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

天津市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

《天津市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由天津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交通運輸委聯合印發的通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津市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
  • 頒布時間:2022年12月28日
通知發布,通知內容,

通知發布

各有關單位:
《天津市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已經天津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市科技局 市發展改革委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市生態環境局 市住房城鄉建設委 市交通運輸委
2022年12月28日

通知內容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落實市委、市政府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要求,加強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系構建,依據《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國科發社〔2022〕157號),結合天津科技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三個著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創新驅動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統籌實施“技術創新攻關、創新要素最佳化配置、綠色低碳企業培育、低碳零碳成果轉化與示範和開放協同創新”五大行動,構建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創新體系,為天津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二)基本原則
    1.系統布局、重點突破。堅持全市“一盤棋”思想,加強頂層設計,優先布局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統籌推進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研發,面向長遠部署前瞻性理論研究和技術開發。
2.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加強科技政策支持、科研項目扶持和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突出市場在碳達峰碳中和創新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強化企業在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中主體地位。
3.套用牽引、示範推動。堅持以用立業,突出效果導向、實用導向、目標導向,結合區域產業特色,加快綠色低碳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先進適用技術集成套用與示範,強化科技支撐的重要作用。
    4.開放合作、協同創新。堅持開放帶動,積極參與碳達峰碳中和區域和國際合作,實現共研共建共享;加強綠色低碳領域各類創新主體力量整合,推進“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創新,實現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在重點行業和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支撐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完成國家下達指標,支撐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1.7%以上,初步構建起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
到2030年,掌握更多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可套用推廣的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有顯著影響力的低碳技術解決方案和綜合示範工程,助力打造一批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聚集區和標誌區,建立更加完善的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系,支撐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大幅下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支撐非化石能源比重力爭達到16%以上。三、重點任務
(一)實施技術創新攻關行動
1.推進碳中和基礎前沿技術儲備。面向世界減碳降碳科技發展前沿,開展前瞻性和顛覆性的技術研究。能源供給端,以打造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構建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等前沿技術為突破重點,加快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能源消費端,以工業流程再造、綠色建築關鍵技術、電氣化和去碳化裝備研發等為突破重點,推動實現低成本節能降碳和提質增效。固碳端,以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生態系統固碳、碳匯監測等為突破重點,加快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的持續攻關,推進負碳技術研發。加強前沿和顛覆性技術跟蹤和評估,定期更新我市碳中和前瞻性技術研究部署。(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教委)
專欄一 基礎前沿技術
能源供給端:推動零碳化技術研究,重點開展碳基能源催化轉化反應途徑、生物無機耦合和甲烷裂解制氫、高效氫源/燃料電池、新型太陽能電池材料與器件等基礎研究,推進新能源轉換與利用效能提升、新型綠色氫能技術、前沿儲能技術、電力多元高效轉換技術等前沿技術研究。
能源消費端:推動工業領域減碳化技術研究,重點開展鋼鐵、水泥、石化、建材等高耗能長流程工業的原料低碳化、燃料零(低)碳化、流程最佳化再造等新技術新方法研究。
固碳端:推動負碳技術研究,重點開展空氣中直接捕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高值轉化利用、碳匯智慧型監測等技術研究。
2.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技術創新。聚焦天津能源發展部署安排,充分發揮天津科技力量和各類創新主體作用,深入推進融合創新,推動能源綠色低碳安全高效轉型。化石能源高效利用方面,加大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關鍵技術研發,推進油氣產業鏈核心技術攻關。新能源併網消納方面,加快大功率風電、先進太陽能發電、非電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新能源技術研發。氫能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方面,加強氫能“制儲輸用”關鍵技術攻關和裝備研發。儲能利用方面,支持電化學、壓縮空氣等新型儲能技術研發。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方面,推動“可再生能源+儲能”模式、“源網荷儲”一體化、儲能裝備和管理等新型電力系統技術發展。到2030年,大幅提升能源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帶動化石能源有序替代。(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
專欄二 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技術
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開展高效煤粉燃燒、火電機組靈活性改造、煙氣餘熱深度利用、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及二氧化碳捕集工程化、燃氣電站混氫燃燒等化石燃料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技術的研究及套用。
新能源開發利用和儲能技術:開展先進光伏發電和先進太陽能熱發電、先進風力發電技術研究。開展土壤源、空氣源熱泵技術以及城市風電、地熱、低品位餘熱和生物質能多元化開發等研發套用。開展多種新型電力儲能、高效低成本長壽命燃料電池等技術研究。
氫能、冷能利用:開展氫能等零碳能源綠色製取、氫能熱電聯產系統高效運行、製造業領域氫能高效利用等技術的研發與示範。推進“制-儲-運-加”氫能綜合示範制-加氫一體站的建設。開展LNG冷能直接間接利用的技術研發。
新型電力系統技術:推進風電和光伏大規模友好併網、海上風電匯集和輸電,可再生能源功率預測、新能源微網、先進配電網、分散式能源調控等智慧型電網技術和新能源消納技術研發。開展可調節需求側負荷精準柔性控制、新能源車與電網能量互動等源網荷儲技術研發。
3.加強重點領域低碳降碳技術創新。圍繞低碳零碳工業流程再造、城鄉建設與交通低碳零碳技術攻關和農業減排固碳創新,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支撐重點領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工業領域,以鋼鐵、石化、水泥等行業為重點,實施清潔高效可循環生產工藝、節能降碳、原料替代等一批低碳零碳工業流程再造技術研發,打造製造業領域數字賦能降碳體系。城鄉建設領域,在建築用能、綠色建築和智慧型化市政基礎設施等方面實施一批關鍵技術研發,提高城鄉建設節能水平。交通領域,開展運輸工具燃料的清潔化、電氣化和非碳化裝備技術研發,加快數位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相關技術攻關,推進開發綠色高效交通運輸組織管理體系。農業領域,開展農業減排固碳科研攻關,加快形成具備推廣示範效應的綜合性技術解決方案。到2030年,支撐實現低碳流程再造技術的工業化套用、新建築碳排放量大幅降低、城鎮建築可再生能源替代率明顯提升、交通領域低碳化全面提升。(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交通運輸委、市農業農村委、濱海新區)
專欄三 重點領域低碳降碳關鍵技術
工業流程再造:在鋼鐵行業,開展高爐-轉爐的長流程煉鋼全過程節能降碳增效技術、氫能冶煉技術、鋼-化一體化聯產技術等的研發。在石油化工行業,開展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制氫、節能型流程、高效催化、燃料動力用能清潔低碳替代、蒸汽梯級利用及低品位餘熱利用等技術研發。在水泥行業,支持水泥窯燃燒替代、少熟料水泥生產等技術研發。開展海水淡化等特色產業循環利用技術與裝備研發。開發基於新興信息技術的新一代綜合決策支撐系統,促進“5G+工業網際網路”套用。
城鄉建設綠色低碳:在建築用能方面,開展高效建築終端電氣化、“光儲直柔”新型建築電力系統、區域建築能源協同、建築多能互補供冷/熱技術等的研發。在綠色建築方面,開展建築裝配化裝修、綠色低碳建材以及建築材料循環利用等技術研究及套用。開展供熱相關計量技術、供水管網智慧型化、綠色照明等市政基礎設施智慧型化、生態綠色化相關科技研究。
交通運輸低碳化:推進新體系動力電池、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等燃料低碳化技術研究。推動光儲充樞紐型充電站建設,推動大規模電動汽車安全充放電與車網智慧型互動關鍵技術研發。建設“近零碳”港口碼頭,開展港口“風、光、儲、荷”一體化的多能源供應網路技術研發。開展物流資源配置和倉儲配送智慧型管理、綠色供應鏈及追蹤溯源等低碳交通物流體系研發。
農業減排固碳:開展低碳農業一體化、綠肥生產與利用、農業土壤改良技術、覆蓋作物增碳等綜合研發套用,不斷提升耕地質量和土壤有機碳儲量。
4.加強負碳及減污降碳關鍵技術創新。圍繞實現碳中和目標對負碳技術的研發需求,著力提升負碳技術創新能力。負碳方面,聚焦CCUS、生物固碳等重點環節,加強CCUS技術的全生命周期能效提升和成本降低攻關,突破二氧化碳化學利用和轉化技術難題,開展礦化封存技術研究,推進CCUS與工業過程的全流程深度耦合技術研發與示範。碳匯方面,加快森林、濕地、海洋等自然生態固碳技術研發,推動自然生態領域和農業生態系統碳匯核算技術攻關。減污降碳方面,注重統籌溫室氣體與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推廣減污降碳的治理工藝和技術,強化污染防治與碳排放的協同治理。低碳管理方面,加速開展碳排放核算、監測、核查以及監管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市科技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農業農村委、市規劃資源局、市市場監管委)
專欄四 負碳碳匯及減污降碳技術
碳捕集封存利用:開展低成本低能耗二氧化碳捕集、低成本規模化二氧化碳化工和生物利用等技術,研究CCUS與工業流程耦合技術、與生物質集合的負碳技術(BECCS)以及碳捕集關鍵材料和分離利用核心裝備研發。開展CCUS全流程關鍵技術示範。
碳匯核算:推動陸域生態系統碳匯核算、海洋藍色碳匯核算與埋藏潛力評估等方法研究。推動開展森林、濕地、海洋、土壤等碳匯資源本底調查、碳儲量評估、潛力分析研究。
減污降碳:加強大氣污染協同治理技術研究,推動重點行業工業煙氣節能型多污染物一體化協同治理、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治理等關鍵技術研發。推動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等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研發。
低碳管理:開展本地碳排放因子研究。開展二氧化碳、甲烷濃度水平及其變化規律研究。鼓勵參與國家重點行業和產品溫室氣體排放標準、可再生能源標準、生態碳匯標準、CCUS標準等的研究制定。
(二)實施創新要素最佳化配置行動
5.最佳化科研項目資源配置。積極開展碳達峰碳中和領域戰略研究,組織CCUS、碳中和先進預測管理等基礎研究,圍繞清潔能源、先進電網、重點領域降碳等方向,組織實施重點研發計畫和科技重大專項。在工業綠色發展、生態環境改善、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布局並實施一批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示範項目。在市級重點項目中,積極開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研究和先進技術套用。鼓勵有條件的創新主體承接綠色低碳領域國家科研項目,爭取重大科技成果在天津落地示範。(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
6.最佳化科技創新平檯布局。培育綠色低碳戰略科技力量,發揮海河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牽引效應,開展基礎性、前瞻性研究,力爭實現“從0到1”的突破。引導天津市重點實驗室,積極推進綠色低碳科技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支持技術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設,加快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套用與推廣。積極推動綠色低碳專業化概念驗證、小試中試、孵化轉化平台建設。建設公共創新服務平台,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工藝設計、監測評估、管理諮詢、檢驗檢測等綜合性公共服務。力爭到2030年,建設10家以上市級碳達峰碳中和創新平台。(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濱海新區、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
專欄五 重大創新平台
海河實驗室:加快物質綠色創造與製造海河實驗室和合成生物學海河實驗室建設,在石油和煤炭高效清潔利用、高端精細化學品綠色合成、CCUS、儲能、減污及資源循環降碳協同治理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技術創新中心和新型研發機構:支持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天津市鋰離子電池綜合性技術創新中心、天津市海水資源利用技術創新中心、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天津分院(天津市濱海新區環境創新研究院)等創新基地平台和新型研發機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天津市半導體材料創新中心等市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解決綠色低碳領域的實際技術難題。
成果轉移轉化平台:支持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運營中心等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科技成果進行展示交易,支持天津泰達低碳經濟促進中心等推動一批綠色低碳成果轉移轉化。
公共服務平台:支持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中國天辰工程有限公司等機構牽頭組建天津市“雙碳”運營服務中心等碳達峰碳中和創新聯合體服務平台,開展節能降碳設計、監測評估等綜合性公共服務。
7.加強綠色低碳領域創新人才引育。加強綠色低碳領域人才選拔培養,加大對綠色低碳領域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深入實施國家和我市引智引才專項,積極引進我市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發展急需的各類人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動綠色低碳領域“雙一流”學科建設,培養綠色低碳領域青年人才,重點加強儲能、CCUS以及碳金融、碳交易等緊缺人才培養。鼓勵“碳匯計量評估師”“綜合能源服務員”“建築節能減排諮詢師”等職業發展,推動“雙碳”職業技術人才創新平台建設。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科技需求,深化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完善科技人才評價機制,著力最佳化人才服務。(市科技局、市教委、市人社局、津南區)
8.加強金融支持。完善支持低碳技術創新發展的投融資體系,用好國家低碳轉型基金、天使母基金、海河產業基金等各類基金,引導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設立投資基金,參與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充分發揮國家開發銀行開發性綜合金融服務在綠色科技創新中的支撐作用。支持各類金融機構開發氣候友好型綠色金融產品,助力市場導向的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積極發揮碳市場作用,推進綠色金融發展。加強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工作,引導金融機構加大綠色信貸支持力度。(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金融局、中國人民銀行天津分行、國開行天津市分行、天津銀保監局、天津證監局)
(三)實施綠色低碳創新主體培育行動
9.推動綠色低碳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遴選綠色低碳科技企業,加快綠色低碳領域“雛鷹—瞪羚—領軍”高成長企業梯度培育,大力發展綠色低碳高新技術企業。提升企業技術創新水平,支持有條件的科技型企業加大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投入,按照市場機制牽頭組建研發平台、創新聯合體等,協同推進綠色低碳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鼓勵“專精特新”企業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10.加快綠色低碳產業集群培育。最佳化科技創新空間布局,依託各區資源稟賦,強化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綠色石化、紡織等產業鏈補鏈、延鏈、強鏈,提升綠色低碳產業鏈整體水平。打造氫能、風電、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可再生資源等產業集群。到2030年,建設一批科技要素富集、創新活躍度高、創新引領力和帶動力強勁的零碳、低碳產業聚集區,打造一批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標誌區和示範區。(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農業農村委、濱海新區、寶坻區、靜海區、武清區、西青區、津南區等)
專欄六 綠色低碳產業聚集區建設
新能源:依託高新區新能源(儲能電池)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打造儲能電池產業示範園區。建設天津港保稅區氫能產業示範園區。
新能源汽車:依託濱海高新區、武清區和靜海區,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建設,推動寶坻九園工業園打造新一代動力電池產業主題園區。
資源循環利用:支持依託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打造再生資源專業化園區。支持天津港保稅區,建設海水淡化試驗場、海水資源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等示範工程,建設海洋科技創新集聚區。
現代農業:支持天津濱海、寶坻和津南等3家國家農業科技園,打造現代農業綠色產業園。助力推進武清區、西青區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開展綠色技術套用。
綜合示範區:支持建設津南碳達峰碳中和先行示範區。發揮中新生態城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示範帶動作用,推動形成更多成果產生輻射效應。
(四)實施低碳零碳成果轉化與套用行動
11.提升成果轉移轉化服務能力。編制綠色技術推廣目錄和綠色低碳科技發展藍皮書。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運營中心為核心,加強市場化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推動綠色低碳科技成果評價、展示交易、供需對接等。支持大學科技園建立技術轉移機構,完善技術轉移崗位激勵機制,促進高校綠色低碳科技成果落地。支持我市創新主體參與低碳零碳技術標準研究與制定。強化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智慧財產權的全鏈條保護與服務。(市科技局、市教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委等)
12.推動重點領域技術集成套用。推動綠色低碳科技成果和先進適用技術在各行業、各領域的集成及轉化套用。聚焦天開高教科技園等科教資源豐富、產業配套完善的區域,圍繞清潔能源、能源儲運、工業生產、交通運輸、綠色低碳建築以及碳匯固碳等,實施一批重大技術成果示範套用工程。到2030年,實施50項以上具有顯著影響力的低碳零碳負碳技術重大示範套用工程,有力推動產業鏈向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發展。(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交通運輸委、市農業農村委、市規劃資源局、濱海新區、西青區、津南區、市國資委、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等)
專欄七 重點領域集成套用
清潔能源生產:推進高效太陽能超薄矽單晶片智慧工廠、3GW高效疊瓦太陽能電池組件項目基地、濱海新區“鹽光互補”百萬千瓦級基地和渤化永利臨港2000標準立方米/小時加氫母站等清潔能源示範項目的建設。
能源儲運:依託中新生態城等區域開展集中式儲能電站項目試點,推動“外電入津”特高壓通道示範項目建設。
工業生產:實施鋼鐵行業深度治理、清潔燃料替代、能源回收利用、公轉鐵等示範項目建設。支撐南港工業區承接大型石化項目,推動南港工業區建設世界一流的綠色化工新材料基地。推進綠色數據中心示範,推動高密度、高能效、低能耗的伺服器設備套用。
交通運輸:利用天津港“風、光”資源稟賦優勢,打造零碳港區、零碳港口。
綠色低碳建築:利用中新天津生態城“零能耗”小屋、天津泰達低碳示範樓以及天津市首個“零碳建築”中新天津生態城不動產登記中心等示範建築,打造零碳建築樣板。
碳匯固碳:加大科技支撐構建生態屏障、津沽綠谷的力度,提升生態固碳功能。
(五)實施開放協同創新行動
13.推動形成開放協同創新格局。重點強化與京、冀地區在綠色低碳領域對接合作,支持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寶坻—中關村科技城等載體平台發展,助力京津冀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建設,推動京津冀綠色低碳協同示範項目建設。依託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投資基金,打造北方綠色金融高地。在綠色低碳領域加強“院地合作”和“校市合作”,實施“院市合作”專項。深化“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推動共建聯合研究中心(聯合實驗室)。積極吸引綠色低碳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國際知名研究機構和產業組織落戶天津。鼓勵具備優勢的創新主體在國際碳達峰碳中和領域開展技術合作。(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合作交流辦)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在天津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建立工作協調機制,加強各部門、各區政府聯動,制定工作責任清單,明確落實舉措,壓實工作責任。市科技局強化統籌協調,加強督促指導,確保本實施方案落實落細。(市科技局、各有關部門)
(二)強化政策創新
將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納入法規和政策體系建設中,加強政策頂層設計,強化制度保障。加大財政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積極探索項目多元投入機制,創新項目組織方式,採用“揭榜掛帥”“賽馬制”“研發眾包”等模式開展技術攻關。(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各有關部門)
(三)健全評估評價
建立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的動態評估與調整機制,健全科技支撐工作評價考核方法,對重點領域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進展進行監測,加強對碳達峰碳中和重大專項等項目實施成效的評估。完善各類項目評審、企業認定評價、科創基地認定、孵化機構認定備案和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同等條件下優先支持綠色低碳企業。(市科技局、市生態環境局、各有關部門)
(四)做好宣傳引導
加大宣傳力度,推廣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先進技術、示範套用等典型經驗。大力開展科普活動,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科普基地建設,編寫科普讀物,研發科普展品,開展創新創業大賽,提高公眾對碳達峰碳中和的科學認知,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市科技局、市科協)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