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嶽廟(福建省泉州市東嶽廟)

東嶽廟(福建省泉州市東嶽廟)

東嶽廟位於福建泉州市泉港區峰尾鎮誠峰村。這裡北障沙格,南近黃峰,與興化吉口、湄洲諸島互為犄角,自古就是一道海防要塞。明洪武廿年(公元1387年),為御倭寇侵擾,築石構城垣,即峰尾城,城東舊城頂高阜,築有煙墩烽火台。東嶽廟就建在城之南門外旁,坐北朝南,占地668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嶽廟
  • 地址:福建泉州市泉港區東嶽廟 
  • 占地:668平方米
  • 時間:1387
結構,景觀,歷史,

結構

東嶽廟宇。為硬山式結構的建築,雄偉壯觀、富麗堂皇。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五重,由殿門、屏風與殿廊隔開。正殿主祀正順尊王,爵號“正順靈惠顯翊忠侯王”,民稱“本官爺”。殿廊東西耳門上加築重檐歇山式屋蓋,重檐出牆2米,無楹桷支撐。斗拱鏤刻製件承托,離奇別致。殿廊下為龍雕壇階、庭階走廊及天井,天井面積逾82平方米,可容數以百計人眾。南面就是戲台和閣樓。廟開左右小三椽結構的山門,門拱貢埭(亦名南塘),匾題“威鎮南塘”即緣起此故。大殿內外立有木、石大柱38根,楹聯、匾額數十副(方)。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對研究古建築藝術、傳統戲劇和人文科學有重要意義,深受海內外學者、遊客的關注。
東嶽廟

景觀

於東嶽廟前,舉眼可見廟前正中八角形大窗上赫赫三字“東嶽廟”的陰鐫金字,耀眼奪目,二小三椽山門兩側壁上的花、鳥、禽、獸圖景的填灰磚雕,和山門前的一對透雕大石獅,煞是逼真,而山門上的“參三才”、“妙萬物”的陽字鐫雕,靈氣卓然,使人感悟到天地之玄妙。跨進山門,便是一座造型別致的閣樓式戲台。戲台於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古廟重修時,由崇武溪底村王益順父子建構。戲台懸空而立於廟內左右山門中間樓閣後,距地1.50米,面寬4.65米,深長4.75米,層高5.10米(至藻井頂內八卦圖),是閩南一帶現存的稀有古建築。台上由木構屏風隔成前後台,木屏為透雕製件,正圓形圖案居中,圓內點綴花蕊朵朵,四周鏤刻蝙蝠、花鳥和古典戲文人物,圖像神采飛揚,栩栩如生。左右小拱門上鑲有碧綠色芭蕉葉形並鐫“出忠”、“入孝”的浮雕楣冠,正中上方懸“鈞天岳”橫匾。台後木閣樓,左右的八角形小窗兩側,有唐代宋之問、王維張巡李崎所作的五言律詩四首,四幅蘇體楷書墨寶。蒼勁有力,遺憾的是何人所書佚名。
東嶽廟戲台戲台頂上的八角藻井構築鬼斧神工,它不用楹桷,而以千百大小形狀不一的木塊,製成斗拱。相嵌入榫互疊而成。藻井外為四方形,內為八角形,自下而上,逐層縮收分成半笠狀,喻稱“蜘蛛結網”。藻井外周雕飾倒垂懸木兌,與層迭的如意斗拱承托。相得益彰。跳斗梁枋,造形奇特,組合巧妙,疏密得體,並雕繪有精美的彩色圖案,令人讚嘆不止。
東嶽廟龍柱:殿廊上一對輝綠岩透雕龍柱,引人注目。柱上蟠龍張牙舞爪。一足立波濤之上,一足懸空屈起,翹首昂視,口裡含珠,雙角凌厲。兩眼圓睜,豎鱗飄髯,雄雌兩龍的神態似潛似翔,威猛不凡。還有仙人騰駕雲端和花鳥浮雕,精琢細雕,栩栩如生,尤其奇異的是,若持硬物輕敲,東柱發出清亮的“噹噹”鐘音,儼如雲龍吟嘯,而西柱卻為“篤篤”低啞鼓聲。籍此區分雌雄,東龍為雄,西龍為雌,可謂匠心獨運。龍柱立於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柱高2.95米,周長2.20米。系崇武五峰石雕名師蔣雙家之傑作。龍柱選材奇異,構思獨特,造型美妙,雕工精巧,形象和聲樂融合一體,為國內外所罕見,堪稱稀世珍品,亦是惠安石雕工匠超凡技藝的又一見證。

歷史

東嶽廟廟始建於宋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廷為切斷沿海人民與鄭成功的水上聯絡,下旨海濱居民縮界內遷,峰尾庶民避遷仙遊賴店,人去廟毀;康熙廿二年(公元1683年),村民奉詔返鄉,迄至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五月,遂在原基址上重建東嶽廟;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法夷侵擾閩台,峰尾諸多商運船舶被封困台島海港,鄉人恩謝侯王庇佑“不日旋棹榮歸”的“靈異”卜示,慨捐巨資,對東嶽廟做一次較大的擴建修繕。工期逾12年之久。 “文革”期間廟宇遭受嚴重破壞,譜牒、匾額、史料等泯沒殆盡;1978年峰尾鄉親共襄善舉,歷經15個春秋的努力,東嶽廟又煥發光彩,吸引著海內外遊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