母。第二位是理王府城守尉載耀的女兒,她是侍郎奕灝的孫女。第三位則是瓜爾佳氏,是晚清名臣榮祿堂姐。這三位妻子共為崇綺生了一子五女,獨子叫葆初,後來承襲了公爵,孝哲毅皇后是第三女。孝哲毅皇后同父異母、最小的五妹後來也參加了選秀,被指婚給了仁宗的孫子,惠敬郡王奕詳為繼妻。另外,孝哲毅皇后還有一位堂妹,參加選秀時被指婚給了惇王府的貝勒載濂,載濂就是毓嵒的祖父。
孝哲毅皇后父親阿魯特·崇綺像孝哲毅皇后父親阿魯特·崇綺像
大體說來,從崇綺以下,阿魯特氏一門聯姻的對象除了宮廷、王府之外,主要就是科舉世家,這也凸顯了其家以科舉立身的風格。

選秀經歷

根據清人筆記的說法,孝哲毅皇后的後位似乎是“早定”的,其中有兩個原因:
其一,其父是“狀元公”。根據民間的說法,狀元公的女兒入宮當娘娘,是一種特別推崇的“理想組合”,這也在清人筆記中有反應,當時北京有一些人猜測狀元公崇綺的女兒參加選秀會被選為皇后。
其二,孝哲毅皇后的生母是鄭親王端華的第二女。鄭親王端華清文宗鹹豐帝留下的“贊襄政務王大臣”,即所謂“顧命八大臣”之一,在辛酉政變中被賜死,這種“罪人之女所生”本來算不得是優勢,但是鄭親王端華的嫡福晉鈕祜祿氏,卻是孝貞顯皇后慈安太后)的親姑姑,孝哲毅皇后也就是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
按照通說,在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這一天的選秀中,慈安太后是支持自己的這位姑表外甥女的,而慈禧太后或許是因為憎惡鄭親王一門的關係,所以支持的是名門富察氏之女,與慈安太后針鋒相對。具體的選秀過程,目前沒有公開相關檔案,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最終穆宗選擇了阿魯特氏,也就是孝哲毅皇后,同時還選了一妃二嬪一貴人,構成了穆宗後宮的“五人組”。

宮內生活

孝哲毅皇后在同治十一年九月入宮,剛度過了兩年,穆宗就在同治十三年年底突發天花,十二月初五日便賓天。之後未滿百日,孝哲毅皇后便隨之而去。
根據一般的說法,認為孝哲毅皇后在宮廷的生活並不快樂,並且和慈禧太后關係極差。如果選秀時兩位太后的矛盾是事實的話,那么孝哲毅皇后入宮後的生活應該是夾在兩宮太后之間,可想而知的,其壓力應該是非常的大。
孝欽顯皇后(慈禧太后)像孝欽顯皇后(慈禧太后)像
雖然沒有相關檔案證明慈禧太后和孝哲毅皇后的矛盾,但是幾乎所有可查的旗人世家後裔的口述中都提到了這一點。有的野史提到,慈禧太后和孝哲毅皇后的矛盾十分嚴重,以至於孝哲毅皇后說出“自己是大清門內抬進來的”話。而在惇王府後裔的口述中提到,“大清門內抬進來”這話是惇親王奕誴跟慈禧太后說的。這位惇親王奕誴性格直率,很不受慈禧太后喜歡。據說一次慈禧太后跟奕誴埋怨兒媳婦不聽管教,想要廢掉這個兒媳婦,而奕誴就直白的說,“想要廢從大清門抬進來的,必須也要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才行”。
總之,無論如何,她們兩位的關係大概是不好的。孝哲毅皇后出身科舉世家,而且門風剛烈,應該不是民間所謂“低眉順眼”之輩,再參考慈禧太后之性格,恐怕二人應該有相當的矛盾。

去世過程

穆宗賓天的七十四天之後孝哲毅皇后便去世,帝後接連去世,當時認為是十分不吉利的事情。對於孝哲毅皇后的死,一般有兩種推論,一種認為是被慈禧太后逼死的,另一種認為是純粹的自殺事件。
孝哲毅皇后和慈禧太后不和應是事實,但是慈禧太后不至於會逼迫孝哲毅皇后致死,而孝哲毅皇后當時處境的確尷尬,有可能是自殺的。
首先開列《清實錄·德宗實錄》的記載,兩宮太后光緒帝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的互動:
正月二十日,光緒在太和殿即位後,前往兩宮太后處行禮,之後“至儲秀宮嘉順皇后前行禮”。
二月十八日,“上侍慈安端裕康慶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頤皇太后幸儲秀宮,視嘉順皇后疾。”
二月十九日,“上侍慈安端俗康慶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頤皇太后幸儲秀宮,視嘉順皇后疾。申刻,復侍慈禧端佑康頤皇太后視嘉順皇后疾。”
二月二十日,“寅時,嘉順皇后崩於儲秀宮。”

死因分析

儲秀宮儲秀宮
其一。有人認為,最後一次看病是慈禧太后去的,就在這次“下了毒手”。而根據《清實錄·德宗實錄》,嘉順皇后在十八日病情已經比較沉重了,故而需要光緒帝和兩宮太后都去視疾的地步。十九日申時雖然慈安太后未去,是德宗和慈禧太后一起去的,這種重要的活動都記錄到了實錄當中,“下毒手”的說法過於想當然。
其二。認為慈禧太后逼迫孝哲毅皇后致死,忽視了當時尚有慈安太后在世的事實。若慈禧太后逼迫孝哲毅皇后自戕,那么慈安太后不會對此置若罔聞。而且有慈安太后在,慈禧太后不會做出太出格的事情。
其三。德宗光緒帝當時已經入宮,並且尊孝哲毅皇后嘉順皇后,名分已定,無可更改。故而孝哲毅皇后對慈禧太后的垂簾聽政沒有任何影響,慈禧太后沒有必要去逼死她。
其四。有野史說,在穆宗賓天時,孝哲毅皇后身懷龍種,所以慈禧太后迫不及待的要逼死她。以目前的清朝醫案記錄而言,沒有發現孝哲毅皇后有孕的記載,而且清代後宮制度規定,一旦查出後宮有孕,便要有一系列相應的重點保護措施,不會毫無記載。
其五。以儒家傳統宗法思維的角度而言,孝哲毅皇后一定希望為穆宗立嗣,而不是讓德宗入宮。而因為當時皇族近派宗支的情況,無可奈何讓德宗入宮,孝哲毅皇后成為了寡嫂,不但失去政治立足點,又沒有後嗣,對未來可能產生悲觀情緒。
其六。研究歷史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大環境。明清時期推崇“節婦”,而阿魯特氏一門以科舉知名,飽讀經典,對於“婦節”更為推崇。阿魯特氏家中也原有節婦的傳統,孝哲毅皇后的姑祖母、姑母里都出過節婦,再參考崇綺一門後來庚子殉難的情形,可以認為有殉死的剛烈門風影響。
翁同龢日記》中也提到,“嘉順皇后臥疾已久,今益劇矣”,可知孝哲毅皇后的去世是一個階段性的結果。清代官方則稱“痛經大行皇帝龍馭上賓,毀傷過甚,遂抱沉疴。”

穆宗立嗣

很多文章都批評慈禧太后過於狠心,為了自己能夠垂簾聽政,而不給自己的兒子穆宗立嗣,進而逼迫孝哲毅皇后致死云云。實際上,這是不了解清室宗法的緣故,而考察當時清室宗族的情況,給穆宗立嗣幾乎是不可能的。
大體說來,清代愛新覺羅一姓雖然人口不少,卻有遠近之分。最遠者為“紅帶子覺羅”,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堂房、再堂房兄弟後裔。次遠者為遠支宗室,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清世祖順治帝的後裔。接下來才是近支宗室。而在近支宗室中,依然有遠近之分,在穆宗賓天的時候,清聖祖康熙帝、清世宗雍正帝清高宗乾隆帝的後裔被列為“遠派”,只有清仁宗嘉慶帝、清宣宗道光帝的後裔才被列為“近派”。
清穆宗 愛新覺羅·載淳清穆宗 愛新覺羅·載淳
換句話說,當穆宗賓天后,清文宗鹹豐帝一脈絕嗣,按照清代皇族的宗法,要從清宣宗道光帝、清仁宗嘉慶帝兩系裡選出適合的人來繼承大統,而不能跨過近派宗支找來一個溥字輩遠支給清穆宗同治帝立嗣,必須“由近及遠”。
在穆宗的時候,近派宗支實際上就是兩系八支。即清仁宗嘉慶帝系三支:惇王、瑞王、惠王,宣宗道光帝系五支:隱王、恭王、醇王、鐘王、孚王。其中惇王、瑞王曾經絕嗣,被清宣宗後裔承繼。所以除了惠王一支之外,其餘近派宗支實際上都是清宣宗的血脈。
而問題在於,清仁宗、清宣宗的後裔里,除了隱王一支是門長之外,清文宗實際上是次長的身份,故而清穆宗本身也是仁、宣後裔里年紀較長的,所以在穆宗賓天的1875年,近派宗支的兩系八支里,溥字輩里只有一位在世,就是隱王支貝子載治的第四子溥倫。溥倫生於1874年末,穆宗賓天時只有三個月大,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三個月大的嬰兒是很容易夭折的,故而很難將溥倫立為後嗣,只能挑選近派宗支內載字輩的人來繼承大統。
當時清廷不給穆宗立嗣,是因為依照清室的家法和當時的情況,根本沒有給穆宗立嗣的條件,只能立載字輩的皇帝。

死後風波

孝哲毅皇后去世之後,兩宮太后評價其“孝敬性成,溫恭夙著。”“淑慎柔嘉,壼儀足式,侍奉兩宮,孝敬無違。”按照慣例給予諡號為孝哲毅皇后
光緒二年五月,御史潘敦儼上了一道奏摺,其中說到現在國內氣候乾旱,是因為皇后的諡號有問題,請求更改皇后的時候,並且提到,“後崩在穆宗升遐百日內,道路傳聞,或稱傷悲致疾,或雲絕粒霣生,奇節不彰,何以慰在天之靈?何以副兆民之望?”
按照潘敦儼的想法,孝哲毅皇后是自戕而死,是節婦的表率,需要跟平民一樣大大的旌表一番,才能公平,才能“風調雨順”。兩宮太后看了之後,表示“深堪詫異”,下懿旨道:“本朝恭上列後諡號。均系恪遵成憲。敬謹舉行。孝哲毅皇后已加諡號。豈可輕議更張。該御史逞其臆見。率行奏請。已屬糊塗。並敢以傳聞無據之詞。登諸奏牘。尤屬謬妄。潘敦儼著交部嚴加議處。”換而言之,宮廷之事,不是御史憑藉坊間傳言能夠討論的,結果潘敦儼被革職。

家族後事

孝哲毅皇后賓天之後,父親崇綺的官途則是穩步上升。先是由副都統轉任吏部侍郎,又出任熱河都統盛京將軍,光緒九年回京任尚書,後來因病暫退。
1898年“戊戌政變”以後,慈禧太后立端郡王之子溥儁為“大阿哥”,並以崇綺和徐桐為師父。一般認為,立溥儁為大阿哥讓崇綺十分滿意,因為溥儁是以“承繼穆宗”為名義入嗣的,這樣一來穆宗以及孝哲毅皇后在宗法上便有了後嗣,並且還讓崇綺任師父,更證明了這種承繼關係。同時,崇綺的獨子葆初也走上仕途,作為承恩公任散秩大臣
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中,崇綺在政策上選擇了支持義和團,導致被八國聯軍記恨。“庚子事變”時,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等一干人等西行,留崇綺和榮祿為留京辦事大臣。崇綺和榮祿為了保護鑾駕,偽裝鑾駕前往保定以為障眼法。結果在北京城裡,因為八國聯軍入京,專門尋找支持義和團的大臣之家殺戮,崇綺的繼妻瓜爾佳氏,也就是榮祿的堂姐,“先於京師陷時,預掘深坑,率子散秩大臣葆初及孫員外郎廉定,筆帖式廉容、廉密,監生廉宏,分別男女入坑生瘞,闔門死難。”根據記錄,崇綺一家“闔門死難”一共有十三口人,即崇綺之妻瓜爾佳氏、葆初、葆初之妻宗室氏、葆初第一子廉定、廉定之妻巴禹特氏、葆初第二子廉容、葆初第三子廉密、葆初第四子廉宏、葆初第一女萱格、葆初第二女謙格,以及當時回京寄居在其家的葆初堂弟受恆、受恆之妻李氏、以及受恆之女成格。崇綺得到此信後,既悲痛於闔家殉難的現實,又考慮到自己支持義和團之後也難免一死,故而在保定蓮池書院自縊。由此也可見崇綺一門門風之剛烈。

陵寢概況

興建

孝哲毅皇后死後,因同治帝惠陵剛剛擇吉營建,所以她和同治帝梓宮暫安於清東陵的隆福寺。光緒元年(1875年)九月十八日,光緒帝奉慈禧皇太后親自護送梓宮到東陵隆福寺,在那裡停放了三年半。
按照封建社會的國家定製,新皇帝即位後,就應該卜擇萬年吉地,營建陵寢。可是同治皇帝在位13年,生前孝哲毅皇后與同治皇帝合葬的惠陵始終未提及陵寢之事。同治帝駕崩時年僅19歲,急待入葬,兩宮太后不得不派大臣在東陵西陵為同治帝選擇陵址。相度大臣帶著風水官在兩個多月里踏遍了東陵、西陵的山山水水,經過反覆比較、篩選,最後認為東陵的雙山峪和西陵的九龍峪風水最好。東陵的雙山峪龍氣舒展,堂局寬平,羅城周密,屏障全備。“後有大山以為靠,前有金星山以為照。金星山之兩旁更有萬福山朝於左,象山立於右”,“是真上吉之地”。
清穆宗·惠陵清穆宗·惠陵
光緒元年(1875年)二月二十三日,慈禧召見了相度大臣。慈禧詳細詢問了相度陵址的情況,由恭親王奕訢做了回奏。最後集中在是用東陵的雙山峪,還是用西陵的九龍峪這個焦點上。慈禧徵詢相度大臣們的意見,奕訢回奏說:“以理,則九龍峪固佳;以情,則臣惠陵前景下不敢言。”明顯流露出應選用雙山峪的意向。奕訢所說的“理”,是指乾隆帝規定的“昭穆相建”制度。按照這個制度,鹹豐帝已葬在東陵,同治帝就應葬在西陵。奕訢所說的“情”是指父子之情、母子之情。鹹豐帝的定陵和慈禧的菩陀峪定東陵都建在了東陵,如果顧此之情,使嬌兒長倚膝下,同治帝就應葬在東陵。奕訢非常圓滑,善於詞令。他明明傾向於選用雙山峪,卻說“臣不敢言”,意在讓慈禧自己作決定,自己免擔破壞“昭穆相建”制度的罪名。慈禧是何等精明之人,立時就明白了奕訢的心思,當即決定將東陵的雙山峪定為惠陵陵址。任命醇親王奕訢、左都御史魁齡、戶部侍郎榮祿、署理工部侍郎翁同龢為承修大臣,於光緒元年(1875)三月十二日午時破土,八月初三日午時興工,經過三年緊張施工,到光緒四年(1878)九月,惠陵、惠妃園寢及禮部八旗內務府衙署、營房等工一律告竣。惠陵規制雖然遜於以往清帝陵,但其木料均為堅硬名貴的梴楠木,因此惠陵素有“銅梁鐵柱”之稱。

入葬

欽天監擇吉,定於光緒五年(1879年)三月二十六日同治帝孝哲毅皇后入葬惠陵地宮。三月二十一日,光緒帝奉兩宮皇太后由京啟鑾,去清東陵參加同治帝、後的奉安大典。二十三日到達東陵的隆福寺,並住在了那裡。二十四日辰刻,同治帝梓宮和孝哲毅皇后的梓宮從隆福寺暫安處奉移惠陵。光緒帝跪送後,由間道至惠陵,敬視方城、明樓、地宮後,於申刻跪迎同治帝、孝哲毅皇后梓宮到惠陵,兩具梓宮均停放在隆恩殿內。三月二十五日,光緒帝在同治帝、後的梓宮前行遷奠禮後,奉移兩梓宮於方城前蘆殿內,安奉在龍車上。二十六日卯刻,孝哲毅皇后梓宮隨同治帝的梓宮葬入地宮。同治帝的梓宮安奉在棺床正中,孝哲毅皇后梓宮安奉在同治帝左(東)旁,均棺頭朝北,棺尾朝南。同治帝、孝哲毅皇后謚冊謚寶於梓宮入葬前安放在地宮左右冊寶石座上。眾大臣退出地宮後,敦宜皇貴妃(即慧妃富察氏)等進地宮敬視同治帝孝哲毅皇后梓宮。隨敦宜皇貴妃進入地宮的有瑜妃赫舍里氏、珣妃、瑨嬪西林覺羅氏。她們與同治帝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作最後的訣別。同治帝的這4位遺孀,當同治帝駕崩時,年齡最大的瑜妃19歲,年齡最小的皇貴妃富察氏(慧妃)才16歲,剛剛進入花季妙齡就開始了數十年的漫長的寡居生活。敦宜皇貴妃等退出地宮後,在石祭台前奠拜如儀,掩閉地宮石門,大葬禮成。

被盜

1928年7月,軍閥孫殿英盜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地宮和慈禧陵地宮。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後,清東陵地區的一些土匪、不法分子趁時局動盪、政權交替的混亂之機,製造了東陵的第二次大盜案。這次被盜的陵寢有康熙帝的景陵鹹豐帝定陵同治帝惠陵慈安陵(普祥峪定東陵)。被盜陵寢之多,損失之慘,比上次更為嚴重。
據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四月二十二日《世界日報》略載:“三十四年十二月清三陵被盜,一、同治惠陵,棺兩口。一同治,一陪妃,屍體俱面目如生。金棺前供桌上同治翠印一、金表一。棺內外珠寶、玉翠、金屬等品,用麻袋裝出,再用香爐量分,金子約二十餘斤。”
又據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五月二十九日《華北日報》略載:“惠陵盜犯供詞略稱:三十四年十一月間,奉司令命,徵集民夫挖掘惠陵,用炸藥把石門炸開,第一層有四個架子,分列兩旁。一邊是皇帝翠印一顆、皇后翠印一顆,一邊是書籍及印刷板之類。第二、三層沒有東西。第四層有棺兩個,用斧錘等將棺劈開,由皇棺內取出半斤重金墨匣一方、重四兩金八卦一個、美國贈品四邊鑲白珠可走半年之金表一個、朝珠白緙各兩串、二十四顆的白珠子兩串、翠扳指一個、金火盆一個、翠菸袋一支。在後棺內取出鳳冠一頂,白玉鐲、金鐲各一對,翡翠、珍珠、瑪瑙及木質朝珠各一串,重三兩金九連環一件,鳳凰簪子一件,瑪瑙扳指、金鑲白珠戒指、翠牌各一個,長翠簪一件,其他零星物品無法統計。”
惠陵被盜後,由於清東陵當時處於無人管理狀態,盜口一直到1952年清東陵成立文物保管所時才堵砌上。

人物評價

孝哲毅皇后幼時即淑靜端慧,崇公每自課之,讀書十行俱下。容德甚茂,一時滿洲、蒙古各族,皆知選婚時必正位中宮”。她受父親的影響,字也寫得很漂亮,尤其是能用左手寫大字,備受時人稱讚。
清宮詞》里有一首讚美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的詩:
“蕙質蘭心秀並如,花鈿回憶定情初。珣瑜顏色能傾國,負卻宮中左手書。”
珣、瑜指珣妃阿魯特氏和瑜妃赫舍里氏。意思是珣、瑜二妃雖有傾國傾城之美貌,但在文才上卻遜於善長左手寫字的中宮皇后。孝哲皇后喜好文學,對著名的唐詩能“背誦如流”。平時她“氣度端凝,不苟言笑”,“曾無褻容狎語”,頗有母儀之風。

史籍記載

同治帝冊封阿魯特氏為皇后
冊文曰:朕惟運協兩儀。乾健必資夫坤順。光昭四表。日升更頌夫月恆。觀天道之周行。實邦家之肇慶。爰諏吉日。用制宏章。咨爾阿魯特氏。乃翰林院侍講崇綺之女也。秀衍桂林。瑞徵椒殿。淑身維則。慎德有常。著端范於閨闈。早嫻女訓。肅莊容於宮壼。允式母儀。茲仰承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懿旨。以冊寶立爾為皇后。爾其勒儉居先。雍和逮下。徽音丕嗣。內治克襄。夏凊冬溫。親兩宮之色笑。陳籩薦豆。佐九廟之馨香。令望式孚。蕃厘永迓。欽哉。
冊謚阿魯特氏為孝哲皇后
冊文曰:臣聞紫宸齊體。玉牀離連星之功。彤管揚芬。坤順表安貞之德。奉明禋而有恪。令范如存。熙鴻號於無窮。崇儀告備。欽惟大後。性成孝敬。德著溫恭。毓瑞高閎。文定重俔天之表。來嬪京室。含章徵應地之符。配皇極以禮肅。奉宸儀而班政。蘭掖型垂。愉婉承顏。篤兩宮之孝養。仁慈逮下。遇九卿以寬和。儉勤奉上。宮庭式化。愷悌贊垂裳之治。海禹騰歡。珩璜協乾化之隆。方期福履永綏。頌星軒之潤飾。何意坤儀雲邈遐升。路隔層霄。悲深率土。緬懷令則。長炳耀於寰區。宜受大名。備欽崇之典禮。謹奉冊寶。上尊謚曰。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憲天彰聖毅皇后。於戲。勒瑤函而紀實。碩德丕昭。薦玉策以申虔。闡揚觀於不遠。陟降在茲。寶籙常新。與球圖而並重。隆名永協。耀金石而流徽。宏啟嘉符。茂昌景祚。謹言。

家族成員

長輩

丈夫

愛新覺羅·載淳,清穆宗同治皇帝

藝術形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