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裳

衣裳

《周易·繫辭下》有雲: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有記載中出現“衣裳”二字,衣裳制是華夏文明中服飾禮儀規格最高的形式。

詩經·邶風·綠衣》:“綠衣黃裳。”

毛傳》:“上曰衣,下曰裳。”古人最早下身穿的是一種類似裙子一樣的“裳”。“裳”字也寫作“常”。《說文》:“常,下帬也。”“帬”是裙的古體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衣裳
  • 外文名:clothes
  • 拼音:yī shang / yī cháng
  • 釋義:古時上曰,下曰裳
  • 引申義:借指聖賢的君主
簡介,引證解釋,

簡介

yī shang
1、古時上曰,下曰裳(古代指裙子)。
《釋名》:“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障”是保護的意思,“蔽”有遮羞的意思。由於古代紡織工具簡陋,布的幅面很狹,所以一件下裳就得用幾塊狹幅布橫拼起來,樣子象一幅腰圍。這種古老的服制,直到周代還作為禮服的一部分保留著,在祭祀和朝會時穿著。後來,衣裳泛指衣服。在贛語中還在使用這種稱呼。
2、《易.繫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後因以借指聖賢的君主。
3、代稱達官貴人或儒雅之士。
4、借指中國
5、裳或曰帬,漢以前稱裳,漢以後則多稱帬。
按帬,《說文》曰:下裳,《玉篇》注:裳也,《唐韻》引作下裳也,皆作裳解,唯《方言》曰:“繞衿謂之帬”,段玉裁注說文據此,謂“然則繞領者,圍繞於領,今男子婦人之披肩,其遺意”。以為系披於肩上之帔子,殊誤。(參考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註: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衣裳讀cháng。
現代漢語詞典》:名詞,口語。衣服。
《衣裳》也為梁實秋先生的文章。
6、借指漢族服飾(即漢服)。
漢族服飾中最經典的款式,莫過於上衣下裳
7、身上穿的衣服

引證解釋

  1. 古時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後亦泛指衣服。
    《詩·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 毛 傳:“上曰衣,下曰裳。”
    《陳書·沉眾傳》:“其自奉養甚薄,每於朝會之中,衣裳破裂,或躬提冠屨。”
    明 田藝蘅 《留青日札·婦衣》:“婦人之服不殊,謂衣裳,上下同色也。今惟 越 人服青為然。”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不肯塗紅抹粉,也不願穿鮮艷的衣裳。”
  2. 《易·繫辭下》:“ 黃帝 、 堯 、 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後因以借指聖賢的君主。
    漢 焦贛 《易林·坤之訟》:“天之德室,溫仁受福,衣裳所在,兇惡不起。”
  3. 代稱達官貴人或儒雅之士。
    《後漢書·崔駰傳》:“方斯之際,處士山積,學者川流,衣裳被宇,冠蓋雲浮。”
    《南史·任昉傳》:“於是冠蓋輻湊,衣裳雲合,輜軿擊轊,坐客恆滿。”
  4. 清 朱燾 《北窗囈語》:“衣裳之位置濟濟可觀。”
  5. 借指中國。
    漢 揚雄 《法言·孝至》:“ 朱厓 之絕, 捐之 之力也,否則介鱗易我衣裳。”
    《後漢書·楊終傳》:“故 孝元 棄 珠崖 之郡, 光武 絕 西域 之國,不以介鱗易我衣裳。” 李賢 註:“衣裳,謂中國也。”參見“ 中國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