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居住的是吊腳樓。苗族大多居住在山區,山高坡陡,開挖地基極不容易,加上天氣陰雨多變,潮濕多霧,磚屋底層地氣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歷來依山傍水,構築一種通風性能好的乾爽的木樓,叫“吊腳樓”。
苗族的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作牲口圈。兩層者則不蓋頂層。一般以竹編糊泥作牆,以草蓋頂。現多已改為瓦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苗族吊腳樓
- 外文名:miaozudiaojiaolou
- 居住人群:山寨苗族人
- 族群屬性:苗族
- 地區分布:貴州、雲南、湖南等
簡介,建築特點,歷史沿革,民居特色,文化內涵,
簡介
在凱里苗族山寨中,居住人家大部分都是吊腳樓。苗族大多居住在山區,山高坡陡,平整、開挖地基極不容易,加上天氣陰雨多變,潮濕多霧,磚屋底層地氣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歷來依山傍水,構築一種通風性能好的乾爽的木樓,叫“吊腳樓”。
苗族的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作牲口圈。兩層者則不蓋頂層。一般以竹編糊泥作牆,以草蓋頂。現多以改為瓦頂。
建築特點
苗族的吊腳樓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個“廠”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長木柱支撐,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裝上穿枋和橫樑,與土台平行。吊腳樓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個平方米。屋頂除少數用杉木皮蓋之外,大多蓋青瓦,平順嚴密,大方整齊。
吊腳樓一般以四排三間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還搭了一兩個“偏廈”。每排木柱一般9根,即五柱四瓜。每幢木樓,一般分三層,上層儲谷,中層住人,下層樓腳圍欄成圈,作堆放雜物或關養牲畜。住人的一層,旁有木梯與樓上層和下層相接,該層設有走廊通道,約1米寬。堂屋是迎客間,兩側各間則隔為二三小間為臥室或廚房。房間寬敞明亮,門窗左右對稱。有的苗家還在側間設有火坑,冬天就在這燒火取暖。中堂前有大門,門是兩扇,兩邊各有一窗。中堂的前檐下,都裝有靠背欄桿,稱“美人靠”。
吊腳樓是苗族傳統建築,是中國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築形式,樓上住人,樓下架空,被現代建築學家認為是最佳的生態建築形式。吊腳樓是苗鄉的建築一絕,它依山傍水,鱗次櫛(zhì)比,層疊而上。
吊腳樓的形成有歷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據建築學家說,苗族吊腳樓是乾欄式建築在山地條件下富有特色的創造,屬於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乾欄式樓房。從歷史來看,苗族的建築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肇(zhào)始於環太湖地區苗族祖先蚩(chī)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團,他們參與了環太湖地區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創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zhǔ)文化的考古發現證實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乾欄式建築。
這些充滿了苗族藝術意象的吊腳木樓,給苗族人民艱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恆的生命激情。
修建吊腳木樓的地基必須是把斜坡挖成上下兩層;每層進深各為6尺多,各層面積約100平方米。上下兩層相差約4尺多,層與層之間的山壁和外層山體用石頭砌成保坎。建房時,將前排落地房柱擱置在下層地基上,最外層不落地房柱與上層外伸出地基的樓板持平,形成懸空吊腳,上下地基之間的空間就成為吊腳樓的底層,這就是所謂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腳樓特點。吊腳樓採用穿斗式結構,每排房柱5 至7根不等,在柱子之間用瓜或枋穿連,組成牢固的網路結構。中柱一定要用楓木,因為楓樹是苗族的生命圖騰樹,是象徵祖先靈魂的聖樹。
歷史沿革
按傳統,祖宗聖靈的神龕要設在二樓的中柱腳。苗族人民認為在吊腳樓里有祖先的聖靈日夜庇蔭,闔家方能興旺發達,人人皆可健康平安。樓的板壁用刨光的杉木板封裝。每間的窗欞子用木條拼成形狀不同的圖案。各間的房門均為獨扇,惟有堂屋大門為兩扇。富裕人家還在大門上刻有龍鳳浮雕。大門上方,兩頭安裝有兩個門當木雕,門當的另一頭成牛角,俗稱“打門錘”。
大多數吊腳樓在二樓地基外架上懸空的走廊,作為進大門的通道。堂屋外的懸空走廊,安裝有獨特的s形曲欄靠椅,苗語叫“嘎息”(ghab xil),民間有一美稱叫“美人靠”,這是因為姑娘們常在此挑花刺繡,向外展示風姿而得名。其實“嘎息”還用作一家人勞累過後休閒小憩、納涼觀景、講述傳承苗族神話和遷徙歷史,以及演唱《苗族古歌》、“嘎百福歌”的多功能涼台。
吊腳樓一般以三間四立帖或三間兩偏廈為基礎,一般分為三層,底層都用作家畜和家禽的欄圈,以及用來擱置農具雜物等東西。中層住人,正中間為堂屋,堂屋兩側的立帖要加柱,樓板加厚;因為這是家庭的主要活動空間,也是宴會賓客笙歌舞蹈的場所。有少數人家在正對大門的板壁上安放有祖宗聖靈的神龕。神聖的家庭祭祖活動就在堂屋進行,一般情況下,左右側房作為臥室和客房。三樓多用半存放糧食和種子,是一家人的倉庫;如果人口多,也裝隔出住人的臥室。廚房安置在偏廈里。建築的空間分割組合,以祖宗聖靈神龕所在的房間為核心,再向外延伸輻射。家庭成員在這樣的空間組合下生活,無形中便被祖宗聖靈所在的堂屋的空間引力所凝聚,從而為家庭的團結增強了親和力。祖先崇拜的苗族傳統宗教,在吊腳樓的民居建築上被充分完美的體現出來了。
民居特色
苗族多居住在山區,山高林密,就地取材修築民居,黃土牆黑瓦房和古香古色的吊腳樓便成為苗族民居的主要式樣;苗族的一些上層首領也修築磚石徹的帶風火牆壁的四合院落,寬敞而幽深;苗族一些貧寒的人家也築簡陋的竹樓,低矮的石板屋和樹皮蓋頂的茅屋。但苗寨的主體部分仍是黑瓦房,吊腳落。 黑瓦房通常分五柱四掛、或四柱三掛。木製結構,兩側用竹子編封外糊泥牆。木板房上蓋小青瓦,樑柱板壁全用桐油反覆塗抹,風吹日曬,烏黑髮亮。屋前砌有青石板小坪,擱有農具,風車等,屋前後栽有鳳尾竹,楓香樹或芭蕉林。進門跨過“虎口”是堂屋。正中埋有“龍寶”,堂上供有“家先”(祖先牌位);左側廂房築有青石火塘,供炒菜煮飯,右側廂房擺放家具;左右廂房靠後都擺有兩張大床,外用青色藍色土布大蚊帳罩住。帳內設有壁櫃;主人家凡值錢的東西多藏在大蚊帳內。 苗家的吊腳樓飛檐翹角,三面有走廊,懸出木質欄桿。欄桿雕有萬字格、喜字格、亞字格等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懸柱有八棱形、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繡球、金瓜等形體。吊腳樓通常分兩層,上下鋪樓板,壁板油漆發光。樓上擇通風向陽處開窗。窗欞花形千姿百態,有雙鳳朝陽,喜鵲鬧海、獅子滾球等。吊腳樓的下層多作貯藏糧食的穀倉或擺放家具農具。樓上則為主人居室或客房。樓外長廊為婦女們繡花、挑紗、織綿、打花帶、晾紗、晾衣的場所,和土家吊腳樓不同,苗家吊腳樓上樓的梯子一般設在屋內,而不像土家吊腳樓設在屋外。 不論是黑瓦房,或是吊腳樓,苗族民居照例少不了青石火塘。火塘上懸有杭桿,掛滿了薰黑的臘肉、野味。火塘中間立有生鐵鑄的三角架。每當夜暮降臨。勞作歸來的苗人圍著火塘煮飯炒菜,跳動的火苗映紅一張張憨朴和善的笑臉。好一幅溫馨、寧靜的田園風光圖。如遇親朋好友來坊串門,圍火塘飲酒放歌,唱一曲古老、煽情的山村野調,更是趣味無窮。 苗族民居落成,通常要舉行傳統的“接龍”儀式消災祈福。這是這個古老的民族對黃河故土的眷戀和嚮往。 苗家的接龍可分為大型的村寨接龍和家庭接龍。兩種活動僅是規模大小有別,其過程基本相同。 “接龍”多在黎明時分進行,儀典隆重而熱鬧,新居的堂屋燃滿燈燭,鋪開大竹簟,擺好紅、黃、黑、白、青五匹彩布、五色紙,閃亮的銀飾,花綠的苗裝……正堂遍插彩旗,旗下擺有“龍粑”酒肉等祭品。莊嚴的祭台上擺有一隻小花豬,一隻小黑豬和一隻大白公雞。 祭祀開始時,身著大紅袍的苗巫一手舞銅鈴,一手舞柳巾,繞祭壇狂跳,嘴裡念念有詞。充當“龍女”的女主人則著盛裝,佩戴各種銀飾靜坐一旁。苗巫從龍的始祖唱到龍子龍孫,虔誠地代主人向龍神祈禱…… 祭龍儀式完畢後,眾人便抬著女主人,扯起五彩布,跟著苗巫去小溪或水井邊接龍。走的線路一般是東方道上去西方道上歸。因為按照苗家的習俗;接龍只接東方的青龍,西方的百龍,或北方的黑龍,而南方的赤龍和中方的黃龍這兩條龍是不接的,這古老的禁忌深印著歷史的沉重烙印,使人不禁聯想起遠古發生在中原蚩尤與炎帝、黃帝那場爭奪土地的戰爭。 苗巫在水井或溪流、河谷取回一壺“龍水”交盛裝的女主人提回家,眾人吹吹打打,一路遍插五彩旗,簇擁相隨。女主人一路叩拜回到新居,男主人遠遠點燃鞭炮,地銃相迎。 苗巫提“龍水”繞屋行走三周,再跪拜“安龍”。安龍鬚用上好的瓷碗兩隻;一隻盛滿龍水,內放銀粉硃砂在下,一隻覆蓋在上,深埋於正堂的地穴中,然後掩土,再用一青園珠石封牢。這樣就算把“龍”接回了家裡,便可保佑家庭消災去邪,年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龍寶”是苗家的命根子,是苗家的禁地,朋友,入鄉隨俗,進苗家做客,您可得千萬小心別拿腳去采那聖潔的“龍寶”,否則會惹主人家生氣的。
文化內涵
吊腳樓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吊腳樓除了具有其本身的特點、形式外,還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即空間宇宙觀念。這在苗族吊腳樓正梁中央的普遍存在的那一神秘象徵符號可見一斑。符號呈圓形,分內外兩層,外圈為朱紅或墨汁繪就,中心則用紅色,如一“卵”形,整個符號形狀十分古拙。符號一般請具有一定巫術的“掌墨師”或土家巫師用鑿在黃色圓心處鑿一圓洞,新樓主人則要跪下用衣服將木渣全部接著,最後再在梁木兩端分別寫上“乾”、“坤”二字。這種神秘古拙的符號乃是宇宙起源的象徵符號,它包含著苗族人對天地開闢、人類發祥的古遠追憶。苗族吊腳樓不僅是處於宇宙自然的環抱之中,同時,宇宙也處於吊腳樓的環抱之中。這種容納宇宙的空間觀念在苗族儀式歌中表現得十分明顯:“上一步,望寶梁,一輪太陽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祥瑞。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兩旁,日月成雙永世享……”這裡的“乾坤”“日月”代表著宇宙。人們把它寫在樑上,唱在口上,不僅是對天地日月的祭祀、祈福,寫“乾坤”於樑上,而梁木又置於房屋中,房屋可以包含宇宙,容納天地。從某種意義上說,苗族吊腳樓在其主觀上與宇宙變得接近,更為親密,使房屋、人與宇宙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