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山寨

土家山寨

雲舍坐落在神秘的梵淨山腳,風景如畫的太平河畔。探源雲舍土家族上千年的悠久歷史,戰國時:“楚子滅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漢有天下,名曰:酉、辰、巫、武(舞)、沅五溪,各為一溪之長,號五溪蠻。”雲舍土家族為辰水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而今特點和獨到之處就是,通過歷史演變,土家先民與其他民族先民交往、融合,通婚聯姻,雲舍土家族仍保留著自身民族遺傳,遺留的民族習俗,這裡是中國土家族上千年的歷史,文化再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家山寨
  • 地理位置:梵淨山腳
  • 國家:中國
  • 主要民族:土家族
利川土家山寨,魚木寨,支羅船頭寨,大水井古建築群,雲舍土家山寨,建築特點,近水而居,依山就勢,就地取材,立房子重上樑,載椽皮及青瓦,裝房子重釘門,

利川土家山寨

利川地方,元、明屬土司地。魚木寨船頭寨大水井、女兒寨、向家寨、卜家寨……,一翅兒擺開,有如群星閃耀,既古老而又無比神秘!利川山寨林立,是我國目前土家山寨集中呈現,而又保存最好的地方
土家山寨從類別上分有山寨、峒寨和村寨三種。從已開放的魚木寨、船頭寨、大水井看,利川的土家山寨品種齊全,建築輝煌,文化深厚,風情無限。從現存文物系列、文化特色看,利川土家山寨堪稱是一座座具有通史性質的土家文化天然博物館。居住系列窩汧(土人對天然居住洞穴的俗稱),岩居,兵洞,吊腳樓直至近現代的兩院三朝門木架磚牆瓦房,不僅記錄著當地土家族人的生存發展足跡,而且也充分反映了他們天人合一,既與自然溶合,又與自然抗爭的智慧和成果,算得上是一部土家族地區的建築活史;墓葬系列東漢磚室墓,晉隋崖墓,元明石槨墓,清代牌坊、碑屋以及數十座大如山中之城、精雕細刻的土坑木棺碑墓,件件都是生命的路標,座座都是藝術的殿堂;崇祀系列敬丫公,拜向王,念鳥經,把祖先埋在堂屋之中,用唱歌跳舞來歡送死亡,這既是一道道美輪美奐獨具特色的藝術風俗風景線,更是一座座面對死亡敢於粲然一笑的土家靈魂豐碑;“鐵壁三層盤古寨,螺峰四面護雄關。”
“十二危峰東川保障;三千遠路南浦雄關。”爭戰系列棧道,關卡,割卵丘,殺人坳,屯堡屯田,血雨腥風,屍橫遍野,這絕不僅僅是對戰爭、罪惡的記錄和鞭撻,而且更是對敢於抗爭和敢於生存的獎勵和贊詡。所有這些不僅使我們清楚地看到了土家族人從古至今生存發展的足跡,而且,也使我們看到了他們與困難、邪惡抗爭所創造出的人間輝煌。從四季景觀看,土家山寨春天是一片段預告海;夏天是一座涼都;秋天是歌舞的殿堂;冬天是神話的世界。無論你是喜愛休閒,覽勝或是探險,利川的土家山寨都是你值得一游的好地方。

魚木寨

魚木寨位於利川謀道鎮境內,1995年公布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景區面積20平方公里,是一個自然村。據傳,魚木寨曾名成家寨,古代馬、譚兩大土司連年征戰。譚土司困守山寨,馬土司久攻不下。一日,譚土司從山寨上拋下活魚無數,馬土司見魚興嘆:吾克此寨,如緣木求魚也!“魚木寨”由此而得名。寨內有古墓群、古碑林古棧道、古寨門、古習俗等文化特徵。寨上石碑數以百計,古墓有碑、路口有碑、峰頂有碑、叢林有碑。碑有塔式、牌坊式、牌樓多層式、圈頂式、平臥式等多種造型。石雕精湛,品種繁多,人物、花卉、圖案皆有,人物雕刻皆取材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實為稀有藝術珍品。
現遺存lO座清代碑墓,碑高5米以上。最大的是建於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成永高夫妻墓,三門二進,占地100平方米。墓前碑高5.2米,寬5.3米,刻有花鳥人物90餘幅。碑林中的“雙壽居”集馬派雕刻藝術之大成,幾百名工匠雕鑿了三年,雕出了6出戲劇故事中的500多個人物造像。寨內有100餘戶居民,大都是土家族,至今仍保留有完整的古代土家人生活、飲食、婚喪、建築習俗。男女能歌善舞、熱情好客;姑娘愛繡“花襪底”,做“布涼鞋”;男子善飲苞谷酒。具有土家風味的“甜酒糯米湯圓”、“陰米子”、“土臘肉”、“合渣”至今仍為人們的主要飲食。寨內以木建築為主,石與石、木與木、木與石之間的結合,均用古老巴國傳統的營造方法,以榫頭相聯,陰陽相扣。有關專家考證後認為,魚木寨堪稱世界土家文化的遺留中心。

支羅船頭寨

船頭寨,位於謀道鎮北部,距市城區80公里左右。船頭寨地勢險要,四面懸崖峭壁,從山麓到山頂,相距800餘米,絕壁雄峰拔地而起,形如巨舟,破霧穿去,故名船頭寨。山下僅一條小道可通其上,山頂一片開闊,上有3個村民小組,為土家英雄黃忠的土皇城遺址,人稱衙門坪。嘉靖年間,支羅峒長黃忠,施南土司覃寧、容美土司田世爵聯合反明。明王朝命湖北巡撫谷虛中鎮壓,調來施州、辰州、重慶、沔陽等軍隊及石柱、永順五寨土司進行圍剿。黃忠據險固守船頭,築48道卡門,英勇反抗,嘉靖40年受騙被擒。這是一曲反抗民族壓迫的壯烈悲歌,船頭寨是古戰場遺址,也是這場鬥爭的歷史見證。
如今寨上舊貌換新顏,林木鬱鬱蔥蔥,藥園花香襲人,塘庫星羅棋布,景色宜人。當年黃忠所築卡門,至今能見者尚有十餘道,其中接近山頂的一道保存較完好,兩側石柱上“鐵壁山城盤古寨,螺蜂數道護雄關”的對聯朗朗顯目.

大水井古建築群

大水井坐落於世界優秀名歌之一《龍船調》的發源地——利川市柏楊壩鎮。整個建築群由李亮清莊園、李氏宗祠、李蓋五莊園三部分組成,它像一首由土家嗩吶、木笛、葉笛、鑼鼓加西洋長號奏出的三部曲,演繹著一個家族的榮與辱,興與衰,凝固了一個民族的建築文化史。
建築群共占地2萬餘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2萬平方米,共有24個天井,200餘間房屋。建築時間由明末直至1949年,先後長達300餘年。整個建筑北望齊岳大山,南靠寒池高嶺,東攬尖刀古觀,西控九龍雄關;高大的城牆與瓷嵌交相輝映,西式的柱廊與吊腳樓並肩媲美,雄奇的山峰與神秘的幽谷上下呼應,傳奇的故事與如畫的現實傳承交融。200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舍土家山寨

雲舍至今屬於中國土家族民居經典的古寨,四百餘戶宅舍依山傍水,高低錯落,蜿蜒起伏,崎嶇而狹窄的青石板道路,幽深的巷道,諸多明清古建民舍,祠堂,猶如走進那已久遠的歲月。
土家山寨
在漫長的歲月中,雲舍土家族仍然保留著自身民族的風情習俗。獨具本民族特點的服飾,佩戴諧調美觀,艷麗雅致。民族傳統節日很多,幾乎每個月一天或幾天,除過共同的春節、元宵、端午、中秋、重陽等外,土家特點的“趕年”、“過社”、“清明”、“立夏”、“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傳統節日豐富多彩。
瀏覽雲舍封建朝代遺傳的農耕農作,土家織錦,手編工藝,秦代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保留至今的土法製作工藝,有道是“雲舍造紙,蔡倫為師”,唐代流傳的水排和作坊。古樸、典雅的土家民風民俗。“沖儺”、“還願”體現祖先崇拜的“祭祀土王”,神秘原始的“祭風神”,對萬事萬物皆有神靈的信仰,熱鬧風趣的“打鬧”,歡樂祥和的“建房禮詞”,亦歌亦泣的“哭嫁”、“鬧喪”跳起喪舞,唱起鬧喪歌,送親人至“天堂”。源於原始巫術,驅除鬼疫的儺堂戲。伴隨著生產勞動所產生的“打鬧歌”“上樑歌”“土歌”“山歌”“情歌”“盤歌”“打溜子”“毛古斯”“金錢桿”“猴兒鼓”“八寶銅鈴”“擺手舞”“花燈”“農燈”都顯示出雲舍土家人的古風習谷對生產、生活和文藝現象的強烈滲透。真謂夢搖雲舍,一覽永逸。
品種繁多,風味各異的土家民間小吃 ,土家特點的農家飯菜,香甜誘人的甜米酒,各具特色,品其馨香,回味無窮。
雲舍依山傍水,美境如畫,“寨大似天庭,環行似迷宮”,傳說是仙人居住過的地方,寨後長達數十公里的仙人洞、嘎嘛洞、洞內景觀,各具其異,鬼斧神工,千奇百怪。瞬間變化莫測的神龍泉,人聲呼叫才涌的“轟鳴泉”等奇特,神秘的自然現象。數公里長的雲崖大峽谷幽境景觀等,構成了貴州乃至湘、鄂、川、黔中國土家族,獨一無二的勝景和土家族人文,歷史旅遊觀光名勝之地。

建築特點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有這樣一個很有特點的典型土家山寨。說它典型,主要是它在400年前就有規劃,是一個有規劃修建的土家山寨。它背靠高山,面向田壩,幾十座木房依山勢從低到高、層遞而建,所有房子,全部坐北朝南,後山叫玉荷樹,前面叫文安壩,山寨左右各有一座小山環抱,右邊叫青龍咀,左邊叫白虎嘴。寨子上的房子分三塊分布,由兩條上寨的路連線,進寨的路只一條,到寨口分叉為二,直通寨頂。兩條路,既要通人畜,還要通水流。多數人家有吊腳樓,外伸式廂房的吊腳樓,單邊的或者雙邊的,雙邊的就是撮箕口房。還有一種吊腳樓,就是廂房連正房的那一間全是吊腳的。正房三間、五間,或者七間,不論大小都是一向。在一個層面上,有單獨一向的,多數為兩向相連的,根據地勢,也有三向、四向房子連在一起的,有的廂房隔著,只街陽台連線,有的就連成一個院落。每一向房子前面都有院壩,雖然大小不同,但多是由青石鋪就,到秋收時節,這些有石院壩的人家曬穀物就格外的方便。
大寨四周綠樹環抱,青槓樹、楓樹、茶子樹、桐子樹、皂角樹和柏樹。寨子中上部有幾棵很大的皂角樹和柏樹,下就是趙氏的祖墳。這皂角樹和柏樹寓意深刻,暗合趙氏宗傳長青。其他各家的房前屋後也有零星果樹,橙子樹、桃子樹、梅子樹板栗樹李子樹、花紅樹等。寨中的樹,除了皂角和柏樹以外,最有名的還有兩棵樹,一是桂花樹,就在一大戶人家的院壩邊,主人專門壘了一個三尺高的土台。樹不算高,六七米,但很蓬勃,特別是花很香,八九月間,十里以外也能聞到它的香味。另一棵樹是寨口的那棵刺檬,象一把傘蓋,寨里人認為那是他們的“防火傘”,有了它,寨上就不會有火災。
寨上的水井很多,大的有四口,大院壩、彎里、上寨和坡頂上;小的就多了,很多人家側後都有一口小井,豐水年成,他們是不別出門去挑水的。雨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主要靠與兩條主道一致的排水溝,左邊一條水溝與路同行,或者共用,或者分左右,或者人走上,水走下。右邊一條分成兩段,一段與主幹道一乾一濕,另一段則轉彎向了山腳,形成另一名小水溝,繞一段路後又合進來。兩條水溝常年有水,有時還發出嘩嘩的流水聲,每天傍晚牛羊歸圈前都會飲足而還。如果天旱,寨上的人們則可以去寨外的大水井或壩中的涼水井擔水。
由於柴方水圓,寨上的房子越修越多,越修越密,人也越來越多,人們就叫它大寨巷(當地人讀hang)。大寨巷在清朝和民國曾經開過市,每逢農曆的四、九趕集,後因厘金(稅、費)太高而散場。相傳,因寨上的房子屋角對屋角,上下巷子可以不濕腳。常有過門兩三個月的新媳婦找不著自己的家門,進了寨就只好拉著自家的牛尾巴才不會走到別家去。也因為房屋太密,不知發生過多少次火災,使大寨時興時衰。
當然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和森林的損壞,以及公路從寨前通過,大寨巷正改變著模樣。不過,依山就勢的建築、近水而居的選擇和數百年前就有規劃的山寨特點,只能象上寨巷子的石梯一樣,越踩越光滑,呈現出一種特有的光亮。
土家族的民居,因地域、環境和主家財力、喜好不同而千姿百態,斑斕紛呈。

近水而居

近水而居,是人類的共同選擇,土家族也概莫能外。近水而居的“水”,首先是飲水。建房造屋,第一要考慮附近有無水井山泉。古人取水,多是肩挑手提,雖有用竹槽引而自流的,但那個限制太大。更不可能像現今社會一樣翻山過嶺搞自來水。大寨巷之所以成為大寨,就是因為這地方背山高,森林大,出水點多。也為了取水,一般的土家山寨均建在大山的半腰以下,這一點,好像與優選法中的黃金分割線完全吻合。為了蓄水,大寨巷的人家,家家都有一口石水缸,大的要裝水幾十排,小的也要裝近十挑。有的水缸很講究,雕龍刻鳳。當地出了不少有名的石匠。
近水而居的“水”,再就是用水,即灌溉用水,時髦的說法叫工程性用水。大寨巷選址在數千畝良田的壩邊,就是一個典型。在過去,人們是以田有水泡冬為榮,因為那時人少地多,泡冬田自養肥力,種一季足也,根本不必放乾水後種小季。我們土家族聚居區,民居形成百戶以上的寨子不多,一般都散居在三溝兩叉,那就是因為要靠那個水田。當然,有不少土家山寨缺水,主糧是玉米。有的是因為戰亂遷徙而至,有的則是由於生態的破壞和人口的猛增,導致人與水資源的失調。
近水而居的“水”,再就是水運的水。土家族本是五溪蠻之一,溪就是水的另一種表述。過去,水路是人們交通的主要載體,是水路繁榮了交通。凡是大的集鎮必然靠近水路通道。沿河縣城、思南縣城是烏江的產物,洪渡、思渠、淇灘、潮砥等這些古鎮,無不得烏江水運之利。龔灘古鎮,就是因該灘太險,上下船隻到此必須卸貨下人,為轉運而成為服務功能齊全的古鎮。潮砥鎮,亦是如此,只因搬遷而失去原有功能和原貌。
近水而居的特點,雖然算不得土家族之獨有,但它肯定是土家先民的造房選擇。選擇江河,選擇溪流,選擇山泉,再加上民族遷徙,所以土家族與平原、與丘陵、與高原的平原無緣。也因為近水,使土家族養成講究衛生、勤於耕織的傳統。也因為水的流動和奔向遠方,鑄就了土家族人靈活應變和開朗開放的性格特質。另外,土家人深知水與樹的關係,故而崇尚“風水”,風即為樹,有樹便有水。所以土家山寨,一般都是綠樹環繞,房前屋後也多植竹木。樹梢大,就冠以“風水樹”之名,或稱為神樹,或下豎神龕,常年焚香燒紙,讓人不敢砍。還不放心,就將樹幹上到處釘入水耙釘,使人不能砍。

依山就勢

依山就勢造屋, 這是山區建築的共同特點。但於土家族,似乎又有了一些民族的東西。以“大寨巷”為例,首先是引進了華夏民族的精粹,既避開北風對開門的的影響,又可以充分向陽,得曬穀晾黍之利。還吸納五行八卦之精要,其後靠山盛大而穩固,其前白虎青龍守護,寨中居住有如穩坐太師之椅,其樂也,其和也!
土家族依山就勢建築民居,雖然有平整屋基的項目,但大多不會劈山改水,他們認為那樣會影響地氣龍脈。房屋順山勢分布,層層疊疊,高低錯落,特色明顯。所有的房屋都是平房青瓦,人字型的屋面,利水透風,又不會形成屏障或反光。每家開門,都會有一片藍天,既可遠眺青山翠嶺,又可近睹雀躍鳥鳴。進寨的路斜豎著,進院的門斜開著。因為順山順勢,有高低之分,有寬窄不同,於是有了吊腳樓。樓下養牲畜積肥料,方便而又安全;樓上作客房存農具,乾爽而又雅致。再加上那轉角迴廊,平添幾分富貴之氣。
依山就勢建寨,居下的方便,人氣旺;居上的相對乾燥而不失清靜。依山而沒有前後遭風之累,也沒有雨盛受澇之憂,山水順勢而泄,無需排水之功。依山就勢,前後有院壩隔著,左右有巷道分開。不少人家,其山牆還可以用石墩護著,既可以保證院內的安全,又可以保證路人的觀瞻,還可以預防夜晚上下巷子星火的隱患。
雖然,用現代交通的眼光來看,依山就勢的山寨,車輪很難進家入戶,但是,它保證了山寨的寧靜,既沒有馬達的噪音,也少了車輪滾滾之塵埃。

就地取材

歷史的土家山寨,都為木屋,木材全是就地而取。黔東這塊地方,氣候適宜、空氣滋潤,生長的樹木材種很多。但在土家人眼裡,可用於立房子的只有柏木、松木、杉木等少數品種。柏木,質地細膩堅硬,防水性好,經得住風蝕水浸,多用用於山牆曬壁的柱頭和地腳方。杉木,質地疏鬆輕巧不易變形,則多用於椽條檁角。松木,質地在柏和杉之間,但忍性較好,不脆不松,多作內柱和川梁。裝壁牆的板子以杉木最好,杉少的地方也用松板的。除了柏、杉、松木,其他樹木當地人都叫雜木,修房造屋一般是不用的。有的古寺古祠,柱頭很大很直,傳說為桑木,但現在都不見有喬木的桑樹了。有的地方因缺木材,穿牌也有用楓木的,但那僅限於紅楓。因為楓木太易朽,紅楓稍好。
木房均採用人字屋面,上覆以青瓦。瓦也是就地取材燒制的。燒瓦的泥也較講究,土要瘦,雜質要少。土家人都不用紅瓦,而是要經過複雜的工藝,使之穿衣變灰,形成特有的瓦灰色(又叫青瓦、黑瓦)。據說青瓦質地硬而輕,不容易粉碎。一向房子最低要一萬三千多片瓦,常有“一萬三千六,拖蓋著三間屋”的說法。青瓦屋面有兩大優點,一是層疊相蓋,通風透氣,住起來舒適,不像水泥板蓋的房子悶氣。二是吸熱、不反光,後一家人出門看見前家的瓦面,不會有耀眼等不舒服的感覺。如果是紅色的,反光耀眼,肯定令人心煩氣燥。用青瓦蓋屋,是幾千年實踐的優勝劣汰,是祖先的選擇。城裡人用的磁磚等反光材料貼牆,形成嚴重的光污染,不僅增加了城裡的溫度,確實叫人煩心亂意。
很多土家山寨十分重視石頭的使用。這些地方多層子石,有的就在地基里,邊取邊用,有的則在地基附近,有的則較遠,需花力氣開採。用石頭砌地基、保坎,大的上千斤,需要多人抬、掀,小的幾十百把斤,一個人就搬、撬堆著砌。砌石坎子對石頭的要求不高,只要有一面平就可以用了。當然,講究的要規則的礅子石,這樣才能砌出高質量的保坎。一般人家比較講究階陽坎,無論如何要選好一點的石材,把那一條階陽坎打扮漂亮一點。石梯子更得講究,用規則的條石,有的還要過細鑽。石階陽,石院坎,不僅是為了減少塵土的飛揚,更主要的是可以隨地打場曬穀。鋪個曬席什麼的,不致於受潮打濕。還可以用水沖洗,衛生程度高多了。與房子最為緊密的,還是那磉礅和地腳石。石磉礅是同立房子一起考慮的,一般方形,比柱頭大,木柱頭放在磉礅上,一來可以增加地基的受力面,不使某根柱頭壓進土層里,更重要的是磉礅把木柱頭同地基土分開,減少土層的潮氣對柱頭的侵蝕,以增加柱頭的使用壽命。在兩個磉礅之間的地腳石作用則完全不同,主要是起間隔作用。一半在土裡,一半外露。因為是石頭,所以不會腐壞。土家人還有一個打“水城”的習慣。前屋檐的水滴下階陽,在低的多的院壩里,對曬壁影響不大。後屋檐的水滴進陽溝,陽溝深一般40—50厘米,水會濺起來,所以人們就將後屋牆的下半部用石料來裝砌。有錢人家用料石堆砌,砌到檐腳,中間取一個石窗。雖然裡屋陰一點,但不怕水滴浸蝕,特別是安全。一般人家則裝“水城”,即將四五尺高的片石順屋檐腳安放在打有槽的石條上,加以固定,再在石片上面加裝木牆。下部分是石頭 ,不怕水滴飛濺,上部分是木料,可以隨意開窗,這就是當地人叫的“水城”。在黔東的土家族地區,很多山寨都有裝水城的習慣,這樣可以極大地延長木房的使用壽命。
土家人是不用石片當瓦蓋的。只有少數人家蓋不起瓦,用麥草、茅草或者杉樹皮蓋屋時,才在房頂上放一些石頭,那完全是為了使草或樹皮不被風吹走,石頭只起重壓的作用。

立房子重上樑

黔東土家人修房子,依山就勢,是第一原則,修多寬多高,什麼結構,還有它的一些規律。
土家族地區木匠、石匠、瓦匠都十分崇拜其祖師爺——魯班。魯班藝的一個特點就是“樣樣不離八”。地基的進深:一般為二丈一尺八、二丈二尺八或二丈四(也是八的倍數),房子的開間,寬的丈三八、丈二八,窄的丈二八、丈一八,即堂屋比側屋一般要寬一尺,堂屋為一丈三尺八寸,側屋就是一丈二尺八寸。木房的高度以中柱為準,有丈六八、丈七八,還有一丈八和真丈八、假丈八。“真丈八”就是一丈八尺八寸八分,“假丈八”則只是一丈八尺零八分。立多高,一般由主人家定,主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是進深,進深大可以高些,進深小可以低一些。還有就是“八字”。這個“八字”一般不請人算,主要看主人的屬相或氣勢。屬龍屬虎的就可以高大一些。多數人則不立丈八以上的房子,因為這輩屬龍屬虎,下輩屬什麼難有把握。立長三間還是長五間或者長七間,一看地基的長度,二看主人的財力。排列上的分別則與習俗有關係。土家族的木房,多數是“七柱六”,即七根柱頭,六根不落腳的掛柱。七柱六的房子不僅需要的木料多,主要是寬大。在黔東相當一些地方不立這么大的房子。當然也有一些“五柱四”的,但中堂的兩列則要安排成“七柱二掛”。“七柱六掛”有13個頭頂天,而“五柱四掛”只9個頭頂天,可見其大與小的區別。同樣大的屋面,柱頭多、排得密,椽皮就不易變形,房子的壽命長。反之則反。排列的七根柱頭,分別為中柱、前後二柱,前後三柱、前後檐柱。中柱要直,要高;檐柱要粗,還要選用耐水的柏木。曬壁中間還有一棵柱頭,叫曬檐柱。以“七柱六掛”長三間房為例,一間木房需要30棵柱頭和24棵掛柱。在30棵柱頭中,面向中堂右邊的前二柱最為特別。土家人稱之為“二精柱”。對二精柱的選擇很有講究,要長在向陽的清淨之地,與陰墳、雷劈火燒等事無關。其他柱頭都推光鑿眼了,再去砍“二精柱”。砍“二精柱”前有一定的儀式,要燒香紙、敬神靈,抬回家要批紅掛彩,集中人力快速推光鑿眼,穿牌進列,尤其不準女人從上面跨過。特別要指出的是土家人一般不修“五柱五掛”、“七柱五掛”的房子。掛柱為單數,就必須在中柱以後增加一掛柱,這樣後幅瓦面就比前幅長,此種房子叫“虎坐式”。不立“虎生式”房子,這與另外還有人認為“八字”小了住不得“虎坐式”大房。白虎崇拜有關。
穿牌的講究,一是頭穿,二丈多長要整的,由它將七根柱頭連在一起。三穿、四穿也是整的,但它們只連線五根柱頭、三根柱頭,長度大為減少。二穿即挑排,它由前後兩部分在中柱口相接。土家人立木房的挑比其他要特別一些,上挑的幅度較大,呈關刀狀或喜鵲尾,既實用,又美觀,形成一種特色。
連線排列之間的有梁、枋、木伏和掛條。連線中堂兩列的有前後三柱上的四匹木枋,前面的兩匹叫大門枋,後兩匹叫香火枋。由於其特殊功能,可以選用雷打木,取避邪之意。側間的前曬壁各有兩匹木枋,主要是連線作用,沒啥講究。連線側間的主要是樓木伏,向上面是平的可以鋪樓板。樓木伏兩端各連線相對應的柱頭,一般為穿透式,為增加連結力一般要加插銷。起連線作用的還有掛條,就是配檁,在每一根柱頭的頂端先裝掛條,使四列柱頭連在一起,在掛條上面再放檁子,以承

載椽皮及青瓦

在各種連線木材中,最尊貴的當數大梁,就是中堂上方連線中柱的橫樑。梁的選擇條件同“二精柱”差不多,但比二精柱待遇要隆重得多。土家族立房子要看日期,一般在秋後,不僅豐收了,農活不忙,而秋高氣爽,晴多雨少,便於作業。當然也離不了主人“八字”、房屋朝向之類。砍大梁的日期,只能在起房日的前一天,排列都已裝好斜豎,午飯後才去砍伐,出發前有儀式,砍樹前有儀式,砍樹時不許換手。砍倒後不許跨越,馬上取長短量長去皮,然後披紅掛彩,吹手同行,前呼後擁,敲鑼打鼓吹嗩吶,翻山過嶺還要長號齊鳴鞭炮連天。抬進新基中堂,掌脈師彈線畫脈,丈量鋸榫,然後扎馬祭祀,通宵派專人守護,不準女人跨越,連貓狗都不準靠近,其神聖可見一斑。起房日的標誌性環節,那就是上樑,好不隆重,好不熱鬧。
在土家山寨,哪一家人立房子,都是滿寨人的節日。立房子很不容易,是平生的大事之一。平時的互相幫襯不說,吉日前一天大家都攏來了,一個南瓜、幾斤芋頭都是禮,更主要的是幫忙出力。遠親近鄰都來了,特別是女主人的娘家要特地邀客,抬彩挑米,還要吹吹打打,講一定的排場。吉日的凌晨,早早吃過早餐,人們就到新房地基上等著。那棵大梁纏繞著紅布,兩端用“黃龍”(中間有竹篾作筋的大草繩)連著,翻過斜豎排列頂端分別向左向右延伸,很多人拉著“黃龍”臨陣以待。掌脈師的儀式過後,一聲“起啊!”上樑開始,鞭炮齊鳴,長號響天,……。最難和最忙的莫過於背梁之人。大梁兩端各有一人肩扛大樑,如果新房為弟兄共建,則此二人各代表弟兄一方,有“哪一方大梁先上那一頭就先發”的說法,所以爭先恐後成為主題。由於大梁的長度超過排列間的寬度,不可能平著直上,只能一頭高一頭低地斜著上,如果誰也不讓誰,那就要將持許久。因為不是哪一個人能定的,是靠一方眾人的合力。大樑上頂了,掌脈師還有一通儀式、說福辭、撒拋梁粑、把親戚們送的彩布都掛上,……上樑是非常重要的儀式,也是立房活動的高潮。
房架子立好後就是上掛條和檁子、釘椽條(桷子)。釘桷子又叫短水,這也是技術活,講究檐口要平要直,尤其兩端不能下垂,些微朝上是允許的。再就是水面,三掛柱檐柱到挑檐,要略為上翹,形成一個向上的拋物線。藝高的師傅才敢有此傑作,既要美觀,又要不致雨水倒流。蓋瓦也有講究,有錢人蓋寸瓦,一般的蓋半瓦,至少要蓋三分之一瓦。其次是檐口,一般燒瓦時要專門燒制部分較普通瓦長一些的、專門作檐口的槽瓦。再就是山檐瓦要蓋密一些,增加重量,以免被山風揭起。最後是脊瓦,要多蓋幾層,主要是增加重量。脊瓦要造型,中間高、兩頭翹,形成兩個馬鞍。蓋瓦的技術就表現在脊瓦的安排上,中脊能砌出兩個鼓鑼全,端脊能翹出三四片瓦那就很不容易了。最普通的中脊是疊個“品”字型,脊背是三四層仆瓦。看主人家的財力,講究的就要疊一層、二層、三層豎瓦,形成高高的脊背,不但美觀,而且很有氣勢。大戶人家還要用桐油石灰把中脊、邊脊和檐口都座上,在屋頂創建出一個黑白分明的景致。還有的人家為增加屋內光線,還會專門燒制槽瓦亮瓦或蓋瓦亮瓦。蓋瓦亮瓦對桷子有特別要求,必須是亮桷(即由兩條窄桷承擔一路蓋瓦),思南周家鹽號就全部用的亮桷,其瓦不僅比普遍瓦大,而且還有花紋。
土家人的立房子,因其特殊的布局、結構、造型以及各種儀式,構成了土家民居的特色文化。
吊腳樓建築,是土家民居的特點之一。廂房吊腳樓通常為兩間,就是伸出街陽的那部分,寬窄完全依地勢而定。吊腳部分有兩種形式,一為通柱式,即吊腳柱頭全部落地,每根柱頭都是整的;一為下燈籠式,即下吊部分為單體的燈籠框架,使齊與主房地基形成一個平面。如果木樓是臨江而建,這個吊腳就只能採取第一種通柱式。不過有“真通柱”和“假通柱”之分,“真通柱”,不論是兩丈三丈都是一根整的。“假通柱”,則中間要接,由兩根或三根銜接而成。有些臨江的吊腳樓,吊腳很高很險,吊腳柱頭需要的太高,沒有那么長的木材,那就只有接了。接的技術一般為榫接外箍式。特別是為防洪水,還要在不同角度加撐木。這種臨江高柱吊腳樓,是土家先民同洪水、同大自然抗爭的傑作。

裝房子重釘門

土家人住的木房,立房子只完成架子部分,這是最基本的,財力不濟,哪怕是用茅草擋擋風也是要住進去的。但一般來說立房架子,只完成一半,還有裝房子那部分。不同的裝法,就顯示出不同的民族特徵。
土家人裝房子,第一是香火,以供祭祖先。先人崇拜這是土家族的特點之一。香火板較講究,一般是不易變形的杉木板,還要沒有節疤。香火下是神台供櫃,最簡單的也要安裝一個抬板,以放置香爐、燭台、罄等祭祀什物。第二是裝居室。土家人的居室一般安排在堂屋以外的正房,後二柱以前作伙房,打三連鍋的灶台,安裝六尺以上寬的火鋪,還有水缸和碗架。後二柱以後作居室,主要放置雙人架子床、衣櫃、米櫃,有的還放大柜子。居室下面一般要整(zh n)地樓板,上面要鋪天樓板。再就是堂屋的板壁和前面的曬壁以及山牆壁,還有就是裝大門,最後是裝各檐下的天合口和四列的穿排眼。各列中柱最高處的穿排眼是不裝的,傳說為魯班師傅出入的通道,實際上是為通風。
裝房子最重要的環節是釘大門。土家人釘大門是要放客的。主人家要釘大門,先要找人算一算,把男女主人的生辰八字交給土老師,由他來確實釘門的良辰吉日。吉日的前一天,得到通知的親朋好友都要上門祝賀,賀禮仍然以彩布為主。釘門以開財門的儀式最為隆重。開財門的時間一般是在凌晨。木匠師傅在一番祭祀以後,先將門板裝上,然後讓外面的人來開。開門的人一般都是當地有文化、有影響、德高望重的人,他是代表“三星”來送財的,所以要同門內的木匠師傅一問一答說福辭。各種福辭有手抄的,也有臨時編的,多數是為主人家說吉利的好話(祝福)。有的還搞一些帶魔術性質的小項目,如要求把匍在桌上的一碗水揭開,且不準水流失等。開財門實際上是一場文雅的智慧遊戲。多數時候,大門內外說1—2小時就開了,樂得主家高興。也有少數時候,木匠同“三星”話不投機,互不相讓,講到日上三竿也不開門。人們把這種遊戲稱為“鬥法”。開財門,也有一些特別的例子,如某主家,將結媳婦和釘門放在一起,讓新媳婦來開財門。新媳婦下轎來到大門邊,發現大門緊閉,就雙手拍打門板,高喊“開門!開門!”堂屋內的木匠師傅斧子一擊,高聲問道“門外來的是何人?”“來的是婦人!”“來做哪樣?”“來振家門!”卡嚓,財門大開。這怕是最快的開財門,也是一場最大膽的財門設計,以致傳為佳話。據說後來該家確實發了。
土家族釘大門,最有特色的是在大門上方再裝兩個虎頭打門錘。虎頭打門錘的作用主要是避邪。這也是土家族的白虎崇拜的表現形式之一。由於虎頭雕刻難度大,後來的一些木匠就用工藝簡單的南瓜型打門錘替代了。
有的土家木質民居還興上漆,但這都在釘大門之後。上漆的目的一是為好看,二是為防水防腐。一般來說,木質民居的山牆保留本色,以熟桐油染之。正面則塗以黑柱頭、紅板壁和白窗門。黑色用鍋煙墨、木炭桐油兌制,紅色加土紅泥調就,白窗門就直接用熟石灰塗成。在一些地方,土家人還特別看重花窗,常用白楊木或楠木雕刻,蝙蝠、仙桃和各種果蔬、飛鳥魚獸都可入畫成型,有的還雕以八仙過海、麒麟送書等傳奇故事。沿河縣鯉魚池和江口縣雲舍的花窗就很有代表性。一般來說,窗花塗黑色的、窗戶掩板仍然是用石灰塗染。
土家族木質民居,還特別重視以住為養。一般每棟房子住二戶,共走一個大門,共用一個堂屋,各有各的廚房,煙薰風暢,木房子的壽命格外長多了。另外也很重視環境的美化,在房前屋後總要種點果木花草,以創造清幽環境。
衣、食、住、行,住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民族,住的特徵不會像衣飾那么明顯,但它仍存在某些差異。這些差異,就是不同的民族烙印。土家族是一個開化開放較早的民族,它接受新鮮事物的包容性很強,具有同漢民族及其他鄰居民族相互學習、相互融合的優良傳統。在住這個問題上,土家民居既有一般山區民區的特點,又有其民族文化的烙印。就算都是土家族,由於地域、年代和不同的師承關係,其民居選址、房屋布局、建設過程及文化風情都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本文前述的土家山寨是一個典型,很有代表意義。它不僅是少有的較早有規劃、有規模的建築群落,而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土家族木質民居的特點。這些特點,大致可以概括為:近水選宅,依山而立;正房大方,廂房吊腳;高闊有度,尺寸有八;就地取材,木石結合;上樑開門,風情濃郁。
木屋民居還具有透氣乾爽、冬暖夏涼、分段投入、使用環保等優點。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新材料的使用以及觀念的改變,木屋民居特別是有特點,成群體的木屋民居正在逐步減少,部分具有不同民族特徵的木屋民居村寨已成為文化遺產,其保護應引起高度重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