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的意見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的意見,政策參考,發布日期2009-07-0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的意見
  • 發布日期:2009-07-08
【發布單位】四川省人民政府
【發布文號】川府發[2009]21號
【發布日期】2009-07-08
【生效日期】2009-07-08
【失效日期】
【所屬類別】政策參考
【檔案來源】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的意見
(川府發[2009]21號)
現代農業產業是通過現代科技、現代物質裝備、現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組織起來的產業體系。當前,我省農業總體上已進入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新階段。建設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基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抓手和載體。為加快發展優勢特色種植業和林產業,推動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產業化經營水平,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省政府決定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以下簡稱“基地建設”),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加快基地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的迫切需要。我省是農業大省,但農業發展總體水平不高,與農業強省的差距較大,實現農業現代化任重道遠。以基地建設為載體,形成小農戶大基地、小業主大園區的發展格局,改善農業物質裝備條件,提升農業科技水平,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能有效轉變農業經營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
(二)加快基地建設是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迫切需要。我省農業仍處於初級產品生產階段,產業鏈短,加工率低,競爭力弱。以基地建設為載體,整體推進良種繁育、標準化生產、儲藏保鮮、精深加工、創建品牌和市場行銷,能有效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三)加快基地建設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迫切需要。我省人均農業資源嚴重不足,經營粗放,資源利用不充分。以基地建設為載體,聚集土地、資金、人才、科技、信息等生產要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最佳化農業區域布局,能有效改變農業粗放經營狀況,提高土地產出率。
(四)加快基地建設是持續穩定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我省提出到2012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任務十分艱巨。種植業在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中舉足輕重,以基地建設為載體,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能有效增加農民經營土地收益和產業延伸增值收益,為新農村建設培育支柱產業奠定經濟基礎。
二、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的總體要求和指導原則
(一)總體要求。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要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依靠科技,創新機制,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最佳化產業區域布局,大力推進現代農業良種化、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建設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主導產業集中發展區,把我省建成全國重要的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和供給基地。
(二)指導原則。
1.堅持市場導向。必須面向國際國內大市場,用市場化手段調整農業結構,著力培育壯大比較優勢明顯、市場前景廣、產業覆蓋面大、農民增產增收的優勢特色產業。千方百計開拓市場,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
2.堅持區域合理分工。必須按照全省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把基地布局到最適區域,著力最佳化種植結構、品種結構、品質結構,引導生產要素向基地集中,促進優勢區壯大規模、提升效益。
3.堅持科技引領。必須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研發、引進、集成和推廣,良種良法良制配套,構建產業技術體系,實行標準化生產,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4.堅持產業化經營。必須強化產前、產中、產後銜接,突出精深加工,構建現代物流體系,推進農工貿一體化,形成以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運行機制。
5.堅持尊重農民意願。必須充分尊重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和生產經營主體地位,強化引導和服務,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基地建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嚴禁違背農民意願搞“一刀切”。
三、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的目標任務和規劃布局
(一)目標任務。通過3-5年努力,我省馬鈴薯、茶葉、柑桔、蔬菜(食用菌)、菸葉、油菜、中藥材、林竹等產業整體實力進入全國前三位。具體目標是:到2012年,規模化、標準化基地面積達到3000萬畝,新增農業產值600億元;建成50個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產值的40%以上,農民從農業獲得的人均純收入超過1600元。到2015年,規模化、標準化基地面積達到4000萬畝,新增農業產值900億元;建成80個基地強縣,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產值的50%以上,農民從農業獲得的人均純收入超過2000元。
到2012年,新培育規模化、標準化工業原料林1000萬畝,特色經濟林300萬畝,建成20個林竹產業強縣。到2015年,新培育規模化、標準化工業原料林1500萬畝,特色經濟林500萬畝,建成30個林竹產業強縣。
(二)規劃布局。根據各地資源氣候特點、產業基礎和市場前景等,進一步完善全省農業產業發展區域規劃,著力建設一批區域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產業基地縣。產業基地要求集中連片種植面積在3萬畝以上,分產業的要求是:馬鈴薯、茶葉、油菜、水果、蔬菜基地20萬畝以上,蠶桑、中藥材、菸葉、花卉等基地10萬畝以上,食用菌基地1億平方尺或3億袋以上,優質稻基地30萬畝以上,木竹基地20萬畝以上,特色經濟林5萬畝以上。按照突出重點、分級推進的策略,省上重點打造以下產業:
1.馬鈴薯。著力建設川西南加工專用型馬鈴薯、平壩丘陵菜用型馬鈴薯、盆周山區優良種薯等優勢區。到2012年,建成馬鈴薯產業強省,面積、產量和產值均居全國第一位,加工居全國前三位。
2.茶葉。著力建設川西名優綠茶、川南優質早茶、川東北優質富硒茶等優勢茶區。到2012年,全省茶葉面積、產量和產值進入全國前三位,做大做強川茶品牌。
3.柑桔。著力建設金沙江流域優質早熟臍橙生產區,長江沿岸及主要支流下游甜橙生產加工區、川中檸檬生產加工區。到2012年,全省柑桔面積、產量和產值進入全國前三位,建成全國最大的橙汁生產基地。
4.油菜。著力建設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和川東北“雙低”油菜區。到2012年,全省油菜面積、產量和產值居全國第二位,實現食用植物油基本自給。
5.蔬菜(含食用菌)。著力建設攀西早市蔬菜區、川西加工外銷蔬菜區、川南早春蔬菜區、川東北特色蔬菜區、川西北高地秋淡蔬菜區。到2012年,全省蔬菜面積、產量和產值進入全國前三位,建成全國重要的菜籃子基地。
6.中藥材。著力建設成都平原區、丘陵地區、盆邊山區和川西北高原四大特色藥材道地產區。到2012年,全省中藥材面積、產量和產值位居全國第二位,實現中藥材資源大省向產業強省轉變。
7.菸葉。著力建設攀西和川南烤菸區、川東北白肋煙區和川西曬煙區。到2012年,全省菸葉面積、產量和產值進入全國前三位,建成全國重要的戰略性優質菸葉生產基地。
8.優質水稻。著力建設川西平原和安寧河流域高檔優質稻區、川東北特種優質稻區、川南優質再生稻區以及川西平原優質雜交水稻制種區。到2012年,全省國標三級以上優質稻面積、產量和產值進入全國前五位,鞏固雜交水稻制種第一大省的地位。
9.林竹。著力建設木竹產業經濟區,在19個市(州)建設工業原料竹木基地。大力發展以特色乾果、木本油料、木本藥材、森林蔬菜等為主的特色鮮明的優質經濟林產業帶。在21個市(州)培育核桃、花椒、銀杏等特色乾果林;以川東北、川南經濟區為重點,在10個市(州)培育油茶、油橄欖等木本油料林;以成都、川東北經濟區為重點,在14個市(州)培育以杜仲、厚朴、黃柏、金銀花等為主的木本藥材林;以川東北和攀西經濟區為重點,在13個市(州)培育以木耳、銀耳、蕨菜、松茸為主的森林蔬菜。到2012年,全省林竹產業整體實力進入全國前三位。
四、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的主要內容
(一)建設高標準農田。加強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層、調整田型、培肥地力為重點的耕地質量建設;以排灌渠系、小型集雨蓄水和提灌設施為重點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以田間耕作道路、幹道連線基地路為重點的路網建設;改造完善基地供電網路。基地耕地質量達到四川省標準農田三級以上,田成方、土成型,田網、水網、路網、電網配套,灌、排、蓄功能齊全,旱澇保收。
(二)建設設施農業。建設以塑膠大棚、日光溫室、滴灌噴灌、棚架、遮陽網覆蓋等為重點的設施農業,以產品分級、包裝、儲藏、加工等為重點的產後處理設施,提高基地設施保障水平。加大適用新型農機具的推廣套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機械化水平。到2012年,以大棚為主的設施農業面積達到300萬畝,2015年增加到500萬畝。
(三)建設核心示範園區。基地強縣要建立1萬畝以上的核心示範園區,展示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開展生產管理、產後加工、品牌創建、市場開拓和機制創新等全方位示範,輻射帶動2-3萬畝,推進設施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建設,引領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產品生產向優勢產區聚集,加快形成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帶。
(四)推進標準化生產和質量安全監管。建立健全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病蟲防治、加工、儲運、銷售和產品質量等標準,形成科學、統一、權威的農業產業標準體系,加強無公害基地認定和環境保護,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產品產地安全。嚴格實行標準化生產,建立健全基地農產品生產管理制度、生產記錄檔案和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實現產地環境優良化、投入品使用安全化、生產過程規範化、產品質量優質化。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強化監管能力建設。基地標準化生產率達到100%,優質(專用)率達到70%以上。到2012年,產業基地強縣全部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對基地農產品進行全覆蓋監管。
(五)推進技術集成與套用。實施良種繁育工程和品種改良工程,分作物、分區域建設一批良種繁育基地。大力開展特色優勢作物高產創建活動,加大省工節本增效技術、循環農業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農機技術的集成組裝,做到農耕農藝農機技術結合、良種良法良制配套。基地良種覆蓋率、實用技術到位率和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率均達到100%。
(六)推進農產品品牌打造。加強基地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基地農產品無公害達到100%,努力提高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比重。實施名牌戰略,鼓勵企業以品牌為紐帶,實行資產重組和生產要素整合,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爭創品牌企業、名牌產品。堅持政府、協會、企業聯手,積極開展農產品地理標誌的申請和保護,打造地域品牌、區域品牌。開展多種形式的品牌展示、推介和宣傳活動,提升品牌影響力,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帶動和推進優勢特色產業做大做強。
五、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規劃引導力度。各地要按照四川省優勢特色效益農業發展規劃,抓緊制定和完善符合本地實際的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規劃,集中力量打造縣域優勢產業帶和專業鄉鎮。產業強縣要制定基地建設實施方案,由市(州)組織論證,報省上備案。方案一旦確定,要整合資源,最佳化要素配置,年復一年、一任接著一任乾,促進優勢產業由點狀向帶狀、塊狀集中發展。
(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按照項目資金渠道、性質、用途不變的原則,將涉農項目整合安排,打捆使用,堅持基地建到哪裡,資金項目就安排到哪裡。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直接補助、貸款貼息、參股、擔保、以獎代補等手段,引導龍頭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入基地建設。對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並帶動農戶5000戶以上的龍頭企業(業主、農民專業合作社),由農發資金對其技術研發、產品質量認證、品牌創建、市場開拓等給予重點支持。
設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專項資金,重點用於良種繁育推廣、標準化生產示範,提高基地綜合生產能力、發展規模化設施栽培、改善農業物質裝備條件、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基礎設施建設。每年新增的農業投入要積極支持基地建設。市(州)、縣(市、區)政府也要切實加大對基地建設的投入。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機構要著力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拓寬貸款抵質押物範圍和品種,簡化貸款審批手續,提高信貸審批效率。大力開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加大農業科技貸款的支持力度,有效增加對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的信貸資金投入。
鼓勵各類擔保機構積極開展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的擔保業務,發展會員制擔保公司,推行農戶聯保、農戶互保、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地業主提供多種信用擔保,有效分散和轉移農業貸款風險。
加快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步伐,逐步擴大試點範圍,根據我省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和財力狀況,逐步增加保費補貼險種,提高風險保障能力。探索由財政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基地農戶等多方出資設立風險金,化解市場風險。積極開展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和金融、擔保、保險機構共同參與的“四方合作+保險”試點。
(四)加大機制創新力度。推進組織形式創新,大力扶持多元化、多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引導農民開展多渠道、多領域聯合與協作,提高基地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優先安排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基地建設項目。規範和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實行相對集中連片開發和規模經營。
推進利益聯結機制創新,發展訂單農業,鼓勵龍頭企業實行保護價收購基地農產品,年終結算時向農民返還流通、加工增值利潤。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實行“土地保底租金+按股分紅”、“保護價收購農產品+按股分紅”等利益分配模式,與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推進基地建設模式創新,積極推廣“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大園區+小業主”、“行業協會+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農戶”、“科研機構+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等基地建設模式。
(五)加大“金土地工程”和土地整理實施力度。充分發揮“金土地工程”和土地整理支持基地建設的重要作用。“金土地工程”和土地整理實施規劃、年度計畫的擬定下達要與基地建設規劃相銜接,優先在基地建設重點區域、示範區域安排。同時,要根據基地建設需求,設計具體工程項目,在對基地田、水、路、林、房、肥綜合整治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基地的產業特點,實現工程服務基地建設,擴展工程效益。
(六)強化科技支撐。加強農科教、產學研結合,圍繞構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立區域性技術創新與套用試驗站和技術創新團隊。鼓勵科研教學單位與科技人員創辦、領辦、聯辦示範園區。支持農業科技人員以技術入股、技術承包等形式參與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大力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加快培養科技示範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領辦人。
(七)強化精深加工。支持龍頭企業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構建基地農產品生產、保鮮、初加工、精深加工配套的協作體系。各個特色產業都要培育市場競爭力強、產業帶動能力強的大型加工龍頭企業,做到有特色產業就有大龍頭帶動,形成大龍頭帶大產業、大產業支撐大龍頭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到2012年和2015年,農產品加工率分別達到50%和60%以上,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龍頭企業分別達到150家和200家。
(八)強化市場拓展。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在優勢特色產業集中發展區建設功能齊全、設施先進、輻射能力強的批發市場,培育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和農產品經紀人隊伍。促進超市、農業企業、基地的有效對接,在超市設立特色農產品專銷區、專賣點和專櫃,降低流通成本。發展網上銷售、直銷配送、連鎖經營等現代流通方式,暢通基地農產品流通渠道。到2012年和2015年,年交易額過億元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分別達到75個和100個。
(九)強化服務保障。加強基地強縣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3年內普遍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和支持科研院所、工商企業、專業協會等單位創辦服務實體,加快構建多元化、多形式、多層次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在基地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各個環節,提供優質高效的物資、技術、物流、信息等全方位服務。
六、切實加強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的組織領導
建立分級負責、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基地所在市、縣政府重點做好基地規劃編制、組織實施、配套政策落實等工作。把基地建設工作納入各級人民政府目標管理,定期通報工作進度。各級農業、林業主管部門要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的牽頭作用,積極作好規劃編制、協調服務、督促檢查等工作。
省級相關部門重點抓好基地的規劃引導、配套政策制定、產業發展指導等工作,建立產業基地強縣申報、考評、激勵制度。基地強縣採取縣(市、區)自願申報、競爭入圍、動態管理、優勝劣汰,不搞終身制。省政府每2年認定、授牌一批產業基地強縣,並作為省級現代農業試點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