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法帖內容,原文,註解,大意,其他,書法賞析,布白,筆力,變化,開張,書法評價,作者簡介,相關閱讀,萬歲通天帖來歷,萬歲通天帖現狀,
基本信息
【名稱】新月帖
【作者】王徽之
【書體】行楷
【時代】東晉
【摹搨】唐代
【材質】硬黃紙本墨跡
【規格】6行,60字(含重文,未含塗抹字)
法帖內容
原文
二日告:□①氏女新月②哀摧③,不自勝④,奈何奈何。念痛慕⑤不可任⑥。得疏,知汝故異惡,懸心。雨濕熱,復何似,食不?吾牽勞並頓。勿複數日還,汝比自護。力不具。徽之等書。
註解
①此字塗抹修改。②新月:指王徽之寫此函之當月。因此函寫於某月之初二,即文中所謂“二日”,故稱新月。③哀摧:哀傷,悲痛。④勝:能承擔,能承受。⑤慕:思念,依戀。⑥任:堪,承當,禁受。
大意
《新月帖》內容為:對友人某氏女的亡故表示痛悼,對友人身體不適而擔憂。多雨濕熱,詢問對方飲食情況如何。並告自己因疲勞而身體欠佳。
其他
書法賞析
布白
王徽之《新月帖》書寫速度沉穩緩慢,以楷書、行楷為主體,一筆一畫起始穩健,收筆利落,毫不苟且。譬如“摧”字,筆筆落於實處,穿插豐滿,圓潤飽和,茂密之處地留有空白,觀之不沉悶。“念”字撇捺兩筆如開張之翼,顯出格局的開闊,為接下來的表現留有足夠的空間。隨之便中宮緊縮,使空白大量留出,寫上短小的兩畫,而至於最下方的“心”,跌宕而起,顯示出彈性和凝聚。三個點各有輕重大小,放於不同位置,皆得活潑。一字細析,有上開張中緊縮下躍動的美感。
筆力
王徽之書《新月帖》溫和滋潤,既不似王羲之《蘭亭序》的清雅秀逸,也不像王獻之《中秋帖》激情滿紙。不以奇勝,安定但不夠飛揚。究其原因在於書寫時筆力不夠健朗。健朗,能使作品充滿活氣、清淑氣。《新月帖》在用筆細微處著力,但筆力軟,委婉有餘而挺秀不足。在字的一些轉折處,王徽之下力動作過大,如“月”、“懸”、“力”,轉折時圭角過露,與全篇溫文爾雅相比相衝突。
變化
王徽之以周正的筆調書寫,求實不求虛,字距、行距勻衡,以理勝趣,不以率意之筆為主導。在楷書中穿插草書字型,意欲在規規矩矩中增添趣味,實中寫虛,求得變化,起到提神、點綴的效果。書法作品中巧妙地運用“虛實相生”、“有無互立”的技巧,能使畫面機趣盎然。在《新月帖》中,像“奈何”、“復何似”、“徽之”諸個草書,加快了全篇歡快的節奏,如穿花爛蝶,又如彈丸脫手,賞心悅目,從中也可以看出王徽之精熟草法。不過,這些草字與行楷字型相比節奏相距較大,過於安排,失卻自然而然的活躍之氣,難以振作全篇的靈動。
開張
王徽之《新月帖》雖屬行書,而楷書意味濃厚。法帖是用硬毫所寫,點畫形態勁健而有力度。筆畫厚闊出多用側鋒鋪毫為之,仍然是筋力豐滿。其筆勢的起承轉換,自然而謹斂,帖末“徽之等書”四字跳宕開張,仍不失遒駿壯雅之象,無絲毫散緩。寓豪邁於遒潤之中,頗得王羲之書法之勢。
書法評價
宋代《宣和書譜》評價王徽之書法“徽之作字,亦自韻勝,羊欣謂尤長於行草,信不誣矣。律以家法,在羲、獻間持未可以甲乙論雲。”王徽之與王獻之的審美道路不同,雖然兄弟二人都繼承其父王蒙之的書風,但王獻之的創造性使他獨樹一幟,王徽之則守成的因素較多,不似王獻之以氣勝,故《宣和書譜》稱王徽之:“作字亦自韻勝”,為中肯之見。
楊守敬《評帖記》雲此帖“深謹而閒雅”,甚為中肯。“深謹”者,森嚴有法也。其筆力穩健遒朗,表里瑩潤;結體骨肉和暢,八面停勻。偶雜草書,使轉靈動,神采攸煥。“閒雅”者,不激不厲,從容優遊,奕奕有林下風。如清露晨流,新月秀出。
作者簡介
王徽之(338?-386),字子猷,東晉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王羲之第五子。東晉名士,東晉書法家。王徽之賞竹、愛竹,酷喜竹子。其書法成就在王氏兄弟中僅次於其弟王獻之。歷任車騎參軍、大司馬及黃門侍郎。徽之自幼追隨其父學書法,在兄弟中惟有“徽之得其勢”。王徽之生性卓犖不羈,即使是做官,也是“蓬首散帶”,“不綜府事”。有“雪夜訪戴”“聞桓伊吹笛”等趣聞。後為黃門侍郎,棄官東歸。宣和御府曾藏有王徽之行書《僧倫帖》、《至節帖》、《仲宗帖》、《察家帖》。傳世書跡有《得信帖》《新月帖》。著有《文集》八卷,亦善畫。
相關閱讀
萬歲通天帖來歷
《萬歲通天帖》又稱《王羲之一門書翰》、《王氏寶章集》。紙本墨跡卷,縱26.3厘米,橫253.8厘米。697年(唐萬歲通天二年),武則天向王方慶徵集王羲之墨跡,方慶將家藏自十一代祖王導至曾祖王褒等二十八人書共十卷獻出,武則天命人全部雙鉤廓填。《萬歲通天帖》目錄如下: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書;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書;第三帖:王薈《癤腫帖》,行草書;第四帖:王薈《翁尊體帖》(《郭桂陽帖》),行草書;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書;第六帖:王獻之《廿九日帖》,行楷;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帖》、《在職帖》),行楷;第八帖:王慈《柏酒帖》,行草書;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書;第十帖:王志《喉痛帖》(《一日無申帖》)行書。共七人十帖。卷尾有“萬歲通天二年王方慶進呈原跡”的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