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敘帖

自敘帖

《自敘帖》是唐代書法家懷素於唐大曆十一年或十二年(776或777年)創作的草書書法作品,為紙本墨跡卷。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自敘帖》為懷素自述其生平大略,兼錄顏真卿、張謂、戴叔倫等人對其的贈詩成文。通篇為狂草,筆筆中鋒,如錐劃沙盤,縱橫斜直,無往不收;全卷強調連綿草勢,運筆上下翻轉,忽左忽右,起伏擺盪,有疾有速,有輕有重,通幅於規矩法度中,奇蹤變化,神采動盪,實為草書藝術的極致表現。

《自敘帖》自唐末五代以來一直是草書領域的熱門法帖,在中國草書史上承前啟後,在書法藝術領域影響深遠。它是懷素流傳下來篇幅最長的作品,人稱“天下第一草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敘帖
  • 作者:懷素
  • 創作年代:唐大曆十一年或十二年
  • 字數:698字
  • 書法類型:草書(大草或狂草)
  • 規格:縱28.3厘米,橫775厘米
  • 材質:紙本
  • 現收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書法內容,釋文,印跋,創作背景,藝術鑑賞,點畫,結體,線條,章法,墨法,意境,名家點評,後世影響,地位,影響,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書法內容

釋文

《自敘帖》全卷《自敘帖》全卷
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之暇,頗好筆翰。然恨未能遠覩前人之奇蹟,所見甚淺。遂擔笈杖錫,西遊上國,謁見當代名公。錯綜其事。遺編絕簡,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無疑滯,魚箋絹素,多所塵點,士大夫不以為怪焉。顏刑部,書家者流,精極筆法,水鏡之辨,許在末行。又以尚書司勛郎盧象、小宗伯張正言,曾為歌詩,故敘之曰:“開士懷素,僧中之英,氣概通疏,性靈豁暢,精心草聖。積有歲時,江嶺之間,其名大著。故吏部侍郎韋公陟,覩其筆力。勖以有成。今禮部侍郎張公謂賞其不羈,引以游處。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贊之,動盈捲軸。夫草稿之作,起於漢代,杜度、崔瑗,始以妙聞。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獻茲降,虞陸相承,口訣手授。以至於吳郡張旭長史,雖姿性顛逸,超絕古今,而模(模字誤衍)楷精法(法精二字誤倒)詳,特為真正。真卿早歲,常接游居,屢蒙激昂,教以;筆法,資質劣弱,又嬰物務,不能懇習,迄以無成。追思一言,何可復得。忽見師作,縱橫不群,迅疾駭人。若還舊觀,向使師得親承善誘,函挹規模,則入室之賓,舍子奚適。嗟嘆不足,聊書此,以冠諸篇首。”其後繼作不絕,溢乎箱篋。其述形似,則有張禮部云:“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盧員外云:“初疑輕煙澹古松,又似山開萬仞峰。”王永州邕曰:“寒猿飲水撼枯藤,壯士拔山伸勁鐵。”朱處士遙云:“筆下唯看激電流,字成只畏盤龍走。”敘機格,則有李御史舟云:“昔張旭之作也,時人謂之張顛,今懷素之為也,余實謂之狂僧。以狂繼顛,誰曰不可。”張公又云:“稽山賀老總知名,吳郡張顛曾不面。”許御史瑝云:“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漓驪半無墨,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戴御史叔倫云:“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人人慾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語疾速,則有竇御史冀云:“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戴公又云:“馳毫驟墨列奔駟,滿座失聲看不及。”目愚劣,則有從父司勛員外郎吳興錢起詩云:“遠錫無前侶,孤雲寄太虛。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如。”皆辭旨激切,理識玄奧,固非虛盪之所敢當,徒增愧畏耳。時大曆丁已冬十月廿有八日。

印跋

帖前有明李東陽篆書引首“藏真自序”四字,後有南唐升元四年(940年)邵周等重裝題記。鈐有“建業文房之印”、“佩六相印之裔”、“四代相印”、“許國後裔”、“武鄉之印”、“趙氏藏書”、“秋壑圖書”、“項元汴印”、“安岐之印”、“乾隆”、“宣統鑑賞”等鑑藏印。另有宋蘇轍蔣璨,明吳寬李東陽文徵明、清高士奇安岐等題拔,其內容有如:
文徵明跋曰:“如散僧人聖,狂怪處無一點不合軌範。”
安岐跋曰:“墨氣紙色精彩動人,其中縱橫變化發於毫端,奧妙絕倫有不可形容之勢。”

創作背景

懷素大約在三十二歲時,步行走出湖南赴長安,去拜謁名師,尋求進一步的發展。到長安後看到不少難得一見的“遺篇絕簡”,也結交了許多文人墨客和達官貴人。由於他個性灑脫,草書絕妙,受到許多書家、詩人及名流公卿的激賞,得到了一連串的頌揚詩文,足可編成一部專輯。懷素在長安住了大約五年,約在唐大曆七年(公元772年)十月離長安回家鄉零陵,途經洛陽。他最仰慕的狂草大師張旭多年在洛陽活動,雖早已去世,懷素仍特意造訪洛陽以追思前賢。未曾料到在洛陽恰巧遇到張旭弟子、書法家顏真卿。顏當時路經洛陽辦理私事。他篤信佛教,好與僧人交往,且懷素又是他同學鄔彤的弟子,因此對懷素很是器重。見懷素狂草可與先師張旭比美,更是感嘆不已,遂應懷素之請,為《懷素上人草書歌集》作序。在此歌集的基礎上,懷素於唐大曆十一年或十二年(776或777年),寫成了一卷《自敘帖》。

藝術鑑賞

點畫

在狂草書體中,一筆書特徵最為明顯,在點畫處理中也就以線條的變化為主,跳蕩的筆法、提按的用筆成為常態。點在狂草書體中運用廣泛,點的方向、位置影響著字型的姿態、章法和書體的風格特徵。《自敘帖》中“不”字出現的頻率很高,基本上由四個點構成,也有橫豎連筆書寫或者後兩點連筆書寫的,不管怎樣的書寫方式,點畫的姿態均各不相同,大小、曲直、粗細、牽絲映帶以及點畫的行筆軌跡均呈現出不同的姿態。相似的筆畫如“之”字的首點和剩餘的曲折筆畫的長短、大小、彎曲弧度及連筆轉折的方向角度等;三點水寫法的大小、輕重、彎曲弧度等也體現著明顯的變化。

結體

書法的結體取勢主要是針對漢字結構的把握和字形處理方面,結體偏重於漢字內部的結構部件及其比例大小的處理,取勢更加觀照字型的外部形態特徵。而《自敘帖》在結構上處理字時部件較為靈活,長短大小、穿插錯落一任自然;字內、字間姿態萬千,字的重心、鬆緊、外觀空間與字內空間處理以圓為主,間用方、尖、多角等不規則空間布局和分割,在結體取勢方面仍然靈活多變。

線條

在《自敘帖》中,線條多呈現圓轉為主光滑流暢的特徵,在用筆上以平動提按為主。在用筆特徵上具有篆書線條特徵,這既是中鋒用筆要求,也與唐代篆書發展所追求的線條特徵相關。在《自敘帖》中常見的是筆鋒靈活,四面出鋒或者八面出鋒的用筆特徵。但在行筆中提按筆法充分,順勢或者逆勢的弧線、圓圈較多,轉換運筆方向使用圓滑的運筆方式,折角較小線條、牽絲映帶處轉換筆鋒的方式也轉折並用,整體上呈現出圓潤姿態。

章法

《自敘帖》在字組處理上以穩重為主,而穩重特徵的取得是靠漢字部件的變化和平衡取得的。每個漢字端端正正,漢字中心呈現均衡直線只出現在開頭部分七八行,後面的字群處理很少如此,即使字跡端莊,其中心線的連線也並不在一直線上。每一行漢字作為一個單位,其中心軸線的連線在該帖中既有折線又有曲線。連線線為折線的一併配合著筆跡輕重的變化,其變化感和跳動感增強;連線線呈現曲線的則大多為不規則曲線,往往彎曲幅度大小、方向均有變化,但在用墨、調整筆鋒方面次數較少,這與草書抒情性直接相關。
另外《自敘帖》中行距基本一致,其間也有穿插甚至少量漢字筆畫的交叉覆蓋,但這畢竟是少數,在整體風格圓潤、筆跡細勁為主增加了變化和靈動之勢。

墨法

《自敘帖》在墨法上多用渴筆。如第11行的“心胸略”三字,第35行的“夫草”等字。應當說明的是,渴筆並非虛筆病筆,甚或輕筆。恰恰相反,懷素的渴筆正是他在書寫過程中,一氣呵成來不及蘸墨幾個字連書所致。在這裡,墨淡處不但沒有力弱之感,反覺更加蒼勁,更能顯現墨跡的真實與巧妙。
此帖是狂草,故運筆極快。頗耐玩味的是,帖中之字疾中有緩、緩後愈疾、此起彼伏、變化無窮。如第10行的“往往遇之”四字,呈斷開之勢,書寫緩慢;但第11行便是通行連筆疾書。再如第97行的“中好懷素自言初”七字,書寫速度明顯變慢;但從第98行往後突然筆速加快,就像下雨時忽然狂風大作一樣。這種情況,幾乎每頁都有。

意境

古人論書,主張形神兼備,而尤重神采。神采,即《書譜》中所說的“情性”,又稱之為“寫意”(或“用意”)。而《自敘帖》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寫意性發揮到了最大,以至到了至高至純至善至美的境界。特別是後半段,簡直到了一種無所遮掩的醉狂狀態中。正如帖中所述 :“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如。”懷素善於乘酒興作書,仔細尋味,此帖每字每畫無不傾注著此等意境。特別是那些疾速書寫的大字,如“張顛”、“戴”、“醉來”、“狂來”等。作者揮毫時當已不覺得世界的存在,而是只有自身——自己的意願、自己的志向。在《自敘帖》中,懷素之筆下,已達到“我手寫我心,我筆抒我情;我即字,字即我 ;人與字一體,書與意一態”之意境。這也即是懷素的“醉”——非“酒醉”而是“心醉”、“意醉”、“情醉”。

名家點評

北宋文學家、書法家蘇軾:“如後人操舟,初無意於濟否,是以覆起萬變而舉止自若。《自敘帖》蓋無毫髮遺恨。”
北宋書法家米芾《海岳書評》:“如壯士拔劍,神采動人;而迴旋進退,莫不中節。”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陳振濂《中國書畫篆刻品鑑》:“如狂風驟雨,如閃電雷鳴;溶天地萬物之態,合宇宙陰陽之道;精彩頻出,高潮疊起,這不可捉摸的線的精靈,溶化在《自敘帖》的黑白之間,呼之欲出,騰空欲飛。”
當代書法家劉正成:“我讀《自敘帖》二十年,初則驚奇莫名,嘆為觀止;繼而又覺簡單粗糙,點畫無形,有失雅麗;再之,便覺浩浩茫茫,神秘莫測,筆意縱橫,氣勢恢弘,境界升騰,不知其所止,不可望其項背。”
當代藝術家王景芬:“如果我們細緻觀賞全篇時,書法形象是極為豐富的,而這些豐富的書法個體形象綴成一篇,又行氣連貫、氣勢充沛、虛實變化、點畫錯落,猶如一支節奏鮮明的狂想曲。而造成這種種都是在迅疾的連續運筆中產的,因而是無意操舟,下意識的。”

後世影響

地位

《自敘帖》在大草或狂草領域達到了自漢末魏晉以來的第二個高峰,與張旭的狂草作品共同構成了唐代狂草的制高點。
《自敘帖》是懷素流傳下來篇幅最長的作品,是其晚年草書的代表作,人稱“天下第一草書”。

影響

懷素在《自敘帖》中,一變晉人草法,創造性地將篆書筆法融入狂草,後人稱其為“草篆”,後世草書名家多有借鑑。
《自敘帖》是對尚法書風的徹底否定。這種否定正是書法藝術、書法觀念向高層次發展的必然結果。站在今天的歷史角度來看,《自敘帖》所創造的就是今天所標榜的“現代精神”,一種充滿個性創造力和藐視前人審美原則的人格力量。
《自敘帖》自唐末五代以來一直是草書領域的熱門法帖,在中國草書史上承前啟後,在書法藝術領域影響深遠。當今書法的實用性早已退居次要地位,審美屬性反而日益彰顯,以《自敘帖》為代表的草書的影響將更為有力。

歷史傳承

《自敘帖》曾經南唐內府、宋蘇舜欽邵葉、呂辯,明徐謙齋、吳寬文徵明項元汴,清徐玉峰安岐、清內府等收藏。現收藏於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
《自敘帖》首六行早損,為宋蘇舜欽補書。據曾行公題,舊有米元章、薛道祖及劉巨濟諸名家題識,已佚。
《自敘帖》在宋米芾《寶章待訪錄》、黃伯思《東觀餘論》、清安岐《墨緣匯觀》等皆有著錄。

重要展覽

2011年11月,台北故宮博物院舉辦名為“精彩100國寶總動員”的特展,《自敘帖》為其中展品之一。

作者簡介

懷素(725~785年),字藏真,俗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自幼出家,經禪之餘,從事藝文,尤好草書。好飲酒,及其酒酣興發,寺壁屏幛、衣裳器具,靡不書之,時人謂之“醉僧”。自言得草書三昧,有“狂僧”之稱。懷素書法初學歐陽詢,後師從鄔彤(懷素姨表兄弟)學草書。鄔彤是張旭的學生,乃告以筆法。762年(寶應初年)自零陵出遊,歷衡陽,走廣州,客居潭州,然後經岳州,進入長安。772年,懷素回鄉,途經洛陽,適逢顏真卿,曾趨謁拜訪,僧儒論書,遂為書壇盛事。唐代名士如李白盧象戴叔倫、錢起等人,皆有歌行稱頌之。
懷素像(翁同龢繪)懷素像(翁同龢繪)
懷素以狂草著稱於世,與張旭齊名,人稱“顛張狂素”。傳世墨跡有《論書帖》、《自敘帖》、《苦筍帖》等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