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母帖

《姨母帖》為東晉王羲之作品。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姨母帖》為唐摹本,6行,42字。作品書法風格,不類傳世王羲之諸摹本。其樸厚而多隸意,殊少遒美俊逸之姿。公元696年由唐代武則天命人雙鉤廓填,集於《萬歲通天帖》中。

法帖簡介,創作背景,釋文,備註,大意,法帖賞析,隸書筆意,樸拙書風,作者簡介,相關閱讀,

法帖簡介

【名稱】姨母帖
《姨母帖》《姨母帖》
【作者】王羲之
【時代】東晉
【書體】行楷
【摹搨】唐代
【材質】硬黃紙
【規格】縱26.3厘米
【字數】6行,42字
【收藏】遼寧省博物館
《姨母帖》為《萬歲通天帖》第一帖。曾摹刻於宋《元祐秘閣續法帖》、《戲魚堂帖》、《汝帖》,明《停雲館帖》、《真賞齋帖》,清《三希堂法帖》等叢帖。

創作背景

釋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頃遘姨母哀,哀痛摧剝,情不自勝。奈何、奈何!因反慘塞,不次。王羲之頓首、頓首。帖中文字雖屬行楷書體,但書法中還留有隸書遺意,筆法端莊凝重,筆鋒圓渾遒勁,整體風格厚實凝重。
王羲之和他的姨母感情十分深厚。從帖文來看,王羲之突然得到姨母噩耗後,心情十分悲痛,連正常的事務都不能安頓料理了。
《姨母帖》在王羲之的書法中屬於“過渡型”的書體。它對研究東晉書法,和王羲之書法風格的發展演變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萬歲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門書翰》、《王氏寶章集》,是王羲之後裔王方慶家物,內收王氏家族二十八人法書。王方慶於唐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696)上進武則天,武命人臨摹後將原本又賜還王方慶。現存《萬歲通天帖》為摹本,包括王羲之、王薈王徽之王獻之王慈王志等七人共十帖。此帖鉤填技術極其精妙,可謂“下真跡一等”。董其昌曾稱此帖“奕奕生動,並其用墨之意一一備具,王氏家風漏泄殆盡”。
此帖曾摹刻於《戲魚堂》、《真賞齋》等叢貼。現存王羲之的字面貌不盡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質兩種,《姨母帖》屬於後者.楊守敏說:“觀此一帖,右軍亦以古拙勝,知不專尚姿致。”此類作品可能是他早期所寫,其結字和用筆都還存有較濃厚的隸書筆意,和現在出土的晉代簡牘帛書有相近之處。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橫畫,隸書的筆意都很明顯;“痛”“日”“何”等字的轉折處都較生拗峭拔,並殘存橫式。這些都是隸書筆勢孑遺。另外筆畫質樸凝重,出筆入筆比較自然,不像唐以後那樣強調一筆三折。這些都使此幅作品具有一種古樸高華的藝術魅力。還有一幅《行穰帖》和此帖比較接近。
王羲之的法書字型面貌不盡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質兩種,《姨母帖》屬於後者。王羲之代表作之《姨母帖》其高華的藝術感覺不言而喻。

釋文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頃遘姨母哀,哀痛摧剝,情不自勝。奈何、奈何!因反慘塞,不次。王羲之頓首、頓首。

備註

《姨母帖》的文字內容格式與唐代張懷瓘《右軍書記》記載的“十一月十八日羲之頓首、頓首,從弟子夭沒,孫女不育,哀痛兼傷,不自勝,奈何、奈何!王羲之頓首”一帖相近。“因反慘塞”,是“因為哀痛傷感反覆湧現,以至於悽慘之情充塞胸中”之意。王羲之作品中弔喪類信札多有“臨紙咽塞”、“省卿書,但有酸塞”、“時垂告慰,絕筆情塞”之詞。王羲之和他的姨母感情十分深厚。從帖文來看,王羲之突然得到姨母噩耗後,心情十分悲痛,連正常的事務都不能安頓料理。《姨母帖》中第二行“頃遘”下空出半行,“姨母”二字提行,以示尊敬,此種格式,在宋人尺牘中大量使用。於此帖可知,這樣提行以表示尊敬的書儀格式,早在東晉業已有之。

大意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突然遭遇姨母哀事,心中被哀傷摧迫,悲痛之情難自禁。奈何、奈何!因為(哀痛傷感)反覆湧現,悽慘之情充塞(胸間),以至於語無倫次。王羲之頓首再頓首。

法帖賞析

隸書筆意

王羲之的法書字型面貌不盡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質兩種,《姨母帖》屬於後者。清代楊守敬說:“觀此一帖,右軍亦以古拙勝,知不專尚姿致。”此類作品是王羲之早年所寫,其結字和用筆都還存有較濃厚的隸書筆意,和晉代簡牘帛書有相近之處。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橫畫,隸書的筆意都很明顯;“痛”“日”“何”等字的轉折處都較生拗峭拔,並殘存橫式。這些都是隸書筆勢孑遺。另外筆畫質樸凝重,出筆入筆比較自然,不像唐以後那樣強調一筆三折。這些都使作品具有一種古樸高華的藝術魅力。
《姨母帖》拓本《姨母帖》拓本

樸拙書風

《姨母帖》字間多斷、頓挫,除“奈何”兩字上下牽連,其餘都字字獨立;筆畫凝重、樸拙,其“哀痛摧剝,情不自勝”的心緒直露無遺。《姨母帖》帖中字勢,寬廣均平,正面迎入,有古體本色,“姨母”二字敦樸圓厚,其橫畫是弧勢,意謂重心居中,無所偏倚,……王羲之喜將橫畫和豎畫,變斜變曲,在《姨母帖》的“日、頃、固”字,如畫半圓,加強字的靈動感。……《姨母帖》古貌磅礴,無楷書提按筆勢,亦無後世行書跌宕之意態,光芒盡斂,火氣全無,或頓或曳,與隸體也不相同,得知羲之以古拙勝,而不專尚姿致。

作者簡介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初任秘書郎,後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等,世稱王右軍。後因與揚州刺史王述不和,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紹興)。王羲之出身於建康烏衣巷顯赫的王家,是王導之侄。曾與謝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從衛夫人學書法,後來改變初學,草書學張芝正書鐘繇。博採眾長,備精諸體,一變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獨創妍美流便的新體。王羲之的正書、行書為古今之冠,人贊其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王羲之為歷代學書法者所崇尚,被奉為“書聖”。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後人摹本。行書以《蘭亭序》為代表作,草書以《初月帖》、《十七帖》,正書以《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王羲之像王羲之像

相關閱讀

《萬歲通天帖》又稱《王羲之一門書翰》、《王氏寶章集》。唐代鉤填本王羲之一門書翰。紙本墨跡卷,縱26.3厘米,橫253.8厘米。
《萬歲通天帖》局部《萬歲通天帖》局部
697年(唐萬歲通天二年),武則天王方慶徵集王羲之墨跡,方慶將家藏自十一代祖王導至曾祖王褒等二十八人書共十卷獻出,武則天命人全部雙鉤廓填。《萬歲通天帖》即十卷之一。
《萬歲通天帖》中尤以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王徽之新月帖》、王獻之廿九日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等為最精。十卷本在宋代已殘缺不全,並歷經二次火災:明代無錫華中甫真賞齋火災、乾隆內府乾清宮大火,卷幅上尚有火焚痕跡。卷後有南宋岳珂、元代張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題跋,俱稱其鉤摹精到。法帖“筆花滿目,奕奕生動;用墨之意,亦一一備具,王氏家風,漏世殆盡”(董其昌語)。廓填墨跡本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萬歲通天帖》目錄如下: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書;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書;第三帖:王薈《癤腫帖》,行草書;第四帖:王薈《翁尊體帖》(《郭桂陽帖》),行草書;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書;第六帖:王獻之《廿九日帖》,行楷;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帖》、《在職帖》),行楷;第八帖:王慈柏酒帖》,行草書;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書;第十帖:王志《喉痛帖》(《一日無申帖》)行書。共七人十帖。卷尾有“萬歲通天二年王方慶進呈原跡”的銜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