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八

四月八

四月八日,是中國甘肅、貴州、廣西、湘西、桂北、廣東等地的漢、苗、布依、侗、瑤、壯、彝、土家、仡佬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各地節日內容不盡相同,主要與農事有關,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行各種歡慶儀式,不僅表達豐收的喜悅,還促進了民族間的文化交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月八
  • 別稱:牛王節
  • 節日時間:農曆四月八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甘肅、貴州、廣西、湘西、桂北
  • 流行民族:漢、苗、布依、侗、畲等
節慶簡介,烏飯節,民族節日,廟會,其他,傳說,

節慶簡介

【四海客風】
5月 27—29日 (農曆四月初七、初八、初九 3天),永定縣陳東鄉各村精心裝飾了有特色的彩車,準備了表演節目如民眾喜聞樂見的歷史故事、科技興農知識等,舉辦了一次寓教於樂、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漢族客家民系文化節。福建永定縣陳東鄉有句民諺:“不重年,不重節,只重‘四月八’”,可見“四月八”這種民俗活動在他們心中的地位。據悉,“四月八”是為紀念東晉名臣謝安而設,現在已成為陳東各姓團結共處的象徵,並定於每年農曆四月初七、初八、初九3天舉行盛大的廟會。世事推移,“四月八”現在便成了陳東傳統的客家文化節日,祈盼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也是苗族的傳統節日。傳說古代有一位智勇雙全的“亞宜”苗族首領,領導苗民向殘忍的統治者進行鬥爭,起義後,義軍連連獲勝,一直打到湖南、四川、貴州等地。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亞宜不幸戰死在貴陽市的現在噴水池附近。苗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緬懷亞宜的業績,弘揚民族英烈的精神,每年的陰曆四月初八,苗族百姓都要舉行盛大隆重的一系列紀念活動。
每逢陰曆四月初八這一天,苗族人民披戴銀飾,穿戴新衣,從山頂、山腰、平壩向四月八節日活動場地聚集,這一天要舉行儺戲、上刀梯、下火海、獅子舞、打花鼓、賽歌、吹嗩吶、吹木葉、打秋躚、請求接求、武術、茶燈等優秀的民族民間文藝表演。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紀念活動又增加了經貿洽談、藝術文化研討、旅遊觀光等新內容,今天的苗族傳統節日四月八已成為了苗族人民展現民族文化,加強民族團結,招商引資,促進經濟發展,建設精神文明的綜合性盛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者、遊客和商人。活動的內容也逐年增多。
松桃苗族人民舉行四月八紀念活動從古至今從未中斷過,就是在清代苗民起義後,統治者禁止這一活動的舉行的情況下,松桃苗族每年的農曆四月八日總是採取多種方式進行紀念活動。解放後,在黨的民族政策的鼓舞下,四月八這一苗族傳統節日舉行得更為隆重盛大。近年來,松桃苗族人民先後在粑杷坳和大興舉行了湘黔邊區苗族四月八聯歡紀念活動。同時還在盤信、牛郎、響水洞等地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參加活動的除了本縣的苗族外,還有湘、川等地的苗族,以及上海、北京等地的學者、商人、遊客、吸引了日本、韓國等大批外國遊客前來觀賞。正月初一至十五這段時間舉行。這時正是苗家“正月玩年”的好日子,小伙在寨頭大路上設卡擺鼓,男來女邀,女來男邀,對歌賽鼓,情趣橫生,熱鬧非凡。意在烘托新春,讓過路客人在“攔路鼓”面前人人分享平等,讓懂鼓的和不懂鼓的客人頓足於攔路鼓場,相互鬧春玩年,圖個愉快吉祥。不少戀人、情人就是在這種場合下相好後結伴成百發夫妻的。
松桃苗族花鼓的動作套路,盛行一百多種。動作大多是表現祭祀、勞動、生活、武術和摸仿動物形態的。
松桃苗族花鼓形式,主要有兩面鼓和四面鼓兩種。兩面鼓除中間固定一人打鼓點外,其餘兩頭,對打,也可以男女四人雙打。
四面鼓又稱八音協奏,是松桃苗族花鼓鼓中之王,也是松桃苗族花鼓藝術的主要象徵。表演動作繁雜,難度較大。表演的人有四人的,也有八人的。四人表演,每人打鼓一方,要求鼓音、鼓點、節奏、動作都必須一致,快慢協調,不時繞鼓換位,繁而不亂。八人表演則每方二人,一時打擊鼓面,一時又以兩人並肩動作;四方八人的舞步必須彼此對應。四面鼓是由兩面鼓衍變而來的。四面鼓場面恢弘熱烈,氣勢博大,彩綢交織,五彩紛呈,讓人目不暇接,激動不已,流連忘返。
松桃苗族花鼓舞,節律明朗歡快,配合縝密大方,動作豐富優美,格調古樸新穎。被中外學者和遊客稱讚為當代中華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瑰寶之一。表演足跡遍及神州大地,蜚聲海內外。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曾在海內外的許多次大型活動中表演過,得到中外觀賞者的讚譽。受到過李鵬總理、喬石委員長、李瑞環主席的親切接見和高度評價。自1989年起,隨省和國家有關藝術團成功地出訪了美國、加拿大、新加坡、德國、法國等國家和地區演出。並先後參加了洛陽國際牡丹花會、西南燈會、上海浦東國際旅遊節等大型活動演出。近年來,松桃苗族花鼓舞,在北京的野山坡民族文化村、深圳中華民族文化村貴陽紅楓湖民族文化村以及廣州等地的文化村或旅遊聖地或常駐演出或短期表演。在本縣接待了大批的中外客人,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為促進松桃縣的改革開放和松桃縣文化建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烏飯節

江南一帶漢族民間風俗,江南一帶人們用山上的烏飯草烏飯葉)將糯米浸成烏色(不同於黑色),將染過色的米煮成的飯叫烏飯,這一天要吃烏米飯。代表城市:常州、南京、宣城、宜興、浙江個別地區。

民族節日

漢族客家節日
“四月八”是為紀念東晉名臣謝安而設,現在已成為陳東各姓團結共處的象徵,並定於每年農曆四月初七、初八、初九3天舉行盛大的廟會。世事推移,“四月八”現在便成了陳東傳統的客家文化節日,祈盼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廣東惠州流傳著的客家童謠“節朔歌”,其中一句便是“三月清明四月八”。
在台灣客家地區,四月八有斗燈,又稱七星燈,具體是由“米斗盛米點燭,斗內由兩方斜插兩支木劍,中央置一面圓鏡及剪刀、尺、秤、算盤、錢、土等”完成。燈火代表北斗星火;米代表五穀豐收;涼傘代表君臨天下,神明下降保佑眾信;斗懺表示祈求各人元辰光彩;算盤代表公平、公正、公道;劍代表示除妖除魔,驅凶避邪;尺狀青龍屬木,意渡人;秤狀白虎屬金,意公平、公正;剪刀狀朱雀屬火,意剪邪立正;鏡子狀玄武屬水,意照出邪魔,並意團圓。簡單的說就是用斗燈驅邪消災的意思。據說這項活動的起源在於民國初年,當時市區上、下街區有兩家士紳於元宵節賽花燈,因難分軒輊,相約媽祖生再賽,又打成平手,於是約在“四月八”浴佛節決勝負,而地方信仰中心永貞宮和義民廟也共襄盛會,因而蔚成迎神賽事,歷久不衰。
壯族節日
農曆四月初八,是壯族的牛魂節,又稱脫軛節,流行在桂北龍勝一帶壯族山村。壯族人愛牛,敬牛,他們認為四月初八是牛王的生日,所以將這一天定位牛魂節。這一天,人放犁,牛脫軛,主人家要用新自釀製的甜酒和用植物汁液染成的五色糯米飯來餵牛;這一天,要清掃牛欄,給牛洗刷身體,牛沐浴時,還要敲鼓助興;這一天,更不能打牛,如果打了牛,他們認為,會把牛魂驚跑,對農事大為不利;這一天,午間家家都要舉行敬牛儀式,這時,全家坐在擺滿酒席的桌邊,由家長牽牛繞桌一周,同時唱起敬牛歌,餵牛吃五色飯。最後,全家站起來撫摸牛背,表示對牛的祝福。
畲族節日
又稱“牛歇節
畲族自稱“山哈”,“哈”為畲語,意為“客人”,指居住在山裡的客人。畲家在古代,原指刀耕火種,以“畲”作為民族的名稱,始於南宋末年,迄今已有700多年。瑞雲是硤門畲族鄉畲族聚居地之一,畲族同胞在這裡拓荒墾土、勇敢拼搏,並以歌代言,以歌傳情,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創造燦獨特的民族文化,至今保持其特有的民族服飾、婚嫁習俗、山歌盤唱等民俗風情。 農曆四月初八歌王節,又稱“牛歇節”。據說在春秋時期,楚國有兩位歌王,一個名叫鐘子期,一個名叫鐘儀。楚國樂師伯樂彈琴的曲調“大喝”和“小喝”,意在高山、志在流水,唯有鐘子期能和其腔。鐘子期死後,伯樂將琴摔掉,從此再也不彈琴。鐘儀本是楚鄖公,被鄭國推薦獻給晉國晉王要他彈琴唱歌。鐘儀接過伯樂鐘子期彈唱的技藝,“與之琴、操南音、操土風”。晉王聽了大高興,重用他,封他為禮部侍郎之職。後來為了紀念畲家這兩位歌王,畲家人每年四月初八日都要設壇祭祀,舉行歌會,大唱“大喝”和“小喝”,並把這一天作為畲族傳統佳節“四月八”歌王節。同時這一天又是畲家耕牛過節,為酬謝耕牛一年辛苦勞作,“嚴禁鞭打以定牛魂”,還專供好草料和家釀最好的牛酒給牛吃喝,牧童一遍一遍地大聲唱“牛歌”:牛角生來扁扁勢,身上負著千斤犁,水牛做飯給人食,四月初八歇一時,由此又稱“牛歇節”。
畲族畲族
瑞雲“四月八”牛歇節已收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5月16日,“四月八”牛歇節歌會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瑞雲位於鼎霞交界處,是硤門畲族鄉唯一的民族村,全村轄有18個自然村,413戶1752人,其中畲族人口占60%以上。瑞雲村在上級黨委、政府及有關幫扶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主線,致力發展狀大村級經濟,改善民眾生產生活環境,促進了全村社會各項事業協調健康發展。截止目前,共投資260多萬元,輔設了通往硤門集鎮6公里的水泥路;建成了中心村自來水工程;新建了瑞雲民族寄宿制國小和村委辦公大樓及敬老院;開通了程控電話,安裝了有線電視,通訊信號覆蓋全村;大力實施造福工程,建立了葫蘆墩等3個人口較為集中新村,居住100多戶600多人,使原有72個自然村減少到如今的18個。該村以種植水稻、茶葉、百合為主,百合是瑞雲的一大特產,幾年來,該村不斷做好百合品種的最佳化、引種和推廣工作,打造瑞雲百合品牌,帶動了民眾的增收。
侗族節日
九寨侗族人民管四月八為牛王節。牛王節,侗語叫“脫生尼”,意為“的生日”,又叫“牛王會”,侗語,意為“為牛生日會餐”。這一天各家的婦女都在家裡為牛煮白米飯,炒油茶,條件好的還要煮雞蛋供牛食用,以示在春耕大忙之前,人們對它的深情慰問和熱情獎賞。中午吃會散席後,人們到家裡,袖子一挽,手插木盆,試試盆里的米飯油茶燙不燙手,然後端起木盆、帶著雞蛋烤酒到牛圈去,叫牛飽飽的享用。
四月八四月八
這時候,主人往往要抱著牛頭親熱愛撫一番,說:“牛呃,你是我家的財,你是我家的寶,一年到頭,害你辛苦,你就好好的吃,好好的喝吧。願你無災無難,無怪無瘟跟我展勁幹活,換來個五穀豐登,百般興旺,待到來年,我再來好好招待你。”這時,牛好象懂人性,它伸伸舌頭來舔人,眯眯眼睛向人笑。牛吃飽了,在一旁的娃崽就拉它出去吃嫩草,沖洗身上、梳理毛髮。梳洗是很認真的,誰家的牛身上不乾淨,毛髮不光亮,人們就鄙視他家,說他人懶。牛出去後,主人就清理牛圈,然後墊上乾燥蓬鬆的稻草或茅草,讓牛舒舒爽爽度過自己的節日。過牛王節,不準放牛打架,更不準宰牛吃肉,也不準牛勞動。總之,牛王節這天,就是雷公下地,也難動它的半根毫毛。家主們在這一天要陪伴牛過生日,牛拉迴圈後,他們在牛圈邊轉來轉去,修修補補,生怕不周到,對不住自己痛愛的耕牛;有的就牽牛出外,游山吃鮮草,享受山水自然之樂。
這一天,人們還要觀測天氣,預測年成。更希望是個太陽天,一來好為牛收拾,使它節日歡暢愉快,養精蓄銳,迎接梨耙;二來這還是預示年成可望豐收。本來立夏那天對於年成好壞已略知一二,農諺說:“立夏要下,立夏不下,梨耙高掛”。真的,據說這一天對農民、對人間來說,關係重大。如果這一天真的是艷陽高照,那人們興奮得其樂無窮,甚至會認為這就是牛王爺爺聖威顯靈,降給人間的吉祥,於是全村男女老少都陶醉在狂歡的節日氣氛中。
四月八
布依族節日
“四月八”即農曆的四月初八。這是布依族紀念耕牛的節日,在羅甸等地叫“牛王節”,鎮寧扁擔山一帶稱為“牧童節”,安龍、興義地區則稱“開秧節”。這天家家要吃“牛王粑”和糯米飯,並用糯米飯或糯米粑餵斗。在貴州外鎮寧地區,還要給小孩一隻蒸熟的公雞,由大人帶小孩去河邊洗澡,抓小魚、吃雞肉、曬太陽。

貴州有好幾個地區和好幾個少數民族都過這個節日,以貴陽最隆重。每到這天,各地的苗族、布依族民眾,身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雲集到貴陽市中心的噴水池黃平的飛雲崖或其他一些地方,吹著蘆笙、洞簫、短笛等,唱著情歌尋找伴侶。中年人則聚集談心,說古談今,舉行各種活動.從白天到夜晚,從夜晚到天明,通宵達旦,盡情歡樂。
貴陽市苗族的“四月八”慶祝活動規模最為宏大、場面最為隆重、影響最為深遠。四月八是苗族的傳統喜慶節日。是苗族的祭祖節、英雄節、聯歡節。人們自動聚集到預定的地點跳鼓舞,對山歌、舞花帶;上刀梯、鑽火圈....熱鬧異常,人數以萬計,場面宏大而壯觀,人們盡情歌舞以至通宵達旦。每年的“四月八”,貴陽市及鄰縣的苗族民眾都要身著民族盛裝,雲集貴陽市中心噴水池一帶。他們吹響蘆笙、簫笛,唱著山歌,跳著苗家舞蹈,歡度自己的傳統節日。“四月八”的由來傳說甚多,主要是為憑弔“四月八”葬於今噴水池一帶的古代苗族英雄,輩輩相傳,而成習俗。苗族同胞家家戶戶都以吃烏米飯和蘆笙歌舞等方式歡度這一節日,以悠揚的蘆笙、簫笛和清脆嘹亮的苗家“飛歌”憑弔苗族英雄和祖先。
四月八四月八
據了解,鐘山區根據國家民委的指示精神,於2004年舉辦了第一屆“四月八”慶祝活動,以後每年舉辦一次。2005年舉辦第五屆苗族的“四月八”,由鐘山區月照彝族苗族鄉委員會、鐘山區月照彝族、回族、苗族鄉人民政府主辦,目的是傳承保護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節日,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宣傳鐘山,推介旅遊線路,推動鐘山區鄉村理由、民族風情的發展,啟動六盤水苗族文化園的項目建設。如今,貴陽的“四月八”已成為貴陽及其附近苗、布依、侗、壯、水、仡佬、漢等民族共同狂歡的節日,成為展示民族傳統文化的盛典。少數民族男女青年還藉此機會,通過自己飽含深情的舞姿與歌聲尋找意中人
2008年的“四月八”活動暨六盤水苗族文化月洽談會,設有苗族傳統的鬥雞、鬥牛、蘆笙會、對歌會等項目表演。
仫佬族節日
亦稱"牛王誕"仫佬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一個山地民族。他們自稱“伶”、“謹”。壯族稱之為“布謹”,漢族稱之為“姆佬”。“仫佬”一詞在民族語言中,就是“母親”的意思。建國後統稱仫佬族。絕大多數居住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牛勤勞能幹,為人們犁田耕地,默默無聞,任勞任怨,所需的僅僅是草和水,可奉獻的卻很多。所以不少民族都崇拜牛、愛護牛,把它當成人類的好朋友,仫佬族也不例外。農曆四月初八即被定為牛的生日,稱“牛誕節”。這一天,無論農活多么忙,都要給牛放假休息。家家戶戶把牛洗得乾乾淨淨,將牛欄清掃一新,還在大門插楓樹枝,以驅趕蚊蠅。並殺雞、鴨,備酒肉祭“牛欄神”,做黑糯米飯祭祖先。這一天要給牛吃上好飼料,做好的黑糯米飯要先請牛吃,之後人才吃。家境好的人家,還漚制黃豆、玉米,拌入雞蛋酒糟餵牛,真可謂對牛愛護備至。
四月八四月八
關於牛的生日還有一段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相傳在古時候,仫佬族先民耕田種地都是一鎬一鋤地挖,費時費力。一個叫羅英的姑娘生來聰明伶俐、勤勞善良。一天她到山上打獵,看到一隻野牛狂奔亂跳,又看到鄉親們汗流浹背地在田間忙碌,心想,如果捉住這頭牛為鄉親們犁田該多好啊!於是,她就追趕野牛。野牛在跑時一隻蹄子被夾在石縫中,痛得哀叫不已。羅英無力幫它擺脫困境,只得采來嫩草餵它,並為它唱歌,歌聲優揚,情真意切,不僅打動了野牛的心,也感動了山花、草木、月亮,堅硬的石頭也為之感動,慢慢地裂開石縫,牛的腳拔出來了。它便隨著羅英來到田間,勤勤懇懇地為人們拖犁拉耙,世世代代耕田種地。仫佬人有了耕牛,田裡的活路輕鬆了許多。
近十多年來,人民生活提高了,歡慶這個節日更為隆重。節日裡,祭牛神的舊俗沒有了,但仍讓耕牛休息一天,用香茅、嫩竹葉、芒葉等青飼料,包裹糯米油糍餵牛,有的用黃酒灌牛吃,有的則用熟薯藤伴甜酒餵食。此外,人們宴親會友,共享節日的歡樂,舉杯預祝繁盛、糧食豐收,此節是壯族同胞的一大節日。

廟會

一九八五年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政策後,清涼山佛教旅遊景點,民眾自發組織開發和修復的第一年,也是宗教組織公開舉行清涼山農曆四月八廟會的頭一年。當時旅遊業作為國家形象塑造的一項工程,絕大部分任務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宗教組織的肩上,成為宗教組織生存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的責任。鑒此,八五年清涼山出現了修廟敬神,辦廟會揚名的事情。
且說這一年的廟會雖是新中國後的頭一次,山上沒有多少景觀,大多數都是古遺址,連條象樣的路都沒有,到處破爛不堪,荊棘滿地,雜草叢生,難以預計今後的發展和資金會是一個什麼樣子。但是,當時四月四、四月八趕廟會的人還是上了千過了萬。到了第二年政府就開始出面主持了。因此,清涼山能在20年的時間,在政府推動下自發的發展到今天這個規模,也就不難理解。
話說八五年的廟會還沒結束,天就下起了小雨,遊人漸漸減少了,山上沒有百十號人,但感覺確實很舒服,那種春季的熏熱總算被抑制住了,人們打心眼裡高興。時近中午1時,天陰的更厲害了,雲彩象鍋底一樣,天的臉變得沒一絲淡妝,幾道刺眼的閃電雷鳴,沉悶地吼著,由遠而近,在眼皮子底下炸響。傾盆大雨夾雜著風暴和冰雹一齊傾瀉,好一陣雨幕式的天氣。人們東藏西躲,擁擠在幾間能夠遮風蔽雨的房內,閒話著,擔心著,計算著。雨下了半個小時後,淅淅瀝瀝地停了,然後初放晴光,人們都站到院子裡給菩薩做最後一個道場,時間一秒一秒地走,人們一點一點地做事,天一陣一陣地晴,彩虹雙影出來了,就在眼前卻又很遠,人們都興奮,覺得今天這個日子太美,太多感受。

其他

對於中國來說,農曆四月初八日,是佛教釋迦牟尼佛的誕辰,也是牛的生日。當地舊時有敬佛祈福,待牛如“賓”的習俗。有些地方還舉行祭蟲活動,在廟裡供上全豬全羊等供品,列插五色旗子,宣讀祭蟲告文,燒香燒表,磕頭禮拜,祈求神靈保佑,一年不生蟲害。四月初八,在當地農事上也是個很重要的日子。
四月八四月八
俗語說:“過了四月八,莊稼漢心放下。”就是說四月初八之前,如果遇上強霜凍,就會麥秋絕收,因而莊稼漢總是提心弔膽。人們長期驗證,當地過了四月八,再就不會有霜凍,所以莊稼漢就放心了。又諺曰:“過了四月八,莊稼漢晌午倒見(躺)下。”就是說過了四月八,晝更長,夜更短,莊稼漢吃過午飯,開始進行午休了。俗稱“下晌”,就是午休的意思。
在北方尤其華北地區,四月八前後幾天,往往伴隨著天氣變化,大風、降溫、降水、降雪、霜凍等等,對指導農業生產有著重要意義。

傳說

幾千年來,每年四月初八苗族同胞都要休息一天,人們聚集在一起,通宵達旦,開懷暢飲,眾多的青年男女成群結隊“跳花”——唱歌跳舞交友,選擇自己心中的伴侶。可到了100多年前,在鳳凰、松桃縣交界的龍塘河跳花溝里,每逢“四月八”跳花時,官家看見跳花場上的苗家姑娘貌美如花,就常派兵來“選美進貢”,這不知拆散了多少好伴侶,不知多少苗家姑娘被糟蹋。
四月八
這時一個叫吳滿宜的苗家熱血青年,看到自己的姐妹受到如此的欺凌,決心起來反抗,阻止官府的暴行。這一年的“四月八”又到了,官府的人氣勢洶洶的來了,吳滿宜帶領著後生們拔刀舞棍,將這些人打得落花流水。官府得知後,派了一批又一批的官兵前來鎮壓,吳滿宜帶領的起義軍奮戰了一年多,由於寡不敵眾,終於失敗,吳滿宜在貴陽花溪畔被殺害。為了紀念這位青年英雄,每年四月初八這一天,人們要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緬懷這位為苗家婦女爭取自由而戰死的英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