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介紹
1949年解放後,1958年撤縣劃入郫都區,歸溫江行政專區轄。古稱
川西最富裕的上五縣溫、郫、崇、新、灌,其中的“崇”即是
崇寧縣,也就是今天的唐昌鎮,地處郫都區、
彭州、都江堰三市、縣接壤中心和成都市
府南河上游生態保護區,為
成都府南河上游生態綠色屏障,是成都市城鎮建設重點鎮和成都西部商貿重鎮,也是各路商家投資熱點,屬成都市第二經濟圈區域。是連線綿陽彭州至都江堰的重要交通要道,素以歷史文化悠久、生態環境優美譽稱。
全鎮幅員面積29.7
平方公里,轄5個居民委員會,18個村民委員會,人口8.67萬。駐鎮單位有四川電器股份公司,省郵電印刷廠,省委組織系統
幹部培訓中心,省農科院茶葉研究廳,移動、聯通、電信通信公司等108個。
建制沿革
3000多年前,一支疲倦的隊伍,艱難的從松茂高原來到了川西平原。他們沿著
松茂古道,越過
九峰山來到海窩子
湔水河谷地帶,然後沿著天彭門經豐樂、桂花、慶興的淺丘,來到了沃野的唐昌。
春秋戰國時期,強秦遣
張儀、司馬錯帶領大軍攻入蜀中,滅了“開明”王朝。 為了對付
開明王朝的殘餘勢力,大批從秦移民遷入蜀中,公元前310年冬開始修築成都城、郫城。 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蜀中豐富的出產為此
後秦剿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秦以秦人為蜀守,掌握大權,秦對已經滅掉的“開明”政權採取懷柔政策,陸續分封
蜀王後裔為蜀侯。但蜀王后裔不甘心臣服,武裝叛亂時有發生。 秦惠王時候,蜀侯通國、
秦昭襄王六年(前301年)和二十二年(前285年)時蜀侯惲、綰均因武裝叛亂反對秦而被消滅。這種不穩定一直延續到漢朝初年。
漢時仍然對蜀先民採取安撫政策,漢朝派遣著名文學家、資中人王褒到唐昌等地祭
金馬碧雞可以窺見其中端倪。
王褒字子淵,是漢代著名詞賦作家,有洞蕭賦等傳世。漢時蜀中交通異常不發達,以至唐時李白都還在感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王褒四海沿人工運河上溯到的唐昌。
大大小小的湖泊、池塘、河流生長著魚鱉類水生物,他們欣喜若狂,在唐昌這塊土地上過起了愜意的生活,這就是古蜀先民。在經歷了
蠶叢、
魚鳧、杜宇時代,他們漸漸從魚獵生活過渡到農耕生活,杜宇教民:“田於湔山”,唐昌肥沃的土地,使農耕文化得到了發展。
因此早在3000多年前,古蜀人在杜宇王朝就從松茂高原,經豐桂淺丘地區進入
唐昌地區,唐昌肥沃的土地、優良的自然環境使古蜀人從漁獵生活向農耕生活過渡逐步得到了發展。
唐朝儀鳳二年(公元677年),唐朝政府分九隴、導江、郫縣三地設唐昌縣。唐昌正式建縣,初稱唐昌縣,取大唐昌盛之意。其中原因之一是唐朝初期,吐蕃贊普帶兵20萬直抵松潘西境,川西震動,唐昌設縣,可以作為屏障,保護成都,防禦經茂汶越九頂山南下的吐蕃兵進攻。 唐代唐昌經濟生活中的“草市”曾被中國著名歷史學家
范文瀾先生載入《
中國通史》。 唐朝鹹通年間(公元860—873年),唐昌縣城有了集鎮的雛形,生產發展,出現了繁榮景象。
元朝,赤魯不花做崇寧縣知縣,正式修築城牆。
明朝初,
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朱悅燇封在崇寧縣做
崇寧王。因此城牆均加冠戴帽,街道對正不偏斜,以體現王者大氣。
1958年,崇寧撤縣,併入郫縣。 近有日本學者把
唐昌和西安一併作為唐朝文化現象的遺存來研究。
行政區劃
交通狀況
成都公交線路:
715A路 唐昌公交站-九里堤公交站(高峰專線)
P09路 唐昌公交站-安德-郫都區客運公交站
P09A路 唐昌公交站-郫都區客運公交站(高峰專線)
P06路 唐昌公交站-新民場-郫都區客運公交站
p40路 犀浦公交站-唐昌界牌平樂寺站
739路 唐昌北橋-都江堰華夏廣場
p35路 唐昌公交站-溫江區玉石公交站(定時公交)
P48路 唐昌公交站—蜀都萬達廣場(定時公交)
741路 唐昌公交站-都江堰
崇義鎮(定時公交,只到橫山十隊)
P212路 犀浦公交站—唐昌戰旗村站(戰旗專線,試運行)
城區建設
唐昌1958年撤縣建鎮後,城區面貌依舊。一九九四年被成都市列為城鎮建設試點鎮,一九九六年鎮黨委政府正式確立了以城鎮建設為重點,舊城改造為突破口,改變
唐昌面貌的戰略目標,經幾年努力城區東、南、西、北街、小南街、南外街、北門外、一環路、二環路等主要街道已基本改造完畢。原唐昌公園重建開放後,已改名為“
崇寧公園”。城鎮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寬18米長2公里的南北主幹道已形成。 安唐路、唐寶路,唐彭路已交匯城區。城區域內天然氣、自來水、光纖電視、郵電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先鋒電站、留駕電站日供電量達7千瓦。
城區內有郫都區第二人民醫院、川電醫院、郫都區
崇寧國小(由原郫縣崇德學校國小部劃出建立,新校址遷至原郫都區第三中學)、郫都區第三中學(由原郫都區崇德學校國中部與郫都區第三中學合併而成,新校址為原郫都區崇德學校)、幼稚園2所、敬老院2個、崇寧公園、郫都區崇寧
文廟、各大連鎖超市(如鴻運超市、紅艷超市、惠馬特購物廣場等)、崇寧大酒店、川電賓館、川電綜合樓、綜合大市場等配套設施,文化、教育、醫療、衛生、體育、商貿等城鎮功能完備。境內有各類茶樓,酒樓,水吧,網咖,
音樂茶座,度假村等生活娛樂場所,商貿、酒店服務、房地產、旅遊業是第三產業中的亮點。
政府大力進行合理的規劃與開發 ,城南新開發建成多個商品花園住宅小區,又投資2000萬元建成占地50畝、集旅遊、商業、娛樂於一體的崇寧大酒店。並投資300萬元投建了1個總面積12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已投入使用。恢復重建了崇寧
文廟這一名勝古蹟,又新近投資安裝路燈、庭院燈、
景觀燈和
單立柱廣告牌,種植街道綠化帶。
城鎮面貌日新月異,境內交通快捷,由東至西成都沙灣西延線
唐昌段公路(國家一級公路)已竣工,通車後到主城市區僅需15分鐘車程。與
成灌高速公路相接的溫(江)郫(區)彭(州)快速通道由南向北貫通全境。同時,金融、保險、旅遊服務、信息諮詢、科教文衛等行業同步發展,處處呈現出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繁榮局面。
興建的柏條河漂流、橫山度假村、寧馨園、成都
媽媽農莊薰衣草莊園等娛樂觀光旅遊景點也別具特色。
經濟概況
概況
唐昌鎮2006年全鎮全口徑工業增加值實現37560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1160萬元,民營經濟增加值實現54620萬元,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207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562元,計畫生育率達96.9%。
工業方面:鎮域內初步形成了以電力、機械加工、建工建材、印刷、調味品釀造為重點的工業發展體系。
農業方面:有無公害蔬菜11000畝,花卉苗木3500餘畝,大棚蔬菜2000餘畝,形成了以青春村、金星村、火花村為主的大棚蔬菜生產基地,西北村的板鴨加工基地,戰旗村榨菜種植基地,青春村花卉苗木基地,金沙村、平樂村的水果基地。
小城鎮建設方面:城鎮建成區規模達1.5平方公里,城鎮人口1.4萬人,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善。
社會事業方面:鎮域內有縣重點中學一所,初級中學兩所、國小三所、幼稚園一所、縣級醫院一所、衛生院一所,同時有寺廟1座。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郫縣跨越式發展的關鍵一年,鎮政府將在縣委、縣政府和鎮黨委的領導下,圍繞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新郫縣的總體要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省、市、縣全委會精神,以經營城鎮為重點,突出歷史文化特色;以產業支撐為重點,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重點,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以深化項目年建設為重點,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社會政治穩定為重點,全面發展社會各項事業;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全面深入推進規範化服務型政府建設,為全力打造成都西部商貿文化旅遊重鎮奠定堅實基礎。
2006年主要奮鬥目標:全口徑稅收增長20%;招商引資到位資金達到5000萬元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長16%,達到8700萬元;全口徑工業增加值增長16%,達到43560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0%,達到14000萬元;技改投資增長10%,達到2800萬元;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20%,達到65544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450元。
農業發展概況
唐昌鎮地處成都“上風上水”,無工業污染之地。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平均氣溫15℃,全年風向以東南風最多,具有春早夏長、秋雨、冬暖、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冬季多霧,日照偏少和四季分明的特色。土層深厚,肥沃,屬紫色沖積土壤,鎮內溝渠縱橫,灌溉便利,交通發達便捷,市場設施健全,客商雲集。
唐昌鎮常年種植有蔬菜、花卉、水稻等。
1、蔬菜:四季均產,現有規模達7萬餘畝次,產值1.2億元,主要特色有:簡單大棚蔬菜5000餘畝,產量1750萬公斤,產值2500萬元,榨菜6000餘畝,產量750萬公斤,產值450萬元,生薑2000畝,產量400萬公斤,產值800萬元,辣椒2000餘畝,產量450萬公斤,產值1350萬元,白菜2500畝,產量900萬公斤,產值450萬元,棒菜3500畝,產量560萬公斤,產值280萬元,窩筍5500餘畝,產量1210萬公斤,產值605萬元。
2、水稻:現種植規模達3.1萬畝,年產值0.3億元。
3、花卉:現種植規模達4000餘畝,主要以銀杏、桂花、紅葉李、紅葉梅為主,暢銷全國。
唐昌鎮蔬菜批發市場成立於2003年3月,地處郫都、彭州、都江堰三交點,距郫都城區17公里,與彭州市區毗鄰,離都江堰市區17公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便利通暢的交通環境,使蔬菜批發市場得以穩定、快速的發展。
唐昌鎮蔬菜批發市場站地53畝,建築總面積5000平方米,其中大棚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形成了集蔬菜、糧油、酒水、副食、農資、水產、信息、貨運、檢測、金融、餐飲、為一體的綜合性市場。
春季上市的蔬菜有:芹菜、韓國蘿蔔、園根蘿蔔、紅皮蘿蔔、胡蘿蔔、白菜、生菜、萵筍、棒菜、兒菜、韭菜、韭黃、豌豆尖、土豆、蓮花白、榨菜、菠菜、大蔥、火蔥、花菜、泡青菜、香菜、油菜尖、蒜苗、紅油菜等。
夏季上市的蔬菜有:芹菜、韓國蘿蔔、紅皮蘿蔔、白菜、生菜、萵筍、韭菜、韭黃、土豆、蓮花白、菠菜、大蔥、花菜、香菜、蒜苗、茄子、黃瓜、海椒、苦瓜(有本地和台灣苦瓜)絲瓜、冬瓜、四季豆、豇豆、通菜等。
蔬菜批發市場秋季上市的蔬菜有:香菜、蒜苗、茄子、黃瓜、海椒、苦瓜、絲瓜、冬瓜、四季豆、豇豆、通菜、白菜、芹菜、韓國蘿蔔、園根蘿蔔、、萵筍、蓮花白、榨菜、菠菜、大蔥、火蔥、花菜、香菜、油菜尖、芹菜、、蒜苗等。
冬季上市的蔬菜有:芹菜、韓國蘿蔔、園根蘿蔔、紅皮蘿蔔、胡蘿蔔、白菜、生菜、萵筍、棒菜、兒菜、韭菜、韭黃、豌豆尖、土豆、蓮花白、榨菜、菠菜、大蔥、火蔥、花菜、泡青菜、香菜、油菜尖、蒜苗、紅油菜等。
蔬菜在每年的4月下旬到9月中旬和11月上旬到第二年的2月下旬是蔬菜交易的旺季,每天的交易數量在200噸以上。主要銷往附近有:成都、都江堰省內有:廣漢、德陽、綿陽、廣元、內江、自貢、宜賓等地方。外省有:重慶、新疆、青海、蘭州、廣州、雲南等地方。
特產與美食
唐昌的飲食文化發達,以自然健康為特色,著名的小吃有名震西川的施鴨子、“合興昌”糖果糕點、創建於1982年的
蔣排骨、艾餑、
三合泥、楊抄手、周牛肉、譚豆腐、羅橋面、梆梆糕等,這與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是不可分割的。
郫縣豆瓣
原產於成都郫都區的
唐昌、郫筒、犀浦等地,已有300多年歷史。
郫縣豆瓣是眾多川菜品種中重要的佐料,由於川菜在國內和海外的巨大影響,郫縣豆瓣也在海內外華人間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和認知度。
唐昌板鴨
唐昌板鴨歷史悠久,選料精良,配方考究,香味獨特,具有色鮮味型的特點,型如琵琶,挽如玉盤,肥而不膩,離骨化渣,鹹淡均勻,回味悠長,老少皆宜。
唐昌布鞋
鄧小平同志生前最愛穿的布鞋,97年曾為小平同志製作了7雙唐昌布鞋,預備在香港回歸時給小平同志穿用。小平同志逝世後,大型紀錄片《
豐碑》圍繞這7雙布鞋展開,詳細報導了小平同志的事跡及唐昌製鞋廠,該紀錄片播出後,不少知名人士紛紛致電唐昌鞋廠,要求定做布鞋,其中有
劉華清同志、鄧小平同志的夫人
卓琳同志等。男式布鞋叫小平鞋,女式布鞋為卓琳鞋。關於鞋廠為全國人民敬愛的鄧小平同志製作布鞋的故事,由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大型文獻紀錄片《
豐碑》中有祥細介紹。 20世紀50年代初期,通過集體化改造後的郫縣製鞋廠定址於唐昌,直至20世紀90年代上半葉該廠所生產的各式圓口及繡花布鞋仍暢銷不衰,其間更由於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小平同志製作布鞋而名噪一時。由於科技的高速發展,
新興工業蓬勃興起,手工布鞋廠紛紛關門停業,郫縣製鞋廠也於90年代中期倒閉。 為了不使這一傳統手工藝失傳,在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的幫助支持下,由原郫縣製鞋廠下崗技術人員賴淑芳同志牽頭,重新組建起了新的生產線,並聘用為小平同志製鞋的原班人馬為技術人員,解決了部分下崗人員的再就業問題,並重新註冊了“唐昌布鞋”這一商標。 2004年8月19日,在紀念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之際,唐昌政府派專人將本廠生產的鄧老生前最愛穿的“唐昌布鞋”(圓口布鞋,俗稱:槽眼鞋)作為禮物贈與
鄧小平故居陳列館永久保存。 2005年8月台灣國民黨元老胡老先生慕名通過統戰部到鞋廠訂做數雙“唐昌布鞋”經穿著感到極為滿意並拍照留念。2006年1月
中南海某首長專程派人到鞋廠訂做6雙布鞋,穿後頗感滿意。 “唐昌布鞋”系列精品布鞋,經選料、布殼、裁剪、作底、定型等30餘道工序均遵循古法精製。由於全部採用全新布、毛料手工製作,因而穿著舒適,美觀大方,經久耐用,對人體無任何損害。正由於鄧老的鐘愛,該產品也受到了老經軍、老幹部、專家教授以及廣大收藏愛好者的喜愛,“
唐昌布鞋” 不僅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而且極具收藏價值。
風景名勝
現存及修葺的建築
翰林院
翰林院坐落在
唐昌西正街,現為房管所所在地。是
川西地區唯一現存的
翰林院。保存較完整,是清代鹹豐、同治年間
崇寧人
翰林學士羅錦文的住宅。民國初年尚存兩千多平方米,分三進院落和一個後花園。翰林院是中軸線對稱的建築,布局精美,結構嚴謹。
大墳包
唐昌橫山大墳包,成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略起於
隋唐五代時期。位於距唐昌十里的橫山,大墳包窯址包括大墳包、二墳包,周圍有四個顯著窯包。大墳包窯址生產的陶瓷與邛崍窯址風格相似,雖遭毀損,但是其先進工藝和陶瓷生產延續至今,有很高的科考價值。
紀念碑
修建於1946年2月,現保存於公園路
崇寧公園內湖畔橋頭,四周古柏掩映,莊嚴肅穆。是當時
崇寧縣人民為紀念抗日浴血陣亡的
川軍將士和抗日勝利而修建的紀念碑,是四川人民抗日救國的重要見證,也是附近片區唯一尚存的抗戰勝利紀念碑。
紀念碑由碑帽、碑身、碑座、基腳組成。
石碑通高5.96米,碑帽高50厘米,頂端原有鷹抓兔石刻(早年被破壞)。碑身呈四邊形,高3.7米,每邊寬29厘米,周長1.16米,高聳挺拔,巍峨壯觀。正面陰刻楷書“崇寧縣
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十二個大字,字徑17厘米,風格雄勁渾厚。款署“縣長李世豐敬書”,時間為“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二月”;碑背面陰刻楷書“
崇寧縣抗日勝利紀念碑”十個大字,字徑21厘米。 碑上字型均系楷書,筆鋒流暢,字型工整,遒勁有力,雕琢精湛,石質堅硬,紋路清晰,歷經近70年的風雨滄桑,上面的字跡和花飾均保存完好。
紀念碑在“文革”期間,也難以倖免,上面的字跡全被灰漿塗抹,現已恢復原貌,供人憑弔。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抗戰文物。
文廟
位於
唐昌西街中段,始建於宋,清初復休,廟內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
文廟以壯觀雄偉的風貌和工藝美術上的精湛,在川西地區頗具名氣。曾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前來瞻仰,文廟的特色在於石柱(現遷至唐昌文化廣場內),尤以石柱上精美的聯文,均為名流手筆,遠近馳名。
梅花井
位於南街梅花巷,相傳是當年大明王朝的
崇寧王府喝水和釀酒的取水處,又叫梅花御井。至今保存完好。
民居群
城區內院落分布廣泛,保存完好,體現了以前川西居民的生活方式,尤以梁家大院為特色。大院體現了清末民初川西民居建築的藝術風格。建築在整體上呈對稱格局,頗具宮廷模式,其龍門的磚雕、堆塑、木雕、
雀替、
撐拱等工藝在
川西民居中實屬罕見,具有很高的旅遊價值。
東漢墓群
有很高的歷史和科考價值。出土文物有陶持插俑,陶扶秦俑,陶
搖錢樹以及陶座,
五銖錢、石板、石獸;以及
畫像石案和石板,其中石棺完整。
公館
粗略統計崇寧縣城(即
唐昌)在民國時期即有四、五十座公館。民國時期的唐昌公館建築既吸收了清代建築的精華,又明顯受歐式建築的影響。形成了唐昌建築歷史上一道秀麗而獨特的風景線。至今依然保持著曾經的輝煌和繁華。唐昌的公館較完整的現存於大椿巷、文昌宮巷、青年巷以及崇槐里巷等地。
老城牆
古崇寧縣城,初建縣時沒有城牆,到了元代赤魯不花為崇寧縣令時才正式修築城牆。明朝正德年間,增牆竣溝,牆高一丈一尺,周圍長三里三分。前後共設炮台七座,城門五座。東為
朝陽門,南為南熏門,西為西直門,北為北拱門。第五個城門名為覲聖門。古崇寧縣城極具特色,城垣城垛都加有官帽沿;城內城外均有河流穿過,如此兩次繞城而過的溪流,在川西縣中不多見。
文昌宮巷
唐昌文昌宮巷的得名主要源於巷內的文昌宮。建於清乾隆十年,也就是1745年,占地約三畝。
大椿巷
大椿巷因歷史上有一顆參天古樹大椿樹而得名。明時大椿巷曾為進士姚激宅院,後毀於1644年甲申之變。至清中葉,相繼修建公館,為崇寧名匠人楊前生叔侄設計修建。民國期間,崇寧縣城共有45座公館,其建築風格均為清末民初的川西民居或中西合併風格,大椿巷公館為其典型代表。至清末則有崇寧著名文人易象乾民國初年同盟會川西領導人楊靖中寓居於此,同時也有肖、趙等地方紳士在此居。大椿樹於民國五年六月十五日黎明被大風吹折。崇寧著名文人易象乾留下一首[大椿樹歌]以此紀念見證歲月變遷的大椿巷。2013年,唐昌鎮人民政府籌資完成基礎設施及街巷古建築修復,還原大椿巷歷史面貌。
崇寧公園
相傳為崇寧王府御花園,公園位於唐昌鎮北街公園路內,環境清幽,景色宜人,春花夏柳,秋菊冬梅;偶爾魚躍荷塘,鳥語樹間。公園內也存有八景,有楊靖中先生所撰對聯,現分述如下供上玩。
烈士亭(已毀):八角方亭留姓字,千秋偉業著民邦。
碧桃軒(現茶樓):常來俗客談仙景,何須別處覓桃源。
諸葛廬(現茶樓):明月滿天,靜倚欄桿觀北斗;清流繞榻,欲寧宇宙訪南陽。
望鶴亭(草亭):深潭涌浪群龍舞,老氣橫秋一鶴飛。
翠屏墩(已毀,原唐昌二小假山,下有一石虎):把酒潑虎泉,問大好河山,煙霞隱隱若干島;吟詩驚虎穴,觀浩然星月,夜氣沉沉別有天。
虹橋:橋下波番魚變化,園中花放燕飛來。
待月亭(亭不在,亭墩尚在,為茶座,虹橋對門牆邊):龍潭夜讀關山月,虎穴時聞鼓角聲。
徽花閣(抗日紀念碑正對):名士無聊,尋花問柳;騷人到此,詠竹題蘭。
梁家大院位於郫都區唐昌鎮北街青年巷的梁家大院建於清鹹豐年間,總體面積達四千餘平方米,共九十七間房屋,院壩六個,天井五個,各院均不相同,是唐昌鎮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價值最高的古建築群。這個晚清時期梁姓大戶人家的院子深藏在背街小巷,是一個典型的清末民初川西民居建築。
已毀建築
古代寺廟
明清兩代古廟多,建築精湛、凝聚了先民和匠師的智慧。其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為人們留下了永恆的記憶。以七宮八廟尤為著名,濃縮了古唐昌寺廟建築的精華。
各省會館
湖廣省館即南街
真武宮,清代宮殿式建築,占地12畝,石木結構,共兩進。其壯觀雄偉華麗屬鎮內各會館之首。
江西省會館即南
萬壽宮,清代建築,宮內有大殿、後殿、房屋寬敞、高大雄偉、金碧輝煌。
廣東省會館南街
南華宮,清代建築,占地三畝多,屬宮殿式建築,含大殿、偏殿、樓閣等。
湖廣省黃州會館即西街天主堂對面地主宮,清初建造,面積較小。
陝西省會館即北街
三聖宮,建於清雍正八年。
聖像寺
位於南街,初建於唐,明初培修,清代擴建。供奉有觀世音菩薩和韋馱等神像。此廟曾是崇寧王之妹帶髮修行之處,故於其他寺廟不同。廟中欄桿均是峽石砌成,浮雕人物,千姿百態、生動活潑。
玉皇樓
位於東街呂祖祠的玉皇樓,清代建築,三層木結構,是過去全城最標誌的高樓。有詩云:“西蜀多奇景,錦城望江樓”“人不到江樓,妄作西蜀游”,而
望江樓修建的樣板正是玉皇樓。
草市
草市是唐代四川獨特的經濟現象,古
唐昌是遠通西域的必經之路,由於是要道,所以城鎮集市貿易十分興旺。草市的建立,刺激的農村商業經濟的發展,使唐昌地區商貿空前繁茂。
崇寧八景
過去燕京有八景,杭州西湖有八景,蘇州也有八景,崇寧縣雖小,但山川秀麗風光旖旎,同樣也有八景工人游賞。現雖時過境遷,已為陳跡,或已覆滅。茲將八景介紹如下。(另附原邑令劉壇為八景的賦詩)
黌宮古桂:雙樹何年植,婆娑泮水旁。靈根分月殿,嘉蔭匝宮牆。枝繡莓苔古,花開歲月長。幾人曾綺玉,采並藻芹香。
御井梅花:石甃澄寒碧,梅開頃刻花。不須春點綴,如見水橫斜。繪出仙源路,水來處士家。暗香聞仿佛,手汲試烹茶。
月照全塘:妾心如此水,誓不起波瀾。照我一輪月,為君五夜寒。麟遊清可數,石露白同看。未有鬚眉恨,滄浪莫鑒觀。
靈寶流沙:沙漬水之湄,江風捲地吹。鯨川悲竹箭,鰲軸鎮坤維。自賴神明守,還徽造化奇。咐鷗來戢翼,穩夢夕陽遲。
風洞煙霞:到此娛心目,煙霞一望開。仙風吹洞府,佳氣接蓬萊。信與紅塵隔,惟與白馬回。赤誠標可擬,誰為賦天台。
清江夜渡:煙水蒼茫處,何人夜喚舟。驚回蓬底夢,起看月中流。但渡桃根去,非關赤壁游。輿梁今穩步,行旅更何求。
竹林夜雨:爽籟出花宮,瀟瀟正夜中。祇疑蕉葉雨,不到竹林風。月地偏聞此,秋懷大抵同。僧郎聽自慣,禪悅萬緣空。
曉寺聞鐘:山僧仗佛力,一擊吼長鯨。有籟皆凡響,無知亦震驚,半天風韻落,五夜月華明。頓有前因悟,塵囂肯浪生。
唐昌濕地
唐昌地處成都市“上風上水”之地,緊鄰都江堰,是成都市的水源保護地,2012年成都市自來水七廠在唐昌鎮留駕村破土動工,取流經唐昌鎮的徐堰河與柏條河水源,其取水口遠位於自來水六廠的上游。近年來,唐昌鎮先後在西北村、金星村等地沿柏條河修築了許多濕地公園,並且沿徐堰河岸的先鋒村、留駕村、青春村也將修建濕地公園。濕地公園可以有效的保障水源的乾淨,也減少了沿岸生活垃圾等等流入柏條河、徐堰河的幾率。另外唐昌鎮在濕地公園的建立基礎上,利用健康綠道和天然的環境條件,打造了綠道、濕地公園、花田等等的立體戶外旅遊格局,
民俗文化
端午的草藥和游百病
川西地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早上必然會在日常的集市形成草藥臨時市場,唐昌以前是縣城,所以也不例外,風俗一直沿襲下來。每年端午早晨一大早,附近鄉村的農民便蜂擁而至城區,就地擺攤賣草藥,原縣城東南西北四街皆是草藥攤,車水馬龍,人竟難行。現在經過規劃基本集中在鎮公園路到市場一帶。草藥一般以艾草和菖蒲等等中藥為主,崇寧人大多買回去掛在門口避災驅邪,而後熬制中藥水給自己孩童入浴,可清熱解毒等功效。
另外在端午節這一天,唐昌(崇寧縣城)北有一條河名柏條河(現為郫都區與彭州市界河),穿境而過。柏條河有一座橋因為在北門,所以又稱北橋,久而久之當地人口音(諧音)北橋河,端午這一天下午,吃過晚飯唐昌及周邊鄉村的人都會相約來到柏條河,三三兩兩或在岸邊踏水,或在河裡游泳,因為游北橋河,意味遊走百(四川話諧音北)病,這就是游百病的由來。但是現在柏條河兩岸保護水資源,已經豎起了圍欄,往日的在河裡納涼已經不復存在,但是當地百姓依然保持著這一習俗,現在的端午一到下午,沿柏條河岸邊的整個唐昌城邊的沙西線就會人滿為患,路邊自發形成許多小攤小販,而周圍的人民也會如期而至,似乎不親柏條水,哪怕靠近聞聞那一抹味道,也是一種祛除百病的欣慰。
陸月陸,朝平樂
在唐昌鎮的西門外橫山村有一處淺丘,淺丘之上有一座寺廟,曰
平樂寺,寺廟旁有一座墳塋,相傳為西漢晚期到家學者嚴君平之墓。從古至今,大年三十燒香拜佛祈禱明年好運由來已久,各地都有相同的風俗文化,而平樂寺在六月初六這天顯得異常熱鬧,唐昌地區一直流傳著陸月陸,朝平樂的順口溜。
春台會
筆者算的上從小在唐昌這片土地上長大,這裡姑且將唐昌做故鄉之稱。在小時候,經常會發現在過年期間的某一天清晨,城裡整個公園路整齊的擺放著清一色用藍布裝飾的展台,上面各種花草交易,90年代最受歡迎的是蘭花。當時不知道是什麼集會,後來聽大人們呼之為“春台會”。而後也並未對這一名詞感冒,殊不知這也是故鄉延綿甚久的趕集盛會。唐昌自建縣在唐朝時期出現“草市”以後,一直都作為附近的經濟中心所存在,現今仍輻射著郫都區、彭州市、都江堰三地的部分鄉鎮。平時一般逢雙趕集,按理說應該基本能滿足周邊地區的供貨需求,但是在此地依然形成了“春台會”這樣的一年一次的盛大朝會,現在根據民間約定俗成,在每年的正月十一這一天定為唐昌朝會。在這一天,許多商家頭天便已經擺開攤子開門迎客,會場已經不再局限於傳統的農具,種子,家具,花卉等交流,加入了現代的吃喝玩樂等元素,雖然少了那一份傳統的概念,不過能與新生活相輔相成,相映成趣,大家也應該樂在其中吧。
七夕崇寧
唐昌有著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的底蘊,現階段都還能從唐昌看到,漢朝,唐昌,宋朝,明朝,清朝,民國等的歷史舊跡。不過無論從那個時代,就一定缺少不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七夕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節日,和花田相映成趣,一個在初春,萬物復甦的日子,一個在盛夏,火熱生長的時段。而正是因為這些,造就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自2015年以來,唐昌在復甦了各種古蹟的基礎上,舉辦了三界七夕文化節,弘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也讓唐昌這座小城,一座湮沒在塵埃中的原古縣城向世人展述著她的過往。在這裡,你可以悠然淡茶一杯公園裡,也可以腳踏車徒步綠道旁,更可以輕柔指間划過磚牆縫,也可以紙傘一把望盡民國公館群。總之不同於其他,沒有些許商業氣息,有的全是一個川西平原小城的寧靜和貼切。
歷史名人
嚴君平(公元前86年-公元前10年),出生於崇寧縣寄魂莊(現屬彭州市北君平鄉),西漢晚期道家學者,思想家。
圓悟克勤(1063-1135)宋代高僧。俗姓駱,字無著。法名克勤。崇寧縣(今成都
郫縣唐昌鎮附近,北宋末年屬
彭州)人。
羅應旒(?-1898),號星潭,四川省崇寧縣(今郫都區唐昌鎮人)清末抗日名將。
楊靖中(1883-?),原姓公孫,分姓楊氏,字闊暹,派德宣,號寧公,別號西山佛子。原籍湖北,生於四川崇寧縣西山君平嶺。辛亥革命西川領導人。
高照林(1863-1911),四川崇寧縣南一區張家庵(現郫都區唐昌鎮留駕村人),四川保路運動犧牲烈士。
陳仲年(1893-1966),四川崇寧縣人,字澤銘,號崔書。擅長工筆仕女與花鳥。
王蘊滋(1891.4.13-1972?)四川崇寧縣尚虹橋(今郫都區唐昌鎮)人,原名靖澄,號蘊之,別號心安。解放後,歷任成都市人民委員會委員、民革成都市常務委員等職。
羅錦文(生卒不詳)四川崇寧縣桂花場(今彭州市桂花鎮人),清貢生。
解固基(1898-1937)四川崇寧縣竹瓦鋪(現郫都區唐昌鎮新勝社區)人,字型泉,國軍二十六師一五二團團長,淞滬會戰流血過多犧牲,時年39歲。
崇寧王關係
崇寧王
朱悅燇是蜀王朱椿的庶子,明太祖朱元璋的庶孫。朱悅燇因參加蜀王府內奪權鬥爭得罪了父親朱椿,被送到谷王朱穗處。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朱悅燇被封為崇寧王。
今唐昌鎮是崇寧王的王宮所在地,唐昌鎮當時稱為崇寧縣。為了顯示王府的尊嚴,在縣城城牆的城垛上特別加蓋官帽沿,形成了崇寧城的特有風格。王府建造精美,御用水井建造奇特,月照中天,可見水中梅花影子出現,深夜俯身井口,可聞井水深處有細雨聲,人皆稱奇,故稱梅花御井。
相傳朱悅燇到崇寧封地時,地方官吏、人民民眾在今兩路口鎮(現安德鎮兩路口)黃龍村迎接崇寧王,崇寧王在當地涼亭內稍事休息,又啟程前往崇寧。後人便將這個亭子叫“接王亭”。朱悅燇到封地後,有一次永樂帝下詔,要崇寧王進京朝見。朱悅燇奉詔入京,出王府南行約6里,即逢一條小街,小街附近百姓聞訊扶老攜幼、摩肩接踵而至,齊伏道旁,留駕馨香禱祝。後來此地更名為“留駕街”。(現唐昌鎮留駕村)
永樂16年(1418年)朱悅燇去世。因無子襲王位,所以歷史上僅此一代崇寧王。朱悅燇在唐昌封地生活15年,死後藏唐昌所屬朝天山(大約在現今彭州市桂花鎮)。幾百年來,唐昌地區流傳著一些有關崇寧王的故事。其中以他兩個女兒“大雲公主”、“小雲公主”的傳說最為美麗動人。
崇寧夢華卷
《崇寧夢華卷》是唐昌鎮木匠出身的張浴新老人,嘔心瀝血十餘栽,用畫筆描繪出了當年崇寧縣縣城及縣周邊鄉鎮的千年歷史和民俗風情。老人緣於對故土的熱愛,緣於兒時揮之不去的記憶,他守望著崇寧昔日的古樸與繁華,為了心中的那塊聖地,潛心創作,用畢身心血描繪了唐昌色彩斑斕的畫卷。此卷被譽為川西版“清明上河圖”,全卷長80餘米,1993年形成初步創作意願,2011年完成。正面描繪昔日崇寧縣縣城及周邊鄉鎮的繁華,背面分別對崇寧各種民俗文化,風景名勝,建築進行一一解讀,配套有崇寧夢華卷民俗解讀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