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北平成立
1924年11月,
清遜帝溥儀被
馮玉祥逐出紫禁城,溥儀居住紫禁城這段期間,因賞賜、故臣借觀、拍賣典押,使1200多件書畫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寶流失。隨後於紫禁城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整理宮內珍藏文物。
1925年9月,成立清室古物保管委員會,由
李石曾出任委員長。清室善後委員會制定《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故宮博物院臨時董事會組織章程》及《故宮博物院臨時理事會章程》。10月10日,在北京紫禁城建立“故宮博物院”(此時尚無設定院長),為“
國立故宮博物院”前身。
1928年6月,國民政府委員會委員經亨頤提案廢除故宮博物院、成立逆產處理委員會處理並變賣故宮文物、建議在南京另設“國立
中央博物院”,後來在古物保管委員會委員長張繼的反對下,使經亨頤的前兩項計畫無法成功。同一時間派易培基接收故宮博物院,公布《故宮博物院組織法》與《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條例》,隔年2月接任第一任院長。
抗戰南遷
1933年2月6日,
北平戒嚴,
華北情勢告急,第一批南遷文物抵達
上海,期間南遷文物共五批19,557箱,包含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國子監等單位文物的6,066箱。隔年2月,公布《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暫行組織條例》,故宮改隸行政院,命馬衡為院長。
1937年1月,
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即
中央博物院正式成立。8月,上海爆發
淞滬會戰,南遷文物再由莊尚嚴等人第一批80箱南京文物遷至長沙;隔年11月再轉運至貴州安順暫置(1944年再運往四川巴縣)。
1937年11月,第二批9369箱以水路,經由
長江至
漢口;1939年5月再移往
宜昌、
重慶至四川
樂山。第三批7286箱文物由那志良走隴海鐵路運至陝西寶雞;1939年7月,再轉卡車經
漢中運抵
成都,隨後又運往峨眉古廟安置,成立故宮博物院峨眉辦事處。最後南遷至南京的文物,約2900箱文物因來不及運送,滯留在南京。北平淪陷後,北平故宮仍留有許多文物,淪陷期間還在繼續清點未曾登記的文物,並又廣泛徵集了一批珍貴文物。
文物遷台
抗戰結束後,
杭立武向日本索回許多珍貴的圖書和藝術品,隨後運往台灣的精品文物之中就有這部分圖書和藝術品。包含了北平故宮博物院2,972箱,中央博物院852箱書畫、瓷器、玉器,另外加上“國立北平圖書館”的善本圖書和外交部條約檔案等共5,422箱。
國共內戰後期,杭立武負責搶運這批故宮國寶至台灣,中華民國政府遷運台灣的文物本來計畫共運送五次,但因戰爭形勢突變一共只運了三次。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南遷文物先集中運至重慶。
1947年6月,南遷文物由
重慶循水路運回南京,至12月全數運抵。
1948年人民
解放戰爭勝利在即,國民政府令故宮博物院挑選貴重文物以
軍艦轉運
台灣。國民政府將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國立
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圖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文物、外交部檔案開始運往台灣,成立“中央文物聯合保管處”。12月27日,第一批文物772箱(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320箱、中央博物院籌備處212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20箱、中央圖書館60箱、外交部重要檔案60箱)由中鼎艦運抵
基隆港。南京國民政府還下令留在北平的
故宮博物院院長
馬衡將留在北平的文物菁華裝箱,分批空運
南京,馬院長以各種理由推延裝箱,以致於後來一箱也未運走。
1949年,1月6日第二批由招商局海滬輪於1月6日運出,1月9日到達
基隆,總計3502箱(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1680箱、中央博物院籌備處486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856箱、中央圖書館462箱、北平圖書館明清輿圖18箱)。第三批文物由崑崙號軍艦於1月29日運出,2月22日運抵基隆港,共1244箱;第三次原本計畫搬運2000箱(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1700箱、中央博物院籌備處150箱、中央圖書館150箱),但軍艦一到海軍部眷屬就搶先上船,杭立武只好找海軍司令桂永清解決,最後下令拆除辦公桌,但由於運輸艦艙位有限,最後只能運出1244箱(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972箱、中央博物院籌備處150箱、中央圖書館28箱),剩下的“國立故宮博物院”728箱和中央圖書館28箱被迫留在南京。至此,總共有2972箱“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運台,南京還剩11178箱故宮文物,其中大部分在五十年代運回
北京故宮,剩下兩千多箱暫存南京至今。為阻止文物遷台,南京中央博物院共產黨員陶孟和曾發動民眾阻止,但未成功。
1949年8月23日,文物遷入
台中縣霧峰鄉吉峰村,並成立“國立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隸屬於台“教育部”,由杭立武部長兼任主任委員,並於台中縣霧峰鄉北溝覓地建築庫房(隔年4月落成,文物隨即遷入)。11月,戰時
河南省存放在
重慶中央大學柏溪分校的68箱出土文物,亦搶運到台灣並存放在
台中市糖廠倉庫。
1950年4月,台中郊外霧峰鄉吉峰村倉庫落成,運台文物隨即遷入新庫存貯。
1951年6月,成立兩院存台文物清點委員會,延聘學者、專家為委員,進行重編箱號、抽查箱內文物,直到1954年才完成。這次清點也編制了《點查清冊》,成為存台兩院文物的原始清冊。
1954年,台當局“圖書館”在台北復館,聯管處改組,並開始出版重要資料。
1956年,“北溝文物陳列室”正式開放(後毀於九二一地震)。
1956年,早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國民黨當局在台灣建立第一座博物館“文物美術館”,收藏來自河南的38箱文物,加上日本歸還掠奪的文物51箱,奠定了
史博館的“家底”。
1957年,在亞洲協會贊助下,在庫房之外又建一小型陳列室,公開展覽所藏文物。
蔣介石巡視“文物美術館”,並改館名為“歷史博物館”。
台北建館
1965年,在現址建成新館。新址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歲誕辰,命名為中山博物院。後台“中央博物院”歸併故宮博物院後,故宮博物院全部文物由台中運至台北中山博物院,以此作為院址,1965年11月12日正式開放。至此,運台文物才得到一個適當的保存環境。
1969年,訂定“台藏品徵集辦法”,在台灣展開增加藏品的行動。1967年-2008年8月期間,透過其它機關移交1,651件,受贈32,326件冊,收購12,751件冊,合計46,728件冊。
進入20世紀80年代,
台灣博物館業迅速發展,各主題博物館突出特色,吸引人們的視線。史博館沒有固步自封落後於時代,其品位和實力仍穩居前列。上世紀80年代末,台灣當局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史博館適時推出大陸探親攝影展,轟動全島。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又陸繼推出
林風眠九十回顧展、
李可染書畫展、
傅抱石畫展。
1989年,“管理委員會”聘請社會學者、專家四十餘人組成委員小組,再次進行全院藏品文物的清點檢驗,至1991年5月完成。此次完成了藏品文物登錄號簽張貼,文物建卡照片攝照以及文物保存狀況的了解。
2002年,台灣當局行政管理機構通過改建案。
2006年,改建後台北故宮博物院隨建築更新推出“Old is New”概念,以行銷方式推廣典藏。參考法國國際博物聯合會影像授權辦法,制定影像授權收費規定。
2007年,台灣當局台灣行政管理機構提出修正組織條例,被台灣立法機構否決。
2009年2月14日,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
周功鑫帶團赴
大陸訪問
北京故宮博物院,首度開啟兩岸故宮交流,而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也將在3月份訪台。10月在台北故宮舉辦的“雍正大展”,將成為兩岸故宮合作的試金石。
2009年3月1日,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
鄭欣淼率團抵達
台北,他們此行將專程訪問台北故宮博物院,這也是對半個月前周功鑫以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身份首訪北京故宮的回訪。
博館擴建
1964年,台北故宮博物院正館開始興建。1966年,第一期新館左右兩翼擴建工程完竣。
1971年,第二期擴建工程從新館兩翼向前擴建完竣,陳列室面積達到8,777.41平方米。
1984年,第三期擴建工程故宮新建行政大樓啟用。庫房和展場建立恆溫恆濕、防火防潮、防震防盜等措施保護,又仿乾隆養心殿西室書齋於正館設“三希堂”。隔年,仿宋明庭園設“至善園”。
1994年,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提出改建構想。隔年,第四期擴建工程圖書文獻大樓竣工使用,同年又增設“至德園”。
2000年,
杜正勝接任院長,計畫進行第五期正館擴充整建,並推動故宮南部院區之規劃設立。
2007年2月,正館擴充整建工程完工,展覽空間達到9,613.91平方米、非專業展覽用之公共空間則增加至10,656.98平方米、行政空間增至8,852.69平方米。同年,檢調偵辦故宮博物院改建擴建工程弊案,故宮先後任院長、官員涉入其中,總共15人遭起訴。
建築格局
展館布局如圖:
館藏文物
綜述
銅器-6,044件 繪畫-5,287件
瓷器-25,423件 書法-3,046件
玉器-12,104件 法帖-474件
漆器-707件 絲繡-306件
琺瑯器-2,510件 成扇-1,651件
雕刻-651件 善本書籍-198,459冊
文具-2,379件 清宮檔案文獻-386,729冊件
錢幣-6,953件 滿蒙藏文文獻-11,501件
織品-138件 拓片-895件
雜項-12,347件
以上總計677,609件冊,是到2009年11月底全院的典藏量。瓷器2萬多件,包括
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在全世界的博物館中,該院是收藏中國古代瓷器最精、最多的機構之一;藏有銅器1萬多件,包括歷代錢幣,有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4300多件,如
商代蟠龍紋盤、獸面紋壺、西周毛公鼎、戰國犧尊等;玉器1萬多件。
台北故宮博物院70萬件藏品(包括近40萬件明清檔案)堪稱中國文化藝術之寶庫,北京故宮博物院超過了180萬件的珍藏(另有800萬件明清檔案撥交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同樣無人匹敵。
金石:遷台的學者當時認為金石是最重要的,鼎是國家的象徵,所以拿走了不少(2382件)青銅器去台北。
書畫:文人重視書畫,書畫本身也好運載,能拿的儘可能拿,共拿走了5424件去台北,其中僅宋畫即達943(實際上,台北故宮博物院元以前繪畫和書法分別為574件(不包括南薰殿宋以前帝後像)和155件,被清宮歸為宋畫的作品中有相當部分屬後世作品。台北故宮博物院在鑑定方面較為鬆散,以沿用清宮舊定結論為主,宋元山水畫系列可構成台灣故宮博物院的極品特展;北京故宮則追回370件被溥儀私帶出宮的絕品書畫(
溥儀共帶走1300餘件書畫精品,其中大部分回到大陸各博物館,又接受大量民間捐贈,共藏有繪畫、壁畫、版畫、書法、尺牘、碑帖約14萬件,占世界公立博物館所藏中國古代書畫總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早期書畫(尤其人物畫)和元代書畫品質極佳,明清收藏極其豐富、全面。
玉器:中國有君子佩玉之說,故玉器也拿走不少,現有1萬件;但也留下2.3萬件精品。
陶瓷:陶瓷只拿走了一部分,計17934件。
宮廷: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比較完備的宋元以及明代的帝後畫像,多為故宮南熏殿舊藏,但沒有清代帝後畫像。
出版作品
該院出版有《中華五千年文明集刊》、《國之重寶》、《惠風和暢》、《文物光華》、《故宮寶藏》、《元四大家》、《唐寅的研究》、《山水畫皴法點苔之研究》、《清代通鑑長編》等著作,並影印出版了
文淵閣《四庫全書》。院內還有定期刊物《故宮文物月刊》和《故宮學術季刊》。
重要活動
先後舉辦“商周青銅禮器展”、“我國瓷器的發展”、“書畫精華特展”、“故宮藏玉”、“中華民國開國史料展”等展覽。在建院60周年之際,舉辦了大型綜合陳列“華夏文化與世界文化之關係特展”。還在院內開闢了“
三希堂古典茶藝雅座”和仿宋、明庭園“
至善園”。為了方便外地民眾參觀,還舉辦了巡迴文物展覽,深入許多市縣展出。
旅遊信息
門票信息
2、團體參觀票(10人以上)新台幣230元;
4、至善園:新台幣20元;
5、至德園:免費參觀;
6、兒童學藝中心:免票參觀。
開放時間
展覽館一區(正館):8:30——18:30;周五、周六夜間開放18:30——21:00,全年無休。
圖書文獻館:9:00——17:00,周日、假日休館。
張大千先生紀念館:周二到周日開放,周一、張大千先生的忌日(4月2日)及假日休館,需提前一周在台北故宮官方網站申請預約,並於參觀前三日,到官網查詢是否申請成功。
至善園:9:00——19:00,周二至周日開放,周一休園。
兒童學藝中心:8:30——18:30,周五、周六延長至21:00,周三下午13:00以後閉館。需申請預約,5-12歲學童為主。
旅遊時間
四季皆宜。
書法、
古畫、
碑帖、
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瑯器、雕刻、雜項、刺繡及緙絲、圖書、文獻等各類文化精品四季前往皆宜。
餐飲
故宮博物院中能用餐的地方共有三個,較大的故宮晶華位於第一展覽區外部西側,三希堂位於第一展覽區四樓,富春居位於第二展覽區,都提供中式餐飲及茶點,還有第一展覽區一樓東側的間居賦售賣西式茶點。
交通信息
公交
搭乘
台北捷運淡水信義線至
士林站下車,由1號出口出站後,至中正路轉乘紅30路(低地板公車)往故宮博物院至本院正館門口下車。或轉乘公車255路、304路、815路(三重-故宮博物院)、小18路、小19路於本院正面廣場前下車。
搭乘
台北捷運文湖線至
大直站下車,轉乘棕13路往故宮博物院至本院正面廣場前下車。或搭乘捷運文湖線至
劍南路站下車,轉乘棕20路往故宮博物院至本院正館門口下車。
自駕
1、高速公路北上路段,由台北濱江交流道下,走濱江街,左轉上大直橋,下大直橋後,走北安路,進自強隧道,於故宮路與至善路口右轉即可抵達。
2、高速公路由基隆方向南下,由內湖交流道下,左轉快速道路,至內湖路一段,過自強隧道,於故宮路與至善路口轉即可抵達。
3、
台北市東區(
基隆路),經正氣橋,堤頂大道,過自強隧道即可到達。
4、台北市
南港,經環東,堤頂大道,過自強隧道即可到達。
5、台北市北區(
士林、
北投等)經中山北路或文林路,至
中正路往外
雙溪(中影文化城)方向即可抵達。
相關事件
國民黨“立委”
柯志恩爆料,台北故宮擬於2010年開始封館3年,對此,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回應稱,“正準備評估這樣的必要性。”柯志恩質疑,此舉是想拿台北故宮珍寶當選舉工具。
2019年8月12日凌晨,台北故宮南院發生3樓空調機房冒煙事故。台北故宮南院12日表示,南院3樓機房凌晨發生火警,火勢局限於配電盤並未蔓延,幸無影響文物,適逢周一休館日,第二天將正常開放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