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唐裝即唐制服飾,其種類多樣。一種是
傳統的
襦,裙裝,這種風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時期,基本上是沿襲了自東漢以來
華夏婦女傳統的
上衣下裳制。人們總說到的
衣裳二字,其實
衣是衣,
裳是裳,
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實是指現代所說的裙子,
衣與
裳分開。這種婦女的服飾不是連衣,而是分兩截的穿法一直延續到明末。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
衽交領或
對襟繫上帶結,下面的裙子圍起來繫上長長的裙帶,上衣或者掖裡面或者自然的鬆散著,後來這種鬆散的上衣不斷加長,一直覆到膝蓋部,就後來發展成了
明代的褙子。
外面直接套上
罩衫,
罩衫一般都很華麗,基本上都是拖擺至地,有的達幾余米,比如,有的袖闊4尺,裾曳地達到5尺,因此,如同後來的歐洲一樣,衣擺的長短決定著婦女的身份地位。罩衫一般都是廣袖的,
廣袖就是人們常看到的寬大的袖子,
唐代的廣袖基本呈方片形,類似今天的和服袖子。另外還有一種晚唐時期的
禮服,都為宮廷命婦所著,稱為釵鈿禮服。
到了中晚唐時期,服裝中加強了華夏的傳統審美觀念,開始復古,從以顯出女子身材為主逐步恢復到
秦漢那種寬衣大袖,飄逸如仙的風格,服式越來越肥,這種風格定了型一直影響到後期華夏女裝的基本理念,既寬鬆隨體肥大,這自然在後來也成了禮教所要求的對象,柔和自然,無形無欲。
中晚唐女裝華麗大氣,一般類似於
禮服,她們裡面直接穿
抹胸——抹胸原本是內衣,在唐代和裙子結合形成了一體,它不系腰帶,寬鬆自然。是中晚唐女裝向古代禮儀服飾的過渡的進一步證明,這種款式為禮服一層疊一層,層數繁多,厚重拖擺,穿起來很麻煩。
首先穿上很多層
廣袖上衣,層層壓疊著,然後在圍上偉大拖地的厚重裙子,即著名的“唐裙”,然後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雖然繁瑣,卻給人穩重的感覺,賦有層次感。
值得一提的是,
日本的著名古代宮廷和服“
十二單”就是從此款
禮服演變過來的。日本人稱之為“
唐衣”即從
唐朝傳來的服飾,樣式基本上沒有多大改變,只不過在風格上增添了幾許日本本民族的特色。
現代唐制漢服
唐制漢服包括唐代
漢服和根據唐代漢服的形制發展、復原的一種現代
漢服。襦
襖
長於襦而短於
袍,衣身較寬鬆,也有袷衣或棉衣。
襦、
襖有窄袖與
長袖兩類。
衫
是無袖單衣,功用吸汗,有對襟及右衽兩種。
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後者就發展成了
背子或
半臂。而在以前,裙子的造型向來都是一種長方形的方片直裙,有點類似的和服裙子。
方片裙
樣式顯得較呆板硬性,因此女性穿起來並不能顯出美麗來。因此到了
唐代,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寬擺拖地的樣式,既能顯露人體結構的曲線美,又能表現一種富麗瀟灑的優美風度。
這種裙子的結構必須和人體的主體結構有機適應,所以是一種下擺呈圓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
在婦女中間,出現了
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
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短襦長裙
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
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
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
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徵。
“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分類
唐朝服飾主要分為
6:改良唐裝(唐代服飾)
敦煌壁畫
唐代的大統一,帶來了
敦煌壁畫空前的大發展。
唐代三百年間的壁畫,隨著河西歷史的變化,自然地劃分為前後期。唐初至吐番占領河西為前期,這以後至唐亡為後期。
唐代吉祥天女的服飾裝扮已經完全中國化了,並且其服裝、髮式在符合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的基礎上,形成了固定的程式,用以表現這一具有固定身份的宗教人物,既不依照原本
印度佛教造像原則,也不受世俗人物服裝款式流行與變化的任何影響,而是形成了
中國式的符合此宗教人物身份與個性的特有裝扮,自
初唐到
五代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通過恆定而又特殊的服飾特點可以將吉祥天女從壁畫中眾多的人物形象中區別辨識出來,不會與其他女性人物諸如菩薩、
伎樂天、世俗供養人等相混淆。
從初唐開始,吉祥天女的髮式變為
高髻或
高鬟。早在
兩漢時期,貴族婦女就開始流行梳高髻,漢代民謠中有“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的形容。並流行用
假髻使髮髻進一步增高。漢代文字記載中有“
凌雲髻”、“望仙九鬟髻”等名,均是形容高髻之美。高聳的髮髻從視覺上使身體顯得增高,突出女性的
窈窕,更重要的是表明了地位的尊貴。“凌雲”“望仙”等名,則更賦予了一層通神
升仙的神秘意味。因此人間的貴婦,天界的
仙女,無不以頭上高聳的雲髻來顯示其地位身份的獨特。
漢畫像石中的西王母,即“頭頂太華髻”,為三出高髻。漢代宮廷之中還流行一種“垂髾”髮式,即在頭後或兩鬢垂下發縷,有時前面兩鬢的發縷向上卷作蠍尾形,最早見於西漢畫跡。[6]而敦煌初唐334窟維摩詰經變中的吉祥天女,梳的正是這種漢代的髮式。
(圖4敦煌334窟維摩詰經變初唐)魏晉南北朝時期,高髻與高鬟更加流行,也更重視對髮髻的裝飾。“釵朵多而訝重,髻高鬟而畏風。”[7]髻與鬟的區別在於空心和實心,鬟是中空作環形,多為未婚年輕女子所梳飾,有垂鬟和高鬟之別。東晉
顧愷之的名畫《
洛神賦圖》中的洛神,頭上梳的就是當時宮中貴族婦女流行的高鬟,以這種髮式突出人物年輕貌美的特徵。自唐代始,敦煌壁畫中同為女神的吉祥天女,大多也以梳一對高鬟的形象出現,並且固定下來,說明了中國傳統審美的繼承與連續性。到了
唐代,婦女的髮式“造型之精美前所未有,高低錯落婀娜多姿,華麗繁複達到頂峰。”[8]有文字記載的髮式名稱就有幾十種,其中許多都在敦煌壁畫中得到了再現。但無論新的髮式如何層出不窮,自古對於高髻(鬟)的崇尚一直未變。唐詩中吟詠的“插花向高髻”、“峨髻愁暮雲”、“翠髻高叢綠鬢虛”、“髻鬟峨峨高一尺,門前立地看春風”……等等,如實反映了當時的風氣。中唐之後,貴族婦女特別流行梳高鬟髮式,“高鬟在一般發環中以假髮為飾,以鐵絲為骨架支撐,高一尺有餘。”[9]其中一種用發作環形並以
金釵支架的高鬟,名曰“雙鬟望仙髻”,在壁畫中吉祥天女即多梳這種髮式,並加以更多的美化和誇張。中國傳統審美意識中對於美的普遍認識和崇尚一直具有某種恆定的因素,由上述女性髮式的分析研究可見一斑。將傳統美賦予吉祥天女這樣一位人們心目中理想化的女神,反映了中國
審美文化對傳統的尊崇並一貫繼承發揚的特點。
胡服
唐朝諸多新穎的服飾中,
胡服是影響最為巨大的一種。胡服,指胡人所穿的衣服,即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歷史上稱北方的民族為“胡”)的服裝,與當時中原地區寬大博帶式的漢族服裝,有較大差異。一般多穿短衣,長褲和革靴。衣身緊窄,活動方便,史稱“胡服”。
唐代男子胡服
胡服是一個寬泛的服飾概念,一般指漢民族以外各少數民族和北方遊牧民族服飾,在各個歷史時期的
民族融合中,胡服都有不同程度和形式地滲入和融合,在唐代,胡服有更為廣泛的特殊意義。唐朝時這種服制滲透與融合已經進行了數百年;流行於軍隊和男性穿戴中。
胡帽不僅胡漢兼用,而且還是男女通用的服裝。主要指唐代及以前由西北或北方非漢族名族中傳入,並在唐朝境內流行的皮帽或氈帽,又稱“蕃帽”。它最明顯的特點是頂部尖而中空。
左衽的款式是符合胡人的衣服風格,不同於中原傳統的右衽,由於
五胡亂華和南北朝分裂的兩大變動,漢人的衣冠制度上受到胡人的影響。
唐代女子胡服
事實上胡服的傳入,到唐代為止,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唐代
貞觀到
開元年間,胡服在婦女中迅速流行乃至成為了一種時尚。
從唐代出土文物來看,唐代婦女穿的胡服多為錦繡帽、窄袖袍、
袖口、
領子、
衣襟多緣上一道寬錦邊。胡服中的冪䍠有兩種形制:一種為大幅
方巾,用輕薄透明的紗羅製成,全身披裹,遮蓋全身;一種以衣帽相連類似斗篷一類的裝束。這種服裝可能與阿拉伯的服飾有關。由於西北風沙很大,人們遠行騎馬用它圍裹身體可以遮蔽沙塵。有人認為,只有婦女遠行時才著冪䍠,以免男人窺視。也有人認為,它是男女通服。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唐人繪畫《樹下人物圖》,圖中一個婦女左手高舉摘掉蒙在頭上的面幕。這種面幕用黑色布帛製成,長度約在胸際,左右各綴一根飄帶至腰間,面部開有圓孔以便目視。這是戴冪䍠的婦女形象。到唐高宗時,漢族婦女戴帷帽的增多,逐漸代替冪䍠。《新唐書·車服》記載:“初,婦女施冪䍠以蔽身,永徽中,始用帷帽”帷帽是一種高頂寬檐,檐下垂一個絲網的帽子。它比冪離更具有點:一是摘戴方便,不像冪䍠那樣從頭蒙到胸前,二是外形比較美觀,三是綴在帽檐上的網隨時可以撩起。廢冪䍠興帷帽,反映了唐代婦女擺脫束縛、追求自然的思想。到武則天時,不論宮女還是民婦,騎馬外出多戴帷帽。真可謂“帷帽大行,冪䍠漸息”(舊唐書·輿服志)。
唐代胡人俑服飾裝束非常引人注目,如梳辮盤髻,捲髮虬髯、高尖蕃帽、翻領衣袍、小袖細衫、尖勾錦靴、葡萄飄帶、
玉石腰帶等等,都在陶俑塑刻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時尚是社會變化的縮影,服裝的流行趨勢隨著社會在不停的變化,胡人服裝對漢人的影響肯定是這一時期胡人進入中原社會後的融入結果。特別是
唐代流行的
女扮男裝或是女穿胡服均是當時社會風俗表現的特徵,
唐高宗、
武則天時期還成為時髦裝束之一。
分類
唐代婦女服裝可歸納為三種類型:
1、窄袖
衫襦、長裙;2、
胡服;3、女著男裝。這三種不同特點的服裝,構成了盛唐女裝的主流。婦女衣胡服、著男裝,更是
盛唐的一大特點。
唐代男子服飾在吸收胡服式樣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一改漢魏時期寬衣博帶的風格,常服服飾主要為幞頭、圓領袍衫、革帶和長靿(yao)靴。
以幞頭袍衫為尚,幞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幞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