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海面

平均海面

平均海面是指某地一定時期內每小時海面高度的算術平均值,又稱平均海水面。它是大地測量和海道測量中的高程起算面,又稱零面或基準面。平均海面的變化同天文、氣象、海水密度、基本環流結構以及地理條件等的影響有密切關係。平均海面及其變化情況,可為海洋學、固體地球物理學(如地球形狀)的研究提供有價值的資料。

我國將青島驗潮站27 年觀測的潮位平均值定為“1985年國家高程基準”,作為高程的起算面。圖或地圖上標註的某地的海拔高度,就是距離此平均海面的高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均海面
  • 外文名:Average sea level
  • 又稱:平均海水面、零面或基準面
  • 標準:黃海海平面
  • 基準點:大港一號碼頭,青島驗潮站
簡介,測量,基準點,我國沿海平均海面的狀況,

簡介

1956年以前,中國的高程系統有大沽零點、青島零點、廢黃河口零點、吳淞零點、坎門零點、羅星塔零點、珠江基面等。1956年以後,統一規定以青島驗潮站的1950年至1956年潮汐觀測資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作為高程基準面,並命名為黃海平均海面。中國測定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高程為 8844.43米,就是從黃海平均海面起算的。歐洲地區和美國分別以阿姆斯特丹和波特蘭驗潮站的多年平均海面作為高程的基準面。這些地區性的高程基準面,也叫區域性的大地水準參考面。

測量

某地平均海面高度一般從該地驗潮站零點(水尺零點)起算。按連續驗潮時間長短可分為:日平均海面,即一天24或25個整點時的海面高度的算術平均值。在一天內基本上消除了潮汐影響。月平均海面,連續一個月內的每小時海面高度的算術平均值,基本上消除了每日海面升降的影響。年平均海面,一年內各月的月平均海面高度的算術平均值,基本上消除了氣象周期波動的影響,即月平均海面的季節變化。多年平均海面,各年的年平均海面高度的算術平均值,消除了潮汐的長周期(如天文要素以18.6年為周期)波動的影響。多年平均海面一般可用18.6年或更長時期的連續觀測資料算得較精確值,也可按各分潮的不同時間的潮高來計算。
平均海面的變化同天文、氣象、海水密度、基本環流結構以及地理條件等的影響有密切關係。在同一地點,日平均海面受氣象變化,主要是氣壓和風的變化影響較大。中國的月平均海面有明顯的季節變化(主要是海水密度變化和氣壓變化引起的),而年平均海面差異較小。中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的各長期驗潮站的多年平均海面,相差幾厘米至幾十厘米。
平均海面及其變化情況,可為海洋學、固體地球物理學(如地球形狀)的研究提供有價值的資料。

基準點

我國使用的是黃海海平面,海平面的基準點在青島(具體在大港一號碼頭,青島驗潮站)。
我國過去採用黃海平均海水面作為高程基準,即以1950年至1956年間青島驗潮站獲得的平均海水面作為高程基準面,稱為56年黃海高程系,所測國家水準原點(青島原點)高程為72.289米。1985年國家高程基準,則是採用青島驗潮站1952年至1979年驗潮資料計算確定的。所測國家水準原點(青島原點)高程為72.260米。即1985年高程基準面高出原1956年黃海平均海水面0.029米。

我國沿海平均海面的狀況

我國大陸沿海平均海面過程線是二條高低錯落的曲線。從總體上看是南高北低。北海至大連相距3500km,兩地平均海面的高程相差70.9cm,平均為-2.0cm/100km。兩地平均海面測量誤差和幾何水準測量誤差之和為士10.5cm,以兩倍中誤差為極限誤差也只有21 cm,遠小一於兩地平均海面的高程差,故兩地平均海面的高程差不是測量誤差,而存在實際上的平均海面不水平。
我國平均海面高低變化可分為三段:
北海至三沙,兩地平均海面的高程差為42.3cm,平均為-3.1cm / 100km;三沙至連雲港,兩地平均海面的高程差18.3cm,平均為-1. 2cm/100km,連雲港至大連(不經渤海),兩地平均海面的高程差10.4cm,平均為-1.7cm/ 100km。營口、葫蘆島、塘沽等三處的平均海面分別在85高程系(即1985年國家高程基準,下同)下為35.9cm,13.8cm,42.8cm,從而得出“渤海為較低海面區”。對三個驗潮站的資料進行考證,塘沽站設在塘沽新港,該地區地面沉降嚴重(1990年開始,地面沉降已得到控制),驗潮站水準點平均每年下沉3.5cm。
營口站水準點到水尺零點的高差,據1974年的連測資料,應為4.664m,不應為5.037m;葫蘆島亦是搞錯水尺零點的緣故。經過改正計算,塘沽、葫蘆島、營口三站的平均海面,分別在85高程繫上-2.0cm、-8.8cm、7.7c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