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對表面物體具有吸引力,
重力加速度是度量地球重力大小的
物理量。按照
萬有引力定律,地球各處的重力加速度應該相等。但是由於地球的
自轉和
地球形狀的不規則,造成各處的重力加速度有所差異,與海拔高度、緯度以及地殼成分、
地幔深度密切相關。
關聯
地球的重力場是
重力勢的
梯度,可以通過重力測量、天文
大地測量和觀測人造地球衛星軌道的擾動來求得。由於
重力均衡作用,重力場可以反映
地幔以及地殼、地幔邊界的起伏狀況,稱之為
地殼均衡。地殼均衡既不是一種力,也不是一個過程,它是地殼各部分之間建立一種
平衡狀態的普遍趨勢。地殼對重力作用的適應總是與密度更大的塑性地幔有相當大的關聯。地殼單位體積內物質質量越大,沉陷在地幔里的部分也就越深,高原和高山的地殼就要比平原和盆地更深地陷入地幔。
實例
例如:
第四紀以來,隨著冰期中形成的
冰蓋消融,重量減輕,斯勘的納維亞半島一直在緩慢上升,每建一個大型水庫就會誘發無數次小型地震。這都說明地殼有傾向靜態平衡的趨勢。
作用空間
地球重力作用的空間。在地球
重力場中,每一點所受的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只同該點的位置有關。和其他力場(如磁場、
電場)一樣,地球重力場也有重力、重力線、
重力位和等
位面等要素。研究地球重力場,就是研究這些要素的物理特徵和數學表達式,並以重力位理論為基礎,將地球重力場分解成
正常重力場和異常重力場兩部分進行研究。研究地球重力場,在
大地測量學中可用以推求
平均地球橢球的形狀,建立
國家大地網和
國家水準網;在空間科學中用以確定空間飛行器受地球引力場作用的軌道改正;在
固體地球物理學中用以研究地球內部結構及資源分布。通常把這些研究地球重力場的內容稱為重力學。
理論
重力位
定義
地球引力位
V是地球
質元d
m對地球體積
τ的積分(圖1):式中
G為引力常數。 地球離心力位
Q為:,式中
ω為
地球自轉角速度,
L為點
P至地球自轉軸
Z的垂直距離。
地球重力位W為:W=V+Q。
特性
重力位是點
P 的空間坐標的標量函式,它的
梯度是重力,即:
g=墷
W,
重力位對某一方向的導數就等於重力在這個方向上的分量,即: 地球外部一點的
引力位滿足
拉普拉斯方程:,所以地球外部的引力位可以用球諧函式展開式來表達。
地球內部一點的引力位滿足
泊松方程:墷2V=-4πGσ,
式中σ 為地球密度。
重力位是坐標的函式。若在某曲面上重力位處處相等,則有:W(ρ,θ,λ)=C,
式中
ρ、
θ、
λ 為
球面坐標系內的坐標;
C 為
常數。此曲面稱為
重力等位面。在上式中如給定不同的常數
C,則得到不同的重力等位面,所以在地球
重力場中存在著一簇重力等位面。在任一個重力等位面上,每一點的法線(即垂線)就是重力方向,所以物體沿重力等位面運動,重力不
做功。兩相鄰
水準面之間的重力位差處處相等,這種位差就是一水準面上各點的重力值與其至相鄰水準面的垂直距離的乘積。同一水準面上各點的重力值一般從
赤道向
兩極增大,因而這些點至相鄰水準面的垂直距離由赤道向兩極逐漸減小,也就是相鄰兩水準面之間互不平行。重力等位面又稱水準面,其中同理想的
平均海面相重合、並延伸到整個地球大陸內部的水準面稱為
大地水準面。又由於地球內部質量分布不規則,致使任意兩相鄰水準面之間互不平行;又由於
重力位是坐標的
單值函式,所以兩相鄰水準面不能相交。水準面是一個封閉曲面。在地球
重力場中的重力線是垂直穿過各重力等位面的空間曲線(圖2)。重力場中某一點的重力方向就是這點重力線的切線方向。
地球正常重力場
由於地球內部質量分布的不規則性,致使地球
重力場不是一個按簡單規律變化的力場。但從總的趨勢看,地球非常接近於一個旋轉橢球,因此可將實際地球規則化,稱為正常地球,同它相應的地球重力場稱為正常重力場。它的
重力位稱為正常位
U,重力稱為正常重力
γ0。在正常重力場中也有一簇正常位
水準面,它們都是扁
球面。某點的正常重力方向是正常重力場重力線的切線方向。
表示方法
一種是拉普拉斯方法。將地球引力位表示成球諧函式
級數,取其頭幾個偶階項作為正常位,並根據正常位求得
正常重力,同它相應的正常地球是一個扁球,稱為水準扁球。它的表面是一個正常位水準面。由於正常位是表示為級數形式的,所以隨著選取的項數不同,扁球形狀相應有所改變。
另一種選取
正常重力場的方法是斯托克斯方法。先假設正常位水準面的形狀是一個精確的旋轉
橢球,然後根據
地球質量M和
自轉角速度
ω求它的外部
重力位和重力。這樣得到的正常位是封閉形式的。相應的正常地球就是表面為正常位水準面的旋轉橢球,即水準橢球。
正常重力公式 按斯托克斯方法求得的水準橢球表面上封閉的正常重力公式為:,式中
α和
b分別為橢球的長、短半軸。這個公式稱為索密里安公式。將這個公式展開成級數,取到二級微小量(約1/3002,稱為
地球扁率平方級量),則在水準橢球表面上的正常重力公式為:
γ0=
γe(1+
β sin2嗘 +β 1sin22嗘),
式,是極上的正常重力
γp與
赤道上的正常重力
γe之差同
γe的比值,稱為重力扁率;
β 1為顧及到地球扁率平方級量的係數。在這種情況下水準
橢球的重力扁率
β 與幾何扁率
α 的關係為: ,
式中是地球赤道離心力和γe的比值。上式稱為克萊洛定理。由此定理就可用重力數據推求水準橢球的幾何扁率。
正常重力公式中所包含的 3個常係數
γe、
β 和
β 1取決於確定正常位所用的4個參數,即
地心引力常數GM,
地球自轉角速度ω,動力
形狀因子J2(
引力位中的二階主球函式係數,是扁率的函式),以及水準
橢球的長半軸
α。慣用的常係數
γe、
β、
β1值如表:
大地測量基本參考系統 為了使正常位儘可能接近
重力位和建立全球
大地坐標系,需要定義一個水準橢球(旋轉橢球),使它的中心在
地球質心上,短軸同
地球自轉軸重合,而且橢球面上的正常位等於
大地水準面上的重力位,它的參數
GM、
ω、
J2同實際地球的相等,參數ɑ的選擇應使橢球面最密合於大地水準面,橢球的扁率可由
J2求得。滿足這些條件的水準橢球稱為
平均地球橢球。由於
GM、
ω、
J2、ɑ這4個參數決定了橢球的物理和幾何特性,所以這4個參數又稱為
大地測量基本參考系統。1979年12月,
國際大地測量學和地球物理學聯合會在澳大利亞坎培拉召開的第17屆大會上建議“1980年大地測量基本參考系統”(GRS1980)為:長半軸ɑ=6378137米;動力形狀因子
J2=1.08263×10-3;
自轉角速度ω=7.292115×10-5
弧度/秒;
地心引力常數(包括大氣)GM=3.986005×1014米3/秒2。 地球異常
重力場 地球重力場的非規則部分稱為異常重力場。地球重力場中任一點的
重力位W和正常位U之差值稱為
擾動位T,即:
T=
W-
U。
擾動位是由於地球的質量分布和形狀同
平均地球橢球的質量分布和形狀不同而引起的。與擾動位相應的有
重力異常和擾動重力。
套用地面重力資料,地球擾動位有兩種求解方法:一種是利用
大地水準面上的重力異常推求大地水準面外的擾動位,稱
斯托克斯理論;另一種是利用地面上的重力異常推求地面外的擾動位,稱
莫洛堅斯基理論(見
地球形狀)。但前提是在整個地球表面要有連續布滿的重力和地形資料。由於地面重力資料的分布還很不均勻,高山地區和海洋面上資料較少,因此單純採用地面重力資料研究地球
重力場還不理想,必須同觀測人造地球衛星的資料進行綜合研究,才能獲得更精確的地球重力場數據。
模型
以球諧函式
級數形式表示的
地球引力位為:式中
ρ、
θ、
λ 分別為地球
重力場中計算點的地心矢徑、極距和經度;
Cnm和
Snm為引力位球諧函式
係數,簡稱位係數。當
m=0時稱為
帶諧係數,當
m=
n時稱為
扇諧係數,當
m厵
n 時稱為
田諧係數(扇諧係數和田諧係數有時也統稱為田諧係數),它們是
引力位的主要參數;
Pnm(cos
θ)稱為勒讓德函式,
n稱為階(或次),
m稱為級,當
n在某一定值情況下,
m由0變化到
n,稱為完整階級。引力位球諧函式級數式中的第一項表示質量為
M的均質球體的引力位,求和符號中各項為
地球形狀和質量分布不同於均質球體而對球體引力位的增減部分。要細微地表達
地球引力位,必須精確地推求出位
係數Cnm和
Snm。從概念上說,
n應趨向無窮大,但實際上是辦不到的。通常只能確定有限階數的位係數,用以近似表示地球引力位。到1983年國際上已能推求出
n=180的完整階級的位係數,但公認
n在36階級內的位係數較可靠。
由一組位係數可以表達相應的地球
重力場,稱為
地球重力場模型。由於推算位係數時所採用的資料類型和數量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地球重力場模型。表中所列是近年來發表的主要地球重力場模型。 地球重力場與地球內部構造 根據全球
重力測量和
衛星大地測量的結果,可以確定地球的總質量和地球的平均密度;配合
天文測量結果,可以求出地球繞其
自轉軸的
轉動慣量;根據地面上大範圍甚至全球範圍的重力測量結果,可以研究
地核-
地幔邊界的起伏,地幔-地殼邊界的起伏,地幔中的熱對流,地殼的均衡狀態,以及地殼和地幔的橫向不均勻性等。
重力勘探是重力學原理在勘探地下資源方面的套用。若某些地質構造或礦藏與其圍岩在密度上有差異,則地面上的
重力場在小範圍內會發生局部變化。根據地面上局部重力場的變化規律,反演某些地質構造和礦藏的位置及其範圍,是重力勘探的基本內容。近年來由於生產上的需要,重力測量精度的提高和電子計算機的採用,重力勘探獲得了迅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