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大地測量工作是為大規模測制
地形圖 提供地面的水平位置控制網和
高程控制網 ,為用重力勘探地下礦藏提供重力控制點,同時也為發射
人造地球衛星 、飛彈和各種太空飛行器提供地面站的精確坐標和
地球重力場 資料。
任務 確定地球形狀及其外部重力場及其隨時間的變化,建立統一的
大地測量坐標系 ,研究地殼形變(包括地殼垂直升降及
水平位移 ),測定極移以及海洋水面地形及其變化等。 ·研究月球及
太陽系行星 的形狀及其
重力場 。
測地學 建立和維持具有高科技水平的國家和全球的天文大地水平控制網和精密
水準網 以及
海洋大地控制網 ,以滿足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需要。
研究地球表面向
橢球面 或平面的投影數學變換及有關的大地測量計算。
研究大規模、高精度和多類別的地面網、空間網及其聯合網的數學處理的理論和方法,測量資料庫建立及套用等。
分支 幾何大地測量學 亦即天文大地測量學:它的基本任務是確定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及確定地麵點的幾何位置。
方法 解決大地測量學的任務傳統上有兩種方法,幾何法和
物理法 。所謂幾何法是用幾何觀測量通過
三角測量 等方法建立水平控制網,提供地麵點的水平位置;通過水準測量方法,獲得
幾何量 高差,建立
高程控制網 提供點的
高程 。物理法是用地球的重力等物理觀測量通過
地球重力場 的理論和方法推推求大地水準面相對於
地球橢球 的距離、地球橢球的
扁率 等。
測地方程 簡史 萌芽階段 17世紀以前,大地測量學處於萌芽狀態。公元前3世紀,
埃拉托色尼 首先套用幾何學中圓周上一段弧的長度、對應的
中心角 同圓半徑的關係,計算地球的半徑長度。公元724年,中國唐代的
南宮說 等人在
張遂 (一行)的指導下,首次在今河南省境內實測一條長約300千米的子午弧。其他國家也進行過類似的工作。但當時測量工具簡陋,技術粗糙,所得結果精度不高,只是測量地球大小的嘗試。
大地測量學形成 弧度測量 1683~1718年,法國
卡西尼 父子(G.D.Cassini和J.Cassini)在通過巴黎的
子午圈 上用
三角測量法 測量弧幅達8°20’的
弧長 ,推算出
地球橢球 的長半軸和
扁率 。由於
天文緯度 觀測沒有達到必要的精度,加之兩個弧段相近,以致得出了負的扁率值,即
地球形狀 是兩極伸長的
橢球 ,與
惠更斯 根據力學定律作出的推斷正好相反。為了解決這一疑問,
法國科學院 於1735年派遣兩個測量隊分別赴
高緯度 地區
拉普蘭 (位於瑞典和芬蘭的邊界上)和近
赤道 地區秘魯進行子午
弧度測量 ,全部工作於1744年結束。兩處的測量結果證實緯度愈高,每度子午弧愈長,即地球形狀是兩極略扁的橢球。至此,關於地球形狀的物理學論斷得到了弧度測量結果的有力支持。
另一個著名的弧度測量是J.B.J.
德朗布爾 於1792~1798年間進行的弧幅達9°40’的法國子午弧的測量。由這個新子午弧和1735~1744年間測量的秘魯子午弧的數據,推算了
子午圈 一
象限 的弧長,取其千萬分之一作為
長度單位 ,命名為一米。這是米制的起源。
從18世紀起,繼法國之後,一些歐洲國家也都先後開展了弧度測量工作,並把布設方式由沿
子午線 方向發展為縱橫交叉的
三角鎖 或
三角網 。這種工作不再稱為弧度測量,而稱為
天文大地測量 。中國清代
康熙年間 (1708~1718)為編制《
皇輿全覽圖 》,曾實施大規模的天文大地測量。在這次測量中,也證實高緯度的每度子午弧比低緯度的每度子午
弧長 。另外,清代康熙皇帝還決定以每度子午弧長為200里來確定里的長度。
幾何大地測量 19世紀起,許多國家都開展全國天文大地測量工作,其目的並不僅是為求定
地球橢球 的大小,更主要的是為測制全國
地形圖 提供大量地麵點的精確幾何位置。這就推動了
幾何大地測量 的發展。
①為了檢校天文大地測量的大量觀測數據,求出最可靠的結果和評定
觀測精度 ,法國A.一M.勒讓德於1806年首次發表
最小二乘法 的理論。事實上,德國數學家和大地測量學家C.F.高斯在1794年已經套用這一理論推算小行星的軌道,此後又用最小二乘法處理天文大地測量成果,把它發展到相當完善的程度,形成測量平差法,至今仍廣泛套用於大地測量。
②
橢球 面上三角形的解算和
大地坐標 的推算,
高斯 於1828年在其著作《曲面通論》中提出
橢球面 三角形的解法。關於大地坐標的推算,許多學者提出了多種公式,高斯於1822年發表橢球面投影到平面上的正形投影法,這是大地坐標換算成
平面坐標 的最佳方法,至今仍在廣泛套用。
物理大地測量 自1743年
克萊羅 發表了《地球形狀理論》之後,物理大地測量的最重要發展是1849年英國的G.G.斯托克斯提出的
斯托克斯定理 。根據這一定理,可以利用
地面重力測量 結果研究
大地水準面 形狀。但它要求首先將地面重力測量結果歸算到大地水準面上,由於地殼密度未知,這種歸算不能嚴格實現。儘管如此,斯托克斯定理還是推動了大地水準面形狀的研究工作。大約100年後,蘇聯的M.S.
莫洛堅斯基 於1945年提出
莫洛堅斯基理論 ,它不需任何歸算,便可以直接利用地面重力測量數據嚴格地求定地麵點到
參考橢球 面的距離(大地
高程 )。它避開了理論上無法嚴格求定的大地水準面,直接求定地麵點的大地高程。利用這種高程,可把大地測量的地面觀測值準確地歸算到
橢球 面上,使天文大地測量的成果處理不因歸算不準確而帶來誤差。伴隨著莫洛堅斯基理論產生的
天文重力水準 測量方法和
正常高系統 已被許多國家採用。這是在
衛星重力測量 技術出現以前,由
地面重力測量 研究
地球形狀 和確定
地球重力場 的理論和方法,稱為經典物理大地測量。
現代大地測量 經典大地測量由於其主要測量技術手段(測角和測邊)和方法本身的局限性,
測量精度 已近極限,測量範圍也難於達到占地球面積70%的海洋和陸地自然條件惡劣的地區(高原、沙漠和原始森林等)。1957年第一顆
人造地球衛星 發射成功後,利用人造衛星進行大地測量成為主要技術手段,從此發展到現代大地測量。其標誌是產生
衛星大地測量 ,突破了米級測量精度,從區域性相對大地測量發展到全球的大地測量,從測量靜態地球發展到可測量地球的動力學效應。
衛星大地測量 衛星重力測量
動力大地測量 海洋大地測量 展望 大地測量學從形成到現在已有 300多年的歷史,雖然在研究
地球形狀 、
地球重力場 和測定地麵點幾何位置各方面都已取得了可觀的成就,但從整體來看,仍存在著若干不足之處,有待於今後繼續研究解決。
①
衛星大地測量 已經全面地和均勻地求出了地球重力場(包括
大地水準面 )的總貌,但還不能求得其
精細結構 。這是由於衛星運行的軌道至少在地面上方 200公里以上,對地球重力場效應的分辨能力也只能達到這一
數量級 。目前
地面重力測量 在全球的分布極不均勻,有待繼續擴展。在海洋上空利用衛星雷達測高技術測定海洋大地水準面的起伏已取得了較好的結果。由天文大地測量求得的
垂線偏差 和由
天文重力水準 所得的
大地水準面 起伏,也都是
地球重力場 的信息。所以要研究地球重力場全面而精細的結構,必須綜合利用衛星、物理和
幾何大地測量 的各種信息,進行統一的處理,有人稱之為
整體大地測量 。這是研究地球重力場的發展趨勢。
②18世紀以來進行的天文大地測量,各國大都採用不同的
參考橢球 ,建立獨立的坐標系。20世紀以來,通過聯測和改算,有些
獨立坐標系 連成一體,形成了西歐、北美、蘇聯和東歐、印度、中國、澳大利亞等若干個較大的坐標系。直到全球
衛星大地測量 開展以後,特別是由於衛星
都卜勒 定位技術的發展,才使建立全球統一的
地心坐標系 成為可能。許多國家都在原有的
天文大地網 內加測衛星都卜勒定位點,把天文大地網和衛星定位網結合起來。這已成為當前的趨勢。正在發展中的衛星射電干涉測量技術,不但有可能加強天文大地網,甚至可能局部代替傳統的天文大地網。可以預期,測定地麵點幾何位置的大地網的布設和加密,將來必然向綜合利用各種技術的方向發展;而如何最有效地和最經濟地綜合利用各種技術,也必然是今後的研究課題。
③海洋研究和
海洋資源開發 是當前受到重視的課題,但
海洋大地測量 目前尚處於初級發展階段。近年來聲吶技術發展很快,已成為在海水中進行測量的重要手段。如何利用這種技術進行海洋大地測量,也是今後的研究方向。
④全球只有為數很少的一些固定站在進行
甚長基線干涉測量 工作。為了更好地研究地殼
構造運動 ,還必須發展流動站,測量較短的
基線 。同時還要再利用
固體潮 觀測、
衛星雷射測距 和衛星射電干涉測量等技術,綜合全部測量結果,將為探索地震預報提供寶貴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