硤門畲族鄉

硤門畲族鄉

硤門畲族鄉於1993年10月成立,是福鼎市少數民族鄉,也是閩東比較年輕的畲族鄉,地處鼎霞交界,素有“福鼎南大門”之稱,省道桐松公路、福寧高速公路和溫福鐵路貫穿全境。全鄉擁有水田6528畝、農地3786畝,有林地61612畝。境內聚居漢、畲、回等民族,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境內除眾所周知的畲族風情外,還擁有千年古剎——瑞雲寺、石蘭古堡、青嶼山和漁井灣海蝕地貌旅遊。主要產業為農業種植業和海水養殖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硤門畲族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福鼎縣
  • 地理位置:縣南部
  • 面積:54.7平方公里
  • 人口:16850人(1995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火車站:福鼎站
  • 車牌代碼:閩J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水文,人口民族,經濟發展,鄉域經濟,城市戰略,工業興鄉,工業成就,鄉村建設,社會事業,民族文化,

歷史沿革

硤門畲族鄉清初屬福寧州勸儒鄉望海里八都,福鼎置縣後為福鼎縣十一都。民國初為硤門區,民國29年(1940年)成立硤門鎮,民國35年改稱硤門鄉。福鼎解放後,初屬秦嶼區,1958年8月成立硤門人民公社,1961年6月設硤門區,1968年8月又成立硤門人民公社,1983年為硤門區,1987年為硤門鄉,1993年改為硤門畲族鄉。

行政區劃

硤門畲族鄉轄有硤門、漁井、青灣、斗門頭、青嶼、柏洋、東稼、瑞雲和秦石共9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硤門畲族鄉地處福鼎南部沿海,與霞浦縣接壤;背靠國家重點名勝旅遊風景區太姥山,縣道973線、福寧高速公路和溫福鐵路穿境而過。

水文

硤門畲族鄉集雨面積80.5平方公里,轄區內主要有溪坪、下里洋、金山、渠洋等4條河流,河道全長35公里。有小一型瑞雲水庫,庫容為120萬方,在鄉政府上游4公里;小二型有三角坑水庫、柏洋水庫、文渡水庫、石蘭水庫等4座。

人口民族

1995年,全鄉共4192戶,16850人,其中畲族人口1700人。
2010年,全鄉總戶數4750戶,總人口1.8萬人,其中畲、回等少數民族人口占25%。

經濟發展

硤門經濟以農為主,沿海地帶農漁並舉。1995年,全鄉耕地11170畝。糧食作物主產稻穀、甘薯。糧食總產量5849噸;農業總產值2251萬元;農業機械總動力2626千瓦;茶葉232噸。水產品有黃魚、墨魚、帶魚和蠣、螺、蟶、蚶等。石蘭紫菜產量達7.5噸。特產珠蚶,風味獨特。水產品產量1739噸。鄉鎮企業有農械、農具、茶葉初制等21家企業,有小型水電站4座,裝機容量670千瓦,企業總收入700多萬元。全鄉有1所中學、18所國小、1所衛生院和8個衛生所。有2支電影隊巡迴放映。名勝古蹟有瑞雲寺。

鄉域經濟

鄉域經濟快速發展。2008年全鄉實現社會總產值5.35億元,比上年增長16.8%;工業總產值4.10億元,比增23.1% ,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6億元,比增22.8 %;農業總產值0.63億元,比增3.2%;農民人均純收入4682元,比增13.6 %;農村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450萬元;人口自然增長率穩定在6‰以內;農業經濟穩步推進。

城市戰略

持續推進“山海並進”戰略。該鄉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著力在特色、規模、品牌上做文章,繼續做大做強紫菜、茶葉、彈塗魚三大支柱產業。穩定彈塗魚3000畝養殖面積,提升國家級文渡大彈塗魚基地規範化建設;全鄉海域紫菜養殖5500多畝,其中該鄉養殖戶131戶,養殖面積2695畝。申石蘭、海天湖兩家紫菜加工企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2008年產值約6000萬;茶園面積7500畝,生產茶葉1.30萬擔,實現產值1000多萬元,全鄉大小茶葉企業10家,進行無公害有機茶葉技改,精加工,茶葉質量提升。加強對種植戶、養殖戶的技術、資金、行銷等方面指導服務;該鄉秦石村綠色立體農業工程基地福鼎市興發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福鼎市盛源乳業公司合作,建設奶牛養殖基地;加強農業生產保障體系建設,實施海堤、水庫除險加固,修建山區水利設施,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

工業興鄉

工業經濟持續發展。該鄉依託福鼎市文渡工業項目區的帶動輻射,加快“工業興鄉”戰略的實施。做大做強柏洋工業小區規模,到2008年工業小區達300畝;繼續完善工業小區水、路、電、排洪等設施;加快招商引資步伐,大力實施“回歸工程”,積極聯繫、支持、鼓勵、引導在外民營企業家回鄉創業,努力打造“硤門鑄造”的品牌,在幾年來連續引進申石蘭食品、海天湖食品、遠泰金屬、強旺膠粘等規模以上回歸企業的基礎上,2008年新引進規模以上回歸企業福建華隆金屬製品有限公司,總投資8000萬,其中一期投資3500萬,“回歸工程”取得明顯成效,成為我鄉工業發展一大亮點。全鄉現有永寶特鋼、國新閥門、遠泰金屬、申石蘭食品、海天湖食品、強旺膠粘、華隆金屬等7家規模以上企業,2008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 3.6 億元。

工業成就

項目帶動成效明顯。2008年,核電項目、溫福鐵路、文渡工業項目區以及嵛山旅遊線路等國家、省、市重點項目繼續推進。其中該鄉有核電重要附屬工程漁井砂石料場項目包括進場道路、加工區、採石區。到2008年底,文渡工業項目區順利進行,溫福鐵路建設基本完工,硤門至嵛山旅遊線路安全運行;全部完成核電項目進場道路建設,順利推進加工區、採石區建設,目前砂石料場已投產。一批重點項目的實施,帶動了當地民眾增產增收,繁榮了農村市場,改善了交通等基礎設施,讓民眾得到了大量利益。

鄉村建設

鄉村建設步伐加快。鄉村規劃逐步完善,《硤門畲族鄉總體規劃》初稿由省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先後在硤門、福鼎召開規劃徵求意見會、論證會,形成了9個配套專題研究報告,並由鄉人大主席團通過,鄉村建設有了高層次高起點的綱領性指導檔案,為作好鄉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該鄉緊緊抓住國家和省、市重點項目建設的機遇,結合實施“造福工程”、災後重建、新農村建設等,持續實施集鎮“東擴面海”和建設“小鄉大集鎮”“小鄉大村莊”的發展思路。繼續採取各項便民、利民、惠民措施,繼續吸納民眾到集鎮建房置業,完成下里洋、塘古頭造福工程新居,並不斷完善基礎是設施,共有700多戶農民先後來集鎮建房落戶,其中畲族212戶855人,建築面積達10多萬平方米,集聚人口近8000人,集鎮規模擴大;擴大自來水管網,增設供電設施,提高集鎮供水、供電能力,集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該鄉柏洋示範村建設不斷提升,以永和新村為中心的柏洋、斗門頭新村組團發展迅速,柏洋“永和新村”還成為寧德市五個小康示範村建設之一,2005年被國家民政部授予“小康村建設先進集體”稱號。08年又開工建設一批事關民眾生產生活和硤門發展後勁的重點工程,最佳化投資環境和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動工建設渠洋溪水庫引水工程,硤門新橋竣工投入使用,巨洋到嶺坪等通自然村水泥路上銜下延,提升等級,農村路網建設逐步向自然村延伸。進行廟後溪清淤。秦石、青嶼頭、漁井等村林木、山地等旅遊資源得到保護,為加快旅遊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社會事業

和諧社會積極推進。該鄉始終維護和保障民眾利益,堅持發展與惠民同步推進,確保讓發展成果惠及廣大民眾。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大教育投入,完成十一中師生宿舍樓,啟動中心國小師生宿舍樓建設,鄉助學基金不斷壯大,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紮實抓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著手改擴建鄉民族衛生院;注重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全面實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落實低保對象32戶65人,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實施安居工程,孤寡老人生活得到保障;石蘭成功申報寧德市歷史文化名村;瑞雲畲族四月八歌王節成功申報寧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瑞雲“四月八”牛歇節畲族歌會2009年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鄉開展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百幅書畫進農家等活動,不斷豐富農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對計畫生育各項事業的財政投入,加強計生服務網路、婚育新風進萬家、關愛女孩、民主評議行風、計畫生育協會“三聯創”等工作,建立和完善計畫生育利益導向機制,鞏固省級計畫生育優質服務一類鄉鎮。社會治安良好,文明程度明顯提高,人民安居樂業。
此外,民族、宗教、統計、老齡、關心下一代等各項工作也取得新進展。

民族文化

硤門是福鼎市畲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畲族文化氛圍濃郁。長期以來保留著濃厚的民族習俗、豐富的畲族文學藝術寶庫、特點鮮明的文學作品、傳統體育、傳統節日、獨具特色的手工藝術、斑斕絢麗的傳統服飾,每年的“四月八”、“七月七”是傳統的對歌節,屆時畲族同胞盛裝民族服飾,雲集瑞雲寺周圍對唱山歌,幾天幾夜。
硤門有始建於後晉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居福鼎六大寺之首的閩東著名古剎瑞雲寺;修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的御倭防盜,至今保存完好的石蘭古堡;五百年樹齡的全國“500樹王”之39位的榕抱樟;島奇石怪、海島風光濃郁的漁井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百歲辛亥革命老人周忠魁故里。旅遊位置佳,硤門處在太姥山、楊家溪、嵛山島三角旅遊區黃金中心點。漁井距離嵛山島3.3海里,現有不受潮汐影響的200噸級陸島交通碼頭,是大陸連線嵛山島最佳捷徑,漁井旅遊公路已完成。瑞雲畲族風情旅遊點靠近楊家溪上游,已有路相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