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上國(詞語)

衣冠上國(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周易·繫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華夏乃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秦漢以降,“衣冠”即用來指稱華夏之服。衣冠很早便成為華夏民族難以釋懷的情結;“布帛可衣” 很早列為生民之本,《春秋左傳》載,鄭國民憤而歌:“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疇而伍之。孰殺子產。我其與之”。

華夏衣冠曾在清朝因剃髮易服令一度斷絕,直至三百年後漢服運動開展,華夏衣冠開始回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衣冠上國
  • 外文名:Dress the country
  • 出自周易·繫辭下
  • 象徵:華夏
起源概述,衣冠禮儀,衣冠象徵,衣冠配飾,

起源概述

周易·繫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華夏乃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秦漢以降,“衣冠”即用來指稱華夏之服。衣冠很早便成為華夏民族難以釋懷的情結;“布帛可衣” 很早列為生民之本,《春秋左傳》載,鄭國民憤而歌:“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疇而伍之。孰殺子產。我其與之”。

衣冠禮儀

服飾在華夏文化中,除了“避寒暑、御風雨、蔽形體、遮羞恥、增美飾”等一系列人類通行的實用功能外,還有著“知禮儀、別尊卑、正名分”等特殊意義。

衣冠象徵

衣冠儀禮漸漸升華成為一個文明的象徵——《尚書正義》注“華夏”:“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定公十年》疏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在強調“名正言順”的華夏文化中,歷代帝王問鼎天下後的第一件事便是“改正朔、易服色”;而悠悠幾千年的華夷大防,衣冠除了標識尊卑等級外,自然也見證了民族更易、文明起落。
金人下令“剃髮易服”,不如金人式者死,李邈等堅決不從而殉身。明太祖朱元璋逐蒙古人回漠北、定鼎南京後,隨即下令易回華夏之服——“壬子,詔衣冠如唐制”。滿清入關,依然打了衣冠的主意,剃髮易服令屠刀砍斷了漢人最後的堅守,衣冠從此斷絕三百年,直至三百年後漢服運動開展,華夏衣冠開始回歸。

衣冠配飾

漢服的精巧在於它恰到好處的配飾。腰佩、蔽膝、紳綬、容刀……“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玉是最常用的配飾了,成佩玉、組佩於腰間,行走有動感之美,“君子至止,鸞聲將將。”那清脆的玉鳴輕輕迴蕩在清冷的未央之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