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牛王會共設八個大會,輪流活動在黨岔、響水、南塔、
白界四個鄉鎮四十一個村莊,會期定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三、 十四、十五三天。主辦村從正月初八就開始忌口,不食葷腥, 工作人員製作貢品,平安吊、紙紮佛塔,搭建臨時佛堂,布置九曲場、燈場、幡場等。在這三天時間裡有
和尚念經誦懺,升塔撤塔、迎赦放赦、迎幡推幡、上貢轉幡、九曲正入反轉 等活動,每一道程式都有數十把秧歌、嗩吶、鳴鑼擊鼓,前 呼後擁,竟展演藝風彩。
民俗
展現出的傳統民俗活動有:菩薩出府、迎佛安神、跑馬放赦、水 陸道場、誦經超度、九曲轉幡、升塔拜佛、迎佛上貢。每逢 正月十三是牛王菩薩出府的日子,兩付樓轎,供奉著老佛爺 和牛王菩薩像以及(梁黃寶懺經)全付鑾駕,彩旗相伴,多班秧歌跟隨,從華嚴寺出發前往主辦村的沿途,百姓自願在路旁跪迎,燒香燒紙放鞭炮,人們向樓轎磕頭,樓轎也向民眾回禮。一路前行,一路鬧騰,陣勢浩大,香菸繚繞,互動 的場面十分熱鬧,感人!到達主辦村搭建的臨時佛堂後,迎佛安神,佛堂內的擺設器物,30餘幅水陸畫像都精緻美觀。
上貢品稱之為蒸、爐、炸,三堂清供,此貢品寓意深遠,它內涵有:“四季”“二十四賢孝” “四十八願”珍寶“十件”。 四季二十四賢孝貢品有:
柴米油鹽日月茶、淨水紅糖香燭花、木耳芹菜金針菇、梨黃棗紅瓜蒂落、丸子圪堵海帶絲、玉獻碗面代爐炸。“四季貢”稱為春耕、夏耘、秋獲、冬儲。“十件珍寶”里的香、花、燈、果、水、茶、食、寶、珠、衣。 更體現出了人們祈求著的人為關懷,衣食住行,幸福美好的平安生活的嚮往。
“九曲”又名黃河陣圖,是
黃河流域勞動人民千百年來祈求美好生活的象徵。牛王會的陣圖有八圈九曲,十一根粧桿組成,正中央一根是天桿。頂端插黃旗一面。旗面上寫著“天辰之星神燈360盞祝福”,其餘360桿,桿頂點燈,象徵著人間360天,陣圖內敬奉著三聖姑神位。五方星旗之位(東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南方丙丁火、中方戊己土)九星神位。(羅侯、計都、玄武、朱雀、金、木、水、火、土)九曲之處火塔九處。陣外還供有三皇 三官神位,說是保護九曲陣的執勤神。遊人說:“來此一轉,一路順風,四季平安”。真是一輪明月千家樂,九曲黃河萬盞燈。
大塔是隨牛王會的紙粘佛塔,它是鎮寺鎮壇之寶,塔內供奉著南舞多寶三佛之神位。它的製作材料是麻紙、竹圈、 塔桿、染料等組合而成,361張紙圍粘,懸掛在三丈六尺一 的高桿,形狀似塔,有十三層疊,塔址要選擇在地勢優越的高山,與九曲陣圖幡場俯瞰相望互為相應。夜間是七彩光環、流光四溢。
幡場栽有二十四根高桿,中間一根特高,設有香案,置放佛祖銅像,面前的鎏金銅鼎香菸不斷,和尚手拿缽盂敲打,口中誦經、疏文十道(十地菩薩令)笙管嗩吶齊奏,在音樂聲中人們隨後簇擁著轉著每根幡桿,一步一步、一圈一圈、 反反覆覆,以坦然的誠心祈菩薩保佑五穀豐登、合社平安。
跑馬放赦,就是把本會每一位村民的赦單放出“大赦輪迴之重極三光不照之區”。叩求人畜平安、豐穗大吉。每逢正月十四日晚由專人通宵達旦擬寫赦書,書寫時其他閒雜人 等不得入內,更不能窺視,寫好後囊裝密封。正月十五午前 由僧人騎馬,背著裝好的赦書囊包進入幡場,和尚騎馬放箭,疾馳全莊一圈後,宣讀赦書。赦書有令:“輕其餘犯罪歹行, 益蜀免三世邪惡”。凡地府冥司、人家坎煙。七情六識。五 欲四空、三惡諸均迷途知返、前嫌永棄、賜其以包容、寬恕 諫言之律令。此擬古之作,行誅有赦,教育人們莫問得失,但求永安,引導人們嚮往著和平。溝通、隨和、至愛的平等和諧社會。
摘自馬坊華嚴寺簡介編寫
調牛節是藏族民眾對牛在農業生產中重要地位的認識,他們在日常勞動中培養出對牛的濃烈情感,從而出現了大量的牛文化現象,他們視牛為神,以牛為獻祭神靈的最佳犧牲,於是牛王會也就出現了。
在四川冕寧拉烏堡王姓藏族中,過去每隔十年或數十年要舉行一次大規模的宗教活動,當地人稱之為“牛王會”。牛王會期間,凡王姓的“納木依”人,無論是分布在冕寧縣的,還是居住在木里,鹽源等其它各地的都要趕到拉烏堡參加。
牛王會從農由八月十五日開始,一般延續十多天,有時甚至歷時一個月之久,人數常千人以上。牛王會期間,人們請黑叭(巫師)念經,吹氂牛角,宰殺數十頭氂牛或上百隻羊,狂 歡濫飲,無比熱鬧。
殺猴祭碉是牛王會的高潮,屆時上千名男女老少,浩浩蕩蕩地依次圍繞村裡的小碉房和村外的碉房樓宇旋轉。轉畢,在碉樓前將猴子宰殺,作為祭祀碉樓的犧牲。
由於牛王會耗資巨大,所以近百年來廟頂地區的納木依人僅舉行過一次,據說,小規模的牛王會每隔五年舉行一次,只限於廟頂的王姓藏族參加。從參加牛王會的成員,具有共同的血緣關係和舉行隆重的祭碉儀式來看,牛王會還屬於祖先崇拜的節日文化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