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
吊腳樓通風防潮,陽光充足,土家人十分喜愛,是土家地區建築上的具有重要特色的建築之一。如今
清江兩岸的高山或半高山上,吊腳樓仍在沿用,在
鳳凰古城內後者上百座吊腳樓;在
長陽縣城、
五峰縣城現在所建的高樓大廈也採用吊腳樓形式,只是建材套用鋼筋混凝土了。土家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蓋瓦,只許益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準蓋瓦”。一直到清代
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後才興蓋瓦。一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據地形,樓分半截吊、半邊吊、雙手推車兩翼吊、吊鑰匙頭、曲尺吊、臨水吊、跨峽過洞吊,富足人家雕樑畫棟,檐角高翹,石階盤繞,大有空中樓閣的詩畫之意境。
起源
吊腳樓源於古代的
乾欄式建築,是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區普遍使用的一種民居建築形式,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它作為一種特殊的物質文化現象,猶如一部凝固的
古歌,多層次、多側面、多角
度地反映出土家族的歷史發展、文化心態和創造才能。除具有自身的實用功能外,還具有一定的審美特徵。
風格特點
一、別致的形式和風格給人一種極強的審美感受。吊腳樓作為審美對象的建築,它除了體現一般藝術所具有的審美個性品格外,更主要的是它們具有別致的形式美和豐富多彩的審美個性品格。土家吊腳樓外形多樣,有單吊、雙吊、兩層吊等多種形式,千樓自別,相互競秀,因各棟吊腳樓構架內部空間處理不一樣,即使是同一類型的吊腳樓,幾乎都各有特色,風格別致,各有千秋。
從巨觀上看,吊腳樓是長方形和三角形的組合,這種幾何形體穩定而莊重,給人一種靜而剛的感覺,這靜表現了一種典雅靈秀之美,這剛則表現一種挺拔健勁之美。其內部構架,無論梁、柱、枋、檁,它們之間都是互為垂直相交的,構成了一個在
三維空間上的相互垂直的網路體系,整個屋蓋從橫向觀察則是一個三稜體,屋頂的正脊雖然用的直線,但在覆蓋脊瓦時,對正脊的兩山頭則加瓦起翹,從橫向觀察則變成了弧線,在視覺上給人端莊、雄健的感覺。另外,吊腳樓一般設有走欄,大多用鑲花欄桿做作美人靠,走欄的吊柱懸掛於空,一般將其雕刻成金瓜或荷花,使之剛柔相濟,和諧而優美。
二、流動的視覺效果給人一種浪漫情調。首先,吊腳樓的外部造型從縱向看,形成了“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的剖面,這些剖面的形成多是採用架空、懸挑、掉層、疊落等手法進行處理,因此,在觀察這些吊腳樓時,你會感到生動活潑,毫無生澀呆滯的痕跡。吊腳樓之所以會弔腳,就是因為在二層上出挑,一般出挑1至1.5米,然後再加上屋面的出檐,形成“頭重腳輕”的格局,使人感到不穩定,但當它同建在實地上的正屋連在一起時則互相呼應,從而使整個建築物輕重協調,形態莊重,富有彈性和節奏感,給人一種粗獷灑脫、淳樸深沉的藝術美感。其次,土家吊腳樓從整體布局看,可稱為不規則彈性組群,房屋布局自由靈活,有的依山順勢,層疊而上;有的繞彎淄脊,錯落有致;有的背山占崖,居高臨下;有的沿溝環谷,生動活潑;有的雄居山巔,氣勢壯觀。仿佛就像一隻只展翅高飛的雄鷹,翱翔于山嶺之中,雖是靜物,卻使人感到極強的動感。加之這些吊腳樓多依山而建,山勢的蜿蜒起伏常常使人領略到“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從而獲得變幻的視覺效果,這與我國
園林建築中“借景”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建築技術美與藝術美結合的古樸典範。主要體現在實用性、地區性、技術性三個方面。從實用性來說,土家吊腳樓作為民族物質文化的標誌,不但充分滿足了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滿足了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從地區性來說,土家吊腳樓總是以它別致、優美的形式和藝術特色點綴所在的自然環境美,不但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且通過互相映襯、烘托和照應,使整個土家山寨的景物向美的境界升華;從技術性來說,土家吊腳樓博採我國木構建築井幹式、穿斗式、抬梁式優點,具美觀、堅固、實用於一體,整個構架,均以榫穿卯相連,無釘無栓,並且從構思、設計到每一道工序的完成,不用圖紙,其形式及數百根瓜柱樑枋的大小長短和開卯作榫的部位,以及複雜的力學估計等數據,皆胸有成竹,表現出土家匠師們精湛的建築技術和別具匠心的創作精神,實現了技術性能與審美性能的有效結合。正因如此,土家吊腳樓在中國建築民族形式中的地位,值得刮目相看。
文化內涵
吊腳樓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除具有
土家族民居建築注重龍脈,依勢而建和人神共處的神化現象外,還有著十分突出的空間宇宙化觀念。土家族的吊腳樓不僅單方面處於宇宙自然的懷抱中,宇宙也同時處於宇宙自然的懷抱之中。這種容納宇宙的空間觀念在土家族上樑儀式歌中表現得十分明顯:“上一步,望寶梁,一輪太極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兩旁,日月成雙永世享……”這裡的“乾坤”“日月”代表著宇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土家族吊腳樓在其主觀上與宇宙變得更接近,更親密,從而使房屋、人與宇宙渾然一體,密不可分。
總之,土家吊腳樓不管是外形和內部結構,都呈現出恰到好處的比例關係和分層次的有序變化的對稱,具有靜中見動,動中趨向統一的靈巧多變的均衡感,這種動態性多層次的高水平對稱均衡,把吊腳樓推上了美的典型形態,顯示出超拔、風雅和流暢的形體風格,具有超越視覺的特異品質,無論遠眺近覽,平視仰瞻,它那優美的形體線條,總給人一種“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感,使人賞心難斂,欲罷不能
相關故事
很久以前,土家人的祖先居住在山洞中或大樹下,靠狩獵、捕魚為生。
天上張天王看見土家人世代住山洞和大樹下,生活很苦,他要去東海龍王那裡借一座殿宇來送給土家人。
張天王到了
東海龍宮,見到龍王就直說了。龍王心想:我的殿宇又大又重,量你也搬不動。於是就答應了。
張天王來到一座吊腳三柱二騎的殿宇前,用手輕輕一提,就把殿宇提起來了。龍王一見,後悔不該答應。只好勉強地說:“用後還回來。”張天王說:“七天就還回來。”
張天王提著殿宇來到土家山寨,叫土家族人仿造了一座三柱二騎(即三根柱子落地,兩根柱子懸空)吊腳樓房。
七天過去了,龍王就來找張天王還殿宇。張天王說:“你要,我還你。”提起殿宇順手一丟,就把殿宇丟在一條河邊,橫擱在河的兩岸。“你自己去搬吧!”龍王自知搬不動,只好氣沖沖地回龍宮去了。從此以後,每逢雨水季節,龍王都要發怒漲洪水,讓水將河上的殿宇衝掉。人們也在漲水季節不能從殿宇中過河。於是人們又在橋下安上斬龍刀,龍再也不敢直闖殿宇樓房了,人們不但有房住了,來去過河也方便了。
吊腳樓,是土家人所喜愛的住宅。它一頭立在
平壩上,和側面的廂房連線;一頭吊在坎下,自成兩層樓房。上層住人,下層設牲畜欄圈。上層的三方大都有欄桿、扶手、陽台,敞亮乾淨,即可在裡面挑花繡朵,讀書寫字,又可接賓待朋,晾曬衣被,居住舒適,非常好看。它有個來歷。
相傳很早以前,有一戶土家農民,夫婦倆拉扯著兩個孩子。每天丈夫勞動歸來,總是把蓑衣、斗笠放在階沿上。不料一天早晨,蓑衣和斗笠卻被拉到了牆旮旯里,原來是狗在上面睡覺過夜了哩。為了避免再出這種事,他們就找來了一根
大竹篙,用葛藤綁在階沿外邊的柱頭上,好掛蓑衣和斗笠。
一次,妻子坐在屋檐底下織麻補衣,兩個孩子老纏她,使她做不成活路,她煩不過,找了幾節木槓,幾塊木板,就著掛蓑衣和斗笠的竹篙搭成了一個平台。她坐在上邊去,繼續織麻補衣,再也不怕孩子吵鬧了。
人們見這樣子好,便進一步把平台發展成住房,這就成了吊腳樓。
相關常識
吊腳樓,也叫“
吊樓”,為
苗族(貴州等)、
壯族、
布依族、
侗族、
水族、
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在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地區的吊腳樓特別多。吊腳樓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
青龍,右
白虎,前
朱雀,後
玄武”為最佳屋場,後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吊腳樓屬於乾欄式建築,但與一般所指乾欄有所不同。乾欄應該全部都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
半乾欄式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