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碳達峰實施方案

《天津市碳達峰實施方案》是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國務院《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部署要求,結合實際而制定的實施方案。

2022年8月25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印發通知,公布《天津市碳達峰實施方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津市碳達峰實施方案
  • 發布單位:天津市人民政府
  • 發文字號:津政發〔2022〕18號
  • 成文時間:2022年8月25日
發布通知,方案全文,

發布通知

天津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天津市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現將《天津市碳達峰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望遵照執行。
天津市人民政府
2022年8月25日
(本文有刪減)

方案全文

天津市碳達峰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穩妥有序推進本市碳達峰行動,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國務院《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部署要求,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三個著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定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全面落實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深入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統籌穩增長和調結構,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層次、全過程,按照“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範風險”的總方針,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達峰工作,明確各區、各領域、各行業目標任務,加快實現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變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確保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二)工作原則
堅持系統思維、變革思維、創新思維、戰略思維,用碳達峰、碳中和引領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轉型。
——找準定位、突出發展。全面準確認識碳達峰行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緊扣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和“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圍繞《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系統推進、重點突破,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節約優先、提高效率。把節約能源資源放在首位,實行全面節約戰略,發揮政策協同作用,持續降低單位產出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從源頭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閥門。
——雙輪驅動、兩手發力。更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完善綠色低碳政策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推進能源和相關領域改革,形成有效激勵約束機制。
——市區聯動、試點先行。圍繞構建“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加強全市統籌、上下聯動,根據各區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開展試點建設,探索可操作、可複製、可推廣的低碳發展模式。
——穩妥有序、安全降碳。加強風險識別和管控,穩存量、拓增量,在降碳的同時確保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確保民眾正常生活,穩增長、調結構,避免“一刀切”和“運動式”降碳,循序漸進推進碳達峰行動。
(三)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更加最佳化,火電、鋼鐵、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中的重點企業能源利用效率力爭達到標桿水平,煤炭消費繼續減少,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構建,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套用取得新進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於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到2025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確保完成國家下達指標;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力爭達到11.7%以上,為實現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期間,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初步建立,重點領域低碳發展模式基本形成,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進一步提高,煤炭消費進一步減少,綠色低碳技術取得關鍵突破,綠色生活方式成為公眾自覺選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政策體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大幅下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力爭達到16%以上,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二、重點任務
(一)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
堅持安全降碳,立足本市能源資源稟賦,以能源綠色發展為關鍵,在保障能源安全供應基礎上,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大力實施清潔能源替代,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1.推進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持續做好控煤工作,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十四五”時期煤炭消費繼續減少,完成國家下達的控煤任務目標,“十五五”時期煤炭消費進一步減少。嚴控新上耗煤項目,對確需建設的耗煤項目,嚴格實行煤炭減量替代。最佳化本地煤電機組運行,強化能源電力保供風險管控,合理管控機組煤耗。有序推動自備燃煤機組改燃關停。推進現役煤電機組節能升級和靈活性改造,推動煤電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並重轉型。加強鋼鐵、焦化、化工等重點耗煤行業管理,推動工業終端減煤限煤。加大燃煤鍋爐改燃關停力度,提高煤炭集約利用水平。(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市管理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大力發展新能源。堅持分散式和集中式並重,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資源潛力,不斷擴大可再生能源電力裝機容量。加快開發太陽能,充分利用建築屋頂,盤活鹽鹼地等低效閒置土地資源,大力發展光伏發電。有效利用風能資源,結合區域資源條件,積極開發陸上風電,穩妥推進海上風電。有序開發地熱能,積極推進地熱資源綜合高效利用。因地制宜開發生物質能,鼓勵生物質能多種形式綜合利用。落實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完成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到2025年,全市投產可再生能源電力裝機容量超過800萬千瓦,除風電、光伏外其他非化石能源消費量達到388萬噸標準煤。到2030年,全市可再生能源電力裝機容量進一步增長。(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資源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強化天然氣保障。進一步深化與上游供氣企業合作,鞏固多元化、多渠道供氣格局,保障全市天然氣安全穩定供應。有序引導天然氣消費,最佳化利用結構,優先保障民生用氣,大力推動天然氣與多種能源融合發展,合理引導工業用氣和化工原料用氣,鼓勵建設天然氣分散式能源系統。支持車船採用液化天然氣作為燃料。到2025年,全市天然氣消費量力爭提高至145億立方米。(市發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拓展跨區域送電通道,到2025年,全市外受電能力力爭達到1000萬千瓦。擴大外受電規模,在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的前提下,到2025年,力爭外受電量占全市用電量比重超過三分之一、外受電中綠電比重達到三分之一。推動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打造堅強智慧型電網,促進清潔電力資源最佳化配置。挖掘煤電調峰潛力,因地制宜布局調峰電源,提升電力系統綜合調節能力。推動新型儲能套用,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儲能”、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支持新能源合理配置儲能,鼓勵建設集中式共享儲能,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容量力爭達到50萬千瓦以上。加快推進虛擬電廠建設,最佳化靈活性負荷控制,擴大需求側回響規模,到2025年,本市電網基本具備5%以上的尖峰負荷回響能力。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深入推進電力市場建設,擴大電力交易,推進分散式發電市場化交易,探索開展電力現貨交易。(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節能降碳增效行動
堅持節約優先,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實施重點節能工程,推動重點用能設備、新型基礎設施能效水平提升,建設能源節約型社會。
1.全面提升節能管理能力。推動節能管理源頭化,嚴格落實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制度,對項目用能和碳排放情況進行綜合評價,開展節能審查意見落實情況監督檢查。推進節能管理精細化,科學有序實行用能預算管理,合理配置能源要素,加強對符合產業規劃和產業政策、能效環保指標先進項目的用能保障。強化節能管理智慧型化,推進高耗能企業能源管理中心建設,完善重點用能單位能耗線上監測系統,提高上傳數據質量,加強數據分析套用,搭建節能技術推廣服務平台。深化節能管理標準化,完善能源計量體系,健全能源統計制度,建立健全能源管理體系,開展重點用能單位體系建設效果評價,鼓勵開展能源管理體系認證。加強節能管理法治化,完善節能監察法治保障,加強節能監察能力建設,健全市、區兩級節能監察體系,明確市、區節能監察執法許可權和裁量權基準,嚴肅查處違法用能行為,探索建立跨部門聯動機制,綜合運用行政處罰、信用監管、綠色電價等手段,增強節能監察約束力。(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委、市統計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實施節能降碳重點工程。組織實施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工程,持續深化工業、建築、交通運輸、商業、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嚴格落實能效約束,對標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科學有序推進電力、鋼鐵、建材、石化化工等高耗能行業開展節能降碳改造,分行業制定改造目標,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組織實施園區節能降碳工程,以高耗能高排放項目集聚度高的園區為重點,推動能源系統最佳化和梯級利用,支持建設分散式能源系統,推廣綜合能源服務模式,探索發展智慧能源系統。組織實施城市節能降碳工程,推動建築、交通、照明、供熱等基礎設施節能升級改造,推進先進綠色建築技術示範套用,推動城市綜合能效提升。聚焦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大力推廣已取得突破的綠色低碳關鍵技術,支持開展產業化示範套用。開展公益性節能診斷服務,針對重點企業的主要工序、重點用能系統等查找用能薄弱環節,深入挖掘節能潛力,到2025年,累計為400家企業提供公益性節能診斷服務。(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交通運輸委、市城市管理委、市商務局、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市科技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進重點用能設備節能增效。以電機、風機、泵、壓縮機、變壓器、換熱器、工業鍋爐等設備為重點,嚴格執行能效標準,制定落後低效重點用能設備淘汰路線圖。建立以能效為導向的激勵約束機制,推廣先進高效產品設備,加快淘汰落後低效設備。加強重點用能設備節能審查和日常監管,強化生產、經營、銷售、使用、報廢全鏈條管理,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確保能效標準和節能要求全面落實。(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節能降碳。落實行業主管部門責任,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用能管理,最佳化用能結構,鼓勵採用直流供電、分散式儲能、“光伏+儲能”等模式,探索多樣化能源供應方式,倡導使用可再生能源,鼓勵數據中心就地消納可再生能源,推行用能指標市場化交易,提高綠電使用比例。推動新型基礎設施綠色設計,新建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電能利用效率不超過1.3,嚴格執行通信、運算、存儲、傳輸等設備能效標準,淘汰落後設備和技術,推動高密度、高能效、低能耗的設備套用,加強綠色數據中心的示範引領帶動作用。推動既有設施綠色升級改造,鼓勵採用高效製冷、先進通風等先進節能技術,開展中型及以上數據中心能耗計量監控系統和負荷管理系統建設,統籌數據中心餘熱資源與周邊區域熱力需求,提高設施能效水平。對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加強能源計量審查和節能監察,規範用能行為。到2025年,數據中心電能利用效率普遍不超過1.5。(市發展改革委、市委網信辦、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
堅持突出發展,持續最佳化工業內部結構,強化串鏈補鏈強鏈,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升級,構建現代工業綠色製造體系,持續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水平。
1.推動工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堅持製造業立市,立足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功能定位,以創新為核心動力,統籌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強化碳減排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全力打造國家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促進工業能源消費低碳化,推動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套用比重,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提升工業電氣化水平。推進工業領域數位化、智慧型化、綠色化融合發展,探索“網際網路+”綠色製造新模式,加強重點行業和領域技術改造。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源消耗下降高於全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下降水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積極構建低碳工業體系。依法依規加快淘汰落後產能,確保已退出產能的設備不得恢復生產。圍繞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以智慧型科技產業為引領,著力壯大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鞏固提升裝備製造、汽車、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優勢產業,推動冶金、輕紡等傳統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慧型化升級。圍繞構建現代工業產業體系,聚焦重點產業和關鍵領域,優選10條以上重點產業鏈,全面實施“鏈長制”,強化串鏈補鏈強鏈,提升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到2025年,全市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力爭達到40%,高技術產業(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力爭達到30%以上。(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動鋼鐵、建材和石化化工行業碳達峰。深化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嚴格落實產能置換、項目備案、環境影響評價等相關規定;推動鋼鐵企業最佳化產品結構,延伸產業鏈條,提高鋼材檔次;大力提升廢鋼資源回收利用水平,支持企業逐步提高電爐鋼比例,推行全廢鋼電爐工藝;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深挖節能降碳潛力,推動低品位餘熱供暖發展。到2025年,超過30%的鋼鐵產能,高爐工序單位產品能耗達到361千克標準煤/噸,轉爐工序單位產品能耗達到-30千克標準煤/噸。加強建材行業產能置換監管,加快低效產能退出,引導建材行業向輕型化、集約化、製品化轉型;鼓勵建材企業使用粉煤灰、工業廢渣、尾礦渣等作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嚴格石化化工行業項目準入,加大落後產能淘汰力度;引導企業轉變用能方式,鼓勵以電力、天然氣等替代煤炭;調整原料結構,控制新增原料用煤,推動石化化工原料輕質化;鼓勵企業節能升級改造,推動能量梯級利用、物料循環利用。到2025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750萬噸左右,主要產品產能利用率提升至85%以上;超過30%的煉油產能,單位能量因數綜合能耗達到7.5千克標準油/噸·能量因數;超過30%的乙烯(石腦烴類)產能,單位產品能耗達到590千克標準油/噸。(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建立管理台賬,以石化、化工、煤電、建材、有色、煤化工、鋼鐵、焦化等行業為重點,全面梳理擬建、在建、存量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科學評估擬建項目,嚴格審批准入,深入論證必要性、可行性和合規性,科學穩妥推進項目立項;全面排查在建項目,對能效水平低於本行業能耗限額準入值的,按有關規定停工整改,推動能效水平應提盡提;深入挖潛存量項目,排查節能減排潛力,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推動節能技術改造,將存量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納入能耗線上監測系統,加強用能管理。嚴格落實國家有關要求,對於行業產能已飽和的高耗能高排放項目,落實壓減產能和能耗指標以及煤炭消費減量替代、污染物排放區域削減等要求,主要產品設計能效水平應對標行業能耗限額先進值或國際先進水平;對於行業產能尚未飽和的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在能耗限額準入值、污染物排放標準等基礎上,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提高準入門檻;對於能耗量較大的新興產業,引導企業套用綠色低碳技術,提高能效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強化常態化監管,重點監管項目相關手續合法合規性,對不符合政策要求、違規審批、未批先建、批建不符、超標用能排污的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堅決叫停,依法依規嚴肅查處。(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
堅持城鄉統籌,最佳化空間布局,提升建築能效水平,最佳化建築用能結構,推進供熱計量收費,發展綠色農房和節能低碳農業大棚,加快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
1.推進城鄉建設綠色低碳轉型。科學合理制定國土空間規劃,最佳化城市空間布局,促進職住平衡,推動城市多中心、組團式發展,提高城市活力。倡導綠色低碳規劃設計理念,增強城鄉氣候韌性,持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推廣綠色低碳建材和綠色建造方式,加快綠色建材規模套用與循環利用。加快推進新型建築工業化,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積極推廣鋼結構住宅,強化綠色設計和綠色施工管理,到2025年,全市國有建設用地新建民用建築具備條件的,實施裝配式建築比例達到100%。在城市更新工作中,倡導綠色低碳理念,堅持“留改拆”並舉,防止大拆大建。到2025年,新建綠色生態城區1至2個。(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規劃資源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快提升建築能效水平。加快編制本市居住建築五步節能設計標準,更新市政基礎設施等標準,提高節能降碳要求。加強適用於天津本土氣候、不同建築類型的節能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推動超低能耗建築、低碳建築規模化發展,紮實建設近零能耗建築、零能耗建築、零碳小屋等試點項目。加快推進居住建築、老舊小區改造,推動公共建築能效提升改造。逐步推行能效標識及能耗限額制度,不斷提升公共建築運行節能水平及管理智慧型化水平。研發基於綜合氣象參數的智慧供熱動態調控技術,提高居民室內熱舒適及節能水平。持續推進供熱舊管網改造工程實施,有序推進供熱計量收費,下達供熱計量項目計畫,定期發布採暖期供熱計量修正係數。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築中綠色建築面積占比達到100%,新建居住建築五步節能設計標準執行比例達到100%,實施公共建築能效提升改造面積150萬平方米以上。(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城市管理委、市發展改革委、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市氣象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快最佳化建築用能結構。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築套用,推廣光伏發電與建築一體化套用,不斷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築套用比例。深入推進清潔取暖,推進工業餘熱供暖規模化套用。提高建築終端電氣化水平,建設集光伏發電、儲能、直流配電、柔性用電於一體的“光儲直柔”建築。到2025年,城鎮建築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新建公共機構建築、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委、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推進農村建設和用能低碳轉型。推進綠色農房建設,加快農房節能改造。持續鞏固農村地區清潔取暖成果,堅持因地制宜選擇取暖方式。加快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中的套用。發展節能低碳農業大棚。推廣節能環保灶具、電動農用車輛、節能環保農機和標準化漁船。加強農村電網建設,提升農村用能電氣化水平。(市農業農村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有農業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
堅持一體推進,加快建設綜合立體交通網,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建設綠色交通基礎設施,推廣節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引導低碳出行,整合運輸資源,提高運輸效率。
1.推動運輸工具裝備低碳轉型。加快運輸服務領域新能源的推廣套用,鼓勵公交、環衛、城市郵政、城市物流配送(接入城配平台)領域新增及更新車輛優先選用新能源車型,推動城市公共服務車輛電動化替代。積極推廣新能源重型貨運車輛和城市貨運配送車輛,打造氫燃料電池車輛推廣套用試點示範區。加快老舊船舶更新改造,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動力船舶。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5%左右,營運交通工具單位換算周轉量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下降5%左右。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50%左右,營運交通工具單位換算周轉量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陸路交通運輸石油消費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市交通運輸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郵政管理局、市城市管理委、市商務局、市生態環境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著力構建綠色交通出行體系。加快推進“津城”“濱城”軌道線路建設,建設軌道交通骨架網路,穩步推進市域(郊)鐵路建設,按需推進軌道站點交通接駁設施建設。打造公交都市標桿城市,實施公交場站補短板工程、公交線網年度最佳化工程、中途站提升改造工程。最佳化慢行交通出行環境,改善行人過街條件,加強共享腳踏車投放及秩序治理。推進智慧賦能低碳出行,建立出行服務支持體系,拓展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等電子化收費方式在停車場(樓)套用。最佳化公共運輸服務體系,積極引導公眾選擇綠色低碳交通方式。到2025年,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5%以上。到2030年,綠色出行比例達到80%左右。(市交通運輸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持續最佳化貨物運輸結構。加強貨運鐵路線網建設,完善西向、北向貨運鐵路通道,最佳化市域港口集疏運通道,加快推進鐵路線擴容。持續提高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比例,提升鐵路貨運量占比。合理配置城鄉物流配送點,加快城鄉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提高大型工業企業鐵路專用線接入比例,大力提倡新建大宗散貨年運量150萬噸以上的大型工業企業和物流園區同步建設鐵路專用線。推動貨櫃海鐵聯運,探索發展聯運高效組織模式,打造精品線路。“十四五”時期,貨櫃海鐵聯運量年均增長達到15%。(市交通運輸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天津鐵路辦事處、天津港集團,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打造世界一流綠色港口。實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開發智慧型水平運輸系統,實現港口基礎設施智慧化。推進港口低碳設備套用,推進碼頭岸電設施建設,加快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大型港口作業機械、水平運輸等設備的推廣套用,到2025年,天津港靠港船舶岸電使用率力爭達到100%。最佳化港口運輸結構,落實天津港鐵路貨櫃箱源保障,完善港口集疏運鐵路運價形成和動態調整機制。搭建天津港智慧物流平台,實現全程物流跟蹤服務。創建“低碳碼頭”試點,推進港口太陽能、風能等分散式能源建設。到2025年,天津港生產綜合能源單耗低於2.74噸標準煤/萬噸吞吐量。(市交通運輸委、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天津海事局、天津港集團,濱海新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5.建設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實施交通基礎設施、交通樞紐場站等綠色化提升改造,推進複合型運輸通道建設,強化土地、海域、岸線等空間資源集約利用,促進區域航道、錨地、引航等資源共享共用。有序推進充電樁、配套電網、加注(氣)站、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精品示範綠色公路,強化資源循環利用,推進公路節能型施工機械套用,引導新建的高速公路、有條件的國省幹線按照綠色公路標準建設。持續推進綠色續航行動,探索太陽能光伏在高速公路沿線設施套用。創建國際先進綠色機場,建設“綠色三星”標準的天津濱海國際機場T3航站樓。到2030年,天津濱海國際機場場內通用車輛全面實現電動化,具備條件的特種車輛設備力爭全面實現電動化。(市交通運輸委、市規劃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天津濱海國際機場,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
堅持系統觀念,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推進山水林田湖海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提高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
1.鞏固生態系統固碳作用。建立健全本市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統籌布局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城鎮空間,構建有利於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嚴控生態空間占用,將嚴守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作為加強生態保護、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落實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立要求,穩定森林、濕地、海洋、土壤固碳作用。嚴格管控自然保護地範圍內非生態活動,穩妥推進核心保護區居民、耕地等有序退出。嚴格執行土地使用標準,加強節約集約用地評價,推廣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到2025年,自然保護地占陸域國土面積9.6%以上,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5%。(市規劃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實施重點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科學推進國土綠化行動,擴大森林資源總量。強化森林資源保護,全面推行林長制,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和穩定性。推進“871”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全面加強七裏海、大黃堡、北大港、團泊4個濕地保護和修復,加快實施生態補水等工程,深入推進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建設,重點推動造林綠化、水系連通、生態修復等工程,強化近岸海域灘涂、岸線、海灣保護修復。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實施山區重點公益林管護和封山育林。統籌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建設環城生態公園帶。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3.6%,森林蓄積量達到550萬立方米以上。到203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保持基本穩定,力爭有所增長。(市規劃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農業農村委、市城市管理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強生態系統碳匯基礎支撐。落實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要求,高效利用國家林草生態綜合監測評價結果,依據國家關於森林、濕地、海洋、土壤等碳匯監測核算標準及體系,開展森林、濕地、海洋、土壤等碳匯本底調查、碳儲量估算、潛力分析。構建森林、濕地等生態系統碳匯資料庫與動態監測系統,實施生態保護修復碳匯成效監測評估。(市規劃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委、市氣象局,相關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推進農業農村減排固碳。構建用地養地結合的培肥固碳模式,逐步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實施保護性耕作、退化耕地治理,改良土壤結構,增加耕層厚度,培肥地力、控污修復,不斷提升土壤固碳潛力。以畜禽規模養殖場為重點,推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就近還田新技術,推動畜牧業綠色低碳發展。以濱海新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為依託,積極發展以海水養殖業為主體的碳匯漁業。(市農業農村委,有農業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
堅持循環高效,充分發揮減少資源消耗和降碳的協同作用,構建新型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加強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和垃圾分類,健全回收體系,壯大海水淡化和再製造產業,以產業園區為重點,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1.推進產業園區低碳循環發展。以提升資源產出率和循環利用率為目標,持續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最佳化園區產業空間布局,促進產業循環連結,推動節能降碳,加強污染集中治理。推動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促進廢物綜合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推進工業餘壓餘熱、廢氣廢液廢渣資源化利用,積極推廣集中供氣供熱。搭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共享平台,加強園區物質流管理。到2030年,市級以上重點產業園區全部實施循環化改造。(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健全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路,推動“兩網融合”,建設“交投點、中轉站、分揀中心”三級回收體系,推行“網際網路+回收”模式,推動再生資源應收盡收。推進天津子牙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城市礦產”示範基地建設,加強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行業規範管理,促進產業集聚發展,推動再生資源規範化、規模化、清潔化利用。鼓勵探索退役動力電池、光伏組件、風電機組葉片、儲能系統等新興產業廢物高效回收以及可循環、高值化的再生利用模式,加強資源再生產品推廣套用。實施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轉型提升計畫,聚焦區域典型固體廢棄物,探索跨地區產業協同發展新模式。(市商務局、市城市管理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供銷合作總社,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著力壯大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推動海水淡化水的規模化套用,強化海水淡化水統籌配置,促進海水淡化濃鹽水的綜合利用。研發推廣高效率、低能耗海水提溴、提鎂、提鉀等工藝及裝備,不斷提高回收率和產能,建設濃海水梯級利用示範基地和高端鹽化工產業基地。支持建設集研發、孵化、生產、集成、檢驗檢測和工程技術服務於一體的國家海水資源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發揮天津海水淡化產業(人才)聯盟作用,整合規劃設計、裝備製造、工藝集成、科學研究、終端用戶等各個環節企業優質資源,進一步做強上下游產業鏈,加速海水淡化產業集聚,集中力量突破海水淡化核心技術,開展反滲透膜、海水高壓泵、能量回收裝置、大型蒸發器、化學資源提取等“卡脖子”技術攻關,為海水淡化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到2025年,海水淡化工程規模達到55萬噸/日,海水淡化水年供水量達到1億立方米左右。(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資源局、市水務局、市科技局,相關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大力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加強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全面推進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堅持定期評估、科學預測垃圾處理需求增長和焚燒處理能力之間的匹配關係,穩步推進焚燒處理設施建設,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按照“集中處理為主、相對集中為輔”的原則,建設一批廚餘垃圾資源化處理設施。加強塑膠污染全鏈條治理,整治過度包裝,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基本健全,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8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市城市管理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郵政管理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5.持續推動綜合利用與再製造業發展。加強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推動粉煤灰、冶煉渣、工業副產石膏、建築垃圾等大宗固廢大摻量、規模化、高值化利用。推進粉煤灰在鹽鹼地生態修復、新興牆體材料、裝飾裝修等綠色建材領域的推廣套用。推動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推廣廢棄路面材料原地再生利用。深入落實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拓寬秸稈資源化利用途徑,完善秸稈資源台賬,健全農作物秸稈收儲運體系,嚴格禁燒管控。以天津自貿試驗區和天津子牙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重點,在保持航空、船舶保稅維修再製造優勢的基礎上,推動汽車零部件、醫療器械、高端裝備、消費電子產品等領域再製造產業發展。到2025年,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和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均保持在98%以上,城市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30%以上。(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城市管理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委、市生態環境局、天津海關、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
堅持科技支撐,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強人才引育和關鍵領域基礎研究,強化創新能力,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和推廣,推動綠色低碳科技革命。
1.完善創新體制機制。落實“政策+市場”雙輪驅動,強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制定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研究碳中和技術發展路線圖,明確科技攻關路線。制定科技重大專項實施方案,採用“揭榜掛帥”等機制,開展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鼓勵企業牽頭或參與財政資金支持的綠色技術研發項目、市場導向明確的綠色技術創新項目。推廣生態環保技術成果,支持綠色低碳技術成果轉化套用。加強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智慧財產權保護。(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和人才培養。謀劃未來國家重大科研設施建設,對標國家實驗室高標準籌建海河實驗室。鼓勵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建設一批節能降碳和新能源技術產品研發的創新平台。通過促進各類創新要素聚集,最佳化配置科研力量,建設科技資源共享的開放平台。培養碳達峰碳中和創新人才,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打造一支多層次、複合型碳達峰碳中和人才隊伍。完善科技獎勵、科技人才評價機制,最佳化科技人才計畫與布局,構建科學合理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完善科技人才評價管理與服務。(市科技局、市教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人社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強化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組織實施一批引領作用突出、協同效應明顯、支撐作用有力的重大科技專項,力爭形成一批具有前沿性、引領性和實效性的創新成果。鼓勵科研院所和企業積極爭取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在津實施。聚焦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生態保護修復等重點領域,強化科技支撐重點研發布局。鼓勵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等單位開展碳達峰、碳中和領域套用基礎研究,加強節能降碳、碳排放監測和陸地、海洋生態系統碳匯等基礎理論、方法和技術研究,推進化石能源綠色智慧型開發和清潔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利用、儲能、動力電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技術研究,提高科學研究支撐能力。(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交通運輸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農業農村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資源局、市教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和推廣套用。圍繞本市在碳達峰、碳中和方面的科技需求,制定技術攻關清單。利用國家及天津市科技項目,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攻克低成本智慧型電網、可再生能源制氫、氫能冶煉、零碳工業流程再造、儲能、農業減排固碳等關鍵核心技術。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推進碳減排關鍵技術的突破與創新,鼓勵二氧化碳規模化利用,支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研發和示範套用。打造創新套用場景,促進新型功能材料、新能源、智慧型網聯汽車、海水淡化、農業等優勢領域的先進成熟綠色低碳技術加速疊代,快速形成成果產業化規模化套用示範。推動氫能技術研發和示範套用,探索在工業、交通運輸等領域規模化套用。加強可再生能源、綠色製造、碳捕集封存等技術對鋼鐵、石化化工、建材等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的支撐。(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交通運輸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農業農村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教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綠色低碳全民行動
堅持宣傳引導,提倡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督促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強化幹部培訓,把綠色低碳理念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
1.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開展多種形式的資源環境國情教育,普及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知識,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知識進中國小科普活動。加強對公眾的生態文明科普教育。持續開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等主題宣傳活動,增強社會公眾綠色低碳意識,推動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市委宣傳部、市生態環境局、市教委、市發展改革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築等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廣泛宣傳推廣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加強節能環保技術推廣套用,引導企業和居民採購綠色產品。推動電商平台設立綠色產品銷售專區,加強綠色產品集中展示和宣傳,挖掘綠色消費需求。(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引導企業主動適應綠色低碳發展要求,強化環境責任意識,加強能源資源節約,提升綠色創新水平。重點領域國有企業要制定實施企業碳達峰行動方案,發揮示範引領作用。重點用能單位要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況,深入研究碳減排路徑,“一企一策”制定專項工作方案,推進節能降碳。納入碳市場管控的重點排放單位,應按照國家要求公開相關溫室氣體排放信息。相關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要按照環境信息依法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業碳排放信息。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團體作用,督促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市國資委、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天津證監局、市民政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強化領導幹部培訓。將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幹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各級黨校(行政學院)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內容列入教學計畫,分階段、多層次對各級領導幹部開展培訓,普及科學知識,宣講政策要點,強化法治意識,深化各級領導幹部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緊迫性、科學性、系統性的認識。從事綠色低碳發展相關工作的領導幹部要儘快提升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切實增強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本領。(市委組織部、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試點有序推動碳達峰行動
堅持試點先行,推進公共機構能源節約、資源綠色低碳發展,開展區域、園區、重點企業等多層次、多領域試點工程,加快實現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可操作、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1.組織開展綠色公共機構試點建設。推動太陽能供應生活熱水項目建設,開展太陽能供暖試點。鼓勵在機關、學校等場所設定回收交投點,加強廢棄電器電子類資產、廢舊家具類資產等循環利用,鼓勵有條件的公共機構實施“公物倉”管理制度。抓好公共機構食堂用餐節約,常態化開展“光碟行動”等反食品浪費活動,實施機關食堂反食品浪費工作成效評估和通報制度。到2025年,全市公共機構用能結構持續最佳化,用能效率持續提升,在2020年的基礎上單位建築面積能源消耗下降5%、碳排放下降7%,力爭80%以上的處級及以上機關達到節約型機關創建要求,建成一批節能低碳的綠色公共機構典型試點。(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組織開展碳達峰試點建設。積極推動區級行政區、功能區、商務區、工業園區,以及企業、社區等開展低碳(近零碳排放)試點建設。支持津南區創建碳達峰先行示範區,在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綠色生態屏障碳匯、重點領域節能降耗、社會低碳文明發展等方面形成示範。加快天津電力碳達峰先行示範區建設,圍繞能源供應清潔化、能源消費電氣化、能源配置智慧化、能源利用高效化、能源服務便捷化、能源行動社會化,構建整體協同、各有側重的綜合解決方案。(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生態環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組織開展重點領域綠色轉型示範。有序推進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制定全域“無廢城市”建設總體方案,健全組織推進、制度政策、技術保障、監督管理體系,以工業園區、街鎮為基本單元,分類分批推動創建,到2025年,和平區、河東區、河西區、南開區、河北區、紅橋區、東麗區、濱海高新區、天津東疆綜合保稅區、中新天津生態城基本建成“無廢城市”,其他區域創建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為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奠定基礎。推進綠色製造體系建設制度化、常態化,打造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和綠色產品,到2025年,全市綠色製造單位達到300家。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重點依託天津港保稅區臨港片區,推動氫能產業集聚發展。鼓勵鋼化聯產,探索開展氫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體化等試點。(市生態環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對外合作
(一)加強京津冀區域交流合作
加強京津冀油氣管網設施互聯互通互濟,強化石油、天然氣主幹管線建設,完善C型貫通高壓管網架構,著力打造區域能源樞紐。配合推進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範區綜合套用創新,推動清潔電力與北京、河北雄安新區市場互聯互通。著眼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充分發揮京津冀協同發展基金的引導作用,打造區域上下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世界級產業鏈集群。參與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路京津冀國家樞紐節點,深化京津冀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實施京津冀大數據基地、大數據中心等項目,建設全國領先的大數據產業發展高地。積極融入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協同健全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和交易信息服務平台,推進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等建設,促進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委網信辦、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
落實國家部署,深度融入中蒙俄、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金融等領域合作,提高境外項目環境可持續性,深度融入“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參與巴基斯坦達蘇水電站一期項目建設,積極推動已建成項目綠色低碳發展。加強與東南亞、南亞、中東歐、非洲、大洋洲等地區的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合作。鼓勵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中蒙合作蔬菜科技示範園區、天津中歐先進制造產業園、天津義大利中小企業產業園等境內外產業園區踐行綠色低碳理念,開展節能環保領域國際合作。充分利用友城合作交流平台,積極開展政策經驗交流、低碳技術轉移、資金引進等合作,促進與已開發國家城市間合作。發揮亞太經合組織綠色供應鏈合作網路天津示範中心作用,探索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搭建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橋樑。(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局、市外辦、市生態環境局、市金融局、市農業農村委、市科技局,相關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開展國際綠色經貿合作
積極最佳化貿易結構,大力發展高質量、高技術、高附加值綠色產品貿易。積極擴大綠色低碳產品、節能環保服務、環境服務等進出口。鼓勵企業對標國際綠色標準進行技術革新、綠色生產。依託國家會展中心(天津),籌劃舉辦碳達峰碳中和相關論壇、展覽活動。支持綠色低碳產品生產經營企業參加境外展會、開展綠色環保相關管理體系認證和產品認證、申請境外專利,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持續深化天津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形成一批綠色貿易制度創新成果。(市商務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委、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深化參與綠色金融國際合作
深化與國際金融機構以及各類商業銀行合作,最佳化境外投資綜合服務,鼓勵金融機構按市場化原則持續加強對“一帶一路”等領域綠色項目的金融服務,推進“一帶一路”投資合作綠色轉型。落實全口徑跨境融資巨觀審慎政策,充分利用跨境人民幣政策優勢,切實支持相關企業及綠色低碳轉型項目持續穩健發展。用好自由貿易(FT)賬戶,為相關企業及綠色低碳轉型項目跨境融資提供便利化金融服務。發揮跨境電商收款創新業務溢出效應,支持小微跨境電商企業降低結算成本,推動企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積極推廣國家綠色金融標準,為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提供指引。(市金融局、人民銀行天津分行、天津銀保監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政策保障
(一)加強碳排放統計核算能力建設
按照國家統一規範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有關要求,建立規範本市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支持本市行業、企業依據自身特點開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學研究,建立健全碳排放計量體系。加快遙感測量、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技術在碳排放實測技術領域的套用,提升信息化實測水平。按照國家有關要求,探索開展森林、濕地等碳匯計量監測研究。(市統計局、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資源局、市市場監管委、市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強法規標準體系建設
構建有利於綠色低碳發展的法規體系,研究修訂《天津市節約能源條例》、《天津市建築節約能源條例》、《天津市清潔生產促進條例》,推動制定天津市生態保護補償方面的政府規章。制修訂綠色建築、節能審查後評價等地方標準。鼓勵本市相關單位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工作。積極參與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建設,研究制定綠色租賃標準。全面清理地方性法規和市政府規章中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不相適應的內容,嚴格執行《天津市碳達峰碳中和促進條例》。(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財經預算工委、城鄉建設環境保護辦公室,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司法局、市金融局、人民銀行天津分行、市市場監管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完善財稅價格政策
各級財政要加大對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技術研發等支持力度,加大綠色低碳產品政府採購力度。落實環境保護、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船、契約能源管理等稅收優惠。落實國家能源價格改革部署,健全居民用電、用氣階梯價格制度,進一步理順供熱計量價格政策。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對高耗能高排放行業依法完善差別價格、階梯價格政策,引導節約和合理使用水、電、氣等資源和能源。探索建立綠色項目庫,研究制定企業綠色評級、投資項目評級指南或辦法,組織金融機構與綠色企業和綠色項目精準對接。(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城市管理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水務局、市金融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大力發展綠色低碳金融
健全完善綠色金融工作機制,加快構建完善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金融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低碳產業、項目的金融支持,鼓勵金融機構持續深化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租賃、綠色基金、綠色債券等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推動金融機構成立綠色專營機構和建設碳中和網點。鼓勵金融機構充分運用碳減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貸款兩項創新工具,加大對綠色低碳和能源高效利用領域的信貸資金供給。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碳中和債券等,支持符合條件的融資租賃企業利用資產證券化工具融資,推動氣候友好型企業上市融資。鼓勵融資租賃、商業保理、融資擔保等企業積極參與綠色金融業務,為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多樣化金融服務。完善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政策,鼓勵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設立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基金。鼓勵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為碳達峰行動提供長期穩定融資支持。完善綠色金融信息共享機制,提高金融支持綠色項目的精準度。(市金融局、市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天津分行、天津銀保監局、天津證監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建立健全市場化機制
深化天津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市場建設,完善重點排放單位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核查制度,加強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市場運行管理。積極對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按照國家部署要求,將符合條件的重點排放單位全部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推動其做好碳排放報告和履約工作。鼓勵重點排放單位按規定購買經核證的溫室氣體減排量,用於完成碳排放配額的清繳。推進用能權交易和碳排放權交易的統籌銜接,將碳排放權、用能權交易納入統一公共資源交易平台。積極推行契約能源管理,推廣節能諮詢、診斷、設計、融資、改造、託管等“一站式”綜合服務模式。(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政務服務辦,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組織實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
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對碳達峰相關工作進行整體部署和系統推進,統籌研究重要事項、制定重大政策。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紮實推進相關工作。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加強統籌協調,定期對各區和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工作進展情況進行調度,督促各項目標任務落實落細。(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各相關部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強化責任落實
各區和各有關部門要深刻認識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複雜性,切實扛起責任,按照本方案確定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著力抓好各項任務落實,確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各區要結合本區定位、產業布局、發展階段等,科學制定區級碳達峰實施方案。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向國家對口部委請示溝通,制定重點行業、領域實施方案和保障方案,加快形成目標明確、分工合理、措施有力、銜接有序的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落實情況納入市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各相關部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嚴格監督考核
落實以碳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對能源消費和碳排放指標實行協同管理、協同分解、協同考核,逐步建立系統完善的碳達峰碳中和綜合評價考核制度。加強監督考核結果套用,對碳達峰工作成效突出的區、部門和單位、個人按規定給予表彰獎勵,對未完成目標任務的區、部門依規依法實行通報批評和約談問責。各區人民政府要組織開展碳達峰目標任務年度評估,有關工作進展和重大問題要及時向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報告。(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各相關部門,各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