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美術

中國工藝美術

中國的工藝美術,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技藝高超。它蘊含著中國人民的智慧,融匯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氣質和文化素養,以其生動的神韻蜚聲國內外,是世界文明中一顆閃光的明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工藝美術
  • 行業類型:傳統藝術品
簡介,主要產品,產區,地方特色,歷代專著,

簡介

中國工藝美術起源於舊石器時代的石器。此後,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中國的青銅器、陶瓷、絲綢、刺繡、漆器、玉器、琺瑯、金銀製品和各種雕塑工藝品,相繼取得輝煌成就。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瓷器之路”,充分反映了中國工藝美術的高度發展和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影響。(見中國工藝美術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工藝美術生產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有了空前的發展。產區不斷擴大,新產品大量湧現,藝術水平日益提高。已經形成一支以集體所有制企業為主體、城鄉結合、專業和副業相結合的民眾性工藝美術生產隊伍。現擁有3200多個企業,62萬專業職工以及 400多萬廠外加工的副業人員。工藝美術生產,長期以來,絕大部分採用手工操作,設備簡陋,生產效率低,勞動強度大。50年代以來,在保持和發揚工藝美術傳統特色和藝術水平的前提下,通過科學研究和技術改造,把手工藝同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使必要的手工操作同機械操作並存,生產面貌發生很大變化。工藝美術生產企業的機械化程度,平均達到30%左右,擁有各種專業設備約 6.2萬台。工藝美術品,經歷了恢復-發展-創新的發展階段,使內銷工藝品數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在此基礎上又擴大外貿出口,促進了國際經濟文化交流。自1951年以來,中國工藝美術品先後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出300多次,贏得世界各國、各界人士的高度評價。此外,中國還有培養工藝美術專業人才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和分布各地的18所中等工藝美術學校;並在10所藝術學院設有工藝美術專業,在全國建立了20餘所工藝美術研究機構。
20世紀80年代前期,基於“計畫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體制格局,工藝美術行業形成了綜合管理、生產、教育、研究及交流傳播諸機制機能的龐大而整飭的運行體系。體系結構中,從中央到省、地、市縣的四級管理體制,統籌除外貿外的計畫指令、原料供應、資金分配、生產組織、人才培養、創作研究、展覽宣傳、評比認證、藝術交流、學術團體和專業刊物等事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同時,從中央到地方每年都舉辦座談會、交流會、展覽會、評審會等專業活動,並有“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等國家級評價、榮典制度。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在最大程度的集約化中得到新的發展,其門類品種、藝術面貌、製作質量以及技藝類型和水平發揮都達到新的歷史高度。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按照十二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畫的商品經濟”的改革目標,我國逐步施行進一步的經濟體制改革,並遵循“政企分開”原則轉變政府職能。從此,由改革管理機構開始,轉型轉制的改革逐漸推展到全行業,全國工藝美術運行體系日趨分化,民營企業和個體作坊則逐漸崛起。生產組織形式的這種調整變化儘管讓許多過來人都經歷了變革的陣痛,卻更加適合手工生產規律和特性,為工藝美術生產和創作的再度繁榮提供了條件。
進入21世紀以來,以民營企業和個體作坊為主體的工藝美術行業新格局逐漸形成。生產組織形式的變革所增進的自主性以及市場經濟對從業者的激勵,極大地解放和激發了工藝美術的生產力,為這個歷史底蘊深厚的行業帶來活潑生機。隨著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自信的增進,隨著中國工業化發展向信息化和智慧型化的躍進,隨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日益受到重視,國民對工藝美術有了新的認識和訴求。

主要產品

中國工藝美術品類繁多,分十幾大類,數百小類,品種數以萬計,花色不勝枚舉。大類包括陶瓷工藝品、雕塑工藝品、玉器、織錦、刺繡、印染手工藝品花邊、編結工藝品、編織工藝品、地毯和壁毯、漆器、金屬工藝品工藝畫、首飾等。
中國工藝美術生產隊伍較大、產值較高、品種較多、聲譽較盛的集中產區,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3大城市和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川、湖南7個省。北京是元、明、清三代的故都。隨著封建王朝的衰敗和崩潰,許多宮廷工藝流傳到民間,形成了生產特種工藝品為主的集中產區。著名的產品有玉器、象牙雕刻、景泰藍、雕漆雕填漆器、宮燈、琉璃工藝品紅木小件、首飾、絨制工藝品、絹花等。另外,北京的地毯、補花、京繡,也獨具地方特色。天津盛產地毯,也是中國地毯出口的主要口岸。產品以純羊毛手工栽絨地毯為主,品種多,產量大,質量高。其他傳統產品有風箏剪紙楊柳青木版年畫和“泥人張”的彩塑、“刻磚劉”的刻磚藝術等。上海的工藝美術生產門類也很多,國內外稱著的有顧繡絨繡、繡衣、地毯、玉器、象牙雕刻、漆器、首飾、黃草編織等。

產區

山東省的花邊草編,歷來是享譽海外的大宗出口商品,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此外、山東濰坊的嵌銀絲紅木小件、仿古銅器、風箏、拓片、木版年畫;淄博的美術琉璃和美術陶瓷;掖縣的石雕,都是傳統佳品。江蘇省工藝美術品種和產地之多,堪稱全國之首。舉世聞名的蘇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蘇州的緙絲宋錦、紅木雕刻、明式家具文房四寶、仿古銅器、裝裱、桃花塢木版年畫以及摺扇、檀香扇、寶素珠等,都是聲名卓著的傳統工藝品。江蘇省工藝美術的主要產地和產品還有:揚州玉器和漆器、常熟花邊、南京雲錦、宜興紫砂陶器、常州梳篦、無錫惠山泥人、南通彩錦繡等。浙江省的著名產區和工藝品有:青田石雕樂清黃楊木雕、嵊縣竹編、蕭山花邊杭州織錦杭州綢傘和王星記摺扇、龍泉青瓷和龍泉寶劍、溫州甌塑和挑花,以及台州、寧波的草編麻編等。福建省的主要產品有:福州的脫胎漆器壽山石雕龍眼木雕軟木畫、德化瓷器,漳州臉譜、泉州木偶、竹編、廈門珠繡。廣東的工藝美術生產十分發達,著名的產品有粵繡、花邊、彩瓷、端硯、金漆木雕藤編、葵編、草編、陶瓷、焰火爆竹等。主要產區集中在廣州、佛山、汕頭、肇慶、東莞等地。四川省是西南地區工藝美術的集中產區,品種十分豐富,有蜀繡、漆器、首飾、瓷胎竹編、竹簾畫、篾絲扇、榮昌陶器、邛崍彩釉陶瓷等傳統產品。湖南省的工藝美術也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傳統產品有湘繡、菊花石雕、醴陵瓷器、邵陽竹刻、瀏陽爆竹、益陽水竹涼蓆和竹器。
此外,其他省、自治區也有不少著名的傳統美術工藝品和產區,如江西省的景德鎮瓷器和宜春地區的焰火爆竹;陝西省西安的皮影、陶俑、剪紙唐三彩等;安徽省歙硯和蕪湖鐵畫;山西省的稷山螺鈿漆器和平遙描金漆器;河南省的禹縣鈞瓷、臨汝汝瓷和開封汴繡;河北省的曲陽漢白玉石雕、唐山瓷器;遼寧省的撫順煤精雕刻、瀋陽“遼三彩”;吉林省的樹根雕、地毯;哈爾濱的編結繡、樺木雕刻;湖北省的漢繡和廣濟竹器;廣西的泥興陶器、桂林梳篦和欽州焰火爆竹;貴州省的大方漆器和玉屏蕭笛;雲南省的斑銅、大理石雕和箇舊錫器;甘肅省的酒泉夜光杯和洮州石硯;內蒙古的地毯;青海省的酥油塑;寧夏的賀蘭山石刻等。
在少數民族工藝品中,著名的實用品有:蒙古族的馬鞍、腰刀、鑲嵌製品;傣族、壯族、土家族、苗族、侗族、黎族等各縣不同風格的織錦;維吾爾族、藏族的地毯;維吾爾族的花帽、樂器;苗族、侗族的挑花、銀首飾;苗族、布依族的蠟染;哈薩克族的補花;彝族的漆器等。

地方特色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不僅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而且各地的產品都有其濃郁的地方特色。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各地人們的生活習俗有很大差異,長期的封建社會,自然經濟以及地域交通阻塞,使得這種差異形成了各自的生活方式、文化素養和審美習尚。工藝美術的創作和生產,直接受人們生活習俗的影響,因此也就形成了各地工藝美術品濃郁的地方特色。例如陶瓷,有鈞、汝、官、哥、定宋代五大名窯,主要產區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保持和發揚了各自的獨特風格。號稱“瓷都”的景德鎮,產品裝飾以青花、釉里紅、釉上古彩和粉彩最有代表性,風格典雅,可作日用品或陳設品;薄胎瓷顏色釉瓷也是景德鎮獨樹一幟的產品。湖南醴陵的產品以瓷質潔白透澈、釉面光潔潤澤的釉下五彩瓷最著稱。廣東楓溪瓷器以鏤雕最有名,虛實對比,玲瓏剔透。山東淄博瓷器,造型和裝飾風格富有現代感,突出的產品是焦寶石瓷,屬於細石質瓷類,偏灰米黃色,沉著含蓄,質地堅實。河北唐山瓷器的獨特產品是細膩透明的滑石瓷、光澤晶瑩的骨瓷和白玉瓷,裝飾方法以釉上新彩、噴彩和雕金為主。河北磁州窯(邯鄲)的產品,裝飾手法以黑白對比為特點,運用鐵鏽花、刻花等技法,描繪豐富多彩的紋飾。浙江龍泉青瓷屬於厚釉系統瓷器,以開片或浮雕刻花為主,具有唐、宋裝飾特點。河南的鈞瓷、汝瓷都是宋代名瓷。鈞瓷多以色釉和“窯變”為突出特點,如海棠紅、硃砂紅、雞血紅、葡萄紫、天藍、魚肚白等釉色,而且相互滲透,相映成輝。汝瓷多為青粉、灰藍、豆綠、蝦青等釉色,並刻畫淺浮雕圖案。福建德化白瓷,呈半透明狀,釉色如象牙白、豬油白,飾以傳統浮雕,通體不加彩飾,素雅恬淡,自成一格。陝西銅川的耀州瓷,以具有北方特色的青瓷為主,兼有白瓷、黑瓷,刻花裝飾粗獷健美。漆器的地方特色也非常明顯。如北京的產品以雕漆雕填漆器為主;福建主要是脫胎漆器;江蘇揚州以螺鈿漆器和百寶嵌漆器稱著;四川漆器在髹飾技法上以雕填和研磨彩繪見長;廣東陽江和貴州大方漆器的傳統特點是以皮革作胎,古雅、美觀、防潮、耐用;山西、甘肅的漆器則擅長雕漆、描金、雕填等技法。刺繡中的四大名繡,各具特色。蘇繡針法豐富,用色秀麗典雅;湘繡形象真實生動,粗獷豪放;粵繡構圖勻稱,色彩明快;蜀繡針法嚴謹,色澤艷麗。地方特色的保持和發揚,使中國工藝美術品更加豐富多彩。
地方特色同藝術流派又是相輔相成的。在地方特色的環境中培育了藝人;藝人的才智和成就又推進了地方特色的豐富和提高。中國工藝美術歷代相傳,過去培養人才主要靠師傅帶徒弟。有成就的藝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色。受他們的影響,在傳授技藝,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圍繞“名師”而自然形成了以師徒關係為凝聚的各家藝術流派。例如在景德鎮陶瓷業中就有以知名陶器藝術家王步(擅長青花)、劉雨岑(擅長粉彩)、段茂發(擅長古彩)、曾龍升(擅長瓷塑)等為首的眾多藝術流派。北京玉器行業的知名藝人有潘秉衡、何榮、劉德盈、王樹森、張雲和。其中潘秉衡擅長薄胎、金銀錯,並開創有故事情節和思想內容的群像作品;何榮擅長神佛、仕女;劉德盈擅長立體花卉;王樹森技藝超群,擅長人物;張雲和擅長禽鳥,有“鳥兒張”之稱。福州的壽山石雕,自清末就分“東門”、“西門”兩大派。20世紀50年代以來,又有優秀藝人陳敬祥、馮久和、郭功森、周寶廷等,以其獨特的藝術成就,自成體系。蘇繡,自清末刺繡藝術家、教育家沈壽吸取西方和日本美術、刺繡之長,創製仿真繡;30年代楊守玉吸取油畫藝術之長,創製亂針繡;50年代朱鳳創製散套針繡,此後蘇繡已不再是單一的藝術風格。中國工藝美術流派紛呈,反映了創作的繁榮。

歷代專著

《考工記》
《考工記》是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末年,齊國官府工匠所記有關工藝的典籍,它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工藝專著,也稱《周禮·考工記》。全書共7100餘字,記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類30個工種的內容,反映出當時中國所達到的科技及工藝水平。此外《考工記》還有數學、地理學、力學、聲學、建築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和經驗總結。
《古玉圖譜》
《古玉圖譜》是中國宋代(公元960~1279年)有關玉器工藝的專著,龍大淵著。此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玉器專著。全書共100卷,有圖700幅,記載了南宋高宗時期(公元1127~1163年)皇宮中所藏玉器。內容分為國寶部、壓勝部、輿服部、文房部、薰燎部、飲食部、彝器部、音樂部、陳設部九部分。書中所記古代玉器極為廣泛,除禮儀典祭用的禮器外,更多的是有關日常生活的實用品,並配以附圖,堪稱玉器工藝的巨著,是研究中國古代玉器的重要典籍之一。
《蜀錦譜》
元代(公元1271~1368年)費著編。全書不分卷,敘述了四川(中國西部)古代錦院建立的歷史、織錦的生產分工、產量及用途等,並詳細描述了宋代成都轉運司錦院和茶馬司錦院所產織錦的各種花色、品種。對於研究蜀錦的歷史和宋代蜀錦的裝飾花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髹飾錄》
明代(公元1368~1644年)著名漆工黃成著。全書分乾、坤兩集,共18章、186條。內容包括制漆設備和工具、制漆要點、漆器裝飾方法、漆器胎骨等。《髹飾錄》是一部總結中國古代髹漆工藝經驗的巨著。 《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
為明代宋應星(公元1587~1661年)所著,成書於1637年。這是一部有關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百科全書,總結了當時中國各個生產領域的知識。全書共18卷,分別記述了種植、紡織、染色、糧食加工、熬鹽、製糖、陶瓷、冶鑄、車船製造、錘鍛、燒制灰硫、榨油、造紙、採礦、兵器、顏料、釀酒等多方面內容。《天工開物》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為豐富的一部,它更多地著眼於手工業,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
《繡譜》
《繡譜》是清代(公元1644~1911年)丁佩所著的刺繡工藝專著。全書分為擇地、選樣、取材、辨色、工程、論品等六章,總結論述出刺繡工藝"齊、光、直、勻、薄、順、密"的七字要點。
《陶說》
清代朱琰著,初刻於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以後曾多次重刻,傳本較多。《陶說》以敘述景德鎮窯為重點,全書共分6卷。卷一"說今",詳盡地敘述了清代前期景德鎮窯瓷器的面貌及種類;卷二"說古",記述了宋代、明代的著名瓷窯以及清代琺瑯等窯的情況,並說明景德鎮窯均能對其進行仿造;卷三"說明",作者依據文獻,對明代各時期的瓷窯分別予以論述;卷四至卷六均為"說器",論述了唐代(公元618~907年)以後歷代的各類瓷器作品。該書對研究中國陶瓷工藝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竹人錄》
清代金元鈺編著。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刊行。因為作者是上海嘉定人。所以該書只收錄了嘉定籍刻竹藝師。全書分上、下卷,收錄有明代朱鶴朱纓朱稚征侯崤曾秦一爵沈大生,清代沈兼沈爾望、王易、周乃始等人。
《絲繡筆記》
近代朱啟鈐著。全書分上、下兩卷,卷上"紀聞",含"錦綾"、"刻絲"、"刺繡"三種;卷下"辨物",含"錦綾"、"織成"、"刻絲"、"刺繡"四種。卷上輯有織作技法、各地紡織產品、絲帛時價、用料數量、官方購買細絲文獻、歷代絲繡宮匠制度、機構,染色及歷代有關絲繡禁令等內容。卷下輯有各種名錦、刻絲織物以及古代流傳下來的刺繡作品、《蜀錦譜》及日本古染物大略等。資料多來源於歷代相關的文人筆記、各代史書和地方志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