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要發布
2024年,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印發了《吉林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
綱要全文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印發〈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的通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的通知》精神,加快建設高質量交通強省,構建吉林省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有力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吉林建設,結合吉林實際,編制本規劃綱要。規劃期至2035年,遠景展望到本世紀中葉。
一、規劃基礎
(一)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國家有關部委大力支持和全省上下不懈努力下,我們圍繞更好服務“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全面實施項目建設提速、運輸服務提質、行業治理提升三項工程,提升支撐重大戰略、可持續發展、優質服務供給、行業現代治理和創新發展等五個能力,以打造綜合運輸大通道為骨幹,以構建多層級綜合交通樞紐體系為主要支點,以快速網、幹線網、基礎網多層次網路為依託,加快推進綜合立體交通網路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綜合運輸大通道加快構建。“人字形”“雙通道”通邊達海、作用更加突出;京哈通道運輸能力更加充沛、八車道高速公路全線貫通;沿邊旅遊開放大通道加快推進、區域保障能力不斷增強;長白山戰略通道不斷完善、交通運輸服務和支撐旅遊發展更加有力。二是綜合交通網路持續完善。至2022年年底,全省鐵路營業里程5152公里,高(快)速鐵路1255公里、連通6個市(州);公路通車裡程10.9萬公里,高速通車裡程4395公里、92%縣(市)通高速;機場布局進一步最佳化,形成了“一主多輔”發展格局。三是運輸服務能力和水平明顯提升。長春火車站、龍嘉機場等樞紐實現“零換乘”。航線網路更加完善,累計開通民航航線223條,覆蓋全國省會城市和副省級城市。補鏈強鏈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長春市與哈爾濱市聯合榮獲國家2023年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前10城市。長春—大連、天津鐵海聯運外貿實現“一單制”,“長滿歐”班列與11個國家30多個站點連線,“長琿歐”班列開通,實現“借港出海”、內貿外運,“長同歐”班列順利開通。四是科技安全綠色發展水平持續提升。季凍區高速公路抗凍耐久及生態環境保護關鍵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冬奧版智慧型動車組亮相京張智慧型高鐵,紅旗汽車獲得多項智慧型網聯、電動化重大技術突破。完成全國“平安交通”安全體系建設試點任務並推廣套用。T2航站樓和鶴大、集通高速等綠色品質工程建成,城市公交新能源車輛占比不斷提升。交通運輸發展有效促進了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升了人民民眾出行的幸福感、獲得感。
與此同時,全省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與高質量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短板。綜合運輸大通道布局還不完善,綜合交通樞紐有待提升,各種運輸方式銜接轉換水平還不高,交通基礎設施網路結構有待最佳化、韌性有待加強,國際運輸能力和水平有待拓展,交通運輸與相關產業協同融合有待深化,科技創新能力、安全智慧綠色發展水平還要進一步提升,“大交通”發展體制機制還需完善。
(二)發展要求
黨的二十大,對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和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作出了全面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強調,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戰略任務,努力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的新路子,奮力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我們要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定不移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吉林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推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落地實施。一是深入實施“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需要進一步最佳化通道布局、提升樞紐轉換能力,提高整體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二是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推進鄉村振興,需要繼續完善交通基礎設施網路,進一步擴大路網覆蓋範圍,提升交通運輸轉換效率,構建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的運輸通道,滿足糧食產業鏈的集疏運需求,著力推動交通運輸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鞏固提升綜合保障能力。三是抓住中俄“東北—遠東”地區互利合作歷史機遇,推進擴大高水平開放,需要持續提升交通互聯互通和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暢通“濱海2號”國際運輸走廊,做大做強陸海空交通網路,提升對內對外互聯互通水平。四是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培育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需要交通運輸智慧發展,更加注重科技創新賦能,促進新型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發推廣套用,加快“數字交通”建設。
(三)運輸需求
客運方面,人均出行次數明顯增加,預計到2035年旅客出行量年均增速為3.5%左右。高品質、多樣化、個性化的旅客出行需求不斷擴大,高鐵、民航、小汽車出行占比不斷提高。特別是長春現代化都市圈、長白山區域出行強度加快提升,與哈爾濱都市圈、遼中南都市圈和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之間的中長途出行需求更加旺盛,與俄、朝、日、韓之間的國際游和沿邊游出行將呈現穩步增長。
貨運方面,貨物運輸需求穩步增長,預計到2035年全社會貨運量年均增速為2.5%左右。跨省域中長途大宗物資運輸穩中有升,小型化、多批次、時效強和附加值高的貨物運輸需求增加。運輸強度分布上,南北方向高於東西方向,集中於哈爾濱—長春—瀋陽—大連、北京方向,以長春為中心向南、向東方向高於向北、向西方向。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和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以解放思想為引領,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聚焦“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和“一圈三區四軸”城鎮化布局,繼續最佳化綜合交通網路布局,打造長春現代化都市圈核心交通網,做強京哈運輸主軸,暢通琿烏國際走廊,強化軸廊間、市州節點間通道建設,完善樞紐場站布局,推進各種運輸方式統籌融合發展,全力構建“通道+樞紐+網路”的綜合立體交通網路,建設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包容、韌性的可持續交通體系,努力建設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視窗和東北亞地區合作中心樞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吉林當好開路先鋒。
(二)基本原則
服務大局、服務人民。牢記“五大安全”重要使命,服務全面振興,堅持適度超前,推進交通與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促進軍民融合發展,有效支撐重大戰略。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穩定有效投資規模,促進經濟平穩運行。兼顧效率與公平、城市與鄉村、硬體與軟體,促進共同富裕,建設人民滿意交通。
改革創新、增強後勁。堅持創新驅動、綜合施策,促進交通運輸發展提效能、擴功能、增動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交通運輸領域“五個合作”,加強與國內外互聯互通,提高區域運輸網路和供應鏈體系的安全性、開放性、可靠性。堅持實用科技與前沿科技研發並舉,支持先進技術裝備創新套用,強化“數字交通”頂層設計,有序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套用,推進交通運輸現代化。
統籌規劃、有序推進。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結合吉林實際,合理確定發展目標任務,為交通強國建成貢獻力量。加強規劃統籌,對接國家、鄰省區綜合立體交通網,最佳化網路布局,創新運輸組織模式,調整運輸結構,實現供給與需求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對上爭取、省地共建,優先實施補鏈、強鏈、延鏈項目,合理安排建設時序,積極穩妥推進項目建設。
強化融合、提質增效。推動融合發展,加強交通運輸資源整合和集約利用,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推動交通運輸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相互促進。強化銜接聯通,提升設施網路化和運輸服務一體化水平,提升綜合交通運輸整體效率。推動東北區域交通運輸一體化,跨區域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要同步規劃建設、同步建成使用、同步發揮作用,逐步實現規制標準有效對接。
綠色低碳、安全可靠。突出綠色低碳發展,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促進交通與自然和諧共生,助力建設美麗吉林。堅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質量優先理念,提升交通本質安全水平,強化服務與監管,加強交通運輸安全與應急保障能力建設。
(三)發展目標
到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慧型先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高質量吉林省綜合立體交通網,實現國際省際互聯互通、全國主要城市立體暢達、市級節點通高鐵、縣級節點通高速,建成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視窗和東北亞地區合作中心樞紐,達到“全國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區1小時通勤、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和“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要求。交通基礎設施質量、智慧型化和綠色化水平居全國中等以上水平。建成高質量交通強省,為交通強國作出吉林應有貢獻,交通運輸全面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力保障國家安全,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吉林。
專欄一 2035年發展目標
便捷順暢。享受快速交通的人口比例大幅提升,所有縣級行政中心15分鐘上高速公路、30分鐘上火車,市級行政中心30分鐘上高(快)鐵、60分鐘到機場。重要景區、雪場30分鐘上高速公路。綜合客運樞紐平均換乘時間不超過10分鐘,中心城區至綜合客運樞紐半小時到達,中心城區綜合客運樞紐之間公共運輸轉換時間不超過1小時。交通基礎設施實現無障礙化,旅客出行全鏈條便捷程度顯著提高,達到“全國123出行交通圈”要求。
經濟高效。綜合立體交通網設施利用更加高效,多式聯運占比、換裝效率顯著提高,運輸結構更加最佳化,縣鄉村“客貨郵”三級物流網路100%全覆蓋,物流成本進一步降低,交通樞紐基本具備寄遞功能,實現與寄遞樞紐的無縫銜接,達到“全球123快貨物流圈”要求。
綠色集約。綜合運輸通道資源利用的集約化、綜合化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實現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過程、全周期綠色化。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不斷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顯著下降,交通污染防治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智慧型先進。基本實現綜合立體交通網基礎設施全要素全周期數位化。基本建成泛在先進的交通信息基礎設施,實現北斗時空信息服務、交通運輸感知全覆蓋。智慧型列車、智慧型網聯汽車(智慧型汽車、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安全可靠。交通基礎設施耐久性和有效性顯著增強,設施安全隱患大幅降低。交通網韌性和全天候通行保障能力、應對各類重大風險能力顯著提升,重要物資運輸高效可靠。建成完善的交通安全監管和救助體系。交通安全水平達到全國前列,有效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和國家總體安全。
吉林省綜合立體交通網2035年主要指標表(略)
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現代化高質量吉林省綜合立體交通網。出行安全便捷舒適,物流高效經濟可靠,實現“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吉林當好先行。
三、最佳化綜合立體交通網布局
(一)構建覆蓋廣泛的綜合立體交通網
吉林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覆蓋所有鄉鎮,連線所有縣級及以上行政中心、邊境口岸、主要景區等。以統籌融合為導向,兼顧存量資源最佳化利用和增量供給質量提升,保持鐵路、機場、航道、郵政網布局穩定,著力補短板、優網路、強支撐、提效能,主要最佳化省級幹線公路網路布局結構,構建以鐵路為主幹,以公路為基礎,民航、水運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的綜合立體交通網。
到2035年,吉林省綜合立體交通網實體線網總規模合計約12萬公里,包括鐵路約5900公里(高快速鐵路約2000公里),幹線公路約1.96萬公里(高速公路約7200公里)、農村公路約9.3萬公里,內河航道約2000公里(高等級航道約630公里),民用運輸機場15個,郵政快遞樞紐12個。
專欄二 吉林省綜合立體交通網布局
1.鐵路。鐵路網總規模5900公里左右,其中:高(快)鐵網2000公里,布局為“一軸雙翼”;普鐵網3900公里,布局為“五縱三橫多聯”。
2.公路。公路網總規模11.3萬公里左右,其中:高速公路7200公里,布局為“兩環九射八縱三橫十一聯”;普通國省幹線公路12400公里,布局為“兩環兩射八橫十二縱三十七聯”;農村公路網9.3萬公里,包括縣道、鄉道、村道。
3.水運。航道通航總里程2000公里,其中Ⅲ級航道630公里(松花江幹流129公里、嫩江201公里、松花江吉林省段290公里、鴨綠江10公里);Ⅳ級航道186公里(松花江吉林省段約80公里、鴨綠江約80公里、圖們江約26公里)。港口形成以長春港、吉林港、白城港、松原港等地區性重要港口為骨幹,其他地區一般港口為支撐的多層級協調發展布局。同步推進松遼水系入海新通道(松遼)運河工程建設工作。
4.機場。規劃機場15個,布局為“一主多輔”,“一主”——長春龍嘉國際機場,“多輔”——中部的吉林、四平、遼源、榆樹機場,東南部的延吉、長白山、通化、白山、敦化、琿春、集安、長白機場,西部的白城、松原機場。
5.郵政快遞。規劃樞紐12個,布局為“1+5+4+2”,“1”——長春全國性樞紐核心,“5”——吉林、四平、白城、通化、延邊5個省域交換型樞紐,“4”—遼源、松原、白山、梅河口4個區域集聚型樞紐,“2”——長春、延邊國際樞紐。終端網—郵政快遞服務網(站)點輻射城鄉、覆蓋所有鄉村。
(二)重點打造暢通高效的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
根據國家、鄰省區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布局,全省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和“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一圈三區四軸”城鎮化發展新格局,結合未來交通運輸發展及空間分布特點,構建“一核一軸一廊五通道”的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布局,由綜合立體交通網中最為關鍵的線網構成,是對內互聯省域各城鎮集聚發展區、主要產業區域和主要口岸城市,對外互通全國各大區域、城市群及全球主要地區的主動脈,是承擔主要客貨運輸任務的主廊道,也是各種運輸方式資源配置效率最高、運輸強度最大的骨幹網路,打造經濟和產業發展走廊,發展通道經濟。全省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實體線網裡程1.5萬公里左右,其中:高(快)速鐵路1730公里、普速鐵路1300公里,高速公路5500公里、普通國省幹線公路6000公里,界河航道510公里。
加快構建“一核”,打造長春都市區1小時交通圈。建設長春現代化都市圈主要承載區輻射周邊節點、周邊節點相互連通的,綜合性、多通道、立體化、大容量、快速化的“環線+放射”交通網路,助推長春成為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視窗和東北亞地區合作中心樞紐的戰略支點,更好發揮長春“一主”核心輻射帶動作用。
加快構建“一軸”,打造綜合性、多路徑、立體化、大容量、快速化的京哈交通主軸。以長春為核心,覆蓋哈長城市群吉林省主要城市及中部城鎮發展區,南連遼中南城市群和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北接哈大齊城市群、中蒙俄經濟走廊,是東北三省重要的客貨運輸廊道。建設東北三省綜合立體交通網協同發展和國內國際交通銜接轉換平台,充分發揮促進南北互動重要作用,吸引產業聚集、服務開放合作。
加快構建“一廊”,打造多方式、多通道、便捷化琿烏交通走廊。橫貫全省中東西“三大板塊”,東起琿春,順接中俄、中朝口岸及俄遠東地區、朝羅先經濟開發區,經長吉圖先導區和“濱海2號”國際運輸走廊、東北西部生態經濟帶,西接蒙東地區,是吉林省重要的出境運輸通道。建設全省綜合立體交通網協同發展和國內國際交通銜接轉換平台,充分發揮促進東西交融的重要作用,帶動區域協調發展,服務打造長吉圖先導區。京哈交通主軸、琿烏交通走廊相關路徑交匯於長春,構成“一主六雙”的“人字形”“雙通道”。
加快構建“五通道”,打造“三縱二橫”5條通道。強化東北地區東部、西部各城市縱向之間聯繫,加強口岸城市之間及口岸城市與內地之間的橫向溝通,實現軸廊道之間網路化。建設多方式、便捷化的鶴大、雙嫩、沿邊開放旅遊大通道和長白山、集雙通道,便捷人員流動、物流流通,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促進區位優勢、特色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支撐旅遊產業等發展。
專欄三 吉林省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布局
“一核一軸一廊五通道”主骨架布局,簡稱“1115”布局:“1”,長春都市區1小時交通圈,以長春為中心的“環線+放射”交通網路。包括“米”字型高(快)鐵網、“兩環十三射”高速公路網、龍嘉國際機場。
“1”,京哈交通主軸,由5條路徑構成,包括其中的機場、高鐵和普鐵、高速公路和普通幹線公路。路徑1:哈爾濱—長春—瀋陽、錦州、大連—北京,南連遼寧京哈主軸、北接黑龍江同江(撫遠)—哈爾濱—北京通道,是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京哈走廊的組成部分,是東北三省重要的客貨運輸廊道。路徑2:長春—雙遼—通遼—承德—北京,是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京延通道的組成部分,是入關進京的又一通道。路徑3:長春—遼源—梅河口—通化—丹東、大連,“雙通道”之白松長通至遼寧大通道的一部分。路徑4:哈爾濱—吉林—梅河口—瀋陽,北接黑龍江黑河—哈爾濱—吉林通道。路徑5:大慶、哈爾濱—松原—雙遼—康平—承德—唐山—天津,北接黑龍江嘉蔭—伊春—大慶—廣州通道、南入京津冀的通道。
“1”,琿烏交通走廊,由3條路徑構成,包括其中的機場、高鐵和普鐵、高速公路和普通幹線公路。路徑1:琿春—延吉—吉林—長春—松原—白城—烏蘭浩特,其中:長春—琿春暨“長吉琿大通道”是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京延通道的一部分,白城—長春與京哈走廊的路徑3構成“白松長通至遼寧大通道”,形成“雙通道”。路徑2:長春—雙陽—樺甸—長白山(北)—和龍—延龍圖,形成長吉圖先導區和長春至長白山又一條快速通道,與口岸連通更便捷。路徑3:牡丹江(寧安)—汪清—延龍圖—琿春、三合(口岸),加強哈爾濱、牡丹江等地與長吉圖先導區前沿視窗的聯繫,構建延龍圖琿樞紐,服務區域對外開放。
“5”,“三縱二橫”5條通道,包括其中的機場、高鐵和普鐵、高速公路和普通幹線公路,界河航道。
——“三縱”:鶴大通道,連線包括敦化、撫松、白山、通化在內的東北東部13個城市,對接遼寧大連—丹東—桓仁—通化通道和黑龍江蘿北—鶴崗—牡丹江—大連通道,以服務東北東部綠色經濟帶和醫藥健康產業走廊、大圖們江開發開放經濟帶、避暑休閒冰雪旅遊大環線等為目標,建設東北東部綜合運輸大通道。雙嫩通道,連通黑河、齊齊哈爾、白城、通榆、雙遼、瀋陽等地,是國家“十縱十橫”綜合運輸大通道黑河至港澳運輸通道的組成部分,服務融入“一帶一路”、東北地區西部生態經濟帶建設,強化西部與遼中南、京津冀區域交通聯繫,打造國家級綜合運輸通道,適時開闢為對俄又一國際運輸通道。沿邊開放旅遊大通道,對接遼寧大連—丹東—桓仁通道和黑龍江沿邊通道,依託東北邊境風景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道丹阿線(G331)謀劃。提升G331主線通行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同步規劃、適時建設與其連通公路和航道碼頭、口岸橋,實現各種運輸方式內暢外通、有效銜接,形成沿邊地區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路,服務旅遊和經濟社會發展。
——“二橫”:長白山通道,起於長白(口岸),外通朝鮮惠山市、金策港,內連長白山、撫松、輝南、伊通、長春、通榆,止於白城,串聯長白山(南、西)、魯能勝地、向海等眾多著名景區,連線全省近30%的產糧大縣,打造成為以長春為主要支點的旅遊大通道、糧食安全大通道、國際運輸大通道。集雙通道,起於集安(口岸),外通朝鮮滿浦市,內連通化、梅河口、遼源、四平等地,在雙遼與雙嫩通道相接,橫貫吉遼蒙交界區域,是重要的城鎮化發展帶,吉西南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雙廊”“雙線”“雙帶”的重要區域,打造成為吉林省中南部區域的產業通道、城際通道及旅遊通道。
(三)構建以長春為核心的多層級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體系
依託國家綜合交通樞紐系統和吉林省區位優勢、交通條件,結合吉林省國土空間和新型城鎮化、“一主六雙”、口岸等布局,構建樞紐集群、樞紐城市及樞紐港站“三位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系統,以大樞紐促進各種運輸方式一體融合,全面提高各種交通轉換效率和空間要素配置效率,鞏固提升吉林省作為我國向北開放重要視窗和東北亞地區合作中心樞紐地位。
構建樞紐集群和樞紐城市。為更好發揮不同城市在人員交流交往、物流中轉集散、最佳化資源配置等服務功能上的組織支撐作用,選擇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網路節點上的,具備一定人口規模和產業基礎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對區域內不同交通方式銜接順暢和高效運行具有全局性或重要影響的城市,規劃建設國際性、全國性和地區性(省級)三個層級的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形成“一核三群多點”布局,培育樞紐經濟,服務城市高質量發展。“一核”,即立足長春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長春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三群”,面向東北亞的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延龍圖琿、通白3個樞紐集群,各城市間資源共享、錯位發展,提升發展合力和競爭力,提高國際國內服務功能及區域內外銜接轉運能力。打造一批省級樞紐,建設長白山全國旅遊樞紐,助力打造世界級生態旅遊目的地;培育2個地區性口岸型樞紐、3個地區性樞紐,發展口岸經濟,促進對外開放合作。提升城際城鄉服務功能及周邊地區銜接轉運能力。
最佳化完善樞紐城市港站布局。以鐵路客運站、機場等一體化綜合客運樞紐和鐵路貨櫃中心站、航空貨運中心等大型貨運樞紐為重點,其他一般性運輸站場為補充,構建標準統一、分工合理、高效銜接、功能融合的樞紐港站布局。對於國家、省各類規劃已明確的樞紐港站,相關城市要加快在建項目實施,推進待建項目申建;對於有關規劃尚未明確樞紐港站布局的城市,各地結合國土空間規劃、樞紐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快速交通方式布局,以及生產生活、商貿流通等需求,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整合,進一步明確城市內各場站發展定位和功能定位,最佳化城市客貨中轉設施布局,為樞紐城市創建及港站建設提供必要條件。
專欄四 吉林省綜合交通樞紐系統布局
“一核三群多點”樞紐城市布局,簡稱“1+3+N”樞紐布局。
“1”,建設長春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面向東北亞開放的門戶樞紐,共建“一帶一路”重要支點,世界級冰雪旅遊目的地、國內城市與東北亞航線的重要中轉樞紐,東北亞國際多式聯運中心、汽車製造供應鏈組織服務中心,國家糧食等戰略物資集散中心,臨空經濟、現代物流領先發展區域,樞紐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重點發展陸空聯運、公鐵海聯運型樞紐。
“3”,面向東北亞、京津冀的3個樞紐集群及主要功能定位:
——長春現代化都市圈樞紐集群,以長春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為核心,吉林全國性和四平、松原、遼源、梅河口、公主嶺5個地區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共同構成,形成樞紐網路,助力核心功能實現。吉林,全國性綜合樞紐城市、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與長春一體化協同發展,建設世界級冰雪旅遊目的地,航空物流集散中心、化工物流集散中心、糧食及農產品物流集散基地、應急物流保障基地;四平,區域人員中轉樞紐,糧食及農產品物流集散基地、農機及汽車物流中心,與長春一體化協同發展;松原,中西部地區重要交通樞紐,西部生態旅遊門戶,糧食及農畜產品物流集散基地;遼源,全省東南部區域性物流中心,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東北襪業等物流基地;梅河口,向南開放重要樞紐,商貿物流中心;公主嶺,長春南部物流 樞紐,融入長春樞紐汽開片區,汽車、糧食、農產品和商貿物流中心、郵政快遞基地。
——延龍圖琿樞紐集群,由琿春國家物流樞紐城市和延吉、龍井、圖們3個地區性樞紐城市共同構成,打造面向東北亞的旅遊目的地,東北亞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建成對外開發開放的新視窗和圖們江區域合作的新平台,共建“一帶一路”重要支點。
——通白樞紐集群,由通化、白山2個地區性樞紐城市共同構成,打造南部旅遊門戶,南下出海支點,醫藥及綠色食品物流基地,未來對外開放前沿。
“N”,布局一批省級樞紐節點。其中:長白山全國旅遊樞紐,主要建設面向全國的旅遊服務中心,助力打造世界級生態旅遊目的地。長白、集安邊境口岸型樞紐,對外開放合作的視窗,鴨綠江區域旅遊目的地和集散中心,面向東北亞地區商貿物流中心。培育白城、敦化、雙遼3個樞紐,建設省際區域人員、物資交流的支點。白城,區域人員中轉樞紐,西部現代物流基地,糧食及特色農產品物流集散基地,未來中蒙俄經濟走廊節點;敦化,建設地區性旅遊門戶,醫藥及綠色食品物流基地;雙遼,東北地區西出南下樞紐,省際區域性煤炭等大宗商品集散中心。
樞紐港站:
1.國際性:主要是長春龍嘉國際機場綜合樞紐、延吉機場綜合樞紐,以及長春國際陸港、長春綜合保稅區、長春空港經濟區、中韓(長春)國際合作區、琿春綜合保稅區、延吉空港經濟開發區、圖們國際物流中心和長春、延邊國際郵政快遞樞紐等。
2.全國性:客運,主要是鐵路長春站、長春西站、吉林站、延吉西站,長白山機場及松江河、二道白河綜合客運樞紐。貨運,主要是長春北站、南站,長春商貿服務型物流樞紐,長春全國性郵政快遞樞紐核心;吉林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吉林二台子機場、鐵路樞紐,吉林內陸港物流中心、吉林市危險化學品物流公共服務中心等。
3.地區性:四平、松原、遼源、梅河口、公主嶺,通化白山一體化、白城、敦化、雙遼、長白、集安等地,規劃建設以機場、高(快)鐵站為主的客運樞紐,以及以鐵路、公路站場為主的貨運樞紐。
(四)完善面向全球的運輸網路
圍繞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構建功能完備、立體互聯、陸海空統籌、包容韌性的運輸網路,更好地推動高水平開放。拓展空中通道,加強龍嘉機場、延吉機場國際功能培育,加密日、韓等國際航線,支持開通對俄客貨運航線,鞏固並培育長春至東南亞地區航線,推動對歐航線常態化運營。穩固海上通道,加快與俄羅斯合作開發利用扎魯比諾、斯拉夫揚卡、符拉迪沃斯托克等港口,穩定運營琿春經俄港口至寧波、青島等國內港口內貿貨物跨境運輸航線,復航至日、韓陸海聯運航線,暢通東北亞與東南沿海的海上通道,謀劃參與北冰洋航線。做強陸路通道,穩定運營長春—大連、天津鐵海聯運外貿班列,保障“長滿歐”中歐班列穩定運行,推進“長琿歐”常態化運行;積極推動對俄朝國際道路運輸合作。
四、推進綜合交通統籌融合發展
(一)促進各種運輸方式融合發展
統籌綜合交通通道規劃建設。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指導約束作用,加強與相關規劃的對接銜接協調。強化通道線位、岸線、土地、空域、水域等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重點在長春現代化都市圈、樞紐城市及港站、沿江、自然阻隔等資源有限區域,促進交通通道由單一向綜合、由平面向立體發展,減少對空間的分割,提高國土空間利用效率。統籌考慮通道內不同運輸方式或同一運輸方式不同技術等級規劃建設協同,促進建設安排先後有序、能力配置合理,設施互通互聯,實現多方式聯運服務快捷高效。加強綜合交通通道與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統籌,提高通道資源利用效率。
推進綜合交通樞紐一體化規劃建設。推動沈白等高鐵新建綜合客運樞紐各種運輸方式集中布局,實現空間共享、立體或同台換乘,打造全天候、一體化換乘環境;推動長吉琿等高鐵既有綜合客運樞紐結合需求變化,最佳化整合交通設施空間、拓展共享服務功能空間。推動綜合交通樞紐與郵政快遞樞紐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協同管理,推動在龍嘉、延吉國際機場跑道空側區、貨運區等區域內規劃預留郵政快遞功能區,適應國內中轉、保稅倉儲、便捷通關、快速安檢等需要。按照站城一體、產城融合、開放共享的原則,做好樞紐發展空間預留、用地功能管控、開發時序協調。
推動城市內外交通有效銜接。規劃建設長春、吉林等城市國省道繞越工程,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加強城市周邊區域公路與城市道路高效對接,系統最佳化進出城道路網路,推動規劃建設統籌和管理協同,減少對城市的分割和干擾。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系統,加強城際幹線運輸與城市末端配送有機銜接。加強鐵路、公路客運樞紐及機場與城市公交網路系統有機整合,引導城市大容量公共運輸廊道合理、有序發展。
(二)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運輸服務網、信息網、能源網融合發展
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運輸服務網融合發展。聚焦優勢產業、急需領域,推動基礎設施、裝備、標準、信息與管理的有機銜接,提高交通運輸網動態運行管理服務智慧型化水平,打造以全鏈條快速化為導向的便捷運輸服務網,構建空中、地面與地下融合協同的多式聯運網路,完善供應鏈服務體系。
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信息網融合發展。將相關信息基礎設施作為交通基礎設施的一部分統籌布局、有序實施,做好優先建設與後期實施空間預留,推動車聯網部署和套用,強化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引導載運工具、通信、智慧型交通、交通管理相關標準跨行業協同。
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能源網融合發展。推進交通基礎設施與能源設施統籌布局規劃建設,充分考慮煤炭、油氣、電力等各種能源輸送特點,強化交通與能源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提高設施利用效率,減少能源資源消耗。促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與智慧型電網融合,適應新能源發展要求。
(三)推進區域交通運輸協調發展
推動東北地區交通運輸一體化。加強與鄰省區交通運輸發展全方位合作,樹立“一盤棋”意識,堅持“軟”“硬”並重,在推動跨省重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同時,更加注重政策、規劃、標準等有效對接,促進區域交通運輸提質增效。積極參與東北海陸大通道構建,融入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以京哈主軸、琿烏走廊為重點,以鐵路為骨幹,加強能力建設,完善物流服務、提升組織效率、加強融合開放、增強發展效能,海上連線環渤海、東南沿海、日韓、東南亞,陸路聯通俄蒙朝、歐洲。
推進哈長城市群交通運輸一體化。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城市群內部2小時交通圈,建設敦化至牡丹江高鐵、改造牡丹江至汪清鐵路,規劃並優先實施長春至哈爾濱高速公路長春至榆樹段,建設牡丹江(寧安)至汪清等高速公路;以哈長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為重點,打通普通幹線公路省際待貫通路段,提質升級中心鄉鎮間農村公路。研究開通“松遼運河”實現江海聯運的可行性。以哈長兩市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試點示範為契機,建立健全兩省交通運輸協同發展體制機制,打造以哈長為主軸的綜合貨運樞紐體系,強化規則、標準及服務的聯通,優先發展“數字交通”,建設吉林省中歐班列信息化平台,構建內聯外暢的東北亞多式聯運服務網路,支撐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長春建成東北亞國際多式聯運中心、汽車製造供應鏈組織服務中心、國家糧食等戰略物資集散中心。
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交通運輸一體化。構建長春核心引領區半小時生活圈、主要承載區1小時通勤圈,推進長春軌道交通2號線東延、9號線接入龍嘉機場,依託既有鐵路,謀劃開通長春至范家屯、米沙子、九台、雙陽的市郊列車,實現通勤化和公交化運營,做好與長春城市軌道交通銜接協調,構建運營管理和服務“一張網”,實現設施互聯、票制互通、安檢互認、信息共享、支付兼容;加密長春對外輻射快速交通網,實施長春龍嘉國際機場三期工程,推動長遼通高鐵建設,建成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環線、煙長、長太等高速公路,打通白旗松花江大橋等普通國省幹線待貫通路段,整治“暢返不暢”農村公路。提升長春至其他城市已有高鐵、高速服務品質,穩步推動城際客運班線公交化運行。進一步明確長春現代化都市圈樞紐集群城市物流發展分工,加快建成試點項目,形成完善的物流樞紐網路,打造“中部物流高質量發展核心圈”。
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優先提檔升級高速公路空白區域普通國省幹線及與其連通的農村公路,提升縣城、鄉鎮和景區、產業基地等節點對外連通能力。統籌長吉一體化、長吉接合片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交通運輸發展,實現國道琿阿線(G302)全線一級公路貫通,支持長吉區域縱向連通公路提質升級。持續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鞏固拓展交通運輸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保持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車成果,推進人口規模相對較多自然村(屯)通硬化路。推動開好公益性“慢火車”,鼓勵靈活採用城市公交延伸、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等模式,提升城鄉客運均等化水平。
推進特殊地區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圍繞發展急需,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改善特殊類型地區發展環境條件。加快建設集桓、白臨等高速公路和沿邊開放旅遊大通道等重大項目,早日建成沿邊地區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路,聚人氣、集財氣。推進相關項目實施,實現白山、遼源、梅河口市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地區、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等地區中心城市通高鐵、幹線公路繞越城區。落實“四個不摘”政策,支持脫貧縣市、革命老區的旅遊公路、城鎮繞越線和農村公路建設。繼續支持通林區場部、林下經濟節點線路硬化。積極推廣農村公路建養以工代賑方式,帶動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
(四)推進交通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推進交通與郵政快遞融合發展。以樞紐城市為重點,推動在鐵路、機場、城軌等交通場站規劃建設郵政快遞專用處理場所、運輸通道、裝卸設施。研究推進在鐵路客貨運線路載入郵件和快件車廂,試點高鐵快件運輸。支持郵政快遞企業引入冷鏈運輸車輛,融入冷鏈物流樞紐,開闢新的全貨機航線和冷鏈運輸專線,實現全國大中城市次日遞、中小城市隔日遞;鼓勵寄遞企業與跨境電商聯動發展,開通新的國際貨運航線,推動郵件快件多式聯運。支持“客貨郵”融合發展,整合交通、農業、供銷、客運、電商、郵政快遞系統網點等資源,採取多站合一、一點多用、資源共享的方式,統籌建設以縣級快遞物流服務集散、鄉鎮寄遞網路節點、村屯綜合服務網點的農村快遞物流服務網;加快縣鄉村三級農村快遞物流服務體系構建。
推進交通與現代物流融合發展。補齊運輸通道設施短板,暢通大通道。最佳化以京哈鐵路為重點的“北糧南運”大動脈,推動建設散糧集並發運設施和集裝單元化裝卸設施,探索開通散糧列車和散糧貨櫃班列,增強糧食物流保障能力;加快實施吉林鐵路樞紐西環線,謀劃長春西部鐵路環線;提質升級與通道節點連通的資源路產業路,延伸農村公路至產業生產源頭基地,吸引要素向通道聚集;完善“濱海2號”國際運輸走廊,推進琿春長嶺子口岸改擴建、琿春鐵路口岸擴能升級,持續穩步推動琿春至扎魯比諾港現有公路、鐵路改造;推動長白、臨江等公路口岸橋移址新建,謀劃疏通中朝跨境鐵路“瓶頸”。紮實推進哈長兩市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試點示範及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建設,加快完善相關樞紐港站鐵路、道路等設施,以及貨櫃堆場、快速換裝等聯運轉運銜接設施,有效聯通大通道,提升多式聯運效率與物流綜合服務水平;支持利用高速公路服務區發展快速物流。推動多式聯運“一站式”和“一單制”服務,推廣網路貨運、帶板運輸、農村公交化貨物運輸、班列化運輸、鐵路重載運輸、高鐵貨運、內陸港等合理化運輸和聯運創新模式,推廣化工產品、糧食、汽車商務車和零部件等大宗貨物運輸鐵水聯運、公鐵聯運;支持物流樞紐拓展海運、空運、鐵路國際運輸線路,創新發展陸海、鐵海、公鐵等跨境多式聯運運輸方式,打造智慧口岸,提高跨境物流效率。
推進交通與旅遊融合發展。健全完善交通運輸服務體系,進一步提升對“萬億級”旅遊產業支撐能力。制定吉林省旅遊交通發展規劃,強化旅遊交通頂層設計,進一步奠定發展基礎。加快建設長太、松長等高速公路和沈白高鐵及二道白河、松江河綜合客運站,儘早形成完善的長白山、鶴大通道和長白山旅遊樞紐,實現大長白山區域旅遊多通道連通、便捷轉換;謀劃松花江水上旅遊大通道、東北林海雪原風景道,以及松花湖、查乾湖生態旅遊環線;支持建設旅遊路,統籌規劃完善以幹線公路網路為重點的旅遊標識體系,強化旅遊通道養護管理和運行監測,及時發布路況信息,提升安全應急保障能力。加密最佳化長白山至重點客源地航線,搭建長春和長白山之間“長長飛”旅遊中轉航空巴士航線;發展直達機場、高鐵站至主要景區、雪場的冰雪旅遊直通車,有效集疏高鐵、機場旅(游)客;支持全域旅遊縣(市),發展全域公交。推動公共運輸工具提供滑雪板等超規格運動器材裝備運輸便利。培育旅遊交通消費新模式,拓展公路服務區旅遊服務功能,鼓勵在旅遊通道沿線完善自駕車、房車、腳踏車旅行服務設施,發展中俄跨境自駕游,謀劃對朝自駕游,做好中朝圖們江跨江游交通保障。
推進交通與裝備製造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加強交通運輸與現代農業、生產製造、商貿金融等跨行業合作,發展交通運輸平台經濟、樞紐經濟、通道經濟。聚焦國際物流、汽車物流、糧食物流、冷鏈物流、危化品物流、網路貨運、多式聯運、大件運輸、甩掛運輸等領域,培育壯大一批專業物流、平台物流、特色物流企業。推進龍嘉機場與長春臨空經濟區、長春陸港樞紐間貨運一體無縫銜接,引導港產城融合發展;最佳化通化、白山市主城區與綜合客運樞紐的運輸供給,打造高鐵新城。強化交通運輸與現代裝備製造業相互支撐,支持甩掛運輸、帶板運輸、雙層貨櫃鐵路運輸、鐵路重載運輸等新運輸模式特需專業化物流裝備製造業和內陸貨櫃、標準化運載單元等集裝單元化物流裝備製造業發展;促進新能源汽車規模化發展,支持“旗E春城·旗動吉林”行動。面向汽車、軌道交通、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重點製造業,推廣定製化物流、線邊物流等物流服務,提升交通運輸對柔性製造、敏捷製造、智慧型製造的物流服務保障能力;引導航空貨運、鐵路貨運等領域龍頭企業,對接國內國際物流通道,加快境內外節點設施布局,構建網路化運營體系。在基礎設施建養工程中,大力推進規模化套用廢膠粉改性瀝青、玄武岩纖維製品等先進成熟科研成果。加大汽車、裝備製造、光電儀器等領域智慧物流裝備技術的研發攻關力度,推動關鍵物流裝備製造產業化。
五、推進綜合交通高質量發展
(一)推進安全發展
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強化審計監督、財政監管,保證國家和省里重大政策措施落實和資金安全。全力推進交通強國建設試點任務“安全風險分級防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構建與安全智慧型管控”實施套用,增強安全發展“軟實力”。健全糧食、能源等戰略物資運輸保障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水平。健全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體系,提升車聯網等重要融合基礎設施安全保障能力,加強交通信息系統安全防護。提升交通運輸裝備安全水平。健全交通運輸安全宣傳教育體系,強化全民安全意識和法治意識。
提高基礎設施安全水平。建立完善現代化工程建設和運行質量全壽命周期安全管理體系,健全符合吉林實際的交通安全生產法規制度和標準規範。強化交通基礎設施預防性養護維護、安全評估,以交通強國建設試點為契機,持續開展公路長期性能觀測,完善數據採集、檢測診斷、維修處治技術體系,加大病害治理力度,及時消除安全隱患。注重研發推廣使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提高交通基礎設施質量,延長使用壽命。完善安全責任體系,創新安全管理模式,強化重點交通基礎設施特別是長大橋隧的建設、運行安全風險防控。
完善交通運輸應急保障體系。建立健全多部門聯動、多方式協同、多主體參與的綜合交通應急運輸管理協調機制,完善科學協調的綜合交通應急運輸保障預案體系。謀劃建設應急運輸大數據中心,積極推進“網際網路+交通運輸監管與服務”安全監管系統建設,完善信息共享機制,逐步實現安全生產預測預警、監測監控、風險管控、監督檢查、隱患治理等工作信息化,提高安全生產數位化監管能力。推動危化品物流企業加強設施設備投入和技術改造,完善物流作業規範,發展罐箱多式聯運,提高危化品運輸安全水平。構建快速通達、銜接有力、功能適配、安全可靠的綜合交通應急運輸網路,完善應急救援基地、消防救援站等布局,推進應急救援航站規劃建設,針對不同通道功能定位建設應急場所、應急裝備、應急通信、物資儲運、防災防疫、污染應急處置等配套設施,提高設施快速修復能力和應對突發事件能力。推動鐵路快運、公路轉運、貨運包機等多元替代,確保異常情況下應急物資正常運行。強化國家區域性公路交通應急裝備物資(吉林)儲備中心能力建設,提升應急運輸裝備現代化、專業化和智慧型化水平,推動應急運輸標準化、模組化和高效化。統籌提升陸域、水域和航空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多層級的綜合運輸應急裝備物資和運力儲備體系,加強交通安全監測、危險預警、災害救援等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全行業系統安全風險和重點安全風險監測防控體系,強化危險貨物運輸全過程、全網路監測預警。
(二)推進智慧發展
提升智慧發展水平。以公路數位化轉型為突破口,強化“數字交通”頂層設計,突出重點、有序實施,推動公路發展全流程數位化,強安全、保暢通、提效率、優服務、降成本、減排放,助力“數字吉林”建設、數字經濟發展。加快研製新一代高速智慧型動車組、智慧型城際列車等新產品,重點開展智慧型網聯與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示範,加大汽車、裝備製造等領域智慧物流裝備技術研發力度,拓展智慧交通套用場景,推進智慧樞紐建設,協同發展智慧城市與智慧型網聯汽車,打造智慧出行平台“車城網”,推動長春智慧型巴士和智慧物流倒運自動駕駛先導套用試點,逐步推進智慧型網聯汽車、智慧型輸送分揀等在公交、出租、景區接駁、港站物流等領域示範套用。完善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機制,支持汽車、軌道客車等領域建設具有影響力的創新平台。
以沿邊開放旅遊大通道建設為依託,開展物聯網、大數據、精準氣象感知等新技術在公路交通基礎設施網中的深度融合套用試點,打造高緯度季凍區、通道級普通公路智慧提升樣板。以新一代先進技術為基礎支撐能力,建立及完善智慧型交通運輸信息化管理的核心體系,打造吉林省交通運輸的“數字交通大腦”。
(三)推進綠色發展和人文建設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交通基礎設施與生態空間協調,最大限度保護重要生態功能區、避讓生態環境敏感區,加強永久基本農田尤其是黑土地保護。鼓勵傳統物流企業盤活閒置土地資源、鐵路專用線、場站、碼頭等存量資源,提高物流資源利用率。建設環境友好、能源低耗、資源節約、材料環保的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實施交通綠化美化和重點區域生態修復提升工程,構建生態化交通網路。加大交通基礎設施綠色除雪除冰材料研發推廣套用力度,經過生態環境敏感區域的設施要使用物理材料防滑。重點支持單元化、標準化裝載器具循環共用,鼓勵發展公共“掛車池”“運力池”“托盤池”等共享模式;加強對非標貨運車輛的綜合治理,統一技術標準,推廣套用符合國家標準的貨運車輛。深化開展多式聯運、甩掛運輸、標準化托盤循環共用等試點示範。最佳化調整運輸結構,推廣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在大宗商品運輸、貨櫃運輸等領域開展綠色低碳聯運服務,提高清潔運輸方式的套用比例,鼓勵企業更換新能源貨運車輛,推進老舊柴油車淘汰;在服務區、物流園區、貨運中轉站建設充電樁、加氣站等新能源車輛輔助設施。加強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清潔能源裝備設施更新利用和廢舊建材再生利用,促進交通能源動力系統清潔化、低碳化、高效化發展,推進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支持發展可拆解式料箱料架、周轉包裝等綠色減量化物流裝備製造業。
加強交通運輸人文建設。完善交通基礎設施、運輸裝備功能配置和運輸服務標準規範體系,滿足不同群體出行多樣化、個性化要求。合理增加冰凍雨雪天氣尖峰時段公車頻次,滿足公眾出行需要。加強無障礙設施建設,完善無障礙裝備設備,提高特殊人群出行便利程度和服務水平。健全老年人交通運輸服務體系,滿足老齡社會交通需求。創新服務模式,提升運輸服務人性化、精細化水平。加強交通文明宣傳教育,弘揚優秀交通文化,提高交通參與者守法意識和道德水平。
(四)提升治理能力
深化交通運輸行業改革。積極參與國家鐵路、航空、郵政等領域改革。建立健全適應綜合立體交通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完善跨部門、跨區域的綜合交通運輸發展協調機制,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發展戰略規劃政策體系,完善交通運輸與國土空間開發、城鄉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政策協商機制,推進多規融合,提高政策統一性、規則一致性和執行協同性。構建多式聯運服務機制,推進鐵路、公路、民航在服務流程、技術標準、信息系統、票務結算等方面對接。以大數據、信用信息共享為基礎,構建綜合交通運輸新型治理機制。持續推進公路水路交通領域“放管服”改革,最佳化營商環境,形成統一開放有序的交通運輸市場。進一步最佳化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制定物流車輛市區通行分類管理措施,加大對配送車輛便利通行的支持力度,放開新能源貨運車輛的通行限制。落實高速公路差異化收費政策,努力降低物流通行成本。深化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穩步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和轉型發展。不斷推進投融資模式創新,健全完善與資金需求和期限相匹配的長期資金籌措渠道。積極參與收費公路改革試點,建立收費標準動態評估調整機制。建立健全高速公路多主體統一運行管理機制。全面落實吉林省交通運輸領域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方案,完善普通公路建設養護管理體制機制。研究推動普通貨物運輸經營許可告知承諾制等道路運輸行業改革。支持具有吉林特點的地方標準建設,構建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標準體系。
加強交通運輸法治建設。堅持法治引領,深化交通運輸法治政府部門建設。推動綜合交通等重點立法項目制定修訂進程,完善交通運輸法規體系。全面加強規範化建設,提升交通運輸執法隊伍能力和水平,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落實普法責任制,營造行業良好法治環境,把法治要求貫穿於綜合交通運輸規劃、建設、管理、運營服務、安全生產各環節全過程。
加強交通運輸人才隊伍建設。最佳化人才隊伍結構,加強規劃設計科研隊伍建設,造就一批有影響力的交通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完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流動、激勵體制機制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行業文化建設的治理機制。加強行業人才需求監測分析,培養創新型、套用型、技能型人才,建設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隊伍,造就一支素質優良的勞動者大軍。
六、保障措施
(一)強化政治保障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於加快建設高質量交通強省全過程,全面調動各級幹部擔當作為、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能力和水平,為實現本規劃綱要目標任務提供根本保證。
(二)強化組織保障
建立健全規劃綱要實施推進機制,更好發揮吉林省建設高質量交通強省領導小組作用,完善部門協同、上下聯動、分級負責、共同推進的綜合交通建設工作機制。健全本規劃綱要與各類各級規劃銜接機制,深化“五個合作”,全力爭取國家相關規劃政策支持,強化跨省交通基礎設施統籌規劃、同步建設、同時投運,推動哈長城市群和東北地區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
(三)強化資金保障
逐步建立完善與交通運輸發展階段特徵相適應的資金保障制度,深入貫徹落實交通運輸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改革要求,積極爭取國家資金支持交通建設,確保各級各項交通專項資金用於交通發展。創新投融資政策,用足用好國家政策,探索以路衍經濟收益彌補發展資金不足,引導社會資本、金融資本積極參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財政保障有力、多元籌資融資、風險可控的資金保障和運行管理體制,健全與項目資金需求和期限相匹配的長期資金籌措渠道,構建形成效益增長與風險防控可持續發展的投資機制,防範化解債務風險。
(四)強化要素保障
建立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項目庫,並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強化土地資源供給。完善審批機制,落實地方征拆責任,最佳化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周期、簡化農村公路一般項目審批流程,如期完成征地及地上物遷改,確保項目建設順利推進。嚴格用地控制,突出立體、集約、節約思維,提高交通用地複合程度,盤活閒置交通用地資源,完善公共運輸引導土地開發的相關政策。建立國土空間規劃等相關規劃與交通規劃協調機制和動態調整管理政策。
(五)強化實施保障
各市(州)、省直有關部門要依據本規劃綱要目標任務,結合新形勢新要求和“十四五”規劃中期調整,明確重點任務,細化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大政策的實施要求,實化工作舉措和台賬,運用“五化”閉環工作法紮實推進落實。省交通運輸廳要會同各市(州)、省直有關部門加強對本規劃綱要實施動態監測與評估,圍繞季凍區特點、優勢產業等方面,積極組織開展交通強國建設試點項目申建工作,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評估結果,按程式對本規劃綱要進行動態調整或修訂。重大事項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