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領襦裙

交領襦裙

襦裙是漢服的一種,是漢服中常見的服飾。交領襦裙是其中一類,其特點是上襦為交領。交領襦裙在宋代頗為常見。

按風格分,可大致分為唐式交領襦裙,宋式交領襦裙、明式交領襦裙等。按穿著對象分,可分為男式交領襦裙、女式交領襦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交領襦裙
  • 常見年代:交領襦裙在宋代頗為常見。
  • 類型襦裙的一類
  • 特色:上衣短,下裙長
簡介,特色,穿著方式,製作工藝,上襦的製作,下裙的製作,歷史,漢代,宋代,明代,

簡介

交領襦裙,為襦裙的一類,其上襦為交領。交領襦裙在宋代頗為常見。
交領襦裙
按風格分,可大致分為唐式交領襦裙,宋式交領襦裙、明式交領襦裙等。按穿著對象分,可分為男式交領襦裙、女式交領襦裙。

特色

與其它服裝形制相比,襦裙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上衣短,下裙長,上下比例體現了黃金分割的要求,具有豐富的美學內涵。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平面裁剪,多緣邊,綢帶繫結;上襦變化主要在領型及門襟上,下裙長至鞋面。大凡衣短則裙長,衣短至腰間,裙長至腳踝骨之下;衣長則裙闊,衣長時,長到臀至膝下,而裙露僅幾寸,裙子不必顯出特色。襦裙忌諱上下平分秋色,會顯得呆板少變化。

穿著方式

1.先著上襦:
交領襦裙
(1)將上衣的領子左右對齊;
(2)將右襟繫結;
(3)繫結左襟。
2.然後繫上下裙:
(1)將裙子置於身前,向身後合圍裙子;
(2)裙子兩端在身後圍合後,並交疊;
(3)將壓在裡面的一層裙頭向外翻折一下;
(4)調節裙子的高度,繫結裙帶。

製作工藝

上襦的製作

交領襦的常見裁法有兩種。因為交領的緣故,前會重疊一部份的布,一片布很難滿足
前襟布量的要求,因此,這兩種常見的裁法都是由兩片布來組成一件襦。一種是後中破開法。所示),兩片布的縫合線在後背正中。古畫中常見人的衣服後背正中有一道明顯的線,當是採用了這種裁剪方法;另一種是前襟補量法,即兩片布的縫合線在右前襟,這種剪裁法的優點是縫合部位被左襟所掩蓋,衣服表面看不出來。這兩種方法之外還有一種是通過調整肩袖部斜度來滿足前襟重疊部位所需布量的剪裁方法,只需要一片布即夠,不需要另外再裁開來。

下裙的製作

漢服傳統的裙是圍合式的裙子,裙由數幅裙片拼成,上接裙腰。裙腰兩側有系帶(如圖(6)。裙片的數目不固定,因為古代布幅窄,裙片的數目越多,裙圍與裙擺的幅度才會越大。漢代裙式僅四幅,唐代一般為六幅,宋代裙幅多在六幅以上,明末多用八幅、十幅。現代的布幅寬,可以增大裙片的面積而減少裙片的數目,現代圍合式裙子的裙片數一般為3~4片,但從傳統的繼承上來說,做漢式裙最好還是採用傳統的裙片數,如6、8、10、12片等。

歷史

漢代

上裝窄袖右衽,矩形交領;下裙以素絹四幅連線合併,上窄下寬,腰間施褶襉,裙腰系絹帶。 因為漢代流行深衣,穿這種服式的逐漸減少。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中發現了襦裙實物,襦以淺藍色絹為面,中納絲棉,袖端接一段白色絲絹。裙子也納有絲棉,質料用黃絹。
魏晉廣袖襦裙魏晉廣袖襦裙
東漢垂胡廣袖襦裙東漢垂胡廣袖襦裙
西漢襦裙西漢襦裙

宋代

在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理性之美的影響下,服裝一反唐朝的艷麗之色,形成淡雅恬靜之風。 此時的上襦多為大襟半臂,下裙時興“千褶”、“百疊”,腰間系以綢帶,裙色一般比上衣鮮艷,其中老年婦女和農村女子多穿深色素裙。裙料多以紗羅為主,繡繪圖案或綴以珠玉,當時還出現了前後開衩的“旋裙”及相掩以帶束之的“趕上裙”。
宋代淺交領襦裙宋代淺交領襦裙

明代

明代盛行襖裙,在明墓均有出土;交領中腰襦裙逐漸消逝。漢族男子穿裙子的歷史也很悠久. 雖然後來直裾、圓領袍等出現,襦裙所著減少,但官方的最高規格男子禮服,仍然是衣裳制,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男式襦裙多為交領襦裙。其他襦裙有對襟襦裙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