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春秋》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傳為孔子所作。“春秋”一詞,本是東周列國史官所撰編年史的通稱。古人之所以重視寫史,是因為歷史不僅是祖先的生活記錄,還可以從中學習各種知識,指導現世人生。傳說孔子寫《春秋》的目的就是要原始察終,見盛知衰,懲惡揚善,撥亂反正。為達此目的,孔子在寫作時非常講究遣詞造句,這就是後人說的微言大義,以一字寓褒貶。古人特別重視《春秋》,漢代為《春秋》立官學,列為“五經”之一。闡述《春秋》經最著名的有《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至隋代,盛行《左傳》,其餘二傳漸衰。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漢班固時才改稱《春秋左氏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約成書於戰國初期。全書六十卷,以《春秋》為綱,並仿照春秋體例,按照魯國君主的次序,記載了自魯隱公元年至魯悼公十四年間春秋霸主遞嬗的歷史,保存了許多當時社會文化、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珍貴史料,在史學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梁啓超稱《左傳》的出現是“商周以來史界之革命”。
《左傳》除了闡釋《春秋》思想之外,藝術成就也很高,是我國古代文學與史學完美結合的典範,對後世史書、小說、戲劇的寫作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左傳》語言精煉,文辭優美,其敘事手法歷來為人稱道。唐劉知幾評曰:“或腴詞潤簡牘,或美句入詠歌,跌宕而不群,縱橫而自得。”春秋之際,戰爭頻仍,《左傳》對戰爭的記敘尤其令人稱道,善於通過側面描寫烘托戰場氛圍,不聞刀劍之聲,卻如親歷沙場,扣人心弦。並且,人物成為《左傳》的主角,將歷史從神的陰影下解放出來。遙想當年周王室衰微,諸侯崛起,齊桓晉文爭霸,楚莊王也要問鼎中原,禮崩樂壞,同時又在外交場合吟詩作樂,說古論今,也足見古人風致。
現存最早的《左傳》注本為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傳世有宋刻本;清代有顧炎武《左傳杜注補正》、惠棟《左傳補註》、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註疏證》等;現代有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今據清阮元《十三經註疏》校刻本整理。
概述
基本信息
《左傳》是儒家經典之一,與《
公羊傳》、《
穀梁傳》合稱“
《春秋》三傳”。《公羊傳》、《穀梁傳》是從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釋《春秋》,而《左傳》則從豐富的歷史材料去詮釋《春秋》。唐
劉知幾《史通》評論《左傳》時說:“其言簡而要,其事詳而博。”對研究
春秋史和遠古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馬遷首先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寫,自
劉向、
裴駰、
劉歆、
桓譚、
班固皆以《左傳》出於左丘明。唐朝的劉知幾《史通·六家》亦稱:“左傳家者,其先出於左丘明。”
作者簡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說姓丘,名明,左乃尊稱),
春秋末期
魯國人。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
令色、
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太史
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為史官,並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於
周史”,據有
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
目錄
◎ 隱公(元年~十一年)
◎ 桓公(元年~十八年)
◎ 莊公(元年~三十二年)
◎ 閔公(元年~二年)
◎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 文公(元年~十八年)
◎ 宣公(元年~十八年)
◎ 成公(元年~十八年)
◎ 襄公(元年~二十年)
◎ 襄公(二十一年~三十一年)
◎ 昭公(元年~十年)
◎ 昭公(十一年~二十年)
◎ 昭公(二十一年~三十二年)
◎ 定公(元年~十五年)
◎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題解
唐朝的趙匡首先懷疑《左傳》不是
左丘明所作。此後,有許多學者也持懷疑態度。很多人都認為寫《左傳》的左氏並非左丘明。
葉夢得認為作者為戰國時人;
鄭樵《六經奧論》認為是戰國時的
楚人;
朱熹認為是楚左史倚相之後;
項安世認為是
魏人所作;
程端學認為是偽書。明朝的
郝敬認為是晉國人。清朝的
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卻仍然認為是左丘明所著。
劉逢祿《左氏春秋考證》認為是
劉歆所作。
康有為亦認為是
劉歆所作。
錢穆在《劉向歆父子年表》中指出不可能是
劉歆的作品。今人
童書業則認為是吳起所作,
郭沫若也主張《左傳》成書於吳起。
趙光賢認為是戰國時
魯國人左氏所作。
衛聚賢認為《左傳》作者是
子夏。現在一般認為《左傳》非一時一人所作,成書時間大約在戰國中期(前4世紀中葉),是由戰國時的一些學者
編撰而成,
崔述主張“上距定、哀未遠,亦不得以為戰國後人也”。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寫。
春秋與左傳的關係
《春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的。
《左傳》: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相傳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名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左傳》以《春秋》為本,並採用《
周志》、《
晉乘》、《
鄭書》、《
楚杌》等列國資料,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
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桓譚《新論》進一步認為:“《左氏》經之與傳,猶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經而無傳,使聖人閉門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楊伯峻在《左傳》一文中歸結《左傳》傳《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種:即“說明《春秋》書法、用事實補充《春秋》、訂正《春秋》的錯誤和增加無經的傳文。”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左傳》是一部獨立的史書,和《春秋》沒有直接的聯繫,西漢的今文經博士即“謂《左氏》為不傳《春秋》”。晉人王接說:“接常謂《左氏》辭義
贍富,自是一家書,不主為經發;《公羊》附經立傳,經所不書,傳不妄發,
於文為儉,通經為長。”
陳商說:“孔聖修經,褒貶善惡,類例分明,法家也;左
丘明為魯史,載述時政……以日系月……本非扶助聖言,緣飾經旨,蓋太史氏之流也……夫子所以為經,當與《詩》、《書》、《周易》等列;丘明所以為史,當與
司馬遷、
班固等列。”
清人劉逢祿、皮錫瑞均認為《左傳》是一部獨立的史書,皮錫瑞在《經學通論·春秋》充分肯定了王接之說,並且引用莊公二十六年《傳》:“秋,虢人侵晉。冬,虢人又侵晉。”杜預《集解》云:“此年《經》、《傳》各自言其事者,或《經》是直文,或策書雖存而簡牘散落,不究其本末,故《傳》不復
申解,但言傳事而已。”。《左傳》有不少解經的內容,例如“君子曰”、“五十凡”等,但很明顯是加工的痕跡,多數都沒有與傳文融為一體。宋人
林栗說:“《左傳》凡言君子曰是劉歆之辭。”《春秋》的一些經文沒有相應的《左傳》傳文,例如《春秋·隱公二年》:“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杜預註:“無傳。”《左傳》的傳文沒有相應的《春秋》經文,例如《左傳·襄公十五年》:“(冬)鄭公孫夏如晉奔喪,子蟜送葬。”此條無相應的《春秋》經文。亦有“《經》、《傳》不盡同”“《經》後之《傳》”者。
體例
按照魯國十二公的順序,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二十七年,總計二百五十四年,記錄了當時各諸候國的歷史。全書約18萬字。
1、魯隱公 11年(前722年——前712年)
2、魯桓公 18年(前711年——前694年)
3、魯莊公 32年(前693年——前662年)
4、魯閔公 2年(前661年——前660年)
5、魯僖公 33年(前659年——前627年)
6、魯文公 18年(前626年——前609年)
7、魯宣公 18年(前608年——前591年)
8、魯成公 18年(前590年——前573年)
9、魯襄公 31年(前572年——前542年)
10、魯昭公 32年(前541年——前510年)
11、魯定公 15年(前509年——前495年)
12、魯哀公 27年(前494年——前468年)
13、書末附魯悼公4年智伯滅亡一事
地位及評價
史學和文學地位
晉人王接說:“《左氏》辭義贍富,自是一家書,不主為經發。”《左傳》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
賀循將其評價為“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雲月,高深若山海”、,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對後世的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於它具有強烈的儒家思想傾向,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歷史資料。
《左傳》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規範、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係、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曆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左傳》好講預測,一些預測的事情都很靈驗,例如莊公二十二年記載,陳大夫懿氏占卜嫁女給齊大夫
田敬仲很吉利,“八世之後,
莫之與京”,果然,齊國日益強大。《左傳》又能斷言鄭國先亡。晉
范寧評《春秋》
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指多敘鬼神之事)。《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韓愈說:“《春秋》謹嚴,《左氏》浮誇”。
《左傳》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歷來研究者常把它和《史記》並稱,尊為歷史散文之祖,“文之有左、馬猶書之有羲、獻”,《荀子》一書對《左傳》的引用頗多。《左傳》尤長於記述戰爭,故有人稱之為“相砍書”(
相斫書),又善於刻畫人物,重視記錄
辭令。
《左傳》在西漢時期已有流傳,王莽本人即好《左傳》,並立於學官,著名的學者有陳元、鄭眾、賈逵、馬融、延篤、彭仲博等人。
文學色彩
《左傳》雖不是文學著作,但從廣義上看,仍可說是中國第一部大規模的敘事性作品。比較以前任何一種著作,它的敘事能力表現出驚人的發展。許多頭緒紛雜、變化多端的歷史大事件,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繁而不亂。其中關於戰爭的描寫,尤其寫得出色。作者善於將每一戰役都放在大國爭霸的背景下展開,對於戰爭的遠因近因,各國關係的組合變化,戰前策劃,交鋒過程,戰爭影響,以簡練而不乏文采的文筆寫出,且行文精煉、嚴密而有力。這種敘事能力,無論對後來的歷史著作還是文學著作,都是具有極重要意義的。且注重故事的生動有趣,常常以較為細緻生動的情節,表現人物的形象。《左傳》對後世的《戰國策》《史記》的寫作風格產生很大影響,形成文史結合的傳統。
《左傳》雖是歷史著作,但與《尚書》《春秋》有所不同,它“情韻並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時期最具文學色彩的歷史散文。其文學特點可概括為:
第一,文學性的剪裁和歷史時間的故事情節化。
第二,刻畫人物性格神形畢現,有立體感。
第三,生動的場面描寫和傳神的細節描寫。
第四,擅長敘寫外交辭令,理富文美。
評價
《太平御覽》六百十引桓譚《新論》曰:“左氏經之與傳,猶衣之表里,相待而成,有經而無傳,使聖人閉門思之,十年不能之也。”
賀循:“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雲月,高深若山海。”
劉熙載:“左氏敘事,紛者整之,孤者輔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運化之方,斯為大備。”
劉知幾:“尋左氏載諸大夫詞令,行人應答,其文典而美,其語博而奧;述遠古則委曲如存,征近代則循環可覆。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淺。諒非經營草創,出自一時;琢磨潤色,獨成一手。斯蓋當時國史,已有成文,
丘明但編而次之,配經稱傳而行也。”
劉知幾:“左氏之敘事也,述行師則簿領盈視,聒沸騰;論備火則區分在目,修飾峻整;言勝捷則收穫都盡,記奔敗則披靡橫前,申盟誓則慷慨有餘,稱譎詐則欺誣可見,談恩惠則煦如春日,紀嚴切則凜若秋霜,敘興邦則滋味無量,陳亡國則淒涼可憫。或腴辭潤簡牘,或美句入詠歌。跌宕而不群,縱橫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將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聞,古今卓絕。
朱熹認為《左傳》、《史記》只是二、三等著作。又說“左氏之病是以成敗論是非而不本於義理之正”。
《左繡》:“左氏敘事、述言、論斷,色色精絕,固不待言,乃其妙尤在無字句處。凡聲情意態,緩者緩之,急者急之,喜怒
曲直莫不逼肖,筆有化工。若只向字句臨摹,便都不見得。”
梁啓超:“《左傳》文章優美,其記事文對於極複雜之事項──如五大戰役等,綱領提挈得極嚴謹而分明,情節敘述得極委曲而簡潔,可謂極技術之能事。其記言文淵懿美茂,而生氣勃勃,後此亦殆未有其比。又其文雖時代甚古,然無
佶屈聱牙之病,頗易誦習。故專以學文為目的,《左傳》亦應在精讀之列也。”
研究參考書目
下列為歷代研究《左傳》的書目:
晉朝
晉朝杜預《春秋經傳集解》,現存最早的《左傳》註解。
唐朝
唐朝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註疏本,60卷。ISBN 7-301-04724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唐朝陸德明《經典釋文》左傳卷
宋朝
宋朝王安石《春秋解》1卷,已佚。
清朝
清朝洪亮吉《春秋左傳詁》ISBN 7-5325-1733-0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清朝王引之著《經義述聞》左傳卷,ISBN:780643173X,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清朝劉文淇等《春秋左氏傳舊註疏證》
清朝劉文淇《左傳舊疏考證》8卷
現代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趙光賢《春秋與左傳》
徐仁甫《左傳疏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何樂士《左傳虛詞研究》,商務印書館,1989年 ISBN 7-100-00057-2
《四部叢刊》30卷本(附《年表》1卷)
《四部備要》稱《春秋左氏傳杜氏集解》30卷(附《年號歸一圖》和《年表》)
上海人民出版社《四部叢刊》宋刻本影印本,名《春秋左傳集解》1977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訂再版上海人民出版社《春秋左傳集解》,名《春秋經傳集解》,1989年ISBN 7-80569-058-8
沈玉成、劉寧《春秋左傳學史稿》,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ISBN 7-80519-380-0
孫綠怡《左傳與中國古典小說》,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ISBN 7-301-01739-1
伍媽喜《春秋左氏傳古注輯考》,台灣學海出版社,1982年
程南洲《春秋左傳賈奎注與杜預注之比較研究》,台灣文津出版社,1982年
張端穗《左傳思想探微》,台灣學海出版社,1987年
曾勤良《左傳引詩賦詩之詩教研究》,台灣文津出版社,1993年 ISBN -4
傅隸朴《春秋三傳比義》,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4年
顧頡剛《春秋三傳及國語之綜合研究》,巴蜀書社,1988年 ISBN 7-80523-146-X
謝秀文《春秋三傳考異》,台灣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浦衛忠《春秋三傳綜合研究》,台灣文津出版社,1995年 ISBN -5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81年,ISBN 710 1002 625(2000)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ISBN:978710 1002621(1990)(該版對80年代版有重大修正,堪稱左傳註疏的第二次里程碑式的著作——第一次是晉杜預的《春秋經傳集解》)
王伯祥《左傳讀本》,開明書店,1940年
朱東潤《左傳選》,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
徐中舒《左傳選》
沈玉成《左傳譯文》,中華書局,1981年
瞿蛻園《左傳選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林新樵《左傳選》,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
李宗侗《春秋左傳今注今譯》,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王守謙《左傳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ISBN 7-221-01571-6
國外
瑞典高本漢《左傳真偽考》、《左傳注釋》
日本安井衡《左傳輯釋》
日本竹田光鴻《左傳會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